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柞水縣充分發揮農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培訓主陣地的作用,遵循“一主多元”體系,堅持“需求導向、產業主線、分層實施、全程培育”的工作思路,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培育形式,充分發揮“鄉土專家”“農民田間學校”的作用。按照中央、省級、市級高素質農民培育要求,在公共基礎、專業技能、能力拓展和實訓操作等傳統培訓模式指引下,結合當地產業實際,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形成了“傳統支撐、特色引領、典型帶動”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經過長期實踐并不斷與時俱進,該模式獲得上級主管部門充分肯定。目前,已被正式確立為柞水縣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核心模式并在全縣深入實施,成為展示當地科技興農和人才振興成果的重要窗口,也為同類地區提供了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柞水方案”。
一、主要做法
(一)傳統支撐
1.做實育前調研遴選,合理制定培育方案
每年培育前期,柞水縣都會根據該年度培育要求,結合本縣產業現狀,精心設計培育需求調查問卷,多次深入各鎮、村、社區,廣泛宣傳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向農戶發放調查問卷,了解農戶基本情況、產業情況和培育需求;深入各大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近距離了解當地產業現狀和技術需求,通過匯總分析,全面掌握柞水縣農民的產業知識需求和技術薄弱環節。
在前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柞水縣農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圍繞縣域經濟發展規劃、柞水縣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制定柞水縣當年的高素質農民工作實施方案,成立高素質農民培育領導小組,全面指導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有序開展。根據農戶培訓需求,制定教學計劃,確定培訓內容和培訓班次,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嚴格按照遴選、培育、考核、認定、頒證等程序,開展培育工作。
2.嚴格育中流程管理,多措并舉狠抓質量
線上線下齊步走,提高培育質量。課堂采用知識講座、交流討論、經驗分享、模擬演練等方式,理論學習和實踐練習相結合,增強學習效果。利用“云上智農”App線上課程,讓學員學會網上申報、線上觀看學習、提問交流等。建立學習群,邀請專家進群遠程交流,強化學習效果,長期跟蹤指導。
“走出去、引進來”,實訓方式多元化。帶領學員到產業發展好、經濟效益高、技術先進的地區和企業參觀交流,開闊眼界,學習先進經驗技術,助推本地生產理念和生產技術進步。創建一批由優秀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組成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基地,充分發揮農民田間學校和示范基地的作用,為本地學員提供關鍵技術培訓和實操平臺,吸納外地學員參觀交流,互相分享經驗,共同發展。
3.搭建育后服務平臺,全過程檔案式管理
成立柞水縣職業農民幫扶專家團,圍繞種植業、畜牧業、特色產業等不同產業的高素質農民,“1對1”開展全面、系統、扎實的幫扶指導工作。做好學員數據的錄入工作,規范學員信息采集流程,做到紙質檔案和系統檔案同步,實現培訓班級、學員、教師、實訓基地等信息100%上網,全過程可追溯。
(二)特色引領
1.因地制宜聚焦特色,培育人才助力發展
近年來,柞水縣從事木耳種植、加工、銷售等工作的農戶逐年增加,對木耳種植、電商銷售等專業培訓需求不斷增大。結合當地產業實際,以及高素質農民培育需求,柞水縣堅持與時俱進,大力開展木耳專業技術和電子商務等特色培訓。開展“三農”政策解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三產融合)、木耳產業政策,木耳全程栽培技術及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專項技術的培訓。主動邀請科技特派團、黑龍江東寧木耳協會資深專家來柞開展木耳種植技術培訓,廣受學員好評。
目前,柞水縣已開辦線下木耳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技術培訓班10余期,開展線上技術培訓百余次,培訓種植戶超過萬人次,為柞水縣產業發展持續輸入專業人才。截至目前,柞水縣已建成木耳大棚3000個、種植基地90個、木耳專業村65個、百萬袋木耳示范基地50個,全縣行政村木耳基地覆蓋率達79.3%,培育“萬袋”以上種植戶4000戶,全年產出木耳可達1.2萬袋,產出木耳6000噸。
2.緊密關注產業動態,持續鞏固培育成果
柞水縣緊跟產業發展動態,組織學員參加商洛市首屆電商直播大賽、木耳文化節等活動,借助豐收節、農高會、項目觀摩等重大農業展銷推介活動,帶領學員拓思路、學本領;組織學員參展推介產品,搭建銷售平臺,學習營銷策略,引導學員推產品、增收入,持續鞏固培育成果。
(三)典型帶動
