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張仲實;大革命運動;渭北學聯;中共三原特支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25)07-0051-20
基金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張仲實文集(十二卷本)(基金辦[2014]1號);陜西省社會科學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課題:張仲實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研究(2020DS013)
作者簡介:張積玉,男,陜西隴縣人,陜西師范大學二級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西部數字出版協同創新研究中心咨詢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編輯出版學及張仲實研究。
大革命時期的陜西三原,是除省會西安之外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渭北乃至陜西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個重要據點。這里不僅駐扎有以于右任為首的進步的陜西靖國軍,推動了孫中山領導的國共聯合的國民革命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而且有包括省立三所學校在內的5所中等學校,聚集了一批深受革命思想影響的各校教師和青年學生,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傳播革命思想,建立有共進社三原分社、渭北青年社、渭北學聯等進步社團,較早成立了團、黨組織,在組織開展學生運動、農民運動、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非基督教”運動、驅逐陜西反動軍閥以及在三原反圍城等等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2年秋,出生于陜西隴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張仲實(原名張安人),懷揣實業救國的宏愿考入三原省立甲等工業學校,學習織染。在校期間,他一方面刻苦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各門課程成績優秀,多次獲得學校獎勵,拿到銀質獎章—“三職勤勉章”(如圖1所示)。①同時,如饑似渴地學習閱讀進步報刊和馬列主義理論書籍,逐漸接受革命思想,并推銷革命刊物,傳播革命思想。[1]26對馬列主義理論和革命思想的學習、接受和信仰,使他自覺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1924年夏季他作為三原學生中的積極分子首批入團并擔任團的特支書記,不久被推選擔任渭北學聯主席。1925年1月,轉為中共黨員并擔任中共渭北(三原)特支首任書記。同年7月,在三原舉行的陜西省學聯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省學聯執行機關第一負責人(一說為省學聯主席)。1926年3月任中共渭北地委書記,直至同年7月遭通緝離開三原入讀國共兩黨合辦的上海大學。張仲實在三原4年時間里,作為渭北團、黨組織的領導者,渭北學聯主席及陜西省學聯的主要負責人,在上級黨組織及魏野疇等黨的重要負責人的領導、支持和幫助下,在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運動中發動學生,組織農民,宣傳士兵,勇敢斗爭,推動了渭北乃至陜西大革命運動高潮的形成,打擊敵人,激勵、教育人民,上演了一場又一場有聲有色的活報劇。鑒于以往人們對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張仲實尤其對其在三原時期革命活動研究的闕如,且已有相關回憶錄及研究成果中關于三原大革命運動史實的資料較少且說法含混不一,本文試在對張仲實這一時期革命活動考察的同時,一并對渭北大革命運動中相關歷史事實做一初步考察。
在本文的開始,筆者首先擬對近年來有關回憶錄和研究成果中所涉一些經常混用的概念加以說明。一是關于三原、渭北的使用。在不少回憶及相關研究著作、文章中,常出現共青團三原特支、共青團渭北特支,中共三原特支、中共渭北特支,以及三原學聯、渭北學聯等等不同說法。關于團、黨特支,不少回憶文章提出在三原建立的團、黨組織,名為渭北特支。經查《中國共產黨陜西歷史(1921—1949)》(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年版)、《中國共產黨陜西歷史圖志(1921—1949)》(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陜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其關于三原團、黨組織采用的是三原特支,由此,這一說法可能更準確,而渭北特支屬于民間的說法。關于學聯,翻查當年公開出版發行的報刊,1926年5月4日、5日《新秦日報》曾發表題為《三原學生聯合會對陜局之宣言 主張陜人自決》,《宣言》最后的署名為“陜西三原學生聯合會”。其實,渭北學聯成立時其名就是“渭北學生聯合會”,只是在1925年9月才改名“三原學生聯合會”;次年6月(應為七八月),因學聯主席張仲實去上海大學學習,三原學聯工作終止。2193由上可見,渭北學聯、三原學聯是兩個不同時間段先后使用過的名稱。二是關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前者是1922年5月5日在廣州舉行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至1925年1月30日使用的名稱(亦名SY),1925年1月26日至30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代表大會決定將原名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CY)。按當時三原第三師范學生王謙益回憶:1925年2月23日,“李子健依照團中央指示將社會主義青年團改稱為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應是三原團組織改名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確切時間。3]三是有關人名混用。主要是將當時所用原名與其別名及以后改過的姓名作了混用,在同一語境下,一處用原名,一處用改后的姓名。如:李子健與李秉乾,吳化之與吳化梓,張含輝與張松林,張秉仁與張性初,張仲實與張安人,王云與王之鼎,亢心哉與亢維恪,王授金與王夢簡,張慕陶與張金印,賈懷庚與賈子明,嚴樹森與嚴木三,胡景翼與胡笠僧,等等,不分新舊加以使用;《中國共產黨陜西黨史》等著作中亦存在同一書中一個人用原名、另一人用改后的名字,同一人一處用原名、另一處用改后姓名的情況;此類表述似乎應該統一:即采用改后的姓名加括號注原名之模式。四是有關學校名稱:陜西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其前身為創辦于明代的宏道書院,1913年由宏道工業學堂改此名),1924年3月改名為陜西省立第三職業學校,簡稱“三職”;陜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簡稱“三師”;陜西省立渭北中學,簡稱“渭中”。五是地名:三原,亦簡稱“原城”。等等。本文擬分五個部分展開論述。
一、代售黨刊,創辦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
張仲實在三原陜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讀書期間,正值國內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民不聊生,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大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的年代。此時,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不久,掌握這一革命學說的國人極其有限。要順利開展并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向廣大民眾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就成了最重要的一項工作。而這一時期,作為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革命青年的張仲實,就積極承擔了這一重任:作為黨刊代售員推銷黨刊,作為學聯負責人創辦刊物,積極向青年學生介紹革命書刊,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做了大量工作。
(一)關于代售黨刊
20世紀初年,在三原的五所中等學校中,陜西省立渭北中學思想最為進步。其時,該校大門左側附設有一個公共閱覽室(一說為“流通圖書館”),公開陳列著全國各地出版的革命的和進步的報紙、雜志和新書,如黨中央出版的刊物《新青年》《向導周報》,黨的北方區委出版的《政治生活》,團中央出版的《中國青年》,共進社出版的《共進》雜志等,以及北京《晨報》、上海《民國日報》等各地報紙和《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等書籍,任人閱讀。張仲實常在課余和假日到閱覽室去,如饑似渴地翻閱學習、吮吸新思想、新文化的乳汁。他曾如此說自己:“這樣,逐漸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在各校(省立渭北中學、第三師范、甲種工業學校、三原縣立女子中學、三原中學等)學生中間推銷革命刊物,傳播革命思想。”介紹、推薦進步書報刊,是張仲實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的主動、自覺的行動。他介紹、推薦的對象,一為各校的學生,這在三原是一個數量很大的群體,也是一個關心國家前途命運、思想活躍的人群。如他在講到“西府八邑同鄉會”成立后,“我就以同鄉名義,和這八縣學生接近,向他們介紹看這些刊物”。他采用的方式,包括組織讀書會在內的各種途徑。他曾經在回憶文章中提到,1923年下半年起,他在逐漸接受革命思想后,便“在同學中成立‘讀書會’,介紹看黨的刊物”。與此同時,他也以當時駐扎在三原的靖國軍中具有進步思想的官兵為對象。如與思想進步、支持學生運動的時任靖國軍團長甄壽珊,自在“西府八邑同鄉會\"認識后,就一直保持了密切聯系,向其介紹進步書刊,與之探討時局,以在軍隊中傳播革命思想。①
張仲實在《我的經歷》中寫道:“從1924年上半年起,學校看到我搞學生運動,借口經費困難,就停發了津貼。從此,我就靠代售黨刊《向導周報》《中國青年》(以上兩種每期銷數各達50份以上)、《政治生活》等,以所得折扣維持學習,直到畢業(1926年5月)。”②[126必須說明的是,張仲實此時代售黨刊,雖有解決學費無著、生活困難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受了黨組織安排,以黨刊代售員的身份所從事的一項革命工作。在張仲實等進步學生努力下,一時三原各校廣大學生受到革命書刊的影響,思想政治覺悟日益提高。
(二)關于創辦刊物
張仲實自己講過:在渭北學聯成立、他擔任學聯主席后,“渭北學聯還出版了以反帝反封建、宣傳革命思想為宗旨的刊物《渭北學生》數期”[127。據學者梁經旭《團組織的建立和陜西學生報刊活動的成熟》一文,20世紀20年代在三原出版的《渭北青年》《三原學生》,是由時任渭北學聯主席的張仲實與趙宗潤、李子健創辦的。4]翻查《渭北青年》創刊號,封面除刊登本期目錄外,還標明其出刊時間為“1925年8月4日”,通訊處是“中華郵政特種掛號認為新聞紙”,通訊處地址為“三原第三師范維恪君轉”,“每冊定價二分”(如圖2所示)。維恪即是亢維恪(后名亢心哉),省立第三師范學生,曾任共青團三原特支書記,主持刊物的編輯、發行。創刊號共發表6篇文稿:1.《發刊詞》;2.《渭北青年社成立宣言》;3.《渭北青年社成立后敬告青年》(民一);4.《中國為什么有這么多的軍匪?》(維恪);5.《淫威下的富平明道小學校同學的呼聲》縱人);6.《青年應有的精神》(志哲)。讀過那一時代的文章,篇篇激情澎湃,充滿大革命時代進步青年們推翻舊制度、建立新社會的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兩刊在報道渭北學生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各種文章、宣言,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揭露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反動面目,動員、教育、團結廣大學生和青年投身大革命運動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于《三原學生》,筆者多年來多方查找,至今未能見到原刊。《渭北青年》幸得一位前輩收藏家賜贈,得一冊創刊號,實珍稀之物。反復讀之,頗覺回到了10年前的時光,感到了那一時代社會的脈動,青年們的思想、精神、情感、生活、理想、追求等等,躍然紙上。僅《渭北青年》創刊號《發刊詞》就十分讓人震撼。在此,特錄全文如下:
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光線的光,我是全宇宙的總量。—錄天狗(即郭沫若的名詩《天狗》)
現社會太黑暗了!它黑暗的原因我們已經認清楚了——認清楚它是現代資本主義發達的必然結果;它將來的運命,我們也知道了——知道它在最近的將來要必然崩壞。因此,我們就決定了在這種場合之下,我們行動的方針:第一,組織成嚴密而強大的團體,去以科學的方法研究這種社會制度結構的因果關系及其變遷的公律;第二,聯合世界的革命勢力,一致行動,使這不生將死的社會制度,如摧枯拉朽般的倒斃;促成新的歷史。我們既決定了行動的方針,就毫不遲疑地加速率地往前猛進。但是,我們住在沉悶的中國的沉悶的陜西,實在覺得非先出一支文字宣傳的尖兵不可。所以我們就決定了出這本小冊子。它——這本小冊子——在母胎中就受了一種很大的使命:“努力與你的敵人鏖戰!”它的敵人——在他四周包圍著的敵人是:封建的軍閥政治;宗法的舊禮教;傳統的舊道德;及不科學的一切宗教。透骨點說:一切橫征暴斂,壓迫群眾,強奸民意的武人,官僚,政客;只知“詩云子日”,“非先王之言不敢言,非先王之行不敢行”的一切遺老遺少,與夫所謂“理學”先生及其門徒;昌言輪回之說,涅槃因果,善惡報應,神造人世界,“信則上天堂,不信入地獄”的一切“牧師”“神父”、“尼姑子”等等,都是它的敵人,都是它攻擊的對象。霹靂一聲,它已經出世了!它已經占有了全宇宙當中的一處空間;在它所占的空間的四周圍,竟被這些惡魔占領著。看!看它這未經月的胎兒與強有力的群魔鏖戰,竟無絲毫懼怯之色。在它似乎已經有了成見:“有革命性的人們,把刀槍視為家常便飯,監獄不過點心而已;革命家的一生,既不吃家常便飯,連點心也不吃到,實在無趣。”所以他把失敗完全忘掉,才有此等驍勇!我們很可替它抱樂觀的,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在它以先或者在它以后,已出世的或未出世的,有許許多多是它的同志,它們可以做成一個聯合戰線。看呀!最后的勝利終歸它們!
