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蓄滯洪區移民政策是政府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相對于以往自然災害發生后開展的移民活動,主動將不安全區域群眾搬遷至安全區域,是政府管理職能模式的創新,可以規避災后移民帶來的巨大社會難題。實施蓄滯洪區移民是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舉措,體現了政府從“因災移民”向“因險移民”觀念和策略的轉變。
在堅持移民自愿前提下,有計劃地減少生活在蓄滯洪區土地上的人口數量是中國蓄滯洪區長期發展的目標。鼓勵蓄滯洪區農戶主動搬遷,徹底擺脫洪水威脅是“以人為本”價值觀的重要體現。然而,蓄滯洪區移民理論的研究仍滯后于實踐發展需求,尤其是缺乏農戶視角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行為決策理論為框架指導,分析了蓄滯洪區農戶遷移的動力機制、遷移態度、遷移意愿及遷移決策行為,并基于博弈分析提出了蓄滯洪區移民的激勵機制理論框架,從而把握農戶對移民政策的響應程度,預測政策實施的效果,為蓄滯洪區移民遷建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理論依據,為政府更有效完善蓄滯洪區移民政策與法規提供理論支持。從環境治理和社會平等的理念出發,加快實現蓄滯洪區移民,將多次的臨時撤退轉變為一次性的永久遷移。以農戶為基本單元,以淮河流域城西湖蓄洪區未搬遷農戶為調研對象,研究蓄滯洪區移民過程中農戶的遷移決策問題及激勵機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蓄滯洪區農戶遷移的動力機制分析。根據“推一拉”理論,提出了蓄滯洪區農戶遷移的動力機制,包括遷出地生存條件與發展條件的制約,安置地的拉力與阻力,政府的推動作用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農戶的內在驅動力與外部約束。運用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分析了農戶遷移動力產生的深層機理,認為生存理性是2003年和2007年災后移民搬遷的動因,當前農戶遷移動力的深層機理主要遵循經濟理性和社會理性邏輯。
(2)蓄滯洪區農戶遷移態度調查與分析。具體包括農戶對移民的認知情況、判斷情況和行為傾向的調查分析。從調查統計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農戶對國家實施移民遷建政策持擁護態度,少數存有疑慮,少數持不贊成態度。可見,有遷移動因和移民行為傾向的潛在移民者人數眾多,但并不是潛在的移民都會成為現實的移民。愿意遷移的主要原因從高到低排序:現居地不安全、每年夏季遭受雨水之患、便于從事副業或外出打工、為了孩子的教育或婚嫁、改善生產生活環境、響應政府號召等。而不愿意遷移的主要原因從高到低排序:移民補助標準太低、無錢搬遷、耕種不便、安置地位置太差、面臨失業、生活成本提高、年齡大不愿意搬遷、自家剛建新房等。愿意遷移的農戶占31%,而不愿意遷移的農戶占69%,當前農戶的整體遷移意愿不高。
(3)蓄滯洪區農戶遷移意愿影響因素分析。構建了蓄滯洪區農戶遷移意愿的內外部影響因素框架體系。結合城西湖蓄洪區農戶問卷數據,采用Logistic二元回歸分析方法,得到對蓄滯洪區農戶遷移意愿起正向影響作用的因素:戶主受教育程度、戶主外出務工經歷、戶主對移民的預期收益、有無學齡子女、非農收入比重、村離集鎮的距離、村地勢低洼程度、安置地區位、安置地基礎設施、移民補助標準的合理性、政策宣傳透明度;負向影響作用的因素:戶主年齡、家庭規模、家庭人均年收入和耕種距離。提高蓄滯洪區農戶整體遷移意愿的主要方法:提高移民補助標準;選擇區位較好的移民安置地;優先選擇所在村整體地勢較低洼,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離集鎮距離較遠洪水危險程度高的農戶家庭。另外,有學齡子女、非農收入比重較大及貧困戶家庭的遷移意愿也相對較高,要重點關注上述人群的需求,合理引導,提高他們的遷移意愿。
(4)蓄滯洪區農戶遷移決策行為機理研究。總結了農戶遷移決策行為的兩種模式,自主理性決策模式和從眾決策模式,運用社會學理性選擇理論分析了農戶遷移決策的理性選擇邏輯。基于TPB理論分析框架,采用SEM對城西湖蓄洪區的268個調查樣本進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農戶遷移決策行為的形成過程遵循“意愿→行為”路徑,其中,知覺行為控制是農戶遷移意愿和遷移決策的關鍵影響因素,態度和主觀規范是有效影響因素。進一步提出了蓄滯洪區農戶遷移決策過程的理論模型,總結分析了農戶遷移決策過程的5個階段(移民壓力形成階段、遷移動機形成階段、估算移民預期收益階段、決策實施階段、移民后評價),并分析了各階段的農戶心態。
(5)基于博弈分析的蓄滯洪區移民激勵機制設計。分析了地方政府和農戶的利益目標與行為邏輯,運用博弈理論,分析二者的利益博弈行為和博弈均衡,得到兩個純戰略納什均衡和一個混合戰略納什均衡。研究認為當地方政府選擇實施移民政策的概率及農戶選擇移民的概率都越高,則博弈結果越有利于實現政府主導下的農戶自愿移民。基于博弈分析,圍繞移民的對象(農戶)和責任主體(地方政府),設計了蓄滯洪區農戶遷移的激勵機制和地方政府移民的激勵機制,構建了農戶與地方政府協同聯動的移民激勵機制理論框架,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編輯:江燾,舒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