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傳統文化作為國家認同的重要標志,在增強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傳統文化教育是人文素養提升的核心要素,學校在培育學生時,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尤其要發揮語文教育在其中的推動作用。
語文教育是文化繼承和人文素養提升的重要載體。在語文課程中,將傳統文化和人文素養培育有機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培養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本文探索將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的有效路徑,期望通過創新開展教學實踐,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傳統文化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傳統文化對于文化認同的塑造和道德情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人文素養培養有機結合起來,是當前教育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人們逐漸意識到語文教育在促進青少年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廣大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但是在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亟須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教材選取的局限。教材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載體,依據“新課標”要求和教育部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正在逐步增加古典詩詞、文言文、節日風俗等傳統文化要素,但其內容仍無法全面涵蓋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廣泛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其次,單一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傳統文化學習全面展開。傳統教育方式強調知識學習與實踐運用,忽略了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積極作用。同時,缺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難以使傳統文化學習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由于缺乏情景仿真、實踐運用等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傳統文化學習難以和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相融合。
再次,學生參與度不高成為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又一難題。由于學習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限制,加之信息化時代下多元文化的沖擊,一些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不足,課堂參與度低下,缺乏主動學習和深入探究的動力。這不僅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阻礙了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使傳統文化教育的初衷難以充分實現。
上述問題制約了傳統文化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了其在素質教育中的實效性和長遠性。為此,探索一系列科學合理且極具創新性的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積極性,是當前中學語文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堂的構想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浪潮沖擊下,青少年更應該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語文課堂理應承擔起文化傳承主陣地的責任。“新課標”明確要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需要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來實現。
1.三維目標體系構建
在認知層面,構建傳統文化知識體系;在能力層面,強化文言文理解、文化解讀與審美鑒賞;在價值觀層面,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其道德觀念,樹立文化自信。三個層面并進將全面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價值認同。
2.教材整合與拓展
構建“ i+X′ 教材體系,以統編版教材為基礎,配套校本傳統文化讀本;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材單元與本地區傳統文化特色資源有機整合;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館定期為學生補充《論語》《孟子》《聲律啟蒙》等傳統文化經典文本,拓展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3.數字資源庫建設
打造“文化基因”云平臺,集成動畫微課、虛擬文物展館等多元數字資源;創建方言語音庫,匯集本地區的特色曲藝與民間故事;搭建互動學習社區,設置“詩詞飛花”“成語接龍”等模塊,促進學生間的文化交流與學習互動。
4.情境化教學策略
創設文化場域,在語文課堂融入書法楹聯、水墨屏風等傳統元素;利用AR/VR技術重現《蘭亭集序》等經典情境,增強學生的歷史體驗感;開展“諸子百家辯論會”“唐代詩社雅集”等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沉浸式教學中領略傳統文化魅力。
5.跨學科融合
結合美術課開展“詩畫同源”創作,將古詩意境融入水墨畫;協同音樂課,譜唱《詩經》篇章,感受五聲音階之美;結合勞動課,組織清明柳編、中秋花燈等節氣手作活動,讓學生在跨學科實踐中體驗傳統文化韻味。