富平明道小學同學《驅逐強鐵生校長宣言》,亦能真實還原20世紀大革命運動期間中小學學生鞭笞、驅逐反動校長、轟轟烈烈開展學潮的歷史現場:
為減除貪欲無厭尸位素餐之校長強鐵生之事。本校迨老強蒞事以后,惡名洋溢于富、耀;搖尾乞憐于長官;見銀錢則狼吞虎咽;言學務則垂頭喪氣;所交者,多市井之流氓,所嗜者惟犯禁之鴉片;晝則計劃于貿易,夜則憂慮于得失;校務不理;把權而為籌款之機;出言盡皆無理之談;此本校名譽敗壞之所由來也。然敝校同人,處于極威之下,目擊心傷,無可如何!茲值開學之初,同學等組織自治團體,而欲自行策勵;誰料進行之際,經強察知,刻即設法威嚇,立命解散;并懸牌開除會長,一則日“結黨逞兇”,再則日“聚眾破規”;舉級長,則日“不合我意”;立會名,則日“大犯部章”。惡學生如背上之芒,視職員如眼中之釘;聲如豺狼之吼,貌似閻羅之狀:遇鄉民則聲色俱厲,對軍閥則殷勤周至;奸惡隱匿,莫此為甚!
文章寫道:“親愛的明道同學們,反抗!反抗!一鼓作氣勇往直前地反抗!這是個光明正大的學潮,切莫做絲毫畏懼的態度!對方用多么大的壓力,我們就用加倍的反抗力對付。革新需要徹底,尤其不敢妥!務必使這個教育界的孽障,早早潛蹤匿跡,不至再茍延殘喘一分鐘一秒鐘。我們反抗的工具是團結;對方的工具是壓力。只要我們團結得有力,最后的勝利終歸我們。”文章特別提出驅除強校長要注意的四點:第一,要和教職員堅固地聯合在一起。第二,注意選擇師生相信的新校長。第三,新校長到校后,應要求實現財政公開,許諾學生參加校公務會。第四,盡快加入渭北學生聯合會。文章結尾特別呼呼各校學生:“我們要像俄國的布爾塞維克黨,我們有能力打倒專制黑暗的俄皇政府。凡處在黑暗專制學校下的同學們,也快快團結起來,干上前去!給專制魔王一個很嚴厲的教訓!”
志哲(曾任共青團三原特支負責人姚志哲)在《青年應有的精神》中寫道:“親愛的青年朋友們!我們是不是覺得我們處在這被壓迫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內受萬惡軍閥的躁,外受強橫的資本帝國主義者的各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侵略嗎?我們所受的痛苦,已達極點了。絕不能再忍受的了!我們再不想靠我們的老前輩用什么息事寧人的調和政策,來解決時局;也不想靠任何派軍閥,用他們的武力統一的謬見,來解決時局;更不想靠什么帝國主義者,正義人道的口頭禪,來助我們解決時局。若誤采他們的謬見,結果只是‘畫餅充饑’,做一場春夢罷了。\"文章最后強調指出:今后改造中國的大責任,全靠一班奮發有為的青年擔當,尤其是要帶有赤色化和無產階級化的青年,不客氣的、不遲疑的擔當(農,工,兵士,當然在內),但是擔當這樣重大的擔子,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亦不是頃刻就可成功的,非具有反抗的精神、互助的精神、勇毅的精神幾個要素,絕對不能猛進不能持久革命事業。他提出要青年朋友們“抱定主義,認清敵人,拿出勇毅不息的精神,不顧前途一切障礙地去干。失敗是成功的道路。失敗愈多,給我們的教訓也愈多,愈益顯我們的團體奮斗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作者由此說道,要做這神圣革命事業,全靠我們本著反抗、互助、勇毅的精神去干才是。作者呼呼大家:“請來快擔改造中國、改造人類的這副擔子,并拿出十二分的努力,拿出反抗的精神、互助的精神、勇毅的精神去干,干,干!”
民一《渭北青年社成立后敬告青年》一文,以飽滿的革命激情,激勵、喚醒青年:“最親愛的同病相憐的青年們,你們甘心做亡國奴嗎?你們快快看人家蘇俄,土耳其的成功,都是青年的力量。他們的沙發是血換來的,他們的面包是頭顱堆積成的。他們不畏難,不茍安,只知為主義犧牲,為正義奮斗以解除無產者鏡銬為務,以革命為終身事業。我們現在要真正解放中國,亦絕非革命不可!馬克思說‘萬國勞動者聯合起來’。我們現在要做國民革命,尤非團結群眾不可,因此我們的青年便應運而生了。在這兒我們要大大的從事聯合世界被壓迫民族作更大的犧牲。馬克思說:無產階級所失的不過是他們的鎖鏈,得到的是全世界。我們很誠懇的希望著。青年們,你們的生活裕如么?眼睜睜的國將不國了!皮之不存,毛將安附。我們努力吧!我們要實行無產階級化以宣傳、組織、訓練,并武裝民眾去向國民革命的路上走,更擴至全世界以達我們最終的目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張仲實大革命時期在盡力做好黨的三原特支書記、渭北學聯主席等工作的同時,也通過積極代售黨刊,創辦進步青年刊物,組織讀書會,為促進渭北及陜西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的傳播、啟迪青年和民眾的思想覺悟、推動大革命運動開展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入團、入黨及參與三原團、黨組織的建立
說到張仲實的入團、入黨,新華社1987年3月3日電訊稿《我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馬列著作翻譯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張仲實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中寫道:“他從學生時代就接觸進步思想,投身革命。1924年8月加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月轉人中國共產黨,任黨的渭北特支書記。”[5]黨中央審定的《張仲實同志生平》以及權威的《中共黨史人物傳·張仲實》等均持此說法。然近年有關研究成果對此亦有不同說法,如中共三原縣委編寫《渭北革命根據地史》一書就認為:三原建團的時間在1925年1月,張仲實被批準人團是在1925年5月8日,9月6日任團特支組織委員;張仲實轉為中共黨員的時間是在1925年12月,黨的三原特支成立及張仲實任特支書記亦在1925年12月。根據筆者掌握的相關資料,關于上述觀點到底何為歷史真實,還可以再加討論。
(一)關于入團及其任職
1924年夏,上海大學學生、三原人李子健(李秉乾)受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委托,暑假回家,在三原發展團的組織。經考察了解,吸收了張仲實、王云、亢維恪等10多個三原各校學生中的積極分子入團①,并成立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渭北特支。據王云(王之鼎,時為第三師范學生)回憶,李子健當時與青年學生中的積極分子廣泛接觸后,認為建立團組織的條件已經成熟,“便和李子洲同志(在渭北中學任教)商量建團問題。在他們(二李)推動與指導之下,吸收了青年社表現好的優秀分子,建立團的組織”。成立團的三原特別支部的時間,是“在1924年秋季的一天”,舉行團員大會的地點是“在三原一個偏僻的地方——北關二郎廟”。“大會選舉張安人為書記,王之鼎為組織委員,趙宗潤為宣傳委員。”“團的三原特支,直接受上海團中央領導,當時常接到由惲代英、任弼時同志署名的團中央文件(‘通告')。”[6]28團的三原特支成立后,各中學團支部相繼建立,第三師范支部以趙宗潤為書記,渭北中學支部以賈懷庚為書記,省立三職支部以倪定國為書記,女子中學支部以王愛玉為書記,團員人數猛增,團的組織一時得以快速發展。
關于三原團的特支的成立、張仲實人團的時間及其是否擔任過團的特支書記,除上述王云的說法,也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著《中國共產黨陜西歷史》認為:“(1925年)3月23日,三原團支部正式成立,有團員七人,姚志哲為書記。”[7]39中共三原縣委員會編《渭北革命根據地史》認為:三原是渭北地區第一個建立中共黨、團組織的縣,也是陜西最早建立中共黨、團組織的縣份之一。1925年1月,是李子健受團中央和黨組織派遣,指導三原省立三師和渭北中學等校進步青年成立了團的三原特別支部。按照團章關于團的書記3個月進行一次改選的規定,特支書記先后有姚志哲、趙宗潤、亢維恪,張仲實只是擔任過組織委員。需要說明的是,在團的三原特支成立的同時,“各中學亦先后成立了團支部\"[2]82-84。顯然,以上兩書關于團的三原特支成立的時間說法不同:一為1925年3月,一為1925年1月。是否存在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將有關學校團的支部與團的三原特支及其負責人混淆一起了;二是團的書記按團章3個月改選一次,一年中就要改選4次,上文所列前后書記僅有3人,之后是誰擔任的書記,未見再列入名單,明顯不夠嚴密,存在紕漏。
比較起來,我認為當事人王云(第一屆特支委員)所說與首任特支書記張仲實的說法完全一致,似乎更符合歷史真實。一是他所說團的特支成立于1924年暑期,張仲實任團的特支書記,是因為只有他講明了特支成立的具體細節:成立的時間、地點、特支組成情況等,而不是以上所說1925年1月或3月,未說明具體情況;二是只有他提出了團的三原特支書記與各有關學校的書記的分別,如說到趙宗潤任第三師范支部書記,并非三原特支書記,賈懷庚為渭北中學支部書記,倪定國為省立三職支部書記,王愛玉為女子中學支部書記,我認為這一點特別重要,由此,更能解釋清楚以上說法存在的矛盾、問題。
可以證明張仲實1924年暑期入團并擔任團的特支書記的還有其保留在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里的第一手資料。據張仲實留蘇期間于1930年1月30日所寫自傳之《V.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及在團內外的工作(1923—1925)》中寫道:“1923年夏,我的思想已革命化,并在學校生活中宣傳革命的口號和理論,但還沒有和陜西省的主要城市西安府的革命組織取得書面聯系。那時我被我校學生推選為參加三原學生聯合總會的代表,并結識了一些自稱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的學生。……1923年7—8月,他們告訴我是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這樣我就和他們保持了緊密的聯系。但是這里當時實際上還沒有社青團組織。…1923年12月,西安府的社區團組織派了一位同志到三原來建立社青團,那時我就首先被介紹加入社青團。1924年1—2月,在三原建立了社青團組織,而我擔任了社青團書記的工作(社青團成員大約有8—10人)。”[8]14-16以上張仲實距事發四五年時間的檔案資料,雖也可能存在某些不準確之處,但他曾擔任社青團三原特支書記,應是事實。
(二)關于加入中國共產黨及其任職
