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2.28 文獻標識碼:A DOl:10.19881/j.cnki.1006-3676.2025.06.05
摘要:[研究目的]隨著全球ESG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審計環節中數據真實性不足、信任缺失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市場效率。構建智能合約驅動下分布式賬本的數據上鏈驗證模型,可以提升ESG審計全流程的透明度并強化信任機制。[研究方法]系統梳理當前 ESG審計面臨的真實性不足、效率低下、信任缺失等難點,在分析區塊鏈智能合約特性的基礎上,提出“數據分層上鏈—智能合約流程節點驗證”的鏈式可信機制設計。[研究結論]研究表明,智能合約與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可實現ESG審計數據的自動驗證、不可篡改與實時追蹤,顯著增強審計流程的透明度與可靠性。為提高審計環節中數據的真實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核心算法與鏈式驗證機制,突破關鍵技術壁壘;二是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與審計流程規范;三是構建產業與政策協同推進體系;四是建設以區塊鏈為核心的數據集成應用。
隨著全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推進,環境、社會和治理等因素受到企業的高度重視,并且已逐漸成為企業戰略規劃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這種大環境的驅動下,披露 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信息已經成為企業實踐中的普遍現象。不過由于技術及法規的限制,在現行的ESG審計體系中仍然存在數據透明度不足、報告可信度存疑、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這些問題有可能直接削弱利益相關方對企業ESG披露內容的信任度,從而導致資本市場決策效率降低,甚至阻礙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區塊鏈技術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其分布式賬本特性可確保ESG數據不可篡改,智能合約能實現審計流程自動化,而時間戳和哈希加密則為數據追溯提供了技術保障。這種區塊鏈獨有的“鏈上存證”的模式在有效數據源和完備的監督框架下能夠改善信息不對稱問題,為監管機構與投資者提供實時、透明的數據查驗渠道,進一步幫助提升現有ESG報告的公信力。
本研究聚焦于區塊鏈技術提升ESG審計透明性與可信度的作用機制及應用路徑。首先剖析當前 ESG審計存在的三大核心問題:數據真實性難以驗證、審計流程復雜低效、利益相關方信任缺失。其次,重點探討區塊鏈技術(包括數據上鏈、智能合約和共識機制)如何通過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性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客觀分析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從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政策支持和數據科技集成四個維度,提出區塊鏈賦能ESG審計的實踐路徑,為構建可信、高效的ESG審計體系提供解決方案。
一、區塊鏈賦能ESG審計研究的重要性
(一)文獻綜述與理論基礎
1.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特點與應用現狀
