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X16;S1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731(2025)13-0091-05
DOI號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22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and quantification of tourist climate comfort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region
ZHU JiawangWANG Xiao HE Ailin YE Qiuyan HUANG Dengping (Sichuan Minzu College, Garzé 6260O1, 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theunderstanding of the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in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region,this study wasbasedon monthlydata from12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thearea from1991 to 2020.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T), wind and cold index ( [W] , clothing index (I),and comprehensive comfort index ( C) (20 wereused as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climatecomfort.Thetemporaland spatialchanges in climatecomfortin theregion were analyzed,as wellas thecorrelation between tourism climateresources andaltitude.Theresults showedthat the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changes inaunimodal pattern,with Juneand Julyas the turning point.The highest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23‰ ,the overall variation of monthly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was similar to a“W” shape;theoveralltrendof temperatureand humidityindex,windand cold index was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while the overal trendof clothing index was first decreasing and then increasing.From a yearly perspective, the tourism climate comfort index in theresearch area showedanupward trend from January to Julyanda downward trend from Augustto December,and it was negativelycorrelated with its latitudeandaltitude.Thisarticleprovides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plateau region.
Keywordstourist climate comfort; comprehensive comfort index; climatechange;historical climate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氣候條件、生態環境對旅游者出游動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為更靈活地掌握旅游意向,合理規劃地方旅游業發展,相關學者對旅游氣候舒適度[1]、模型應用[2-4]及評價指標[5-7]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如馬麗君對典型城市旅游氣候舒適度進行了深人研究,發現氣候是影響居民旅游目的地選擇的重要因素,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游客偏好氣候舒適的旅游目的地。Terjung2研究構建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舒適度指數、風力指數、著衣指數等;張瑩等利用旅游氣候舒適度指數評價了典型風景區氣候舒適度,并采用多因子評價的方式,對評價指標進行精準評估。為促進研究區旅游業發展,劉鵬程對甘孜州旅游意向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提出重視信息性強化輸出內容、聚焦互動性注重話題交流、多方協同推動共創共建、加強宣傳平臺的組合應用和系列化宣傳等對策。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方法評估氣候舒適度,對促進地區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川西高原地域遼闊,旅游資源豐富,而對甘孜旅游氣候資源評價的研究有待深人。