張仲實在《我的經歷》中寫道:“1925年1月,豫陜區委派吳化之,從西安來三原發展黨的組織。他就介紹共青團員中的積極分子連我在內入黨,成立黨的‘渭北特支’,選我為特支書記,王云(王之鼎)為組織干事,趙宗潤為宣傳干事(趙在第一次大革命中在河南犧牲)。在黨的渭北特支的領導下,渭北各縣的學生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各地先后都舉行了擁護召開國民會議大會、追悼孫中山大會等,會后還進行了游行示威。”[1]27關于張仲實人黨時間及黨的三原特支(當事人回憶錄中多用渭北特支)成立的時間,亦有不同的說法。分歧點主要在時間是1925年的1月還是12月。有一種比較有影響的說法是:黨的三原特支成立于1925年12月,自然張仲實等一批團員轉黨的時間也即為1925年12月。而按時任黨的三原特支首任組織委員王云回憶:1925年初,團的中央特派吳化之以全國學聯特派員身份,從西安來三原視察工作,了解了學生運動和共青團特支的工作情況,提出建黨意見,經與李秉乾協商后,遂把團員中年滿18歲的優秀分子(多半是擔任團和青年社領導職務的同志)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時轉為黨員的有:張仲實(張安人)、趙宗潤、王之鼎、亢維恪、賈懷庚、馬文憲、倪定國、龐誠齋、王愛玉等。黨的組織的成立大會是在第三職業學校后花園開的,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共產黨三原特別支部,選舉張仲實為支部書記,王之鼎為宣傳委員,賈懷庚為組織委員,王愛玉為婦女委員。黨的三原特支歸黨中央直接領導,由于張仲實、王之鼎擔任了黨的特支的負責工作,團的特支另選趙宗潤為書記,王鴻俊為組織委員,龐誠齋為宣傳委員。黨、團特支建立之后,大力開展了建團工作,使團的組織迅速擴大,在渭北各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富平縣明道學校、富平縣莊里鎮立誠小學以及涇陽縣、高陵縣、扶風縣都建立了團支部,淳化縣有了團員,但尚未建立支部。到1925年底,三原黨的特支已有黨員20多人、團員40余人。由于三原及各縣的黨、團支部都統歸三原特支領導,此時,特支的組織形式已不能適應組織和工作發展的需要。1926年二三月間,根據黨中央指示,黨、團三原特支改組為三原地委。張仲實為黨的地委書記,王之鼎為宣傳委員,賈懷庚為組織委員,王愛玉為婦女委員。團的地委書記由趙宗潤擔任,王鴻俊任組織委員,程士誠任宣傳委員。6]22同年五六月間,張仲實本已完成學業從三職畢業,但因擔任黨的工作,仍未離開三原。不久,圍攻三原的劉鎮華部隊通緝張仲實,他只好離開三原考人上海大學插班學習。此后,黨的地委書記改由賈懷庚擔任,團的地委書記由王鴻俊接替。
關于三原黨組織的建立和張仲實人黨的時間,從《渭北革命根據地史》相關記述可知,起碼不晚于1925年1月。該書第2章第4節寫道:“1925年初,富平旅省(西安)、旅原(三原)學生中的一些黨、團員陸續畢業回到富平,分布到各校任教。這時富平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出現了一個新局面。”在這一段話之前,還寫道:“這一時期,富平旅省(西安)、旅原(三原)學生中的黨、團員和進步學生王佛宗、黨維榕、馬繼云、趙宗潤、嚴木三、何維箴、張卓亭等,經常在寒暑假回到富平,在知識青年中秘密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特別講到富平縣城人王佛宗,說其“在西安求學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冬從西安師范畢業\"[2]97。也即是說,王佛宗是在1924年冬從西安師范畢業之前就已經人黨。由上可以見出,最晚1925年初之前,富平在三原上學的學生中已有了共產黨員。《渭北革命根據地史》一方面認定黨的三原特支成立于1925年12月,但在書中也常常出現與之矛盾的說法,如在《驅逐吳新田的斗爭》中就寫道:“(1925年五六月)三原黨組織派人赴河南與國民二三軍接洽,動員他們入關協助‘驅吳’,并在沿途向駐陜各軍進行宣傳“驅吳'的重要意義,國民軍和陜軍抱著不同目的,也參加到‘驅吳'運動行列。6月1日,各縣學生一律罷課,投入‘驅吳'斗爭。”[2]104-105既然1925年五六月三原黨組織就派人赴河南動員國民二三軍入關驅吳,那么,三原黨組織的建立怎么可能是1925年的12月?
由此,也可證明,張仲實等所說1925年1月在三原學生中發展了第一批中共黨員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因三原接收第一批黨員與成立中共三原特支的時間同時,故張仲實任職三原特支書記的時間也應是1925年1月。另外,張仲實等在講到1925年6—7月,由渭北學聯出面在三原舉辦暑期講學會時也寫道:“野疇同志還參加講學會安排的一些討論會、辯論會,…課后,許多黨、團員和青年學生常常聚在他的住所,從革命的理論到革命的策略和方法以及青年人的工作與生活,無所不談。\"[9]91王謙益在講到1925年三原暑期講學會時也寫道:“參加者有各校黨、團員、進步青年和學生會干部,共七十多人。\"[3]王云在講到這次講習會時,亦有同樣的說法:“參加聽講的除黨、團同志外,大多數是渭北青年社社員和一些進步學生,共有100多人。”[6]23I由上可見,既然1925年6—7月參加講習會的學員中已有三原各校中的黨、團員,那么,所謂張仲實等三原的第一批黨員的入黨時間是1925年12月的說法,就完全站不住腳了。
其實,還可以佐證張仲實等三原第一批黨員的轉黨和三原特支建立時間不是1925年12月的,還有一件重要史實。1925年10月,張仲實離開三原,赴北京參加全國學聯代表大會,會后留在北京參加了11月28、29日發生的以推翻段祺瑞執政府和建立“國民政府”為目標的“首都革命”。之后又受全國學聯指派,作為特派員先后赴河南開封、鄭州、陜西西安等地,在當地學生代表大會上傳達全國學聯代表大會精神并宣講\"首都革命\"的意義,直至3月才回到三原,又在三原學聯召開的民眾大會上作了同樣的傳達。0]也即是說,1925年10月至1926年3月,他一直在北京、河南的開封和鄭州、陜西西安等地。如果說張仲實是1925年12月轉黨的,而中共三原特支成立會議又是在張仲實就讀的省立第三職業學校后花園召開的,作為特支書記的他當時可能不在三原嗎?由此,所謂1925年12月張仲實轉黨及中共三原特支成立的說法,明顯難以說得通。
關于張仲實由團轉黨及擔任三原特支書記的時間,他的留蘇檔案里還有另外一說。據俄羅斯國家政治社會歷史檔案館藏1928年張仲實由莫斯科東方大學轉學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登記表,他在入黨一欄里,曾說他是在西安加入的黨組織。因未見到其他詳細的說明及資料,他具體到底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情況下由誰介紹加入黨組織的,還有待進一步查閱資料,再加研究。
張仲實主持中共三原特支工作期間,曾為渭北黨組織的建設和快速發展作了大量工作。一是黨員團員人數不斷增長。自1925年1月至1926年7月,特支的黨員人數就由原來的8人增加到19人。與此同時,至1926年5月,三原的團員人數已增加到59人。[2]84-87張仲實在《陜西省三原縣團、黨組織的建立經過》一文中講道:1925年一二月,黨的“特支成立后,又從團員和學生中陸續吸收了一些優秀分子人黨,其中有王炳南、王愛玉、王榜、郝儀、徐九齡、倪定國、唐金滿”10]。他本人作為介紹人也吸收了一些優秀青年加人黨組織,據有關資料中講到的就有:麟游人趙伯經,曾在三原省立第三師范學校上學,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初受中共三原特支派遣在三原西關籌備農民協會期間,經張仲實、趙宗潤介紹轉為中共黨員。趙伯經先后曾任中共麟游縣委書記、中共關中地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共陜西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陜西省政協秘書長)。1]20-21另外,當時駐守三原的楊虎城部隊一位營長張漢臣,也因接受革命思想,常找張仲實,要其給他介紹革命報刊,后來亦入黨,在漢中犧牲。10]二是黨的組織不斷發展壯大。據有關資料,從1925年1月中共三原特支成立至1926年7月,特支先后下轄中共岐山小組、云陽小組和大寨支部、高陵支部,以及富平最早的中共組織。[2]85-87
三、參加渭北青年社、共進社及任渭北學聯、省學聯負責人
在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20世紀初、中期,在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的高潮中,張仲實作為一個對軍閥連年混戰、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社會腐朽黑暗極其失望,從而接受、信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青年學生,曾積極組織、參加各種進步社團,閱讀革命書刊,議論時事,交流思想,尋找個人前途、探討國家的出路。這一時期,張仲實在三原先后積極參加并活躍于西府八邑同鄉會、渭北青年社、共進社尤其是渭北學聯、陜西省學聯等有關進步社團組織。
(一)關于參加西府八邑同鄉會、渭北青年社及共進社
1.西府八邑同鄉會
西府八邑同鄉會,是由今寶雞市所屬八縣在三原上學或經商的進步青年自愿結成的組織。1923年成立,其活動主要在聯絡同鄉感情、交流信息、議論時事,是一個相對松散的組織。張仲實曾在《我的經歷》(手寫稿)中敘寫了該組織成立的背景及簡要經過:20年代初,三原是以于右任、胡景翼為首的靖國軍(支持孫中山)的根據地,與在西安的陜西督軍陳樹藩(屬北洋軍閥皖系)相對峙,“是陜西省渭河以北各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其教職員不少是陜西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和日本留學的進步分子。渭北中學教職員全是陜西在北京學習的進步學生組織‘共進社'(社員基本上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社員。此校大門口右邊一所房子里設立了一所‘民眾閱覽室',里面陳列著當時黨、團所出版的各種刊物如《向導周報》《中國青年》《政治生活》《前鋒》等,以及上海、廣州等地所出的一些進步刊物,任人閱覽。從1923年下半年起,星期日以及下午不上課時,我就到這個‘閱覽室'去看雜志。這樣,我便逐漸地接受了革命思想,在同學中成立‘讀書會’,介紹看黨的刊物。同時‘西府八邑同鄉會'(即今寶雞專區所屬八縣)成立,我以同鄉名義,和各校這八縣學生接近,向他們介紹看這些刊物。這樣,三原各校學生中接受革命思想的越來越多了”。按上述張仲實所說,他應是該會的活躍分子,擬或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筆者1983年8月訪談張仲實時,他曾講過,在三原他與渭北中學教員倪永亭(西安第一師范畢業)相熟,此人學識很好,西府八邑同鄉會是由他聯絡、組織成立的。當時鳳寶岐(指鳳翔、寶雞、岐山)在三原上學的學生最多,經商、當教師的也多。張仲實曾回憶說:“在三原時,我在西府八邑同鄉會上認識了靖國軍的一個團長甄壽珊,他是麟游人,之后時常與他來往,有時到他家被留下來吃飯。他當時在三原一帶駐防,我還應約給他一個部隊講過課。他曾在我的老家隴縣駐防多年。”[12]1926年7月,張仲實遭通緝逃離三原,考入上海大學社會科學系二年級插班生,當時手中只剩下20多元錢,而上海大學的學費要90多元,他無法可想,曾給甄壽珊寫信,是他寄了100元,才解決了問題。張仲實寫道:“1925一1926年我擔任渭北學聯主席時,他常拉攏我。”①由此,也可得知,張仲實在該會中的地位及影響。
