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出版社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傳播平臺,通過出版學術專著、教材和論文集,推動學科前沿知識不斷傳播。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已成為全球出版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字技術逐漸應用于出版領域,圖書出版開始向數字化方向轉型。
大學出版社作為出版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著迫切的轉型需求。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變革,更是內容生產、傳播方式和商業模式的全方位革新。本文以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簡稱華科出版社)的具體實踐為例,探討該社實現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和方式。
大學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背景
1.技術驅動的變革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出版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從內容創作、生產、傳播到消費,各個環節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2024年年底,DeepSeek的橫空出世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受其影響,出版行業原有的經營管理思維、業務流程、人員能力要求和產品交付模式等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2.市場需求的變化
高等教育領域的學生和教師對個性化、互動式學習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他們不再滿足于純文字內容,而是希望獲得包含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元素的閱讀形式,希望與內容產生互動,如通過點擊鏈接、參與測驗或觀看嵌入視頻等增強閱讀體驗。在線教育和遠程學習的興起,促使高等教育資源具備全球化的傳播能力。
3.政策支持
2014年4月24日印發的《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原則和路徑,要求加快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支持建設數字出版平臺,鼓勵技術創新和內容創新。2022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的《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加快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構建數字時代新型出版傳播體系,堅持系統推進與示范引領相結合的總體思路,對未來一個時期出版融合發展的目標、方向、路徑、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華科出版社數字化轉型的路徑
2015年4月,國家數字復合出版工程啟動大會在北京召開。作為首批試點單位的華科出版社與30多家研發單位及近60家應用試點單位共同開展需求論證、系統試用、需求反饋及應用推動工作。2018年年底,華科出版社入選“圖書出版數字化流程創新應用示范”項目,同期實施“國家數字復合出版工程與云章ERP集成應用示范”項目,通過打通以企業資源計劃(ERP)為核心的管理系統及以協編為核心的出版數字化系統,實現業務系統間的流程銜接、數據集成,為構建基于網絡、覆蓋全程、管理規范、運行高效、安全可靠的一體化業務系統奠定了基礎[]。以下從生產加工和營銷推廣兩個環節來探究華科出版社的數字化轉型路徑。
1.生產加工環節
搭建系統平臺,持續優化流程。對于出版機構而言,搭建平臺不僅是數字化轉型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需求,更是提升自身技術開發能力、培養人才以及尋求新商業模式的必由之路。華科出版社抓住國家新聞出版重大科技工程立項的契機,規劃了出版社信息化總體架構,集成了企業資源計劃(ERP)、經營數據分析(BI、辦公事務處理(OA)、資源管理(CMS)等系統,將傳統出版過程中分散的流程集中起來。2025年年初,原業務集成系統升級為2.0版本,將協編平臺、人事等應用進行整合,同時設置了包括合同錄入、辦公用品領用等在內的多個快捷入口,提高了編輯的工作效率,也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以生產加工流程為例,傳統圖書出版流程一般為“策劃一三審(初審、復審、終審)加工一排版一三校(一校、二校、三校)一通讀一質檢一改正后付型”。在這個過程中,排版工作主要是排版和譽錄。譽錄是依據編輯在紙稿上的修改內容對照著修改電子文檔,此后,編輯需要進行核紅,也就是核實排版修改是否有錯誤或遺漏的情況,這個階段耗費編輯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也造成了紙張資源的浪費。
數字化加工則支持全程無紙化操作,在書稿排版之前,編輯以Word文檔作為數字化審稿載體。Word功能豐富,可以幫助編輯快速完成文本編輯、查找、批注等操作,提升審稿效率。同時,出版機構外購的方正資源管理系統可以提供方正審校、公式編輯器、智能審校工具等,能夠實現自動查重、智能排版、智能審校等功能,幫助編輯提高審稿速度和質量。書稿排版之后,編輯可以借助飛翔編輯軟件通讀書稿,發現問題后直接在線編輯修改。對于需要專業排版人員處理的圖表等,編輯以批注形式標記,后期統一提交給排版人員修改。
以上可以看出,數字化加工不僅提高了審稿質量,而且大大簡化了傳統出版流程,提高了編輯出版效率。
在DeepSeek大范圍流行的2025年年初,方正智能審校及方正編輯助手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同時實現“審校專業版 + 編輯助手”二合一。華科出版社積極與方正對接,申請第一批試用名額,力爭在已普遍推廣的方正審校基礎上實現更強大的智能審校功能。