現有研究從不同角度論證了區塊鏈技術在構建信任機制方面的獨特價值。多位學者研究表明,區塊鏈憑借其分布式賬本、智能合約、加密算法等技術特性,能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確權困難等信任問題。陸岷峰認為耐心資本涵蓋多種基金投資形式,規模日益巨大、需求逐漸復雜,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一種應用框架,能夠提升資產透明度與效率[1]。而區塊鏈技術的信息共享、信息溯源、智能合約等技術特點,能有效解決科技金融風險的跨部門傳播信息失真及操作風險等問題[2]。在數字化時代,不僅是金融領域,跨境電商也急需去中心化的金融信用體系,而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賬本存儲模式、不對稱加密算法、共識機制、數字簽名、零知識驗證技術、時間戳防偽數據鏈和智能合約機制等可以有效賦能跨境電商數字化發展[3]。雖然區塊鏈技術已在多個領域得到應用,但其透明性帶來的隱私泄露風險是目前應用的技術門檻。王有恒通過定義理想化的隱私模型,分析四類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和應用場景,提供了技術路線指導[4。郝儀佳等指出區塊鏈技術具有高透明性、可追、安全可靠等特點,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碳交易市場中效率低、信息透明度低等問題,分析區塊鏈與碳排放結合過程中面臨的新挑戰,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動力[5]。
2.ESG審計透明性與可信度研究進展
現有研究揭示了ESG審計與信息披露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杜永紅強調,在“雙碳”目標下,
ESG審計制度建設對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具有關鍵作用,需通過完善評估體系和大數據審計來增強透明度[。除了企業自身角度外,徐光華等分析探討了ESG信息披露情況與企業市場價值之間的關系,指出良好的ESG信息披露情況有望帶來更高的股票回報,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企業價值創造[7]。陳鳳霞和姜賓指出ESG信息披露可以加強企業的信息透明度建設,緩解因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的利益摩擦,同時提升企業內部管理效率和促進企業外部良好聲譽、形象的形成,降低企業特定風險,為ESG審計的透明性提供了實證支持[8]。在國際層面,ESG信息披露標準日趨嚴格,JaroslavS和JaromirV分析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CSRD)準則的非財務信息質量的評估方法,進一步提高對企業的ESG信息披露要求[9]。
3.區塊鏈技術在ESG審計領域應用的潛力分析
現有研究從不同維度探討了區塊鏈技術在審計領域的應用價值。例如從區塊鏈技術在企業聯網審計中的應用價值出發,利用區塊鏈技術改進聯網審計路徑,分析聯網審計運用區塊鏈技術可能存在的風險,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10]。區塊鏈的四大核心機制對審計模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可以探討技術應用中的矛盾點,并給出解決建議[11]。在財會領域中,王甲迎探討了區塊鏈賦能會計信息系統審計中應用的優勢,構建了碳會計信息審計系統[12]。這些研究共同揭示了區塊鏈技術對審計流程的革新作用,為區塊鏈在ESG審計中的應用提供了技術參考和方法借鑒。
4.研究空白與創新點
在中國情境下,探索區塊鏈如何系統性解決ESG數據真實性問題的研究還較為稀缺。本研究創新性地提出區塊鏈賦能ESG數據審計有效路徑,通過核心數據實時上鏈、輔助數據批量上鏈、參考數據按需上鏈的分層上鏈機制確保審計數據不可篡改,并結合智能合約的多級驗證實現關鍵數據的實時驗證與交叉核驗,進一步結合物聯網的可信采集技術,保證數據源的真實性的同時,有效解決了傳統ESG審計中存在的信息孤島問題;針對ESG審計的多方需求,通過算法化的協作規則,重新定義了ESG審計中的多方信任結構。研究填補了現有文獻中關于區塊鏈技術在ESG審計領域應用研究的空白,可為區塊鏈技術應用ESG審計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5.理論依據
本研究以委托代理理論和技術創新擴散理論為雙重支撐,構建區塊鏈賦能ESG審計的分析框架。委托代理理論是由契約發展理論演變而來,主要指委托人通過指派、雇傭代理人完成工作,同時賦予代理人一定的決策權,根據工作的完成情況給予相應的報酬。
在ESG審計中,企業作為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可能隱藏負面的ESG審計數據或者虛假披露,這在短期內或許可以減輕企業的外部壓力,維護企業在市場中的聲譽,但是作為委托人的投資者往往需要依賴這些審計報告去評估企業可持續發展、風險管理與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這些信息的真實性無法得到驗證,委托人需要承擔較大的監督成本。而區塊鏈技術分布式記賬確保數據上鏈后的不可篡改,同時結合智能合約的自動化執行,能夠將代理人的道德自覺轉變為可以驗證的算法保證,從而降低委托人的監督成本與監督風險。