2.渭北青年社
1923年下半年,三原省立第三師范學校由蒲克敏、嚴樹森(嚴木三)、亢心哉、王云等學生發起秘密成立了“青年同志共進社”。1924年夏秋之交,在上海大學學習的李子健受團中央委托回到三原,在三原各校以至外縣的學生中發展社員。在他的倡議之下,由三職的張仲實、唐金滿、倪定國以及三師的亢心哉、趙宗潤、王云、王鴻俊,渭中的賈懷庚、馬文憲、龐城齋,女子中學的王愛玉、于云秀等同學參加,在三師“青年同志共進社\"的基礎上另行成立“渭北青年社”。其主要活動是發展社員,推動各校組織學生會,發動和領導學生開展革命活動。該社還創辦有《渭北青年》雜志。渭北青年社在渭北一帶產生了很大影響,起到了共青團外圍組織的作用,為建團建黨在組織上作了準備。[6]227-228
3.共進社
共進社是五四運動后至大革命時期旅京陜西學生的進步社團。共進社和其成立前一年創刊出版的《共進》雜志,是“五四”后期國內出現的最大社團和持續時間最長的刊物之一,不僅曾對陜西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起過重大推動作用,而且也在全國范圍內產生過十分積極的影響。早在五四運動之前,一部分旅京陜西人士主要是青年學生,因受新文化啟蒙運動的影響,就曾先后發起組織過三秦公民社、陜西學生團。1921年10月10日,《共進》雜志正式創刊。為適應反帝反封建斗爭發展的形勢,《共進》雜志召開會議,決定擴大成立社團組織。1922年11月10日,共進社正式成立,《共進》雜志從此也成為其機關刊物。共進社深受中國共產黨影響及馬列主義和時代精神的感染,其骨干成員,大都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或共產主義青年團,成員最多時發展到600人以上。據楊明軒(共進社主要領導人之一)回憶,1926年是共進社的極盛時代,在總社注冊者已經有600多人,如再加上陜西三道(指關中道、漢中道、榆林道)各中學進步的學生社員,總數約在1000名以上,實為五四后期興起的最大社團之一。[13]421-440
據《渭北革命根據地史》所述:1923年8月,共進社主要領導人李子洲、楊曉初、趙葆華、楊明軒、嚴少儒等畢業回陜,先后來三原渭北中學任教。他們在學校提倡教育改革,引導學生建立讀書會、研究會,傳播革命思想,從事革命活動,在師生中發展共進社社員,一時渭北各縣及陜西各地在三原上學的一批同學加人共進社,不久在渭北中學成立了“共進社三原分社”。“三原分社成立前后,興平、三原的張含輝(張松林)張仲實(張安人)、關中哲、亢維恪、張性初(張秉仁)方仲如、王授金(王夢簡)秋步月、崔貫一和張金印(張慕陶)等陸續加入共進社。”[2]75-79據張仲實自已說:“1925年7月,共進社在三原渭北中學舉行大會。我被介紹加入該社,三原各校學生中加人該社的,我是頭一個。”①早期社員和主要領導人楊明軒,曾應邀于1946年10月29日在延安西北局干部會議上講話,在《我能記得的一部分社員姓名》中提到張仲實系上海大學的共進社社員。13]439另,《共進社和共進雜志》一書的附錄《共進社部分社員名單》,亦將張仲實列入上海共進社32名社員之第一名。14]461-467從上述可以明確,張仲實是在1923年8月共進社三原分社成立時即加入共進社的;至于他的名字出現在上海社員的名單中,是因為他在1926年七八月間,考人了上海大學社會科學系,參加共進社上海分社活動所致。講到共進社在西北乃至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楊明軒指出,共進社\"在思想上給西北黨做了啟蒙工作,在干部上給西北黨做了準備工作\"[13]422。共進社三原分社積極在渭北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推動了青年及三原周邊民眾的思想進步,在陜西早期革命運動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對黨所領導的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參與籌建渭北學聯并擔任主席及任陜西省學聯主要負責人
1925年上半年,由于團、黨三原特支的建立以及黨、團員的積極推動和努力工作,三原學生運動有了很大的發展,各學校陸續成立學生會。在此情況下,由第三師范、渭北中學學生會發起,在三原召開了渭北各學校學生代表大會,成立了渭北學生聯合會。大會選舉張仲實(張安人)為學聯主席,趙宗潤為宣傳部長。學聯的成立,促進了渭北青年社和團組織也快速發展壯大。
1925年5至7月間,在全省驅吳運動高漲及“五卅慘案\"激起的反帝愛國斗爭的高潮中,共進社負責人、共產黨員魏野疇帶領西安團組織和學生會的負責人張秉仁、張含輝、高克林、任志遠等到了三原。與此同時,陜西籍知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王尚德、李子健、耿炳光、嚴信民、趙葆華、關中哲等也分別從渭南和京、津、滬等地云集三原。當時,三原各校學生正在罷課,聲援西安學生驅逐軍閥吳新田的斗爭。張仲實代表三原團的組織和渭北學聯邀請魏野疇,幾次參加在張仲實所在的陜西省立甲等工業學校內舉行的座談會。據張仲實回憶,魏野疇\"在會上作了國內外形勢和任務的報告,提出‘到農民中去’、‘到軍隊中去’、‘在全省范圍內深人開展驅吳運動'的號召。野疇同志的報告和號召,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9]87。會后,黨、團員和學生中的積極分子,曾組成宣傳隊分赴關中和陜北,聯合各界群眾參加驅吳斗爭。如派王圣城和馬文生等去耀縣和陜北作宣傳聯絡;張含輝、高克林、亢心哉等代表學聯去潼關和河南向國民二、三軍請愿,吁請他們援助驅吳斗爭;王云等去咸陽向陜軍作宣傳,動員其參加驅吳斗爭。宣傳隊還到渭南、華縣等地向農民作宣傳。魏野疇則坐鎮三原,領導召開驅吳大會,揭露吳新田禍陜殃民的罪行,教育學生和民眾,了解深人驅吳的重大意義。經過深入宣傳,全省學生紛紛投入驅吳斗爭,京、津、滬和武漢等地的陜籍學生組織,也發出函電表示聲援,不到一月,就把驅吳運動推向了高潮。
為統一陜西學生革命運動的步伐,黨組織決定由魏野疇主持,于1925年7月7日至13日在三原召開了全省學生第一屆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代表有13人,計有陜北代表劉志丹,西安學聯代表張秉仁、張含輝、張金印等,渭北學聯代表張仲實、亢心哉、趙宗潤、王云、賈懷庚等,以及其他地方的代表。會議通過了聲援西安學生驅吳斗爭,開展驅吳運動和維護學生利益等決議,要求各縣學聯統一行動,一致罷課,開會游行,擴大驅吳運動,并保護學生的利益。會上成立陜西省學生聯合總會執行機關,選出張仲實、張含輝、張秉仁、高克林等為省學聯負責人。
關于全省學生第一屆代表大會的舉行及其負責人的推選,張仲實自己曾多次講到。在其《魏野疇在三原》一文中寫道:“在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中,為進一步發揮學生會的作用,統一全省的學生組織,野疇同志于7月7日至13日在三原親自領導、主持召開了全省學生第一屆代表大會,出席代表有13人,選舉產生了陜西學生總會執行機關,我和張含輝、張秉仁、高克林等同志當選為負責人。會議還討論通過了十多條反帝反封建的議案。”[9]89關于張仲實在全省學生第一屆代表大會上當選省學聯主要負責人,另有王云《陜西三原黨、團組織建立的過程和革命工作的開展》(張復主編《仲實:張仲實畫傳、憶念與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版,第227-232頁)、王謙益《回憶六十年前三原學生的革命活動》(《三原文史資料》第二輯,政協三原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6年12月)等回憶文章均有內容相同且詳盡的記述。大革命時期,渭北乃至陜西的許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活動都是黨、團組織通過學聯組織開展的;張仲實擔任負責人的渭北學聯、陜西省學聯在大革命運動中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四、積極參與組織渭北大革命運動各項斗爭
在三原4年時間里,張仲實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大革命運動,以一個青年革命者的姿態,積極而勇敢地參與了黨、團組織領導及學聯、渭北青年社、共進社等進步社團組織開展的三原、陜西以至全國各項革命斗爭活動。張仲實在回憶文章中曾如數家珍般地梳理了他主持的三原團、黨組織領導開展大革命運動的情景,寫道:團的特支成立后,積極開展了學生運動,成立了渭北學聯,并出版刊物,“還積極地參加了全國性革命運動。凡全國性重大事件,渭北學聯就在城隍廟內召開民眾大會,舉行游行示威,表示聲援,制造聲勢。例如舉行民眾大會,擁護孫中山北上,宣傳孫中山所提出的主張”。三原黨組織建立后,“積極領導了三原人民投入大革命運動”: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三原特支決定由三原學聯出面,召開民眾追悼大會,大會通過成立渭北國民會議促進會;同年5月,黨的三原特支和西安黨組織一起共同掀起了驅逐軍閥(陜西督軍)吳新田的運動;北方區委派耿炳光來三原指導工作,三原特支多次開會請耿炳光、魏野疇、王尚德、李子洲出席,共同研究如何開展和深入驅吳運動;六七月,在各校學生罷課期間,黨的三原特支決定以渭北學聯名義,舉辦了有200多名黨、團員和青年學生參加的暑期講習會;“五卅慘案”發生后,黨的三原特支發起召開民眾大會舉行游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罷工斗爭;10月,黨的三原特支和西安黨組織協商推選張仲實與張含輝為代表,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學聯代表大會;11月底,張仲實在北京參加了以打倒軍閥政府、建立民眾政府為直接斗爭目標的“首都革命”;次年1月,張仲實作為全國學聯特派員,先后到河南開封、鄭州學生代表大會傳達全國學聯代表大會精神和“首都革命\"的意義;二三月間,又在陜西全省學生代表大會和三原學聯召開的民眾大會上作了同樣的傳達;三四月間,張仲實給黨中央的《向導周報》撰寫了通訊,報道了陜西農民運動;五六七月,與魏野疇等一起發揮黨團和學聯作用,組織學生宣傳、慰問駐軍,協助三原軍民開展反圍城斗爭。張仲實為渭北以至陜西大革命運動的開展作了大量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發展
