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稱“雙減”)中要求教師需做好教學的“加法”和“減法”,即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作業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板塊,通過作業內容,學生既能對課上知識點進行回顧,又能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但傳統作業設計方法來看,多以重復性作業為主,阻礙初中生歷史思維的拓展,更違背“雙減”理念初衷。大單元作業設計可以實現傳統作業的“轉型”發展,為此,將大單元作業設計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勢在必行。
一、“雙減”下初中歷史大單元作業設計的內涵與價值
以大單元主題為框架引導學生學習并認識歷史,能促進其認知結構的完整。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教學效果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同時,作業也是回顧歷史知識點最有效的渠道。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凸顯初中歷史作業的育人價值、減輕作業壓力的同時提高學習質量成為每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結合大單元主題開展歷史作業設計,更能從相對整體的角度形成對歷史結構的通盤考量,將作業內容以完整的形式呈現。
《世界歷史》屬于初中歷史九年級課程內容,“走向現代”屬于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板塊知識,概述在“資本主義產生”背景下,“新航路”“文藝復興運動”“早期殖民掠奪”“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況。以上四部分內容主要是通過學習主題、范圍的搭建,幫助學生掌握并認識西歐資本主義產生的思想和經濟等各類條件。基于此,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基于大單元主線,確立作業設計目標并提供更具導向性的作業內容,將零散化的作業知識點串珠成線,以網狀知識結構進行整合和編排,以此深化學生對史實的記憶,使學生能從縱向、橫向等多個角度把握“走向現代”的歷史發展大勢,為推進初中生歷史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
二、“雙減”下初中歷史大單元作業設計策略
“雙減”政策下的歷史大單元作業設計更強調從整體的角度,促進初中生歷史思維的線性連接和縱橫拓展。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歷史發展特征,把握歷史事件呈現的規律,教師應基于大單元角度制定作業實施流程,具體包括“單元核心概念”的確立、“單元作業目標”的設計、“單元作業內容”的統整、“單元作業評價”的拓展、“單元作業管理”的升級。本文以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世界歷史》中第五單元“走向現代”板塊為主題展開分析與設計。
(一)確立大單元核心概念
本單元所涉及的歷史階段為“歐洲由封建社會轉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此階段是人類文明從零散化走向整體化的重要時期。同時,單元教學主旨在于帶領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等史實,形成對“世界近代史”和“資本主義”概念的深刻解讀,并據此建立歷史知識框架,聯系前后單元知識內容,形成歷史思維。
(二)設計大單元作業目標
“雙減”背景下,除了關注“減負增質”的作業設計理念外,還應落實學生多維度發展目標,以提高初中生核心素養為原則開展作業設計?;诖?,所確立的“走向現代”大單元作業目標應圍繞四個方向。第一,填補基礎知識空缺,了解單元主題下歷史背景、事件、人物和具體現象,形成系統的單元知識網絡。第二,具備自主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從橫向聯結的角度把握“歐洲不同領域產生的變化”,從縱向發展角度掌握歷史事件產生的成因、演變、影響等。第三,拓寬歷史視野,形成歷史意識,豐富知識儲備。第四,把握歷史材料,達成對歷史事件的解釋,多渠道掌握歷史信息解決歷史問題。不同目標對應不同核心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確保初中歷史大單元作業計劃的有序實施,可以將大單元作業系統劃分為兩個板塊,其一為課時作業,目的在于推進學生對局部歷史事件、概念知識的把握。其二為單元綜合作業,目的為整合知識點內容,形成更系統的知識結構網絡,以提升初中生歷史思維與核心素養水平。
(三)統整大單元作業
