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央農廣校與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6省(區)農廣校、農民體協組成調研組赴甘肅省開展實地調研。調研組深入慶陽市農廣校、山丹縣農廣校、武威金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民田間學校等地,與甘肅省農業農村廳、有關市縣領導及省市縣三級農廣校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全面了解西北地區農廣校、農民體協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和實際需求,對“十五五”進一步發揮農廣校、農民體協作用進行了深入思考。
一、基本情況
(一)體系建設情況
總體看,西北地區不屬于農廣校體系健全地區,整體較為穩定,近年來雖有一定弱化,但仍有部分發展向好趨勢。新疆在機構改革中積極爭取,成功保留了省級農廣校主牌,并增加了“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職稱評審及評比表彰,農牧民體育相關工作”等職能,同時恢復了12所市縣級農廣校副牌,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甘肅加掛省農廣校副牌,與甘肅省農民體育協會合署辦公,下轄12所市級農廣校和53所縣級農廣校,獨立設置比例分別為83.33%和79.25%,體系較為完備。陜西保留省農廣校副牌,下轄12所市級農廣校和97所縣級農廣校,獨立設置比例分別為66.67%和52.58%,體系保持相對穩定。寧夏保留省級農廣校主牌,設有3所市級農廣校和8所縣級農廣校,體系建設受到一定影響。青海省農廣校保留副牌,所有州、縣級農廣校全部被并入推廣中心等單位,目前青海省含省校僅有12所副牌農廣校,且體系有進一步弱化風險。新疆兵團農廣校體系相對穩定,擁有13所師級分校和15所縣分校,除第八師屬農業農村部門管理之外,其余均由教育部門管理。
(二)中職教育情況
中職教育是農廣校的立校之本,雖然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但甘肅、青海、新疆及新疆兵團4省(區)農廣校仍然做出了成績與亮點。甘肅省農廣校以服務“牛羊菜果薯藥”六大主導產業發展為重點,開設9個專業,將中職教育與高素質農民培育相結合,年招生規模保持在700人以上,累計培育中職畢業生4.6萬余人。青海省農廣校積極爭取專項資金支持中職學歷教育,省農業農村廳每年劃撥200萬元,為每位學生提供4000元學費補助,有力推動農牧民學歷提升。新疆農廣校積極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中職”貫通培養試點工作,制定相應方案,科學安排課程,加強全程督導,不斷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與中職學歷相銜接。新疆兵團農廣校指導各師農廣校在7個師20個團教學點開設7個涉農專業,培養中職學員854人,并爭取農業農村局支持,為517名中職學員解決145.75萬元的學歷提升經費,確保中職教育順利開展。
(三)農民培訓情況
作為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專門機構,西北地區各農廣校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在高素質農民培育等項目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陜西省農廣校不斷創新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其總結的“四三四”培育模式獲得省政府農技推廣成果獎一等獎。同時,指導地方農廣校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培育模式,如安康的“高素質農民線上線下融合”培育模式、寶雞市鳳翔區的四級聯動“126”鄉村人才培育模式等,取得良好效果。甘肅省農廣校充分發揮體系牽頭指導作用,在分管處室調整、業務轉換熟悉階段,主動入位,積極配合農業農村廳分管處室,做好高素質農民培育組織、管理、指導和監督等工作。2024年,甘肅省共有57所農廣校承擔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共培育11045人,占總任務數的51.6%,較上年增加17%,成為全國體系內處校合作的典范。青海省農廣校緊盯學員遴選、師資配備、培訓內容和實訓等重點環節,加強“四庫”建設,并在培訓內容中融入青海特色,用農民容易接受的“方言土語”進行授課示范,在少數民族地區根據實際需要開展少數民族“雙語”教學,增強培訓效果。新疆農廣校致力于干部能力提升,通過組織干部分組對口幫扶指導地(州、市),全程參與自治區各地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2024年,新疆農廣校體系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育6581人,占總任務的42.91%。新疆兵團農廣校積極爭取支持,承擔高素質農工培育任務的農廣校由2所增加至6所,2024年新疆兵團農廣校舉辦22期各類涉農培訓班,培訓天數245天,培育學員10154人,較2023年增長3.4倍,較2022年增長44.5倍,農廣校培育效果得到了職工群眾的廣泛認可。
(四)農民體育情況