1.參與籌建國民黨三原縣縣黨部并任縣黨部執委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共產黨人可以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統一戰線。同年11月24至25日,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上海召開全體會議,決定在全國擴大國民黨組織,確定凡是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一并加入,凡是無國民黨組織的地方,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青年團要幫助建立。1925年9月,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國民黨陜西臨時省黨部成立。同年12月13日,國民黨三原縣黨部成立,據《渭北革命根據地史》記述:三原黨、團組織負責人張安人、王之鼎、關中哲、賈懷庚等均為縣黨部執行委員。之后,省、縣黨部先后派人到渭北各縣一方面宣傳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動員進步學生、農民以及其他社會各階層進步人士參加國民黨,籌備成立國民黨縣黨部;另一方面,深入宣傳馬列主義、宣傳社會主義、宣傳統一戰線的意義,積極發展黨員,創建黨組織,推動渭北各縣建立了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國民黨縣黨部或臨時縣黨部,促進了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形成。國民黨縣黨部的普遍成立,使各地黨、團組織更好地以國民黨這一合法組織形式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各項活動。當時的國民黨三原縣黨部,以共產黨員為骨干,是致力發展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具有革命性的組織。其成立時曾發表宣言,指出:“中國是人民的中國,不是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的私有物而可以任意操縱的,中國的政權應當由人民來掌握,決不是他們可以把持的。我們只有抖擻精神,團結起來,以熱烈的心血,奮斗的精神,遵照中山先生指示我們的革命之路,并‘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才能打倒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才能使我們逃出火坑,走到自由幸福的光明大道上。”[2]89-9據此可知,作為黨的三原特支及渭北學聯負責人,張仲實在推動發展三原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活動中也是相當活躍的一員,積極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2.參與推動國民會議運動和悼念孫中山活動
1924年9月,在直奉戰爭中,馮玉祥、胡景翼等倒戈成立國民軍,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失敗,國民軍傾向進步,華北時局大變。當孫中山北上北京參加國民會議之際,三原團的組織按中央指示,大力組織開展了促進國民會議的活動,進行廣泛宣傳,擁護孫中山北上和召開國民會議解決國共問題的主張;成立三原各界國民會議促進會,發表宣言,揭露和反對段祺瑞召開“善后會議”的反動陰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以張仲實為主席的渭北學聯在三原城隍廟召開了千人以上的群眾追悼大會。三原各學校也都分別舉行了追悼會。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一些老右派形成“西山會議派”,反對共產黨,猖狂一時;同時,戴季陶著書立說,曲解三民主義,破壞國共合作。在三原,進步人士對“西山會議派”和戴季陶的謬論都進行了大張旗鼓的批判和斗爭。
3.通電全國,反對北洋政府接受“金佛郎案”
1921年,法帝國主義以中法合辦名義開設的中法實業銀行倒閉,次年法國政府與北洋軍閥政府秘密協議,法國以退還一部分庚子賠款恢復中法實業銀行為誘餌,要中國以從未流通的所謂金法郎(即法郎,當時法郎紙幣貶值,金法郎實際并不存在)償付對法庚子賠款。在當時,一海關銀相當于14紙法郎,值4金法郎,以金法郎代替日益貶值的紙法郎,是為索取更多的賠款,使中國多付官銀6200余萬兩。消息傳出,舉國反對。1925年4月11日,北洋政府國務會議決定接受法國的要求,與法國簽訂《中法協定》,使中國在對法賠款中蒙受巨大損失。此案引發了著名的外交懸案——“金佛朗案”,激起包括三原民眾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和不滿。據《渭北革命根據地史》所述:5月4日,呼應全國反對浪潮,渭北學聯和渭北青年社,在三原城隍廟召開3000余人大會,散發傳單4000余份,并通電全國,反對段祺瑞政府承認“金佛朗案”及善后會議所制定的國民會議條例,會后組織民眾舉行了游行示威。
4.組織聲援“五卅”運動
1925年5月30日,英、日帝國主義慘殺上海工人、學生,制造了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消息傳到陜西,激起三原和西安廣大學生和民眾的極大憤慨,人們紛紛起來,印發傳單、宣言,聲討英、日帝國主義屠殺中國同胞的罪惡行徑,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爭。6月,渭北學聯開展了支援上海工人由“五卅慘案\"引起的反對英帝國主義運動,張仲實等學聯負責人組織召開了多達二三千人的群眾大會,組織游行示威,發表宣言,散發傳單,魏野疇在大會發表講話。6月14日,三原各校教職工召開緊急會議,發表通電:“誓隨同胞死力奮斗,務期收回租界,完我國權,存亡攸關,愿共同策勵。”同時,學聯亦組織了宣講團,分赴鄉村講演。9月,渭北學聯通告各校停課,組織宣傳隊伍到群眾中開展反帝宣傳,并出版以反帝為主要內容的刊物《三原學生》,通電反奉軍閥,慰問上海總工會。[2]1張仲實在回憶文章中寫道:\"5月底上海發生‘五卅慘案’,黨的三原特支發起召開民眾大會,舉行游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階級的罷工斗爭。”[10]他回憶:“渭北學生聯合會、渭北教職員公會和教育促進會等組織,在野疇同志的指導下,召開緊急會議,發出通電,抗議帝國主義的暴行。在致上海《民國日報》館轉全國各法團、各報館的通電中指出:‘滬捕迭次戕殺學生、工人,辱我國體,蔑我主權。消息傳來,曷勝悲憤,同人等誓隨同胞死力奮斗,務期收回租界,完我國權,存亡攸關,愿共同策勵。\"在致北京段祺瑞政府的通電中稱:“英日迭殺同胞,舉國憤激,事關存亡,務祈嚴重交涉,以雪國恥。\"在民眾聲討帝國主義大會上,提出五條議案,強烈要求政府:\"(一)收回租界;(二)收回領事裁判權;(三)收回教育權;(四)收回海關權;(五)實行與英日經濟絕交。”[15]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使城鄉各界群眾受到了一次生動的反帝愛國教育,紛紛捐款援助上海罷工的工人。9]89據王云回憶:省立三師團支部還編寫了劇本,在本校操場公演革命話劇,并在當場募捐籌款支援上海工人和學生的反英斗爭。大會后,還組織宣傳隊,到街巷講演宣傳,散發傳單。[6]230-231
5.參與組織開展了非基督教運動
陜西雖地處西北,但深受基督教影響。基督教勢力依仗不平等條約,欺壓人民群眾,進行文化侵略。1925年下半年,陜西全省各地掀起了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非基督教運動,“非基\"運動是一場揭露和打擊帝國主義利用宗教進行文化侵略、爭取民族平等的群眾斗爭。三原一帶是教會勢力集中的地方,一些傳教士通過傳教,散布迷信思想,毒害人民,并控制了一部分教育權。因此,這里的非基運動進行的特別激烈。據王云在《陜西三原黨團組織建立的過程和革命工作的開展》(《三原黨史參考資料》第4期)一文中回憶:“在反對帝國主義運動方面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開展反對基督教運動。我們曾收到團中央的通知和非基督教運動的小冊子,以及宣傳大綱之類的文件,認為基督教既是文化侵略,也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先鋒隊,必須給予打擊。我們常常以反帝大同盟和非基大同盟的名義進行反帝或非基活動。除經常的宣傳外,凡遇節逢會,都有較大規模的行動。每年12月25日圣誕節,教會都要大張旗鼓地進行好幾天宗教活動。我們黨就把圣誕節前后的一周時間定為非基督教運動周。不論天主教、耶穌教,一律反對。到時每天都有人上街宣傳,散發傳單。圣誕節這一天,渭北學聯還要組織各校學生進行非基督教游行示威。有一次,學生游行示威時,由于一個教徒出言不遜,激起了示威群眾的憤怒,就把三原南大街耶穌教一個勸道所砸了。出事后,第三師范校長怕的要命,他說,你們這樣干,引起國際交涉怎么辦?后來非基運動仍是照常進行,結果弄得各教堂在圣誕節這一天不敢開門,當地駐軍還派荷槍隊在教會門口站崗守衛。每年農歷臘月初八左右,三原有個集市規模很大的臘八會,基督教會每年都要在會上搭棚傳教。我們便在他們傳教棚的對面或隔壁也搭起棚來進行反教宣傳,弄得他們以后再不搭棚傳教了。”
三原的共青團組織通過渭北學聯和渭北青年社發起成立了“非基\"同盟,并組織了臨時行動委員會,領導學生、民眾開展了反對傳教士的斗爭。按《渭北革命根據地史》所述:12月中旬,三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非基\"運動大游行,各校學生停課3天,組織講演隊,揭露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國的惡行,喚醒民眾參加反基督教運動。12月21日,三原再次舉行“非基\"運動大會,參加大會各校師生及縣黨部、渭北青年社等進步組織人員達一萬余人。大會一致通過收回教育權、不準當局保護教會教徒、教會同學即日退出教會學校等決議。會后,舉行了游行示威,游行群眾包圍了縣府和基督教教主的私宅,要求答復學生的條件,并搗毀了縣城南東街的天主教談道所,許多教徒宣布退教或發表了脫離教會宣言。圣誕節當天,“非基\"同盟還領導數千人游行示威,迫使縣知事簽字答應收回教育權。1926年2月,三原成立了渭北非基督教大同盟。自此,黨、團特支用10余天時間,組織黨、團員和青年以渭北學聯名義,在三原臘八古會上進行演講宣傳,反對日本出兵東北,揭露基督教的不法行徑。演講的內容包括“基督教之罪惡”“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怎樣打倒帝國主義\"\"日本出兵東北對于中國之害\"等。[2]109-11