柞水縣立足當地產業發展特點,圍繞新型農業經營與服務主體帶頭人、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鄉村治理與社會事業發展帶頭人等方面的種養能手,從近年來做出突出貢獻的高素質農民中,認真組織開展區域內典型案例征集,編撰成高素質農民典型案例,進一步宣傳推廣高素質農民發展成功經驗。
“70后”高級職業農民、陜西省十佳職業農民、陜西省十大花藝師、商洛市勞模、柞水縣卉豐農林開發有限公司、西安雙宇花卉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盛林,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互聯網”的發展模式,通過長期開展種植、采集、包裝、運輸等技術培訓,積極指導帶動當地及周邊千余戶農戶發展花卉產業。
“80后”高級職業農民、返鄉創業大學生、陜西正森農業生態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全國優秀黨組織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李正森,采取“公司+協會+農戶”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帶動公司周邊100多戶村民種植食用菌,發家致富。李正森也是柞水縣的“農業科技推廣員”“科普示范帶頭人”,經常到全縣各地講解指導食用菌種植,為柞水縣食用菌產業和鄉村振興作出了突出貢獻。
“90后”高級職業農民、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青聯委員、柞水縣龍騰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圣禪,不僅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基礎,還有多年的實踐經驗,主要從事火雞、鴯鹋等特禽養殖。他將自己的多年經驗寫成適應當地的養殖手冊,先后多次舉辦養殖技術等技能培訓,公司帶動農戶成立專業的產業協會,帶領100多戶農戶共同養殖特禽。
這些高素質農民模范,積極發揮著示范帶動作用,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平臺進行分享和宣傳,在網絡上積極營造關心關注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的社會氛圍。他們不僅自身成長為各行業的“排頭兵”,還帶動了周邊群眾的發展,為柞水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模式特點
1.傳統支撐" "夯實根基
傳統的培育形式是柞水縣多年培育工作經驗的提煉,是柞水縣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長期發展的根基。該形式下的培育工作聚焦“育前、育中、育后”三大環節,圍繞遴選、培育、考核、認定、頒證等關鍵環節制定工作細則。培訓前充分調查摸底,根據需求制定培訓方案;培訓中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與組織管理方式,再根據每次培訓實際調整創新;培訓后做好檔案整理和跟蹤服務,加強和高素質農民的長期聯系,助推高素質農民終身學習。
2.特色引領" "激發活力
大力開展木耳專業技術培訓和電子商務培訓等特色培訓。培訓內容服務產業發展,廣泛聽取學員需求、社會需求,做優特色產業培訓,注重培訓的實用性。學有所用,學有所成,激發柞水縣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活力,學員學習積極性高,動力十足。
3.典型帶動“遍地開花”
將培訓過程中的優秀學員、優秀教師,作為宣傳先進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高素質農民發展的良好氛圍。做好新老學員之間的“傳幫帶”,解決了培訓后如何長期跟蹤服務指導和農民組織化的問題,帶動高素質農民“抱團發展”,取長補短,實現農業領域的強強聯盟。“典型帶動”實現了以點帶面,使得柞水縣各類行業人才“遍地開花”。
三、成效亮點
2014—2024年,柞水縣共培育高素質農民1276人,學員滿意度達99%。縣81個村(社區)中有60%以上的村干部是高素質農民,基本實現每個村民小組都有高素質農民,他們既有產業基礎,又有發展能力,通過培訓專業技能和創業知識,為鄉村振興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帶頭人。
柞水縣農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與縣電子商務中心、農技中心、木耳產業發展中心,依托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及小嶺鎮金米村、下梁鎮西川村、下梁鎮老庵寺村等實訓基地開展培訓,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增加了女性高素質農民培訓比例,進一步發揮婦女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優勢,提升婦女創業就業能力。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特色專業培訓,為柞水縣的茶葉、食用菌、中華蜂、水雜果、中藥材、水產養殖、農機械駕駛等相關行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通過基地帶動、培訓助推、產業支撐、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增收等措施,帶動了農戶持續增收。★
(作者單位:柞水縣農民科技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