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3;F323;S51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6737(2025)04-0150-03
水稻是我國最主要的口糧作物,其發展對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國水稻產量已連續多年穩定在2億t以上。這一穩定產出不僅確保了國家口糧的絕對安全,也為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彰顯了水稻產業在保障糧食供應和促進社會穩定中的關鍵作用。近年來,隨著優質品種的廣泛推廣和種植技術的不斷創新,水稻的產量與產值均得到顯著提升。
1水稻產業中的收益與效益分析
1.1 水稻產業中的收益分析
收益是指通過銷售產品所獲得的收人。利潤是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差額。實現利潤最大化是生產活動的核心目標。在會計分類中,水稻種植的收入通常被稱為會計收益,即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實現的生產收人與相應生產成本之間的差額。對于水稻生產企業而言,收入不僅反映了經濟效益,還展示了經營成果;而對于個體農戶來說,他們生產和銷售自己的水稻作物,并自行承擔盈虧,因此其收入能夠直接反映水稻作物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其成本效益。農戶在水稻生產過程中獲取的物質財富和資產貨幣稱為水稻種植收益。通常,這一收益通過利潤和利潤率兩個指標來具體描述。利潤是總收入減去總成本的結果,而利潤率則是利潤與總成本的比率,也稱為成本效益比,用于衡量收入的相對水平。
1.2 水稻產業中的效益分析
水稻生產與工業及其他物質生產活動不同,它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因此是一個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互結合的過程。水稻的經濟效益必須與其固有的自然約束性、外延性、連續性和綜合性等特點相結合。在水稻生產過程中,農戶的投入不僅要與收益成正比,還需在基本條件下盡量降低生產成本,以使農戶真正體會到水稻生產的益處。這意味著經濟效益在農戶種植水稻的過程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經濟效益越高,農戶的種植積極性越強;反之,經濟效益下降,種植積極性也會減弱。因此,提高農戶水稻生產收益的關鍵在于幫助其在減少生產成本的同時提升水稻的產量、產值和凈利潤,從而實現水稻生產收益的最大化。
2會計方法在水稻產業中的應用
2.1 成本核算
隨著水稻生產的規模不斷擴大,農戶對水稻生產成本核算的要求也變得更加科學化。因此,經濟學領域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水稻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基于會計核算的成本核算方式被普遍采用,主要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成本核算已成為現代農戶水稻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農戶科學全面地評估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深化對水稻生產過程的理解。政府相關部門按照統一標準對水稻生產成本及相關經濟指標進行核算,并將成本核算作為關鍵的中心指標。
2.2 成本控制
水稻產品成本控制是由“水稻產品成本\"和“控制”兩個概念組成的復合術語。水稻生產成本是指在水稻生產過程中為實現特定經濟目標而發生的各種耗費5。管理是通過調整控制對象的組成要素或其相互關系,使其按照既定目標運行的過程。因此,水稻成本管理可以理解為:在水稻生產與經營過程中,成本管理人員根據設定的目標,對各項費用進行全面的規劃、調整、引導和監控,并采取有效的手段,確保水稻成本能夠按照預期目標順利進行。
2.3 風險管理
水稻在生產過程中受多種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一方面,自然災害構成了對水稻種植的嚴重威脅,諸如洪澇災害、干旱氣候等極端天氣現象頻發,不僅直接損害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還可能引發次生災害,進一步削弱農業生產系統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農產品市場價格受供需關系、政策導向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共同作用,呈現出高度的不確定性。為了有效應對上述風險,會計分析方法通過系統地收集和處理財務數據,為決策者提供翔實的風險評估依據?;跉v史數據的時間序列分析可以幫助決策者識別出那些頻繁發生且具有重大影響的風險點,通過對不同年份間價格變動趨勢的研究,可以揭示市場價格波動的規律性特征。這些信息對于理解潛在風險的性質及其可能帶來的經濟損失至關重要。
在此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策略是幫助農戶規避市場價格風險的重要途徑。農業保險作為一種有效的金融工具,可以通過分散風險的方式減輕自然災害給農戶帶來的經濟損失。保險公司根據地區特點設計差異化的保險產品,并結合精算模型確定合理的保費率,從而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補償受災農戶,穩定其生產生活秩序。此外,遠期銷售合同的應用也為農戶提供了另一種規避市場價格風險的有效途徑。通過提前鎖定未來某一時期的銷售價格,農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市場價格劇烈波動而導致的收入不穩定問題。此類合同通常由大型加工企業或經銷商與農戶簽訂,雙方約定在未來特定時間內按照既定價格進行交割,這不僅有助于穩定農戶的預期收益,也有利于下游企業的供應鏈管理。
3會計方法提高水稻產業經濟效益的策略
3.1制定專業會計核算方法
與其他行業相比,水稻產業的經濟活動在經營內容、生產工藝、管理體制和資金流動等方面展現出顯著的獨特性。其經營類型、層次和內部組織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這決定了農業會計,特別是水稻成本核算與控制,不僅需遵循普遍適用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原則,還需具備自身獨有的特點。具體而言,水稻產業的多樣性要求農業會計不僅要符合一般的會計標準,還要針對其特定的經濟環境和生產特點進行調整,以確保成本核算與控制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水稻產業成本核算的特征具體表現為:農業與自然再生產的交織使得成本費用出現不規則波動,成本控制需重點關注;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的轉換導致成本計價的多樣性和成本控制的多層次性;勞動對象與工具的轉換帶來投入費用資本化的獨特性;不同行業之間的聯系使成本控制對象具有內部交叉性和流動性;土地等固定資源不計折舊費,使得成本控制方法的實施具有靈活性;農業工人薪酬缺乏明確標準,使得人工成本控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水稻生產對自然條件的高度依賴,導致成本控制效益的反向關系。這些特征反映了水稻成本核算及控制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實質上也是農業會計核算的復雜性和差異性。因此,有必要結合農業會計的實際,針對核算的特殊方面,制定專業的會計方法,以指導實際操作。制定農業專業會計核算辦法的總體框架應包括以下內容:明確規定制定的依據、原則和適用范圍,并對農業核算中的若干特殊問題作出明確定義;設計會計賬戶,基本原則是保持制度規定的科目不變,只在此基礎上增加重要會計科目并加以解釋,確保統一規范的核算規定,并符合國際慣例;在報告格式上,對新增的列報項目作出說明,并將其納入報表體系中,以反映農業會計的實際情況。通過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水稻成本核算及控制不僅能夠有效應對復雜的農業經濟環境,還能夠為農業會計提供科學的指導,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2 完善成本控制制度
