4月14—17日,中央農廣校、農民體協調研組會同湖南、湖北、廣東、廣東農墾、廣西、海南6省級廣校體協主要負責同志前往湖北省調研。調研期間,實地走訪潛江市、石首市、東西湖區農廣校(文化站)、農民田間學校(實訓基地);組織召開區域座談會,了解6省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民體育工作開展情況。
一、實地調研基本情況
一是教育培訓基礎扎實,基層校建設效果顯著。在陣地建設方面,湖北省農廣校體系以創建優質校為抓手,以精品課程為切入點,努力提升農民教育培訓能力。恩施州農廣校被中央農廣校遴選為首批全國4家萬名鄉村職業經理人培養計劃試點培訓分中心之一,石首市被授予全國優質培訓機構,東西湖區農廣校被批準為全國示范培訓機構,其農業經理人培訓成為湖北“金字招牌”。
二是教育培訓模式創新,經驗做法值得借鑒。武漢市東西湖區農廣校作為一所民辦公助的農廣校,前瞻性設置產業培訓項目,解決產業發展難點,開發農業經理人、農村集體經濟經理人等培訓項目,為政府分憂、為部門解難、為鄉村助力。發揮農廣校的辦學特色,把學校建到村組,把課堂設到田間地頭,開展“零距離、定制型、陪伴式”的農民培訓。解決高校難接地氣、職業院校脫離產業實際、中職技工學校“學無以用”的問題。
三是教育培訓成果豐碩,學員示范帶動能力強。全國人大代表“女糧王”畢利霞自種近3000畝水稻,還為當地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12萬畝次;“全國十佳農民”、來鳳縣農廣校校長向輝完成了從學員到教育培訓工作者的轉變,打造產教融合的培訓品牌,助力農產品走向城市;“全國勞模”章龍在實踐中探索出“魚-果-蔬”生態循環種養、“果-龜-油”立體循環種養、“農旅融合”等創新模式。
二、參與調研各省份體系建設情況
6省級農廣校呈現體系情況兩極分化、機構改革情況迥異的特點,
具體情況如下。
一是體系較完善的省份。湖南省農廣校是省農業農村廳直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2024年上半年與省鄉村振興局扶貧開發培訓中心合并,核定編制35人,實有在編人員32人;湖南省14個市州中13個設立農廣校(獨立設置9個),縣級農廣校96所(公益一類占比93.75%),市、縣兩級機構獨立辦學占比58%,合并辦學占比42%。廣西農廣校為廣西農業農村廳直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核定編制15名,現有在編人員14人。目前,市級農廣校為6所,縣級農廣校21所,2020年事業單位改革后,市縣兩級農廣校大部分從公益二類轉為公益一類,只有2所縣級校仍為公益二類。
二是體系受機構改革沖擊較大的省份。機構改革后廣東未設立農廣校,省內唯一的廣東農墾農廣校隸屬于廣東省農墾總局,采用與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合署辦公的方式辦學,其辦學體系依托農墾職業教育體系和產業體系。
三是尚未開展機構改革的省份。湖北省農廣校是省農業農村廳直屬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核定編制20人,現有在編人員17人。湖北省共設立70所農廣校(地市級12所,縣級58所),其中獨立辦學機構30所。目前湖北省事業單位改革方案還未出臺,省農廣校改革暫未明確。海南省農廣校和海南省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核定編制42人,現有在編人員39人,其在省內未設立市縣級分校。目前,海南省機構改革尚未開始,省農廣校事業單位分類也未定性。
三、工作亮點成效
(一)政策引領,高起點布局謀劃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緊密結合省委“百千萬工程”部署,制發《廣東省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實施方案》,構建“省—市—縣”三級聯動的農民教育培訓網絡,每年培育高素質農民1萬余人次。廣西農廣校將高素質農民培育列入了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考核指標;把地方政府主導培育工作職責內容列入《廣西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每年從高素質農民中遴選培育2000名自治區級“頭雁”。湖北省將高素質農民培訓作為全省“十大民生項目”之一高位推進,全省正聚力打造農業十大重點產業鏈、推進農業品牌建設。海南省農廣校增設“四庫兩基地”部門預算項目,進一步打造“培訓基地”和“實踐基地”。
(二)因地制宜,分層分類開展培訓
一是精準把握培訓需求。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緊扣政策、行業和農民“三方培育需求”,開展專業課程設計和定制化培訓活動,培育針對性、實用性顯著提高。廣東農墾農廣校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的培訓模式,打造“集中理論培訓教育+田間課堂實踐教學+遠程教育平臺”。創新開展割膠工培訓,精選行業頂尖的專家和行業能手,為學員進行割膠實操指導,課后跟蹤問效。湖南省農廣校按需制定培訓方案,根據不同群體、不同農業生產環節,分批次、分時段開展專項實踐培訓,強化知識轉化應用。