技術創新擴散理論由埃弗雷特·羅杰斯(EverettM.Rogers)提出,強調新技術在社會當中通過特定渠道隨時間推移逐漸被采納的過程,而區塊鏈技術在ESG審計中的擴散路徑正是遵循此理論。在認知階段,ESG審計存在數據造假、效率低下等問題,區塊鏈技術由于其不可篡改特性被行業熟知;在說服階段,其數據上鏈可以解決企業選擇性披露問題,智能合約自動化驗證可以縮短審計周期;在決策與實施階段,區塊鏈一方面能解決技術難題,另一方面可通過政策引導在行業內得到推廣。最終,區塊鏈技術實現被大部分企業采納的愿景。基于此理論,區塊鏈技術與ESG審計的融合路徑可進一步細化為審計理論框架與技術特性的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

(二)ESG審計透明性與可信度的現狀與挑戰
當前ESG審計面臨三大問題:數據造假、效率低下、信任危機。部分企業為提升評級,在報告中選擇性披露或美化數據,導致審計結果失真,誤導投資決策。更為重要的是,傳統審計需要跨部門、跨機構反復核驗,耗時費力且成本高企,而審計過程中的人為操作空間,又讓最終報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1.數據真實性不足
當前ESG信息披露亂象叢生,部分企業通過“數據粉飾”來掩蓋真實表現。在缺乏剛性約束的披露環境下,企業往往選擇性地放大亮點、掩蓋污點,甚至采用不準確的指標和不符合實際的標準來報告ESG數據,使得ESG評分淪為公關工具而非真實反映[13]。例如,盛屯礦業在2021—2023年間通過財務手段虛增利潤3.5億元,其ESG環境評分卻始終穩定在9.26分高位。但環保處罰記錄顯示,該企業期間存在多次超標排放未披露,暴露出評分與事實嚴重脫節。科德教育2024年社會維度評分僅3.14分,與其宣稱的“員工培訓投入激增 120% ”形成鮮明反差,數據與實際投入存在顯著矛盾。更為嚴重的是,紅相股份(2017—2022)和中泰化學(2022)分別虛增利潤9.2億元、收入12.3億元,但它們的ESG評級直到2025年才跌至CC級,反映出評級機構對財務造假識別的嚴重滯后性。這些案例揭示出ESG生態的深層危機:當企業可以輕易操縱數據,當評級機構難以及時識別造假,整個ESG評價體系的公信力將面臨嚴峻挑戰。
同時,我國不同企業類型對于ESG報告數據的真實性也有一定影響,如表2所示,央國企不僅在ESG報告披露的連續性與第三方審驗比例上要遠高于民營企業與ST/*ST企業,且爭議事件的得分也最低。這說明央國企在ESG管理方面具有較高的成熟度和規范性,其ESG報告數據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民營企業與ST/*ST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其在ESG報告管理方面能力較差,爭議事件頻出,降低了企業ESG數據的真實性。

2.審計流程的復雜性與效率低下
傳統ESG審計涉及多源異構數據的采集與驗證,包括人工收集紙質文件、核對電子表格等煩瑣環節,數據顯示平均每個項目需處理超過15類數據源,導致審計周期普遍長達3—6個月[14]。具體如圖1所示。如汽車行業中,在《中國汽車行業ESG標準》的框架下,企業需要收集大量的數據,其中包括13個一級指標和103個三級指標。但實際操作中,供應鏈碳排放數據涉及生產、物流、供應商等多個環節,不同部門采用不同的數據統計方法,造成了數據的不一致,增加了整合難度。

3.利益相關者信任缺失的癥結分析
當前ESG審計正遭遇嚴重的信任危機。究其根源在于企業披露的ESG數據與財務數據頻頻“打架”,真實性存疑;關鍵議題管理淪為形式化管理,實質性改善不足;第三方驗證形同虛設,缺乏有效制衡等。
這些問題動搖了市場對ESG評級的信任基石,當投資者發現ESG得分與企業實際表現嚴重背離時,整個評價體系的公信力便會轟然崩塌[15]。
經調查,有多家上市公司(如*ST中潤、*ST工智等)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ESG審計意見。這些公司多數存在財務困境,如連續虧損、凈資產為負等,這可能導致審計師無法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進而出具“無法表示意見”。這種情況會直接影響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信任,因為這些意見暗示公司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或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對外宣稱“零容忍反腐”的明陽電器,在2023年被曝向國家電網相關人員行賄500萬元以中標項目,ESG報告未披露涉事人員的處理結果及整改措施,商業道德議題管理形同虛設。截至2024年年底,A股僅12家企業的ESG報告經過了第三方的審計,暴露出第三方驗證機制的嚴重不足。