本文根據川西高原地區1991—2020年氣候統計數據,將溫濕指數、風寒指數、著衣指數等因素作為氣候舒適性的評價指標,對該地區的氣候舒適度進行分析,揭示氣候舒適期時空演變特征,量化評估研究區旅游氣候資源,為促進山地氣候旅游資源開發,推動旅游業快速發展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基本情況
研究區位于 97°35′-102°39′E,27°97′-34° (2021′N 。該地旅游資源富集,近年來,其旅游業從以觀賞為主轉向觀賞與休閑度假并重,并不斷打造旅游品牌。對該地區旅游氣候資源進行量化評估,構建旅游氣候指數評估體系,運用1991—2020年的月平均氣候數據,對其旅游氣候宜人程度進行分析。
1.2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風速、平均氣溫、相對濕度等氣象數據來源于中國氣象科學數據中心(http://dataCma.cn),時間尺度為1991—2020年的月值數據,并將月值數據轉化成年內月均氣象數據,空間范圍包括研究區12個氣象站點(VII、V、VII、I等)。
1.3研究指標與方法
1.3.1溫濕指數(T) 也稱為有效溫度,結合溫度與濕度的綜合效應,反映其對人體與周圍環境的熱量交換所產生的影響,是人類氣候感受的第一指標[。研究區具有較為特殊的地形地貌,部分區域相對濕度較低,而夏季高溫濕指數通常意味著天氣悶熱潮濕,給游客帶來一定的不適感,從而減少其外出意愿;相反,適中的溫濕指數會使游客更愿意參與戶外活動。其計算如式(1)。
T=(1.8t+32)-0.55(1-f)(1.8t-26)
式中, χt 為攝氏溫度(℃), f 為相對濕度 (%) 。
1.3.2風寒指數(W) 在低溫條件下,氣溫和風速對人體熱舒適度造成一定影響4。在規劃旅游行程時,游客關注風寒指數及其他天氣情況,以更好地安排出行活動,提升旅游體驗。研究區全年氣溫普遍不高,在冬季風寒指數較高的情況下,游客戶外活動會受到一定影響,更傾向博物館等室內活動,導致部分戶外景點的人流量下降。其計算如式(2)。
式中, Ψt 為攝氏溫度 (°C),v 皆為風速 (m/s) 。
1.3.3著衣指數 (I) 該指數綜合了溫度、人體代謝、風速、太陽高度角等多種因素,反映了人們通過穿衣來改變不舒適的情況[1。其計算如式(3)。
式中, Φt 為攝氏溫度 為人體代謝率的 75% (W/m2) ,通常在低強度運動狀態下測定代謝率,此時 H 值定為 87W/m2;a 代表人體對太陽輻射能的吸收率,取其最大值 0.06;R 是每平方米垂直于陽光方向的地面所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一般取 1 367W/m2,α 為太陽高度角,假設緯度 ? ,夏季各地太陽高度角為90°-?+23°26′ ,冬季各地太陽高度角為
23°26′ ,而春秋季節太陽位于赤道附近,太陽高度角為
。
1.3.4綜合舒適指數 (C) 在構建研究區旅游氣候舒適度評估體系中,以 T,W,I 為核心參數。通過專家評分與層級分析技術,對各要素進行權重分配,進而形成一套全面評估研究區旅游氣候舒適度的綜合模型[12]。其計算如式(4)。
C=0.6Xt+0.3Xw+0.1Xi
式中, ?Xt,?Xw,Xi 分別為 T,W,I 的分級賦值;0.6、0.3、0.1為各指標的權重系數。將氣候舒適度劃分為4個不同的舒適性等級,分別為舒適、較舒適、較不舒適、不舒適。為更全面地分析氣候舒適度,采用區間范圍進行定量劃分,其中 5.8?C?9.0 時為舒適,賦分等級有AEC; 5.1?Clt;5.8 時為較舒適,賦分等級有cCB、AEE、ccA、ccB等; 3.0。
1.3.5旅游氣候舒適指數與緯度、海拔的關系通過收集不同年份的氣象數據(溫度、濕度等)和地理信息(緯度、海拔),計算各區域歷年氣候舒適指數(T,W) ,利用時間序列分析觀察舒適指數的長期變化趨勢,并結合空間分布對比不同緯度、海拔區域的舒適性差異,揭示地理因子對旅游氣候條件的調控規律。
2結果與分析
2.1氣溫、相對濕度年內分布特征
2.1.1氣溫分布特征 研究區月平均氣溫呈現先增后減的單一頂峰形態(圖1A)。月平均氣溫普遍不超過 ,夏季較為涼爽,是適合旅游的季節。夏季各地氣溫存在差異,最高溫差達 15.6°C ,部分地區月平均最高氣溫達 23°C ,月平均最低氣溫則降至-11.5°C 。由此可見,研究區氣溫受地形海拔影響顯著,夏季涼爽但溫差極值大的特征,既塑造了獨特的生態避暑旅游資源,也導致農牧業生產需應對霜凍、晝夜溫差等多重脅迫,進行旅游活動時應酌情考慮。
2.1.2相對濕度分布特征 研究區月平均相對濕度變化總體呈“W\"型(圖1B),年內分布一般呈3種趨勢,2一6月呈上升趨勢,最小變化幅度為 2% ,最大變化幅度為 16% ;7-9月呈平緩趨勢;10月至次年1月呈下降趨勢,最小變化幅度為 1% ,最大變化幅度為 16% 。夏季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量顯著增加,濕度隨之上升。研究區冬半年極端波動提示需防范干旱、火災等衍生災害,進行旅游活動時應注意防火。
2.2溫濕指數、風寒指數與著衣指數變化趨勢
溫濕指數、風寒指數與著衣指數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溫濕指數整體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全年平均分在c級及以上的占 64% ,de級占 36% ,區域內存在明顯差異,其中I的平均溫濕指數最高(59.16),而X最低(38.02)。風寒指數整體變化趨勢與溫濕指數相似,全年平均風寒指數中c級及以上的占 44% ,d、e級占 56% 。從著衣指數來看,其整體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c級及以上和d、e級各占 50% 。這說明研究區人體舒適度受海拔地形影響呈兩極分化,冬季風寒脅迫( 56% d/e級)與過渡季著裝頻繁調整( 50% 需穿厚衣)并存,旅游時需注意避寒。