在西安,黨、團組織通過省學生總會,聯合各校學生會及各團體,組織講演隊開展講演、散發傳單、張貼標語。一些打著宗教旗幟的帝國主義分子,四處散布謠言,說學生要燒教堂、殺洋人,企圖破壞“非基\"運動。省督署慢于壓力,還逮捕了兩名宣傳“非基\"運動的講演者。圣誕節當天,“非基\"大同盟在南院門召開群眾大會,軍警強迫其解散。但至12月26日、27日,仍有講演隊沖出學校到街頭講演。西安的教會學校——西安中學學生3次發表宣言,指出“教會是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機關”,要求收回教育權。1926年1月10日,陜西省學生總會和西安學生聯合會發表了《援助西安中學學生會收回教育權宣言》,支持西安中學的正當要求。7]445張仲實作為中共三原特支書記、渭北學聯和陜西省學聯負責人,積極參與并組織開展了這場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基督教會進行文化侵略的群眾斗爭。三原、西安的“非基\"運動的深人開展,教育了廣大人民群眾,使之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深惡痛絕,提高了人民群眾投身反帝斗爭的覺悟。
6.參與組織反對日本出兵東北的群眾運動
1925年12月,日本政府決定出兵滿洲,從朝鮮調兵開進中國東北,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反對日本出兵滿洲的通告。1926年1月,三原國民會議促成會召開各團體代表大會,提出開展反對日本出兵滿洲的群眾運動。1月8日,三原黨、團特支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貫徹中央通告精神,部署開展反對日本出兵滿洲的群眾運動。兩天后,三原各界代表大會召開,決定成立了渭北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反日行動委員會、抵制日貨委員會三個組織,張仲實與關中哲、趙宗潤、郝夢九、張耀斗、張文生等7人為反日行動委員會成員。會議并部署安排于13日召開三原反對日本出兵滿洲市民大會。13日,三原各界民眾一千余人冒雪參加大會,各團體各界代表登臺演講,憤怒聲討、遣責日本侵略中國的行徑。會議一致通過了各項提案,并以渭北青年社名義向日本各勞動團體發出了“請其抗議日本軍閥出兵滿洲\"的通電。[2]1-112
(二)協助魏野疇負責在三原舉辦暑期講習會
按照張仲實回憶:“(1925年5月)三原特支和西安黨組織一起,掀起了驅逐軍閥(陜西督軍)吳新田的運動。西安黨組織和學聯的負責人及一些積極分子,因在西安站不住腳,都來到了三原。三原特支和學聯就號召三原和附近各縣學生罷課,表示聲援,從而掀起全省學生罷課驅吳運動。”這期間,北方區委派耿炳光來三原指導工作。陜西各地一些威望高的老黨員亦都來到三原。張仲實在《陜西省三原縣團、黨組織的建立經過》中寫道:“黨的三原特支每次開會(在甲種工業學校西邊花園),都請他們出席指導,共同研究如何開展和深入這一運動。”[10]一時,三原人才薈萃,成為渭北以至全省學生運動的中心。同年6月,在魏野疇的倡議和指導下,黨的三原特支決定,以渭北學聯的名義,在各校學生罷課期間,在三原舉辦暑期講學會(地址在渭北中學),培訓青年和干部。參加者有各校黨、團員和進步青年或學生會干部,共70多人,從各地來聽講者共有二三百人。講學會開設的課程,主要有魏野疇的“社會發展史”,趙葆華的“達爾文進化論”,熊文濤的“農民運動”,李子健的“革命文學\"等;另外,關中哲、耿炳光、嚴信民、王尚德等也都擔任講師授課。據張仲實回憶:魏野疇“主講社會發展簡史、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近代中國革命史等。他的講授內容豐富,有條有理,通俗易懂,生動活潑,令人喜聽。每逢野疇同志講課時,除了講學會的人以外,還有好多中學教員和工友,甚至駐軍軍官也都臨時前來旁聽,教室內外都擠滿了人。野疇同志還參加講學會安排的一些討論會、辯論會,熱情解答學員提出的各種問題。課后,許多黨、團員和青年學生常常聚在他的住所從革命理論到革命的策略和方法以及青年人的工作與生活,無所不談”[9]9-9]。他還利用晚上乘涼時間給學員教唱《國際歌》等革命歌曲,對學生鼓舞很大。暑期講學會實際上是一次干部訓練班,不僅培訓了反帝反封建的骨干力量,加強和推動了驅吳斗爭,而且也為黨、團組織的發展壯大奠定了思想基礎。學習結束后,學員大多返回本地進行革命活動,有的組織工會或農民協會,有的從事學生運動,有的到國民軍和陜軍中從事士兵運動,不少成為黨的骨干力量。由渭北學聯主辦、張仲實等負責操辦的三原暑期講學會,無疑是陜西大革命運動史上一次有重要影響且十分成功的革命活動。
(三)赴京參加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及“首都革命”并作為全國學聯特派員赴開封、鄭州、西安等地傳達大會精神
1925年10月,全國學聯在北京召開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張仲實和張含輝兩人作為陜西省學生代表參加了會議。據張仲實回憶,代表的產生過程是,“三原黨的特支和西安黨組織協商兩地各出一個代表,渭北學聯推我為代表,西安推張含輝同志(聽說后來在漢中犧牲)為代表”10]。講到去北京的路途,張仲實在《我的經歷》中曾寫道:“上午決定,下午我就動身。正好胡景翼部隊田玉潔部由三原往河南開,出三原不遠,看到前面有舊式馬車幾輛,拉著士兵也去河南,我就向他們的首長說明情況,他們允許我搭他們的車隊同行。在渭南零口搭船,直到陜州,轉上火車,經洛陽、鄭州赴北京。”[1]28
到北京后,張仲實通過在北京大學上學的耿炳光①同全國學聯代表大會接上了頭。關于大會的情況,張仲實概括說道:“全國學聯代表大會是在民國大學(即今日的教育部所在地)舉行的,各省市代表約六七十人,住在附近公寓里(我住在西四南缸瓦市英子胡同東口一家公寓里)。大會開了七八天,代表中間有國民黨右派,他們在大會上搗亂,所以會上斗爭很尖銳。白天開大會,晚上在北大開黨組織會,研究當天大會上的問題,并對次日大會的開法作出安排。大會開會期間出有會刊。”大會閉幕后,全國學聯發了一個通知,要各地代表暫不要回去,“等候參加一個行將到來的重要行動”,即11月28、29日爆發的“首都革命”。張仲實回憶道:“11月底(28日)的一天,學生、市民涌到天安門,舉行游行示威。隊伍前頭,高舉‘首都革命”橫標,高呼口號,以打倒軍閥政府、建立民眾政府、驅逐段祺瑞、收回關稅自主、廢除不平等條約為直接斗爭目標。游行隊伍在天安門舉行了民眾大會后分為兩路:一路到東城包圍了段祺瑞執政府,直到半夜;另一路到鐵獅子胡同,搗毀了外交部長顧維鈞公館。”張仲實寫道:“我先參加了第一路包圍段祺瑞執政府的行動,黃昏時又去鐵獅子胡同,參加了搗毀顧維鈞公館的行動。”10次日,5萬民眾齊集天安門繼續召開國民示威運動大會,通過解除段祺瑞一切權利、由國民裁判,解散關稅會議、宣布關稅自主、組建國民政府臨時委員會,懲辦賣國賊等多項提案,并通電全國。張仲實這一天又參加了游行示威活動。“首都革命”是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進行城市暴動,推翻封建軍閥統治、奪取政權的一次嘗試。其雖因敵人力量過于強大,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充分顯示了廣大民眾革命意識的覺醒,打擊了段祺瑞反動政府,對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參加\"首都革命\"后,張仲實被全國學聯指定為特派員,1925年底至1926年初,先后到開封向河南省學生代表大會和到鄭州向擁護“首都革命\"大會傳達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的精神和\"首都革命\"的意義;二三月間,又向在西安舉行的陜西全省學生代表大會和在三原學聯召開的民眾大會作了同樣的傳達。[1]28
(四)參與五四歌謠運動,搜集整理多篇民歌謠諺在《歌謠》周刊發表
歌謠運動,實際上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由以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為中心所發起的一場以民間文學形式表現反帝反封建內容的學生愛國運動和文化革命運動。20世紀20年代初,歌謠運動在全國廣大地區展開,而陜西很少有人響應;當時不少人甚至認為民間的東西粗俗,不登大雅之堂。而此時正在三原上學的張仲實,一方面積極開展學生運動,同時熱情投身這場革命文化活動,利用課余、假期搜集整理陜西隴縣、渭南、三原一帶流行的民歌謠諺,前后達一年多時間,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成果。根據對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主辦的《歌謠周刊》的統計,從1924年5月到1925年3月不到一年時間,張仲實共搜集整理在該刊發表歌謠35首、謎語56則、諺語11則、歇后語17則(詳見《歌謠周刊》第58號、第61號、第62號“來件”欄)。發表研究文章《隴縣鬧洞房的歌謠》一文,細致地敘寫了當地農村男女結婚、鬧洞房的情景;整理收編了耍新娘過程中要唱的兩首歌謠《墻上一朵花》《養下娃娃會叫娘》等,生動地反映了舊中國農村婚禮既粗俗落后、同時又充滿生活意趣的真實。他發表的歌謠作品,如《你騎驢兒我騎馬》曾作為周刊第62號專號“看見她”的首一篇刊出,受到了編者特別的注意和重視,是一篇優秀的歌謠作品。這首歌是:“你騎驢兒我騎馬,看誰先到丈人家。丈人丈母沒在家,吃一袋煙兒就走價。大嫂子看,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隔著竹簾望見她:白白手兒長指甲,櫻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說與我媽媽,賣田賣地要娶她。”(載《歌謠周刊》第62號)作品清新流暢,生動地表現了一個青年男子由初次隔簾望見他的未婚妻到中意進而決心娶她的心理變化過程,寫人惟妙惟肖,刻畫心理細致入微,不失為一篇優秀民歌作品。《看見她》是歌謠運動中公認的我國三大母題歌謠之一,曾在黃河、長江流域12省區廣泛流傳,分北、南二系。而流行陜西三原和陜西南部的《看見她》則被視為該母題“南北各分系一切歌謠之母”(詳見《歌謠周刊》第63號董作賓文)。該專號出版后,《歌謠周刊》曾數次組織討論,張仲實采編整理流行三原一帶的《看誰先到丈人家》亦被有關學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在當時的歌謠界頗有影響。另外,由他采編在《歌謠周刊》專欄《陜西歌謠》里發表的作品,大都很有特色。《 ??x× 勿 × 雁》 ?× ,音咕;勿 × ,音嚕。 雁即大雁)是寫秋天大雁南飛,小孩子們望著一群群大雁飛過天空時而唱的,曾長期在陜西西部一帶農村流傳。還有《娃娃乖》《豆芽菜》《紅頭繩》《過年》《駱駝》《黃褂鹿》《打花棍》《二月二》等多篇,均語言樸實清新,內容活潑有趣,生動地表現了三秦大地的風土人情,帶有濃厚的關中泥土氣息,為我國歌謠百花園增添了奇花異彩。16]也充分表現了青年時代的張仲實對新文化運動的關注以及其文學情懷。