二、智能合約驅動的ESG審計可信度增強機制
(一)數據上鏈確保數據真實性
不可篡改性是區塊鏈最顯著的特點之一。與傳統的可編輯數據庫相比,該特點意味著數據一旦上傳到區塊鏈上,就無法隨意更改或刪除[16]。每一個新的區塊的產生都意味著一筆數據的添加,新區塊與之前的數據區塊通過加密技術連接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永久且無法篡改的鏈條。鏈條形成后區塊鏈會立即記錄任何對數據的修改或刪除行為,并構成公共賬本的一部分。比如企業提供的關于碳排放、能源消耗、資源利用、員工待遇等信息,一旦記錄在區塊鏈上,在未經審計的情況下無法隨意修改,增強了公眾、投資者和監管機構對這些數據的信任。區塊鏈這種不可變性,可以有效防止企業在報告ESG數據時出現誤導行為,確保了企業提供的ESG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數據層的上鏈規則是不同的,碳排放數據、能源消耗數據、重大安全事故記錄、高管薪酬結構等核心數據層的數據必須實時上鏈,員工培訓記錄、社區活動記錄等輔助數據層的數據可定期批量上鏈,而行業標準數據、歷史對比數據等參考數據層的數據按需上鏈即可。具體規則如圖2所示。

在上述工作原理的基礎上,可以構建整體技術路徑,即通過物聯網傳感器、企業內部系統、第三方認證機構等方式收集ESG數據,將數據哈希化并打時間戳,確保不可篡改,再通過智能合約自動校驗ESG合規性,并將哈希值上鏈存證。最后監管機構、投資者等按權限訪問數據。通過這樣的工作流程,使得ESG審計數據可實現從采集到上鏈的全流程可信,增強報告公信力。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

(二)智能合約確保審計流程透明化
1.智能合約技術實現機制
智能合約在區塊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企業的能源消耗、碳排放、資源管理、員工權益、供應鏈記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等ESG數據被上鏈時,智能合約會根據預設的規則和標準自動對這些數據進行實時驗證。比如,企業上傳的碳排放數據在區塊鏈上進行記錄時,智能合約會按照預定的碳排放閾值自動檢查數據是否合規。如果數據超出了設定的合規范圍,智能合約會觸發相應的異常警報或提醒,并生成相關的審計報告。由于這些審計過程都被編碼到區塊鏈中,這一切的校驗工作都不依賴人為的干預,減少了人為失誤或故意操控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智能合約不僅能夠自動執行合規性驗證,還會將每次驗證結果都永久地存儲在分布式賬本上[17]。企業、審計方和監管機構等參與節點可以隨時追溯數據來源和驗證過程,任何數據的修改未經過審計之前都是不可篡改的,并且所有操作都會被實時記錄。這一機制的實現將有望減少人為操控的可能性,保障審計數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具體操作如圖4所示。

2.智能合約在ESG審計體系中的核心優勢分析
智能合約的自動化特征可以有效提高審計的效率與精準度,相比傳統人工審計受時空和資源限制,智能合約系統可實現全流程自動化。值得注意的是,當企業達到預設的環保指標或社會責任標準時,系統就會自動觸發合規驗證并生成標準化審計合格報告,若指標不符合相應標準的要求,則自動生成整改意見。這種審計流程的全自動化機制可以壓縮審計周期,促使每個環節都嚴格遵循既定規范。
一方面,智能合約能夠做到全天候不間斷收集和檢測數據。在多數情況下,一天內的任何時間段,系統一旦檢測到異常,就會實時地把預警信號同步直達監管部門的監控屏幕、投資者的決策終端和企業高管的手機。這些警報并非只是普通的通知信息,它們也將作為無法篡改的數據永久保存在區塊鏈上。這些數據可以將企業從車間能耗記錄到公司治理決策等大大小小的所涉及的ESG關鍵數據都顯示在區塊鏈上,從而幫助審計部門在追溯到該企業ESG數據時較快地搜尋到需要的數據。相較于傳統人工報送可能存在24小時響應延遲和紙質憑證易損毀等問題,這種自動化方案將大大提高審計數據效率,從而減少傳統財務人工修改與操作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智能合約能夠賦能ESG審計的動態學習和優化能力,主要通過區塊鏈上的實時數據反饋和預設的機器學習算法實現。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讓智能合約不斷收集ESG相關的數據,豐富數據樣本,每次審計結果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都會觸發預設的學習算法,在數據樣本達到預設值時,就會自動優化ESG數據審計方式,從而提升審計的準確性與適應性。