健全的成本管理體系對加強水稻成本控制至關重要。構建健全的成本控制體系是確保水稻成本控制順利推進的關鍵保障。該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核心方面:第一,成本決策機制。在水稻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大量的決策挑戰,這些決策的準確性對農產品成本的形成和補償具有重要影響[2。合理的決策不僅能夠有效控制成本的發生,還能夠確保成本的合理補償,從而提升整體經濟效益。第二,成本指標分類管理制度。水稻成本控制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工作,涵蓋水稻生產經營的各個部門、環節及相關人員。為了確保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必須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潛力。明確的責任劃分和分層管理,可以確保各項成本控制措施落實到位,從而提升整體效率。這種系統化的管理方式不僅有助于降低成本,還能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性,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13]。第三,業務管理制度。從成本控制的角度來看,任何可能引發成本變化的業務活動都應當通過必要的制度進行標準化管理,以確保其一致性和可控性。這種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有助于維持成本的穩定,避免不必要的波動,從而提升整體成本控制的效果。這包括對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嚴密管理,以確保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建立健全的成本控制制度,不僅可以提高水稻生產的經濟收益,還可以促進農業生產的規范化和專業化,為農業長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3.3優化資源配置及風險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農業企業管理模式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開始引人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系統,以實現全方位、集成化的管理模式。這不僅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還通過優化數據管理和決策支持體系,增強了管理層的響應速度和決策質量4。同時,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深化了對消費者需求的理解,為生產和營銷活動提供了科學指導,從而顯著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5]。ERP系統作為一種綜合性的信息管理系統,旨在整合企業內部的各項業務流程,包括財務、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實現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統一管理。通過ERP系統的應用,農業企業能夠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和協同工作,從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引入ERP系統和大數據技術,農業企業在多個方面實現了顯著的提升,從而增強了其市場競爭力。首先,ERP系統的集成化管理模式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減少了人為錯誤和信息滯后,使得企業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時能夠更加靈活應對。
其次,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企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消費者需求,指導生產和營銷活動,從而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此外,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供應鏈管理,企業還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4結語
會計方法對于提升水稻產業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的研究應繼續探索適合中國水稻產業的會計理論和技術,結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同時,也需要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以適應水稻產業發展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徐春春,紀龍,李鳳博,等.當前我國水稻產業發展形勢與戰略對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22,41(1):21-27.
[2]韓萍萍.農業企業生物資產財務會計核算問題研究[J].商訊,2023(14):29-32.
[3]毛鴻文.制訂農業專業核算辦法的意見[J].中國農業會計,2002(2):8-9.
[4]楊秋林.關于制定農業專業會計核算辦法的若干問題探討[J]會計研究,2002(6):24-26.
[5]楊若英,李向榮.顛覆式技術創新、綠色新質生產力與新能源產業經濟增長[J].統計與決策,2025,41(6):29-34.
[6]馬文杰.數字媒體藝術與經濟學的融合發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5,47(S1):55-57.
[7]劉雅巍.數字經濟背景下體育康養產業發展與創新[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5,47(S1):61-63.
[8]徐金平.農村共富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與實施路徑[J].農業經濟,2025(3):39-41.
[9]趙毅.集體經濟模式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可行性研究[J].農業經濟,2025(3):58-59.
[10]李哲,田菁.共同富裕目標下農村民生改善的協同困境與化解策略[J].農業經濟,2025(3):72-74.
[11]梁雯.數字化轉型對中國電影產業的變革:評《數字賦能·媒體融合·業態創新:中國電影產業與文化新論》[JJ.當代財經,2025(3):2,165.
[12]龐瑞芝,戚聿東.數字經濟時代中國產業經濟學的自主學術體系建設[J].學術界,2025(2):76-96.
[13]魏征,楊龍志,趙德艷.流通產業經濟影響力的研究綜述與展望[J].商業經濟研究,2025(3):96-100.
[14]王靜,李瀟雨.民營經濟參與鄉村振興的時代意蘊、挑戰與發展進路[J].農業經濟,2024(12):103-105.
[15]孟建偉,詹惠馨,林英華.呼包鄂榆城市群產業生態化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24,44(6):328-338.
[16]候昆.北京冬奧會對我國冰雪產業經濟發展的影響與市場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4(10):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