目前,西北地區的6個省級校中僅有甘肅省農廣校與省農民體協合署辦公,通過將體協工作融入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之中的方式,大力組織農民開展群體性體育健身活動。例如,張掖前進村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每天早上組織早操跑步和健身操學習,強化學員管理,在提高學習效果的同時,培養了一批農村基層體育健身(健身操舞)帶頭人。2023年,甘肅省體協舉辦甘肅省首屆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甘肅省14個市州及蘭州新區15支球隊參賽,現場觀眾每日2萬人以上,線上直播累計觀看達178萬人次。中央、省、市多家媒體報道,累計瀏覽量達68萬人次,為農民體育事業和鄉村文化事業注入活力。
二、工作亮點
此次調研組深入到甘肅省張掖市、武威市和慶陽市三個地市,實地走訪考察了包括縣級農廣校、農民田間學校、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等在內的多個農民教育培訓場所。通過實地考察、與相關負責人及學員交流,調研組發現了諸多工作亮點。
一是加強管理,縣級農廣校辦學愈加規范。張掖市山丹縣農廣校作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與山丹縣農民教育培訓監督管理中心合署辦公,農廣校為單位主牌。學校辦學規范,主動承擔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實施班級管理制度,建立培訓臺賬,強化各環節組織管理,組織學員評價,強化線上學習過程管理和學習效果考核,確保了培育質量。同時,自建教材庫,自編教材,確保教學內容規范且與時俱進。縣農業農村局負責項目統籌指導,監督資金使用,保障項目規范實施。
二是強化指導,農民田間學校多維度發展。武威金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民田間學校是首批全國共享農民田間學校,是一個集科研、孵化、文旅為一體的綜合農業科技服務示范園區。學校與科研院所合作獲得多項專利,自主開發8門精品課程、16門專題講義,為培訓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二三產業融合方面,學校以創新驅動為核心,通過打造“一院五館八中心”,借助“互聯網+農業”模式提高產業附加值,并融入涼州傳統文化元素開發課程,提升農民的文化自信和科學素養。農民田間學校在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均實現高質量發展,延伸了農廣校體系。
三是提升內涵,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出實效。前進村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位于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長安鎮,自2014年被認定為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以來,以培訓為基礎,逐步拓展其他業務,不斷完善組織管理,積極提升教學質量,通過科研示范、鄉村旅游等方式,發揮基地培訓、示范、旅游接待等功能,形成了抓“精”學員論壇、抓“實”產業對接暨產品推介會、抓“好”產業信息引導、抓“活”訓后跟蹤調研、抓“準”智力脫貧的“五抓”人才培養模式,有效促進培訓成果轉化,為農村培養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農村實用人才。
四是探索突破,學用貫通綜合試點工作樹標桿。慶陽市作為甘肅省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綜合試點市,將學用貫通工作作為產業升級的引擎工程和人才振興的示范工程來統籌謀劃,充分發揮政府主抓、部門主推和農廣校主體作用,緊跟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把牢目標導向、創新導向和實用導向,跳出培訓抓培育,緊盯產教抓帶動,不斷探索鄉村人才培養新路徑新模式。目前,市級及5個縣(區)的17個試點班共計培訓804人,中期評估完成,學員滿意度達到100%。華池縣政府辦制定印發《華池縣高素質農民培育學用貫通綜合試點項目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提升了試點資金使用效率和培訓精準性。
三、存在問題
調研組發現,當前西北地區在農廣校體系建設、基礎條件建設、教育培訓質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
一是體系存在繼續弱化風險。近年來,受機構改革影響,西北地區部分農廣校被撤銷合并,雖速度減緩,但仍有弱化風險。與2022年調研相比,甘肅省基層農廣校減少6所;青海省減少9所,且在今年收到省教育廳核查通知,如達不到相應中職辦學條件將面臨停招、限招,甚至摘牌的風險。2024年寧夏農廣校承擔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僅占全區的21.3%,體系弱化嚴重影響了農民教育培訓主陣地作用的發揮。
二是基礎條件建設較為薄弱。西北地區農廣校在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較為薄弱,各省普遍反映需要加強基礎條件建設。已實施過標準化建設的陜西省農廣校也表示,在陜西省54所實施過標準化建設的市縣中,有30個市縣仍需要通過標準化建設項目,進一步充實現代化的設施設備,整合先進農業教育培訓資源。未實施過標準化建設的市縣教學設施更為簡陋,基地建設滯后,嚴重影響農廣校事業發展。
三是教育培訓質量有待加強。目前各地農廣校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仍存在短板。寧夏和陜西農廣校均反映培訓內容與農民需求銜接不夠緊密,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在后續的跟蹤服務上,重視程度不夠,服務內容單一且深度有限,缺乏長效穩定的運行機制。青海和新疆兵團農廣校則表示教育資源,尤其是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仍存在缺口,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農牧民現代化發展需要。