(三)共識機制構建多方信任體系
區塊鏈共識機制為ESG審計構建了一套創新的驗證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企業提交的ESG數據需要經過多方獨立驗證,其涵蓋了監管、審計,以及監督等相關部門。在構建該創新體系時,首先需要監管機構把好合規關,接下來相關審計機構負責專業核查,最后則需要非政府組織提供第三方監督。這些驗證主體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協同運作相互制約的工作模式—一個需要被審查的數據,只有當各方對數據真實性達成共識時,該信息才會被寫入區塊鏈,從而確保了該信息各個方面的合規性。除此之外,該系統還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配置,比如系統可以采用工作量證明或權益證明機制,根據實際需求為不同機構設置差異化的投票權重。這樣既保留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又讓專業機構在關鍵環節發揮了主導作用,解決了單一區塊鏈可能導致的專業性不足的問題[18]。
智能合約可以將工作自動化,這一優勢在審計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智能合約可以將GRI、SASB這些復雜的國際標準直接編入其運行的代碼,相當于所有的審計規則與標準都儲存在代碼中,一旦將數據輸入該代碼便可以自動運行,比傳統審計使用人力去翻閱會計準則更加節省時間,同時也提高了結果的準確率。除此之外,代碼的運行可以被看作黑盒算法,這意味著數據被輸入該系統后,在系統自動運行與計算的過程中是不可篡改的,這保證了審計標準的準確執行,還杜絕了傳統審計工作中人為造成的數據篡改等問題,增強了審計過程的可信性。
三、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于ESG審計的方法路徑(一)加強技術研發,突破技術瓶頸
針對數據源驗證困境及智能合約漏洞等技術難題,既需要增加部署物聯網可信執行環境(TEE)、引入第三方數據公證節點,也需要使用形式化驗證工具等解決方案。
具體而言,企業的原始數據在TEE環境中加密生成數字指紋,隨后直接上傳至區塊鏈中。這樣一是可以保證數據的唯一性,二是可以防止傳感器篡改參數,同時通過GPS或者北斗定位系統將數據與地理位置、具體時間綁定,防止企業將A數據謊報為B數據。為了進一步解決數據源造假問題,還需要在區塊鏈中引入環保部門、電網部門、權威行業協會等節點進行實時對比,例如將企業上報的能耗數據與電網的用電記錄進行對比,將碳排放數據與政府許可的標準進行對比等,規定至少三個公證節點聯合簽名來確認數據有效。
另外,智能合約的安全問題需要采用Certora驗證工具,將合約規則翻譯為數學公式,用數學證明的方式去驗證整體的合約規則思路是否正確。例如將碳排放數據必須經過三方驗證,轉譯為邏輯表達式去驗證邏輯思路,防止出現邏輯漏洞。
區塊鏈技術真正落地到ESG審計領域并非易事,具體分兩個階段實施:首先,技術部門需要聚焦關鍵技術節點的突破驗證;其次,需要拓展至典型行業中進行試點,之后把第一階段打磨的技術模塊組合成解決方案,從而全面推廣,把技術深度融入ESG審計全流程。整個過程必須始終堅持技術研發要跟著實際需求走,即市場需要什么,區塊鏈技術就重點突破什么,避免陷入“為了用區塊鏈而用區塊鏈”的誤區。唯有如此,區塊鏈技術才能真正成為ESG治理體系的支柱[19]。
1.第一階段:技術研發與驗證(2025—2030年)
2025年技術部門著重研發集成TEE和國密算法的ESG物聯網芯片原型。從源頭確保物聯網終端采集的數據真實可信,提升審計安全性與合規性。2026至2027年計劃突破兩大技術難題,一是推出動態權重PoS共識測試網,其能根據驗證節點的專業資質動態調整投票權重,讓數據上鏈又快又準。二是推出跨鏈中繼網絡,跨鏈中繼網絡能夠在不同行業的區塊鏈之間搭建橋梁,讓供應鏈、能源等不同場景的鏈上數據安全互通,徹底打破信息孤島,從而提升各行業之間數據交換的效率。
2.第二階段:標準制定與行業推廣(2030—2035年)