2.3旅游氣候舒適指數及其與緯度、海拔的關系
到研究區旅游的較佳時間為5—8月,1、2、4、9、10月需視情況而定,其中1一2月的整體氣候較嚴寒,部分地區宜人度指數不超過3.6,不適宜旅游。3—5月,大部分地方的旅游氣候舒適指數不超過4.4,僅I地區整個季度指數皆超出5.2,V地區除3月外,舒適指數皆在5.2以上,兩地舒適性等級呈現較舒適狀態,說明此時天氣舒適、適宜旅游。6一8月,研究區氣候舒適度普遍良好,其大部分地區指數均小幅度提升,其中,I、II、IV、VI、VI、VII、IX、X共8個地區舒適指數皆在5.2以上,適宜旅游。9—12月研究區氣候逐漸寒冷,舒適度指數普遍降低,大部分地區不適宜旅行;僅I、IV兩地的旅游氣候舒適指數高于5.1,適宜旅游,但需注意防范寒冷和干燥天氣(表2)。
綜合全年數據來看,研究區不同地區的旅游氣候宜人度指數整體保持均衡,除1、V兩地之外,其余地區大致在 42.2~55.8 波動。旅游氣候宜人度指數在1—7月逐漸升高,8—12月逐漸降低。低海拔區域的指數稍微高于高海拔區域,這主要受復雜地形和海拔差異的影響(圖3)。
(A)\~(C)分別是旅游氣候舒適指數全年 c 值與緯度、海拔的關系及年內變化情況。
3結論與討論
本文基于川西高原地區1991—2020年氣候統計數據,選取溫濕指數、風寒指數、著衣指數等因素作為氣候舒適性的評價指標,對該地區的氣候舒適度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研究區月平均氣溫變化呈單峰型,6一7月為轉折點,月平均氣溫最高,為 ;月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大體呈單峰型,變化幅度有波動;月最低氣溫變化幅度大,最大相差 31.4°C ;月平均相對濕度總體上類似\"W\"型,不同地區差異較大。
(2)研究區溫濕指數、風寒指數、著衣指數年內變化較明顯,其中溫濕指數、風寒指數主要表現為先上升后下降趨勢,著衣指數主要表現為先下降后上升趨勢。較佳旅游季節是春、夏、秋,尤其是I、IⅣ等地區。
(3)從全年來看,研究區各地旅游氣候舒適指數相差不大,總體處于42.2\~55.8(I、V兩地除外),年內旅游氣候舒適指數呈現1一7月上升、8—12月下降的趨勢,且與其緯度、海拔均呈負相關。
甘孜州旅游氣候舒適度呈現典型的高原特征,受復雜地形和南北走向河谷影響,其最佳旅游季節較長(春、夏、秋),與青藏高原等地區存在差異。研究結果與滇西北、川西高原的文獻部分吻合[13],但地形對局地氣候的調節作用使其舒適度分布更具獨特性。未來研究需融合多源數據,深化地形一氣候一旅游活動的交互機制分析。
參考文獻
[1]馬麗君.中國典型城市旅游氣候舒適度及其與客流量相關性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2]TERJUNG WH.Physiologic climates of the conterminousUnited States:a bioclimatic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man[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6,56(1):141-179.
[3]GONZALEZRR,NISHIY,GAGGEAP.Experimentalevaluation of standard effective temperature anewbiometeorological index ofman’sthermal discomfo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1974,18(1):1-15.
[4]DE FREITAS CR.Human climates of northern Chin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79,13(1):71-77.
[5]張瑩,馬敏勁,王式功,等.中國大陸九大名山風景區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J].氣象,2013,39(9):1221-1226.
[6]胡桂萍,李正泉,鄧霞君.麗水市旅游氣候舒適度分析[J].氣象科技,2015,43(4):769-774.
[7]陳海英,安莉娟,代海燕,等.烏蘭察布市草原景區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J].草業科學,2024,41(9):2181-2189.
[8]劉鵬程.短視頻內容特征對甘孜州旅游意向的影響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4.
[9]宋佳.民族地區文旅傳播創新研究: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23.
[10]馬麗君,孫根年,謝越法,等.50年來東部典型城市旅游氣候舒適度變化分析[J].資源科學,2010,32(10):1963-1970.
[11]馬麗君,孫根年,王潔潔.中國東部沿海沿邊城市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5):713-722.
[12]蒲金涌,姚小英.甘肅省主要城市人居氣候舒適性評價[J].資源科學,2010,32(4):679-685.
[13]鄧美玲,慕建利,張鑫鑫,等.全國夏季避暑旅游氣候適宜度時空特征分析[J].綠色科技,2025,27(6):1-6,68.
(責任編輯: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