四、“十五五”期間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建議
(一)堅持系統觀念,做實做強農廣校體系
農民教育培訓的公益性、基礎性和長期性決定其要有健全、穩定的組織體系和專門機構支撐,持續加強農廣校建設迫在眉睫。提升體系辦學能力。爭取農業農村部把中央農廣校納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高素質農民培育資金上劃單位。指導地方農廣校用好用足現有政策文件和領導指示批示精神。爭取把農廣校辦學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條件能力建設,切實鞏固和加強農廣校作用發揮。推動教育部門將覆蓋職業教育、職業院校發展的有關政策延伸到農廣校體系,穩固農廣校辦學根基。發揮聯合辦學優勢。加快恢復省級農廣校聯合辦學領導小組,健全完善聯合辦學領導機制,形成橫向協作、縱向聯動的工作格局。加強與組織、教育、財政、共青團、婦聯、科協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多部門聯合推進農民教育培訓的工作合力。創新發展農廣校體系。外延農廣校體系的概念與范圍,對接有利于農民教育培訓的資源、與有意愿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機構合作、聯合,構建農民教育培訓大體系大格局。
(二)堅持全局思維,構建梯次人才培養路徑
隨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深入推進,鄉村人才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新任務新要求,要全面拓展教育培訓領域,面向當前從業者和后繼者,搭建普及培訓、技能培養和職業教育梯次提升的人才培養路徑。全面支撐拓展教育培訓領域。推進人才培養領域向產業全鏈條、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全領域拓展,全面支撐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鄉村文化繁榮和文明鄉風建設等領域急需人才培養。分類推進人才培養。聚焦鄉村振興帶頭人,依托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項目和鄉村職業經理人培養計劃等專項,精準提升能力素質。聚焦青年接班人,發展農業職業教育,量身定制培養方案,探索靈活多樣培養形式,培養具有較高學歷層次的“新農人”。兼顧小農戶發展,組織冬春農民培訓等實用技術技能培訓,全面提升綜合素質。逐步打破貫通培養壁壘。扎實推進培訓與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貫通培養,健全貫通培養的規范體系和保障機制,制定農民培訓與職業教育在生源、課程、學制、學時、教材、跟蹤等環節的銜接標準。指導有條件的農廣校加大與涉農院校合作力度,探索高素質農民學員貫通培養途徑,提升農民技能水平和發展能力。
(三)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提升農民教育培訓質量
受供需錯位、經驗不足、保障不力等因素影響,農民教育培訓還存在對象不精準、供需不匹配、質量難保證等問題,必須圍繞培育什么、怎么培育、培育質量如何保障扎實推進,著力提升針對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系統推進標準化建設。按照梳理人才培養方向、明確不同類別人才從業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主要課程標準的流程。制定農民中職教育相應的專業設置管理辦法,優先開發招生量較大的專業教學標準,開發與專業教學標準相配套的主要課程標準。配套開發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實踐教學、學習成果認定等通用標準。建立農民教育培訓質量保障體系。按照全面系統、分步推進、重點突破、示范帶動的思路,圍繞職能建設、機制完善、體系健全等一體化推進農民教育培訓評價工作。分層分類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健全完善教育培訓組織、從業創業效果、社會影響等全方位質量評價體系,優化從需求摸底到跟蹤服務全過程評價流程。推廣學用貫通培養理念。梳理學用貫通綜合試點工作機制、制度保障和實施路徑,提煉各地實踐做法,形成通用性范式。指導地方農廣校按照學用結合、以用為主、重在實效的理念,面向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新職業新工種開展培訓,突出實效辦好新時代農民教育培訓。
(四)堅持目標導向,系統推進農民教育培訓內涵建設
提升農民田間學校教學條件能力。堅持以用為主,繼續推選一批全國共享農民田間學校、全國縣級優質農民田間學校,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延伸農民田間學校功能,服務鄉村治理、鄉村文化。強化規范運行管理。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農廣校體系校長隊伍、專職教師隊伍、教學管理人員三支隊伍建設,分層分類開展輪訓,提升校長辦學治校能力,專職教師授業解惑能力,教學管理人員組織服務能力。加快數訓融合。用好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建好云端、手機端兩所學校,增強教育培訓觸達率和便捷性;打造農民教育培訓數字教學資源庫,建設數字化教育共享平臺,促進教育資源共建共創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