加大培訓力度,激發數字活力。在信息化時代,傳統出版單位想實現科技革新,必須有一大批懂技術、敢嘗試的高素質人才。華科出版社的數字化轉型并非停留在技術或管理層面,而是致力于引導全體編輯積極參與。華科出版社以座談會、主題會等形式加大培訓力度,積極向全員宣傳數字化轉型的優勢,樹立數字化典型,鼓勵編輯轉變審稿習慣,適應新的工具和流程。同時,為了激發全員對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華科出版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提高數字化書稿的審讀工價,設立數字化轉型專項獎勵基金等。2023年7月,在華科出版社的出版數字化系統中,資源管理系統、發布系統、運營系統的人員使用率均為 100% ,產品使用率分別達100%,80%,80% ;生產平臺、審校工具、可擴展標記語言(XML)排版的人員使用率分為 20%.90% 20% ,產品使用率分別為 10% 90% 10%°2024 年,獎勵政策落實后,全社的全流程數字化圖書已有150種,有48位編輯全流程使用生產平臺、審校工具和XML排版,所有分社都樹立了數字化典型,帶動更多編輯加入數字化轉型隊伍,進一步激發了全員數字化轉型活力。
2.營銷推廣環節
微信生態營銷:如今,微信早已超越了社交工具的范疇,成為一個擁有海量用戶、功能豐富的生態系統。它可以實現海量用戶的精準觸達、多元場景的無縫連接、數據驅動的優化運營,并且成本低廉、效果顯著。華科出版社所有分社都打造了官方的微信公眾號、教材服務號、直播間等,根據自身特點和目標,制定合理的微信生態營銷策略,對圖書進行宣傳和推廣。
線上推介/館配/推廣:相較于線下活動,線上推介/館配/推廣突破了時空限制,覆蓋面廣、互動性強、成本低廉,精準營銷轉化率高。華科出版社根據目標受眾和活動規模,開展直播帶貨、線上讀書會、虛擬書展、主題論壇等活動。同時注重活動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以吸引用戶參與并保持關注度。后期則持續跟進,收集活動數據(如參與人數、互動情況、銷售數據等),進行分析評估。然后對參與活動的用戶進行回訪,收集反饋意見,建立用戶社群。為擴大活動影響力,出版社還將活動拍成視頻或撰寫文章,進行二次傳播。
未來展望
1.與時俱進打造數字出版人才隊伍
華科出版社的數字化轉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面臨人才培養不足的問題。部分編輯難以習慣或者不會使用數字化審稿工具,造成數字化流程中斷,被迫中途改為紙稿加工、后期譽錄,影響了數字化進程。因此,需要加強對編輯數字化素養的培育。在圖書的選題及具體策劃階段,編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對讀者的閱讀喜好和習慣進行調研,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確定選題方向;在書稿加工階段,要引導更多的編輯使用各種線上工具,提高加工效率;在圖書營銷階段,編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對營銷對象進行精準定位,實現精準營銷。以上環節都需要既懂出版又精通技術的數字化人才隊伍,為未來圖書的創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加大垂直開發深度,提升產品競爭力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用戶需求的多樣化,傳統的工作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出版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數據網絡和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推動傳統出版機構不斷在守正與創新中發展。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出版機構要注重數字化產品的創新,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同時注重融合多媒體技術,在數字圖書中融入音頻、視頻,加入互動元素,增強用戶的參與感,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3.完善獎勵機制,持續激活動力
為了激活數字化轉型活力,華科出版社持續完善獎勵機制,吸引員工積極參與數字化轉型。獎勵機制不僅要注重物質激勵,還要結合精神激勵和職業發展激勵,形成多元化的激勵體系。除了設立數字化轉型專項獎勵,還可以采取分層獎勵機制,比如設立小額獎勵,鼓勵員工提出數字化轉型的合理化建議。或者設立團隊貢獻獎,對在數字化轉型中表現突出的團隊給予集體獎勵,增強團隊合作精神,營造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氛圍。還可以采用績效考核與獎勵掛鉤的機制,將數字化轉型的相關指標(如數字產品開發進度、數字渠道銷售增長等)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根據績效考核結果兌現獎勵,確保獎勵機制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此外,還要注重階段性獎勵和長期激勵相結合的機制,對在數字化轉型項目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團隊或個人給予即時獎勵的同時,設立長期激勵機制,讓員工與出版社共同成長。
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是技術驅動、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結果。盡管面臨一定的挑戰,但通過打造優秀的數字化人才隊伍,加強內容方面的垂直深耕以及制定相關激勵措施,大學出版社終將實現數字化轉型。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的發展,大學出版將迎來更加智能化、沉浸式和全球化的新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余強.基于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探索:以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為例[J].中國數字出版,2025(1):131-138.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