“雙減”背景下,更注重“減負增質”理念,強調作業設計質量、學生完成效率等諸多方面。為此,教師所設計的初中歷史大單元作業內容應兼顧多個方面,包括“知識”“能力”“素養”的培養。教師應基于大單元主題,統整作業內容,引導學生從歷史學者的層面,開展作業實踐探究。在實際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從課時作業著手,設置三個作業板塊內容,分別為“思維導圖作業”“情境作業”“拓展作業”。第一板塊課時作業主要為幫助學生梳理新航路知識點,包括開辟原因、影響以及主要航線,分析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圍繞此項作業內容,可依托思維導圖開展歷史作業設計,如組織學生基于“13-17世紀的時間線”填寫此期間發生的歷史事件,包括“莊園衰落”“新生產經營方式出現”“文藝復興”等,做好“新航線”關鍵詞下歷史分支內容的補充,深化學生對歷史事件內部結構的把握,形成完整的歷史認知體系。第二板塊作業圍繞基礎題型,目的在于鞏固學生知識儲備。為此,教師可以基于大單元主題提供一些中考歷史題型,并圍繞問題條件搭建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作業。例如,“在財富日益增長的新城市社會中,意大利處于‘享受世間萬物’的姿態下,但隨之衍生出許多‘世俗觀念’和‘人’的觀念問題。此類觀念反映出哪些思潮?帶來哪些印象?”第三板塊作業注重思維進階和拓展,因此,該板塊課時作業應基于時空線索,提供更全面的歷史信息,并針對性培養初中生信息歸納和總結能力。例如,“結合1500年后人員流動和世界物資情況總結歷史結論,闡述歐洲興起資本主義的具體條件?!比齻€作業板塊對應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一板塊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培養,后兩個板塊意在發展初中生核心素養,都有助于推動初中生在歷史領域的發展。
課時作業設計目的是深化學生對歷史局部知識的把握,加深對歷史事件、人物、情節的理解。在解析局部知識點后,需要朝著整體的方向對接。教師還需要提供單元綜合作業,促進學生知識網絡結構的形成。單元綜合作業中所強調的“綜合”,不僅局限于單元教材內容,還包括現實生活與課程主題的聯系。為此,在實施單元綜合作業中,教師應以拓寬學生知識范圍、知識視野為目的,遵循開放性原則落實綜合作業。例如,組織學生結合信息技術,收集與大單元主題相關的歷史知識信息,設想學生作為航海時代的西班牙航海家,應如何完成下列任務:①如何設計造船結構、掌握造船技術?②如何選擇航海路線?③如何看待歐洲國家積極參與大航海事件?三項作業任務均圍繞歷史事件呈現順序而設計,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構建體系的歷史認知框架,并推進學生從個人、時代、社會背景三個角度形成問題思考。無論是課時或單元綜合作業,均要遵循多元化設計原則,更驅動學生在相對真實的歷史背景、事件中實現深度思考。
(四)拓展作業評價
初中歷史大單元作業設計具有范圍廣、跨度大等特點。但大單元作業的實施,能否符合初中生需要、滿足單元教學需求,還需要依托評價環節進行逐一檢驗。為此,除了統整大單元作業內容外,教師還需要基于大單元目標、內容展開作業的多元化評價,確立目標、內容、評價一體化的單元作業設計模式,以突破傳統作業的實施障礙。結合初中生歷史學習特點來看,存在認知思維上的差異,對于作業內容的需求亦不同,統一化的作業設計和評價方法,容易出現學有余力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較慢的學生“吃不了”的情況。為此,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制定評價標準,引領學有余力的學生突破認知障礙、支持學習良好的學生穩步提升、幫助學習較慢的學生知識基礎鞏固,以此確保大單元作業難度、數量都能符合不同階段學生學習需求標準,為學生在歷史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以實際為例,在課時作業、綜合作業實施完成后,教師可以從評價的角度出發,先設置創新型作業,如圍繞“走進現代”主題,引導學生根據本單元教學主旨,選擇某一時期的歷史事件,自主設計歷史短劇或歷史漫畫,要求內容完整展現事件相關人物、情節、歷史現象等。作業內容應具有較強的開放性特點,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同時,教師也可依托學生表現情況開展自評和生生互評活動,從不同的思維層次、思維深度和廣度,檢驗學生大單元學習情況。在評價內容的設置上,教師應圍繞學生反思、質疑等能力,依托學生繪畫水平、創新意識、主題內容三個方向展開多元化評價。學生自評環節主要為形成學生對大單元知識點和創作思路的回顧,生生互評指向學生之間的經驗交流,兩種評價模式都能在凸顯評價育人功能的同時,促進學生對大單元內容的把握。在評價環節結束后,教師還需要進行評價總結,如采用“整體評價+優點評述+不足點評+
改進建議”的模式進行評價內容整理,除給予學生自我發揮空間外,依托結果性評價檢驗每位學生學習水平,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教學計劃的制定奠定基礎。