湖北省農廣校聚焦實施國家專項任務,聚焦發展重點產業鏈,聚焦助推農產品上行,堅持“鎖定對象、精準培訓、跟蹤服務、配套扶持”思路,分層分級分類開展培訓。廣西農廣校構建農業人才“一主多元”培育體系,形成了公益性培訓機構為主體,市場力量和多方資源共同參與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海南省農廣校探索建立“服務國家戰略+強化智力支持+樹立先進典型+促進產業升級”四位一體的培訓體系,實現“高站位引領-強有力支撐-多角度示范-全方位提升”培訓新格局。
二是夯實農民田間學校建設。湖南省農廣校2024年新增全國共享農民田間學校4所,總數達到7所,27所獲評第一批全國縣級優質農民田間學校。2024年依托農民田間學校開展實用技術培訓38期,參訓1940人次。廣西農廣校構建農業人才“一主多元”培育體系,形成公益性培訓機構為主體,多方資源共同參與的教育培訓體系。湖北省農廣校擬定了《湖北省農民田間學校建設及運行指南》地方標準,為全省農民田間學校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提供依據。海南省農廣校探索農民田間學校和“科技小院”融合發展。目前,農民田間學校覆蓋農業生產、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多個領域,2024年累計培訓1萬余人次。
三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廣東農墾農廣校師資隊伍以涉農專業師資為主,外加農墾企業內部管理和技術骨干,重視“田秀才”“土專家”的挖掘。海南省農廣校組織農民講師參與研討、授課及交流,邀請知名教師講學并設立全國共享師資名師工作室。湖北省農廣校注重師資與陣地建設,每年從省級配套經費中安排60-70萬專項經費對農民教育培訓教師開展培訓,努力打造名師、名課。建立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育共享師資庫,入庫122名成員,15名優秀教師加入全國共享師資庫。金牌教師哈國虎團隊為農廣系統定制了一堂“AI+農村電商”教學的課程,在10多個省培育了上萬名“農業數字兵”人才隊伍。
四是加強培訓跟蹤服務。湖北省農廣校秉持“一次培訓終身服務”的服務理念,為參訓學員提供“培訓+X”的多種訓后跟蹤服務,指導學員結合自身實際、所學知識制訂和實施發展計劃,逐步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海南省農廣校中職教育建立學員檔案,定期回訪技術應用情況,提供后續指導,幫助優秀學員對接產銷資源,孵化創業項目。高素質農民培育建立回訪服務機制,開展診斷式指導,建立長效賦能機制。廣西農廣校先后6次在國際、省級展會設立人才成果展區,舉辦行業賽事提供展示舞臺,扶持聯合體建設,積極推進職業資格認定或職稱評定。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構建省、市、縣“三級”監督指導體系,每月定期跟蹤培育進度,加強對各級培訓班執行情況質量監控。
(三)注重典型宣傳,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廣西農廣校協助中央臺拍攝專題片18部,制作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片6部,通過農民日報、廣西日報等主流媒體對農民教育培訓成果專題報道12篇,先后在人民網、新華網等刊發相關報道650多篇。海南省農廣校在人民網等國家級媒體宣傳10次,在海南日報、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等平臺宣傳20余次。湖北省農廣校在湖北日報開設“新農人”專題報道,全網點擊量超過10萬人次,依托湖北衛視《天氣預報》欄目,持續發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頭雁”、“四鄉”人才等宣傳語。
(四)創新開展體育工作
湖北省農民體育協會作為全國優秀典型,其工作方式值得借鑒。一是體系建設方面,湖北省農民體協從1987年成立至今,主席(會長)均由省領導或省農業農村廳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協會目前與省農村能源辦合署辦公,有專職在編人員4人。二是基層治理方面,湖北省在鄉鎮一級的農民體育工作由鄉鎮文化站承擔,如潛江市浩口鎮設有一名專職在編人員負責農民文化體育工作,日常指導農民開展廣場舞、太極拳、地方特色戲劇等文體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促進基層社會治理。三是賽事活動方面,湖北省農民體協圍繞和美鄉村建設,堅持賽事驅動,打造農民體育荊楚品牌,舉辦“一會四村”農民體育賽事活動。省農民運動會自1988年舉辦以來,已連續舉辦九屆,賽事金牌含金量大大提升,受到政府高度重視,群眾熱烈歡迎。
四、存在問題與困難
6省級農廣校體系培養了一支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農業農村建設者隊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形勢任務相比,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突出反映在以下四方面。
