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進程中,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農宣中心(農廣校)積極探索,創新建設“鳳翔區農民手機學校”數字學習平臺。自2021年開展實踐以來,該平臺已累計服務農民3676萬余人次,鳳翔區的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和模式兩次榮獲“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稱號,走出了一條數字化賦能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新路徑。
一、構建數字學習平臺,夯實教育服務基礎
鳳翔區農民手機學校搭建起“四位一體”的功能架構。數字學習平臺的簡介板塊整合政策動態和服務入口,設有中央和省市文件、培訓動態等8個欄目;學習板塊圍繞蘋果栽培、電子商務等農業生產經營需求,形成“5類專業課程+4類公共課+4類基礎課+8類拓展課+4類微課”的課程矩陣,配套上線了2247個教學視頻、116個課件;供求信息板塊實時更新農產品價格數據,方便學員查詢;“我的”板塊實現學分統計與繼續教育管理,為學員建立完整的學習檔案。
課程體系緊密結合鳳翔區“4+1”農業產業布局(蘋果、紅薯、高粱、大蔥及外出務工),設計“綜合素質+專業技能”雙軌課程。公共課程提升農民經營管理能力,專業課程解決種植養殖實際問題,拓展課程對接電商直播等新興領域。
師資隊伍采用“高校專家+本土能手”的雙師結構,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農職院的專家學者與150余名“土專家”共同組成師資庫,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指導的有機結合。
在運行機制方面,鳳翔區農宣中心(農廣校)建立了“黨政統籌—部門協同—鎮村落地”的三級管理體系。鳳翔區委、區政府統籌規劃,農業農村局負責資源調配,鳳翔區農宣中心(農廣校)承擔內容開發,12個鎮黨委和160個“村兩委”組織農民參與學習。數字學習平臺實行“三免服務”,即免費注冊、免費學習、免費咨詢,惠及群眾10萬余人。
二、創新教育服務模式,提升人才培育實效
鳳翔區農民手機學校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時空限制,打造“隨時、隨地、隨心”的移動課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字學習平臺日均訪問量超過5000人次;農民在田間地頭掃碼即可觀看“起壟覆膜技術”等實操教學視頻;平臺還根據農時季節,及時推送小麥病蟲害防治、農產品倉儲保鮮等專題課程。
針對持有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的農民,建立了“持證—繼續教育—能力提升”的終身學習機制。對3662名持有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的高素質農民實行學分管理,規定每年完成24課時的繼續教育,其中線上學習占比不低于60%。
數字學習平臺不僅傳授知識,更致力于構建“學習—實踐—轉化”的完整鏈條。通過供求信息板塊,已促成農產品線上交易額達300余萬元,幫助500多戶農民對接電商渠道;數字學習平臺與益農信息社聯動,形成“手機學校+產業基地+市場渠道”的協同發展格局。
三、取得初步工作成效,形成示范推廣價值
經過多年實踐,鳳翔區農民手機學校取得了豐碩成果,推廣新品種25個、新技術20項,指導農民取得專利9項,累計培育鄉村人才61.7萬人次,3662人獲得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形成涵蓋產業發展排頭兵、經營主體帶頭人等在內的“六類人才”矩陣。培育對象中,9人榮獲“省市好網民”稱號,1人入選全國“百個巾幗好網民故事”,1人獲評全國“全民終身學習之星”,4人獲評省級“全民終身學習之星”。在數字鄉村建設方面,農民手機學校帶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年均增長率達25.10%,2024年達到2.13億元;建成120個村級益農信息社,培養電商人才500余名,推動鳳翔豆花泡饃等特色農產品通過直播走向全國。
此外,鳳翔區農宣中心(農廣校)通過發放3000余本繼續教育證書,有效推動農民從“被動學”向“主動學”轉變,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鳳翔區農民手機學校的實踐表明,數字化平臺能夠有效破解農民教育難題,激發農民終身學習動力,為新時代鄉村人才培育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作者單位:郭曉紅,寶雞市鳳翔區農宣中心;亢紅娟,寶雞市鳳翔區農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