6.過程性評價機制
建立文化素養成長檔案,記錄學生的經典背誦進度、實踐成果及創意表達;設計富有傳統文化韻味的文化闖關任務卡,如設置青銅、玄鐵、鎏金晉級段位;實施項目式學習評估,多維度評價傳統文化課題研究成果,促進學生文化素養全面提升。
7.表現性評價標準
以甲骨文翻譯、竹簡臨摹等創意活動考核學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通過傳統禮儀實踐、傳統節日方案設計等,考評學生的文化實踐能力;鼓勵學生運用新媒體技術對傳統文化進行再創作,鍛煉他們的創新表達能力。
8.師資培養計劃
建立教師傳統文化研修制度,每年確保一定的傳統文化培訓學時;聯合高校文學院、歷史學院共建教師發展基地;創建名師工作坊,重點培育傳統文化教學領軍人物,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
9.資源支持網絡
構建校館合作機制,與博物館、圖書館、書院等社會文化服務機構共建傳統文化實踐基地;充分發掘家長資源,招募具備傳統技藝特長的家長作為學校傳統文化宣傳志愿者;設立傳統文化基金,助力特色課程開發,為學生的傳統文化成果展示、競賽評比及成果研究出版提供物質保障,全面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深入發展。
10.長效機制建設
制定教學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傳統文化教育階段性目標及實施路徑;建立教學質量監測體系,定期測評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效果和人文素養水平;完善激勵機制,可設立“文化傳承小使者”等獎項,激發學生參與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上體系的立體化實施,讓語文課堂成為文化基因的搖籃,使傳統文化教育從知識傳授轉向更高階的生命滋養。預計通過三年建設周期,實現傳統文化教學課時占比提升至 40% ,學生人文素養測評優秀率提高 25% ,形成可復制的傳統文化育人模式,最終培養出具有現代視野和傳統文化底蘊的新時代少年,為文化傳承與創新注入源頭活水。
人文素養教育的多維構建
語文教育承擔著傳承文化基因與培育人文精神的雙重使命。在知識碎片化與價值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語文課堂亟須突破工具屬性的局限,構建起以文化理解為基礎、以情感共鳴為紐帶、以價值塑造為核心的人文教育體系。這需要從課程形態、教學方式、實踐場域等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性重構。
1.構建立體化課程體系
在校本教材選編中強化“文化基因庫”功能,系統梳理《詩經》的質樸情懷、《楚辭》的瑰麗想象、唐詩的盛世氣象、宋詞的婉約風骨等傳統文化精髓,形成貫穿三年的文化脈絡。同時注重現當代文學的編選比例,為學生展現鮮活的文化圖景。通過“方言童謠采風”“地方名人故事會”等特色課程,將地域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素材,使文化傳承具象可感。
實施經典浸潤計劃,建立分級閱讀體系。例如,七年級學生側重學習《世說新語》《聊齋志異》等文言短篇,八年級學生進行《論語》《孟子》章句研讀,九年級學生開展《紅樓夢》專題研讀。運用現代媒介技術開發詩詞地圖等數字平臺,將經典作品與地理坐標、歷史事件動態關聯,構建數字化、沉浸式學習場景。定期舉辦“典籍里的中國”情境劇展演,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悟文化精髓。
2.創新教學范式
創設文化現場教學情境,例如在《岳陽樓記》教學中引入虛擬現實(VR)技術,讓學生在三維立體場景中感受“銜遠山,吞長江”的壯闊景象。借助數字技術開發“唐詩情感圖譜”,以可視化形式呈現詩歌中的情感流動軌跡,將抽象的人文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認知模型。教授《孔乙己》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咸亨酒店”角色辯論會,引導他們多維度審視人物命運。
推行問題鏈探究模式,例如圍繞《背影》設計遞進式問題,解鎖微觀細節中的父愛密碼、體悟時代語境下的親情表達、思辨現代社會的親情困境。鼓勵學生建立“人文札記本”,記錄課堂思辨、生活細節與文化反思。開展城市文化基因調研項目,指導學生走訪歷史街區、采訪非遺傳承人,形成兼具學術性與人文性的調研報告。
3.拓展浸潤式實踐場域
構建家、校、社一體的文化實踐體系,學校應積極設立詩社、書法社、戲曲社等文化社團,并定期舉辦校園文化節;家庭內開展親子經典共讀計劃,可由家長協助學生設計繪制家庭文化樹;社區組織本地區學生加入文化義工服務隊,積極參與地方志編纂、口述史采集等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聯動作用,以傳統節日為文化主題,開展深度實踐,如在清明節制作家史微紀錄片,在端午節舉辦龍舟模型設計賽,在中秋節開展月文化跨國視頻交流會,等等。
開發“行走的語文”研學課程,集合本地傳統文化資源設計“唐詩之路”“紅色印跡”“非遺探秘”等主題路線。例如,在紹興魯迅故里設置“百草園植物圖譜”繪制任務,在曲阜孔廟開展“《論語》今解”研討活動,在敦煌莫高窟組織“壁畫故事新編”創作;同時建立“文化實踐護照”制度,通過任務打卡、成果展示等方式記錄人文素養提升軌跡。
4.完善發展性評價機制
構建三維評價模型??梢圆捎媒浀湔b讀、文化常識競賽等量化評估文化認知;通過學習日志、師生訪談分析情感態度;依托項目成果、活動表現評價實踐能力。開發人文素養成長檔案,收錄學生的讀書筆記、創作作品、實踐報告等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性材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生成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曲線。
創新文化代言人激勵機制,設立經典傳誦者、文化小使者等榮譽稱號。為表現突出者提供參加文化夏令營、作家見面會等機會。建立人文素養銀行積分系統,將各類文化實踐轉化為可累計、可兌換的成長積分,激發學生持續參與的內生動力。
在文化碰撞與價值重構的時代,語文教育應當成為守護人文精神的文化方舟。通過課程重構喚醒文化記憶,借助教學創新激活文化基因,依托實踐堅定文化自信,最終使語文學習超越知識傳授層面,真正成為塑造健全人格、培育文化自覺的生命歷程。當學生在文化實踐中體認傳統的現代價值,人文素質教育就實現了其本質追求—培養具有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的現代公民。
傳統文化學習能夠促進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通過課程重構、教學創新、實踐浸潤等方式,將傳統文化融入中學語文課堂,能促進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培育文化自覺。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