(一)政策支持力度和手段還有待加強。政策指導不夠明確。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指導文件明確農廣校體系單位性質和職能定位,切實加強農廣校(培訓中心)體系建設。工作抓手不夠充分。除基層校長班和體系建設現場會之外,加強體系建設工作指導手段不充分,無法及時向體系傳達典型經驗做法。學用貫通推進不同步。多數省份還在進行試點,未形成系統全面且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體系。在提升農民參加培訓積極性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信貸優惠、農業補貼傾斜等激勵政策和扶持措施。
(二)基層農廣校教育培訓體系弱化。體系發展不均衡。湖北、湖南、廣西3省級農廣校雖具備一定數量的市、縣級農廣校,但并未達到全覆蓋,且獨立辦學的占比不高;廣東、廣東農墾、海南3省級農廣校均未設立地市、縣級農廣校,僅依靠省級農民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開展培訓。辦學能力發展不均衡。6省級農廣校因存在政策保障不足、經費人員缺乏等原因還未能形成全覆蓋、有針對性的培訓體系。教育培訓發展不均衡。教育培訓立校之基的農民職業教育萎縮較為嚴重,教育和培訓“兩條腿”粗細差異明顯,存在嚴重發展不平衡。
(三)教育培訓條件建設仍需強化。基礎設施薄弱。獨立辦學的學校大都只有基本的辦公場所,沒有現代化的專用教學場地和設施。師資條件欠缺。教師隊伍構成參差不齊,隊伍長期得不到補充,師資隊伍知識固化、年齡老化、觀念落后的現象較為普遍,距離建成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差距較大。共享理念不足。中南片區6省級農廣校在師資共享、培訓學員互派等方面進行常態化聯動合作較少。
(四)農民體育發展存在短板。體協機構不健全。中南片區6省級農廣校中除湖北單獨設立了省級農民體協,湖南省農廣校設立農民體育健身科之外,廣西、海南農廣校雖有農民體育職能,但并未設立相應內設機構和專職人員,廣東、廣東農墾則屬于無機構、無人員、無經費的“三無”局面。活動組織缺乏抓手。各省份抓農民體育工作的主要手段為舉辦體育賽事活動,缺乏將科學健身技能、社會體育指導管理等內容納入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的舉措。農文旅體融合不足。農民體育健身與教育培訓、特色產業、農耕文化等融合程度較低,農民體育品牌賽事不多,全民性健身推廣不夠,農民體育對鄉村發展的帶動能力較弱。
五、有關對策建議
(一)爭取政策支持,培育發展生態。一是加速推進政策支持,進一步明確農廣校(中心)“農民教育培訓核心力量”的職能定位。二是健全完善農廣校體系聯合辦學領導體制,形成橫向協作、縱向聯動的工作格局。三是引導各級農廣校用好現有中央文件和領導指示批示精神,主動向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匯報,特別是學用貫通綜合試點項目申報、實施等條件,引起地方政府部門重視農廣校體系建設。
(二)創新體制機制,支撐體系建設。一是提高辦學層次,通過中央農廣校牽頭、省級校對接、市縣校落地,與部分農業高職院校、涉農高校在人才聯合培養方面深入合作,探索制定農民技能培訓與職業教育在各環節的銜接標準,與中職、高職教育貫通。二是建立“大體系”觀,對符合資質、具備實力、公益性或半公益性的培訓機構進行認定和核準授牌,細化農民培訓機構的規范化管理,在嚴格機構管理、規范機構運行、強化監管指導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并完善考核及退出機制,確保體系整體實力穩步提升。三是打造培訓閉環,加強與培訓上下游企業、機構合作,提供創業孵化、農產品訂單洽談、產品展示展銷服務等,為農民學員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綜合服務。
(三)提升培訓實效,增強核心能力。一是加強標準化建設,完善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在課程、師資、教材、過程管理和質量效果等方面的標準規范和發展監測,全面提升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加強體系校長隊伍、專職教師隊伍、教學管理人員等隊伍建設,尤其是提升校長辦學治校能力,分層分類開展師資輪訓,建立“雙師型”師資庫,持續做好跟蹤問效等培訓“下半篇文章”。三是加強教材建設,開發融合地方特色的鄉土教材,形成由中央農廣校統一組織規劃、各地申報、各省主編、中央農廣校統一出版發行的教材編寫新格局,提升教材開發效率和數量,滿足差異化需求。
(四)明確職責任務,加強智體融合。一是積極爭取當地農業農村、體育等相關部門支持,建立健全農民體協組織,進一步明確農民體育工作職責任務、組織機構及人員隊伍。二是引導各級農廣校、農民體協協同發力,積極搭建智育、體育融合發展平臺,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在農民教育培訓中增設科學健身的普及和推廣課程,塑造廣大農民群眾進取精神和健全人格。三是將農民體育賽事活動和農民教育培訓相結合,推動賽事活動舉辦地下沉至基層農民教育培訓場所舉辦,使更多農民成為體育健身活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