2028至2029年是行業推廣的關鍵窗口期。技術部門可以牽頭組建國際標準聯盟,聯合全球頂尖專家、高校研究團隊及監管機構,全力推進區塊鏈ESG應用的IEEE國際標準立項工作。重點攻克三大技術標準:ESG報告的技術規范體系、全鏈路數據采集與傳輸協議、基于區塊鏈的ESG審計標準化流程。預計到2030年,系統將通過歐盟CSRD等國際嚴苛認證,標志著其合規性達到全球頂尖水平。屆時部署的聯盟鏈網絡將支撐10萬臺級設備的實時ESG數據采集,預計可使企業ESG報告成本下降 40% ,審計效率提升5倍。
(二)制定行業規范及標準體系
區塊鏈技術正在重塑ESG審計領域。采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大幅提高審計效率,但是這并不表明區塊鏈技術是完美無缺的,曾經在企業試點的過程中就因為碳數據上鏈格式不統一導致跨平臺驗證困難。這就需要在審計領域建立一個融合技術與治理的雙位一體的標準體系,推動區塊鏈賦能ESG審計的廣泛應用。
在推進技術標準建設時,需要重點突破三方面的難題:在數據兼容性方面可以參考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發布的《區塊鏈數據格式規范》標準,統一各個環節數據上鏈的格式,盡量避免因為格式不統一影響跨平臺驗證效率;考慮到實際運營中的能源消耗問題,建議選擇經以太坊2.0驗證過的PoS共識機制,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可降低約 99% 的能耗,更符合ESG對環境可持續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智能合約的開發標準,可以借鑒《GRI標準》,針對較為關鍵的數據自動采集上鏈,提高審計效率[20]
在數據治理層面,ESG數據披露的規范化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步。針對“碳排放總量”“員工權益”等ESG中較為核心的數據,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公開上鏈,利用數據的不可篡改實現監督。但是考慮到企業有些數據涉及行業機密的問題,例如化工企業的原材料采購數據可能涉及商業秘密,直接公開并不現實。所以在考慮數據透明化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如何保護其商業機密。此時,零知識證明技術可以成為一個折中方案,通過加密技術驗證數據真實性,無須暴露具體配方或成本結構,從而降低數據泄露的風險。另一方面,需重視數據采集環節的安全,可以在物聯網設備中部署可信執行環境,這一做法相當于為傳感器數據加上一層保險一即使設備被黑客入侵,原始數據仍能在隔離區域加密處理。
(三)構建政策支持與激勵機制
1.構建政策支持體系
當前,區塊鏈技術在ESG審計落地的主要障礙是智能合約報告的法律效力不足。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修訂中增設條款,規定經國家認證的區塊鏈審計節點所生成的報告,在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的前提下具有與傳統審計報告同等的法律效力。同時,在激勵措施方面可以采取分階段推動扶持的政策,對首批應用區塊鏈ESG審計的企業,在滿足《區塊鏈技術應用指南》標準的前提下,給予 150% 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當滲透率達到 15% 以上時再配套定向的綠色信貸額度,滲透率達到 30% 時,企業享受稅收減免疊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到區塊鏈技術應用中來。隨著全球化合作的不斷加深,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潛力逐漸顯現。例如,中國和新加坡2023年啟動的“吉寶灣光伏項目”,就通過螞蟻鏈開發的智能合約系統,實現了發電量、碳減排等ESG數據的實時上鏈存證。這種模式若能解決跨國數據互認問題,或可為后續項目提供可復用的技術標準。
2.設計市場化激勵
市場化激勵的本質是用市場規則解決市場問題,可以通過設計“讓好人賺錢,讓壞人虧錢”的機制,減少對道德或行政手段的依賴。
當前很多企業的ESG數據披露存在“報喜不報憂”的現象,甚至部分碳排放、能耗數據存在人為修飾。為了提升透明度,改善上述問題,建議成立經生態環境部、證監會雙認證的ESG數據存證平臺,企業上傳的碳排放、能耗等關鍵指標交由第三方機構檢驗,并配套一定的經濟激勵措施:對于數據通過審核且ESG表現較好的企業給予一定的企業所得稅的減免,以及提供優先審批綠色債券額度或提供貼息貸款等服務。金融機構也可以依據這些不可篡改的數據進行動態評估,例如,某銀行能對綠色評級為A級以上的企業提供 50~100 個基點的利率優惠。這一舉措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也可能激勵企業在ESG方面持續投入與創新。當然,實際效果還需要試點效果的驗證,平衡風險與激勵的尺度。