(五)推動農民運動,在《向導周報》發表《劉鎮華治下之陜西現狀及農民的反抗運動》
1926年4月,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運動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展開之時,時任中共三原特支書記、渭北學聯及陜西省學聯負責人的張仲實,作為特約通訊員為黨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周報》撰寫了三原通訊——《劉鎮華治下之陜西現狀及農民的反抗運動》,在該刊第160期(6月30日)發表。文章激情澎湃、高屋建瓴,在從軍事角度清晰地分析了劉鎮華率“八師之眾,直入潼關,進取西安”,吳新田率大兵“自漢中出發逾寶雞而直取西安”,孔繁錦出師隴縣“直攻陜西西路重鎮鳳翔”——“誰也想陜西一定要被英帝國主義的勢力直系軍閥占領\"的大勢之后,指出:“我們現在很能夠毫不遲疑的敢斷定說:將來能瓦解劉鎮華勢力的就是劉賊勢力所及的各地的農民暴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劉賊及其部下“入陜后,竭其所能,以摧殘人民。……潼關每日至少有幾車婦女向河南載運,軍隊到處駐扎民房,將人民全行逐出家外,只留一婦人做飯;走時,將一切東西毀壞,稍能看過眼的,即拿車載運河南。一方面劉又公然增加稅款、派捐,渭南一縣,劉每月要收五十萬現款;他方面麻振武又同樣派款,這種暗無天日的雙層剝削,人民如何堪受。同時自今年以來,又加以旱魃為虐,夏禾枯死,秋禾不能人地,農民遂于忍無可忍之中,都搶著學習紅搶會而自然的暴動起來了!每一個農民都想著要奪劉鎮華的一支搶!”當時的藍田已為農民所占,臨潼、渭南、二華各縣農民已“自行聯合起來”,“躍躍欲動”,且“已有好槍千余支”;渭河以北的\"同州、合陽、固市、韓城、澄城各地也起來了”,包圍縣城,反抗捐稅,時有所聞。“這是農民的偉大的潛勢力。”文章從陜西最近的戰事及民眾反劉的現狀說道:“陜西的糟糕,記者不能文,未能盡其意,人民革命之要求,已至于沸點,昔日農民以為反上就是造反,現在卻視造反為自己求生之路了,他們并且還認得很清楚!”[17]該文以具體生動且富有激情的描寫,揭示了反動軍閥統治下陜西社會的黑暗腐朽及人民生活的痛苦慘狀,謳歌了陜西各地的農民反抗斗爭,并為他們指明了求生的正確道路——聯合起來與反動軍閥及一切反動統治階級進行斗爭。這既是一篇喚醒、鼓動民眾起來革命的具有極大政治意義和歷史資料價值的文章,也是具有相當思想和藝術水平的紀實性文學作品。
在任中共三原特支書記、渭北學聯主席期間,張仲實還積極參與推動渭北地區農民運動。國共合作時期,張仲實、王云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幫助建立了國民黨三原縣黨部。黨、團三原組織以國民黨縣黨部的名義,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農民運動。1926年2月20日,在縣城西關民治小學成立了三原農民俱樂部,參會七八百人,會場高呼“反抗苛捐雜稅及預征錢糧”\"爭奪民眾之自由權”“農民團結萬歲\"等口號。俱樂部成立后,“每天有三四百農民到俱樂部活動,開演講會、討論會,商討組織農民協會和平民夜校等問題”。不日,農民俱樂部成立了三原平民學校(夜校),上課農民30余人。夜校講授\"社會常識、時事講話、唱歌、珠算等課目,結合實際對農民進行革命理論教育,使農民懂得‘農民之痛苦,痛苦之來源’及‘解決之方法’,懂得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之仇敵”。1926年4月20日,中共三原特支為加強對農運工作的具體領導,決定由農運黨團書記龐誠齋具體負責籌建三原西關農民協會。5月9日,三原第一個農民組織“三原西關農民協會\"正式成立,有會員60余人。1926年11月,農運工作完全轉向公開活動,三原縣、區、村農協組織廣泛成立,轟轟烈烈的農村大革命迅速走向高潮。三原成為陜西農民運動最活躍的地方之一,出現了“農民的事情農民管\"“一切權力歸農民協會\"的政治局面。至1927年4月2日,三原縣農民協會正式成立。2]120-125
五、參與組織領導驅逐軍閥吳新田、三師校長程鼎臣及三原反圍城斗爭
20世紀20年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個重要任務,即是反對反動軍閥的黑暗統治;而在學校,則是與壓制新思想、迫害進步學生的封建頑固勢力展開斗爭。在三原,張仲實積極參與組織、領導了驅逐陜西軍閥吳新田運動、驅逐三原師范學校校長程鼎臣的學潮,以及反對反動軍閥劉鎮華圍攻三原縣城的斗爭。
(一)參與組織領導了驅逐軍閥吳新田的斗爭
1925年,北京政府派吳新田為陜西督軍。吳是直系軍閥,反對革命,貪污腐化。這一年5月上旬,吳新田部下在西安與省立一中學生因踢足球發生沖突,開槍打傷學生,共產黨員魏野疇領導學生奮起反對,實行罷課,并召開群眾大會,游行示威,反對吳新田暴政。吳派軍隊鎮壓,又打傷學生50余人,激起全省學生憤怒,掀起了聲勢浩大的驅吳浪潮。各地各校學生紛紛集會,聲討吳新田的罪行,榆林的學聯也發表驅吳宣言。吳對學生更加仇視,進行嚴厲鎮壓,搜捕領導人員,逼使學聯不得不離開西安。5月20日,魏野疇帶領西安學聯的負責人來三原,在渭北中學設立指揮機構,會同渭北學聯負責人張仲實、趙宗潤、王云、賈懷庚等共同領導驅吳運動,并派代表去富平、涇陽、高陵等縣進行宣傳。當時,靖國軍首領胡景翼(胡笠僧)、楊虎城等,也起來響應,舉起反吳旗幟,一致反對吳新田。期間,三原數千學生在學聯的號召下,齊集城隍廟大殿前召開群眾大會,由渭北學聯主席張仲實主持,西安學聯代表張秉仁講話,聲討軍閥吳新田的罪行,并發表驅吳宣言。會后,由第三師范學生趙宗潤主編《三原評論》,定期編印發出驅吳文章,地方一些開明士紳及工商各界人士也都極力贊助,于是很快掀起了反吳運動的新浪潮。7月7日至13日在三原召開全省學生第一屆代表大會后,為促進驅吳運動在軍隊中的影響,新成立的陜西省學生聯合總會執行機構及選出的張仲實等負責人,還派張含輝、高克林代表省學聯去潼關歡迎國民二軍李虎臣部人陜,參加驅吳運動。在陜西學生和各界群眾的有力打擊下,吳新田政府地位被動搖而垮臺。7月18日,陜西學聯得以重返西安,驅吳斗爭取得了勝利。在驅吳斗爭中,渭北學聯起到了堅強堡壘的作用。
(二)參與領導支持第三師范驅逐校長程鼎臣運動
20世紀20年代,三原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校長程鼎臣思想守舊,敵視學生運動,尤其對新思想的宣傳嚴加限制。1926年3月18日,是巴黎公社成立紀念日,黨、團組織決定由學生聯合會召集各校學生在渭北中學召開紀念會,但校長程鼎臣則不允許三師學生參加,并說這是外國的事。但學生們堅決要去,三師學生會負責人趙宗潤帶隊到渭中參加了大會。會后,程找趙談話,問:不叫你去開會,為什么帶同學去呢?趙說:巴黎公社是世界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應該紀念。程說:學校不許去開會,你不聽命令,自行帶隊出去開會,是違反校規,應該開除。趙說:這是學生會決定的,我個人不能做主。彼此爭論不休,一直吵鬧互罵。程最后還在校園貼出了開除趙的布告。學校的黨、團組織和青年社、學生會共同商議作出決定:反對開除,趙不離校;召開全體學生大會,質問程鼎臣:如不收回命令,就趕走他。遂即召開學生大會,請程到場答復。學生提出:開除趙宗潤沒有理由,應收回命令。程答:不能。學生喊:打倒程鼎臣!驅逐程鼎臣!有幾個年齡大點的學生上去,直接拖著程鼎臣出了學校,讓其自己回家。驅程后,學生組織成立了驅程大同盟,負責領導這一運動。同時印發了驅程宣言,分送各校和學聯以及機關單位,闡明真相,以取得各方支援。當時還編印驅程簡報,報道驅程進展情況。這些做法得到了渭北學聯、黨團組織和三原各校的積極支持。據王謙益回憶:“特別是學聯負責人張安人和渭中黨團負責人賈懷庚經常來校詢問情況,并提出要加強團結,嚴防程對學生的風化利誘。”[3]
程鼎臣被驅逐出學校后,仍企圖尋機反撲,利用其在學生中的親信給自己當護衛,在學校拉出一批非驅程的學生,借用城隍廟東道院開課。與此同時,還在學生中組織非驅程同盟,企圖分化學生組織,瓦解驅程派。但驅程的學生很堅決,一面在校采取自學方式學習,一面堅持驅程到底。正在非驅程派在校外上課之際,三原學聯(渭北學聯)由負責人張安人、賈懷庚召集各校學生在城隍廟舉行群眾大會,聲援驅程運動,駁斥非驅程派的分裂活動,并對中立派學生進行耐心說服。會上,賈懷庚、張安人先后發表聲援講話。同時,還把非驅程派學生召集到現場做答復。
是年7月,鎮嵩軍圍攻三原,戰事發生,外縣學生不少各自回家。驅程領導人和一部分學生仍留在學校,與城內學生密切聯系,嚴防程乘機進校,并觀察時局演變。在反圍城斗爭期間,程鼎臣自覺其地位不穩,只得蟄伏家中,到第二年開學時,校長就換了別人。
驅程運動從1926年3月開始到7月圍城,整整堅持了4個多月。由于黨、團的領導,各校的支持,學聯的援助,與程鼎臣進行了多次說理斗爭,最終贏得了最后的勝利。驅程斗爭的勝利,激勵了渭北學生運動的深入開展,是三原反帝反封建大革命運動史上光輝的一頁。
(三)參與組織、領導三原反圍城斗爭
1926年春,曾被陜西人民驅逐出境的反動軍閥劉鎮華,在直系軍閥吳佩孚的支持下,率鎮嵩軍再次由豫人陜,企圖重新統治陜西人民。4月中旬,劉軍開始圍攻西安,不久又派兵圍攻渭北重鎮三原,以達占領渭北各縣、孤立西安的目的。自此,三原人民在黨的號召下,軍民團結開展了反圍城斗爭,給劉鎮華以沉重的打擊。11月12日,三原城解圍。以張仲實為特支書記的三原黨組織及以張仲實為主席的三原學聯,在陜西黨組織負責人魏野疇的領導下,在三原反圍城斗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邢心一、任天來《1926年的三原反圍城斗爭》一文所述:在歷時6個月之久的三原反圍城斗爭期間,“為了鼓舞守城將士的斗志,動員各方面力量支援陜軍,打擊敵人。在圍城期間,陜西黨組織的負責人魏野疇住在三原,協助守城駐軍,共謀守城計劃,布置守城防略。三原黨、團組織的負責人張仲實、賈懷庚、王云、龐誠齋、王鴻俊等把反圍城斗爭當做黨、團的中心任務,積極組織城內市民、商人、學生及各界人士投入斗爭。黨、團組織充分發揮三原學聯的作用,發表宣言,開展各項宣傳鼓動活動;針對城內駐軍成分復雜、互不團結、軍規軍紀渙散等現象,黨、團組織領導學聯組織學生宣傳隊到陜軍士兵和群眾中去,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和講演、深入營房慰勞傷兵,揭露劉鎮華的罪惡,提高陜軍官兵和群眾的守城信心,以團結一致,共同對敵。他們同縣商會商量,把繡成‘雞犬不驚、秋毫無犯’的錦旗,送給駐軍各部,以提高他們愛民守紀的自覺性,產生了很大作用。同時,黨、團組織還發動黨、團員和青年學生協助士兵修筑工事,巡邏放哨,慰問傷員,使守城將士深受感動。由于黨、團組織在反圍城斗爭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三原守城的軍隊、市民、商人、青年學生等始終緊密協作,同心抗敵,使敵軍一直未能破城”[18]。9月17日,在于右任的支持下,馮玉祥率部在五原誓師,宣誓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10月上旬,國民聯軍先后進入陜西,于右任率部向三原挺進。正在圍攻三原的鎮嵩軍聞訊驚慌失措,為集中兵力進行頑抗,便于10月12日撤離,三原之圍遂得以解除。三原軍民開展的反圍城斗爭,是西安反圍城斗爭的有機部分,一方面有效牽制了敵人的力量,保衛了西安,配合了北伐革命。另一方面,反圍城斗爭的勝利,也有力地促進了陜西大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