(五)升級單元作業管理
大單元作業的升級管理主要指從統領的角度協調大單元作業目標、內容、評價之間的關系,根據學生近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作業內容,使作業實施更具有效性和完整性?!半p減”背景下,教師所開展的大單元作業管理應從作業性質、功能、類型、數量、時長等角度做好綜合考量,評估作業內容能否滿足現階段學生需要。同時,根據學生具體表現和評價數據進行作業內容的優化和管理,使作業設計更具指向性,從而保障每位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實現學習能力、核心素養的提升。以“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板塊為例,本課程屬于初中歷史九年級下《世界歷史》教材中的第13課。在此之前,學生大多具備一定知識基礎,并且通過課時作業和綜合作業掌握諸多相關歷史事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便需要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進行作業設計和管理。如結合“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四個方向做好大單元作業設計,立足“時空觀念”素養的培養角度,設置以“資本主義性質的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廠”為主題的探索性任務;立足“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角度,開展“了解租地農場、手工工場的出現”“把握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變化”的大主題作業任務;圍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三個方向,設置“早期西歐社會經濟變化”調查類作業,并在作業管理中按照歷史時間線階段性發布作業任務。同時,及時根據學生作業完成情況,調整后續作業難度,以此形成大單元作業的高效管理,使作業內容能有效落實核心素養要求,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同步提升,確保單元作業設計、實施、管理符合不同層次初中生學習需要,實現學生綜合學習水平的提升。
三、“雙減”下初中歷史大單元作業的回顧與思考
初中歷史教材主要基于單元主題進行劃分,每個單元均圍繞不同歷史文化、事件、人物編寫,充分展現不同時期的歷史發展情況。結合大單元視角,開展歷史作業設計,可以引導學生立足于教材編寫者的角度,形成更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為此,教師在單元作業的設置上,應充分把握編寫者的設計意圖,以統領單元的角度審視單元下的各個知識內容,針對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設計更具結構性的歷史作業框架。同時,在整合中遵循由簡到難的規律進行單元作業設計,使作業呈現形式、作業內容、難度等,都能滿足不同階段學生需要,從而確保作業符合單元主題,使知識結構更完整的呈現。結合“雙減”文件可以發現,現階段初中歷史學科教育指向“減負增質”,如何在減輕學業負擔的基礎上,推進初中生多元化發展是每位歷史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诖?,教師不僅要考量作業設計是否符合單元主旨,還需要順應“雙減”趨勢,調整作業數量和難度,拓展作業類型和空間,使作業更具科學性和規范性,幫助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全面的歷史知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的推行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歷史單元作業的設計環節。圍繞大單元展開初中歷史作業設計,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人物、背景的把握。為此,教師應基于“雙減”視域,把握大單元作業設計內涵和價值,結合單元教學主題,確立大單元核心概念和作業設計目標,以目標作為引領,確保大單元作業的有序實施。同時,貫徹“從局部邁向整體”的思想,將單元作業分為課時作業、綜合作業兩大板塊,結合課時作業鞏固知識基礎,依托綜合作業形成知識框架。同時,做好大單元作業評價和升級管理,檢驗不同層次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并根據作業主題、性質、完成時間等,調整作業難度和數量,確保大單元歷史作業的有序實施。
注:本文系2021年度邵武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初中歷史教學的美育滲透研究”(課題編號:SWZXJYKT2021-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