同時考慮到區塊鏈所擁有的智能技術的優勢,在開發時可以嘗試建立一個有關企業ESG數據表現的鏈上評分系統,該系統可以選擇加權評分的模式。例如采用“ 50% 數據完整性 +30% 第三方驗證 +20% 歷史改進度”,根據區塊鏈上數據的完整性同時結合第三方評估與歷史情況的對比,經過匯總后形成較為合理的分數。但在使用該評分系統時,需要注意企業的一些異常數據波動,防止企業通過美化數據造成風險,例如重點篩查短期內出現明顯數據提升的企業。同時當一個企業的ESG評分短期內發生顯著變化時,可以設計系統自動向該企業以及關注該企業的投資機構發送提示。這種實時透明的信息披露,不僅能夠幫助投資者更高效地跟蹤企業表現,還可以形成一種監督模式促使企業更加注重數據披露的真實性。
(四)構建以區塊鏈為核心的數據科技集成應用
構建以區塊鏈為核心的數據科技集成應用,主要是通過分布式賬本技術建立可信數據基座,同時采用智能合約實現ESG審計規則的自動化執行,達到整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從而形成協同創新體系。在實踐層面可以通過“數據采集層”“數據處理層”“智能應用層”的“三層聯動”架構實現技術融合與價值倍增,據此成功構建這一協同創新體系。
數據采集層的核心目標是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具體而言就是確保從現實世界到數字世界的數據采集精準、實時。為了實現該目標,在開發該集成應用的數據采集層時,可以依托如環境傳感器、RFID標簽等物聯網終端設備,從而實現現實世界數據的實時數字化。接下來將數字化后的數據通過5G/6G網絡實現高速低延時傳輸,并利用區塊鏈技術為原始數據附加時空戳和數字指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保證數據權屬與安全的情況下同時實現從數據源到數據消費的全過程。
數據處理層的主要任務是對海量數據進行高效、快速地處理與分析,釋放數據的潛在價值。系統對大量數據的處理,需要采用邊緣計算與云計算協同的混合架構,通過流式計算引擎實現海量數據的實時清洗與分析,確保只有經過處理的有效數據才能夠進入下一步的決策過程。同時運用跨區域數據處理技術,使得不同的數據源在保證隱私與安全的前提下,能夠進行學習與合作,從而打破數據孤島。
智能應用層的主要需求是根據處理層提供的分析結果做出具體的決策,并將這些決策轉化為行動。所以這一層的主要構建基礎就是基于深度學習算法構建多模態數據分析模型,實現能夠融合來自不同設備、不同環境的多維數據,并且可以對這類數據進行深入的模式識別與預測分析。此外,出于決策有效性的需求,在構建該層時應結合知識圖譜技術建立跨領域關聯規則,通過數字孿生實現虛實映射與模擬預測,從多領域的角度對決策做出相對應的優化與調整。而智能合約作為決策執行的核心工具,可以實現將決策過程自動化的同時,確保決策的高效性與準確性。通過這一層的創新,智能系統不僅可以實現自我學習,還能根據環境變化進行自適應調整,從而提升系統的整體智能水平。
三大技術層可以通過標準化API接口實現有機銜接,形成“感知一計算一決策一執行”的閉環體系,其中區塊鏈作為信任基石保障全流程數據確權與追溯,人工智能作為大腦驅動系統持續優化,物聯網與大數據分別擔當神經末稍和血液系統的角色,共同構建具有自學習、自適應能力的智能生態系統。
四、結語
本文聚焦智能合約的核心驅動作用,探索區塊鏈技術構建ESG審計信任體系的研究路徑。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ESG審計轉型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數據上鏈、智能合約和共識機制等功能,可以解決ESG審計過程中面臨的數據冗余、流程復雜、信任缺失等問題,提高審計流程效率,降低成本,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區塊鏈技術賦能ESG審計當前仍面臨諸多困難,應加強研發,早日突破技術瓶頸,解決區塊鏈技術的底層邏輯應用難題。同時,應規范行業標準體系,加快行業統一運行指標進程。更重要的是能夠構建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集成應用,早日實現區塊鏈技術應用ESG審計的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陸岷峰.基于區塊鏈的數字人民幣在耐心資本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蘭州學刊,2025(2):83-92.