張仲實在三原的革命活動,是他參加革命工作的起點。三原時期的張仲實,正處朝氣蓬勃的青年時代,從懷抱實業救國宏愿就讀省立甲種工業學校,進而學習、閱讀進步書報刊,信仰、接受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并作為黨刊代售員,向各校學生推介革命刊物,組織讀書會,傳播革命思想,再到擔任團、黨三原特支書記,渭北學聯和省學聯負責人,組織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走到了渭北乃至陜西大革命運動舞臺的中央。一方面為推動大革命運動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使自己經受了革命斗爭實踐的淬煉,積累了革命工作的經驗,鍛煉了組織能力和領導才干,為其此后60余年始終不渝堅持在黨領導下的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工作的開展,畢生翻譯、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了興趣,奠定了基礎。
張仲實在三原期間豐富多彩的革命活動,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大革命時期三原、渭北乃至陜西革命斗爭的面貌。研究張仲實在三原的革命活動,對于更好地發掘歷史資料,還原那一時代的歷史現場,深人研究20世紀20年代渭北大革命運動史乃至中共陜西黨史、陜西現代革命史,具有不可或缺的學術史料價值。由于事發年代久遠,限于資料難覓,本文僅只就其中與張仲實有關的主要活動作了初步考察,還有不少問題或史實未能涉及或未搞清楚,有待今后進一步發掘新資料,作更深入、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仲實.我的經歷[M]//張積玉,王鉅春.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翻譯家張仲實.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中國共產黨三原縣委員會.渭北革命根據地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
[3]王謙益.回憶六十年前三原學生的革命活動[J].三原文史資料,1986(2):120-129.
[4]梁經旭.團組織的建立和陜西學生報刊活動的成熟[J].學術動態,1990(6):17-19.
[5」我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馬列著作翻譯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張仲實遺體告別儀式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1987-03-04(4).
[6]王云.陜西三原黨、團組織建立的過程和革命工作的開展[M]//張復.仲實:張仲實畫傳、憶念與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7]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陜西歷史: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
[8]張仲實.杰爾皮什傳記[M]//張仲實.張仲實文集:第3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
[9」張仲實.魏野疇在三原[M]/魏野疇傳略·回憶·遺文.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10」張仲實.陜西省三原縣團、黨組織的建立經過[J].黨史研究資料,1981(8):29-30.
[11]柏俠林,田雅儒.趙伯經傳[M]/張育倉.不朽的豐碑.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
[12]張積玉.訪問張仲實記略(1983年8月15日—29日)[J].關山,2025(2):138-144.
[13]楊明軒.共進社與西北革命[M]//中共陜西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陜西黨史資料叢書(一):共進社和共進雜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
[14]共進社部分社員名單[M]//中共陜西省委黨史資料征集研究委員會.陜西黨史資料叢書(一):共進社和共進雜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
[15]渭北學生聯合會渭北教職員公會和教育促進會.致《民國日報》館轉全國各法團、各報館的通電[N].新秦日報,1925-06-17-24.
[16]張積玉.張仲實與“五四\"前后的歌謠運動[J].唐都學刊,1989(3):69-70.
[17」安人.劉鎮華治下之陜西現狀及農民的反抗運動[J].向導周報,1926,160:1578-1580.
[18]邢心一,任天來.1926年的三原反圍城斗爭[J].三原文史資料,1986(2):71-79.
【責任編輯 馬俊】
Abstraet:In the autumnof 1922,Zhang Zhongshi wasadmited to Sanyuan Provincial First-Class Industrial School. During his four yearsofstudy,while diligentlymastering textileenginering knowledge,he simultaneouslyservedasaleader oftheWeibei CommunistYouthLeagueandPartyorganization,chairmanof the WeibeiStudent Union,and principal leader ofthe Shaanxi Provincial Student Union.His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mainly included:joining the CommunistYouthLeague during the 1924 summer vacation and serving as secretary of the Sanyuan Youth League special branch;converting to Party membershipinJanuary1925andbecomingsecretaryofthePartyspecialbranch;activelyparticipatinginprogresivestudent organizations likethe Weibei YouthSocietyand GongjinSociety;distributingParty newspapersand periodicalswhileorganizing reading groups to propagate Marxism-Leninism;establishing and serving as executive commiteemember of the Kuomintang Sanyuan County Party Branch,organizingandco-leading the National Asembly Movement;participating inand leading campaigns toexpel warlordsWu XintianandLiu Zhenhua,including theSanyuananti-siege struggle;organizing memorial activitiesforSunYat-senandleadingtheanti-imperialistAnti-ChristianMovementagainstculturalaggression;asistingWei Yechou i organizingsummer workshopsin Sanyuan to trainyouth and cadres;supporting the ThirdNormal School’s campaignto expel principal Cheng Dingchen;atending theNational Student Congressas Shaanxi studentrepresentativeand participating inthe“Capital Revolution,”laterdissminatingthecongressresolutionsandexplainingthesignificanceof the Capital Revolutionasanational studentuniondelegate inKaifeng,Zhengzhou,and Xi’an;initiating peasant movements and publishing“TheCurent Situation in Shaanxi UnderLiu Zhenhua”sRuleand Peasants“Resistance Movement”in the Partyjournal Guide,exposingsocial darknessunderwarlordrulewhilecelebratingpeasantresistancestrugglesacross the region.
Keywords: Zhang Zhongshi;revolutionary movement;Weibei Student Union;theCommunist Partyof China Sanyuan Special Bra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