[2]孟添,陸岷峰.基于區塊鏈的科技金融風險跨部門傳播治理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39(1):1-8.
[3]李向紅,陸岷峰.基于跨境電商場景下供應鏈金融中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3(6):51-59.
[4]王有恒,馮開開,李汝佳,等.區塊鏈智能合約隱私保護技術研究綜述[J].計算機學報,2025,48(6):1374-1416.
[5]郝儀佳,夏詠.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4(8):59-62,221.
[6]杜永紅.“雙碳”目標約束下的ESG審計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2):154-160.
[7]徐光華,卓瑤瑤,張藝萌,等.ESG信息披露會提高企業價值嗎?[J].財會通訊,2022(4):33-37.
[8]陳鳳霞,姜賓.ESG信息披露與審計費用[J].中國注冊會計師,2023(6):56-61.
[9] JAROSLAV S,JAROMIR V. Quality of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rporate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CSRD) [J].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issues,2024,12(2):193-209.
[10]宋建琦.區塊鏈技術在企業聯網審計中的應用研究:以智元科技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20(7):156-160.
[11]高明華.區塊鏈技術下審計模式、審計沖突及審計質量提升[J].財會月刊,2022(3):95-100.
[12]王甲迎.區塊鏈技術下碳會計信息審計系統:構建與應用[J].財會月刊,2023,44(10):103-110.
[13]查道林,陳思,劉琳.ESG信息披露與企業主體信用評級:來自我國債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財會月刊,2025,46(1):18-25.
[14]劉國艷,梁斌.關于加強我國ESG審計的思考[J].財務與會計,2024(18):76-77.
[15]姜玲玲,宋曉妍,盧佳楠.生態文明審計視域下的ESG審計監督研究[J].商業會計,2024(21):42-47.
[16]陸岷峰.區塊鏈技術賦能綠色金融與綠色消費: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農銀學刊,2025(1):49-52.
[17]周慧蕙,陸岷峰.區塊鏈技術賦能經濟韌性:中國高質量鏈經濟模式的構建探究[J].科技智囊,2025(2): 37-47.
[18]周雷,鄧雨,張語嫣.區塊鏈賦能下供應鏈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融資博弈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1(9):21-31.
[19]姜琪,張佳鑫,狄慧敏.區塊鏈技術驅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理論邏輯[J].金融教育研究,2021,34(3):3-12.
[20]施亞東,王永,陸岷峰.數據要素驅動的首發經濟生態重構:基于數字一物理雙螺旋耦合的價值共創機制與區塊鏈技術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5(2):1-10.
The Construction of ESG Audit Chain Trusted Mechanism Driven by Smart Contracts
XieLixin1 LuMinfeng2
(1. San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and Business, Jiangsu, Nanjing,210012; 2. 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e,Shanghai,200444)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global ESG investment scale,issues of data authenticity and credibility in the audit proces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eriously affecting market efficiency. Building a data on-chainverification model for distributed ledgers driven by smart contracts can improv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ESG audits and strengthen the trust mechanism.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conduc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revailing challenges in ESG auditing, including data authenticity gaps, process inefficiencies, and trust deficits.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blockchain smart contract characteristics,it proposes a “tiered on-chain data architecture—smart contract-enabled node verification” chain trusted mechanism design. [Research conclusion]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mart contracts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y can achieve automatic verification, tamper proof,and real-time tracking of ESG audit data,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transparen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audit process. To improve data authenticity in auditing,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re recommended: first, to improve the core algorithm and chain verification mechanism, and break through key technical barriers; second, to establish a unified data standard and audit process specification; third, to build a coordinated promotion system between industries and policies; fourth, to build data integrationapplicationswithblockchainasthecore.
Keywords:blockchain technology;ESG audit;data on chain;smart con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