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秦見漢:“亡秦者胡也”預言及其秦鑒價值的書寫

2025-07-30 00:00:00曹陽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25年7期
關鍵詞:蒙恬秦始皇匈奴

中圖分類號:K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25)07-0035-08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史記》秦史建構與歷史書寫研究(2024H012)

“亡秦者胡也\"預言是《史記》中記載的第一則秦亡預言。《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1]251-252秦始皇篤信方術,繼二十八年(前219)遣徐市入海求仙人后,又于三十二年(前215)遣盧生“求羨門、高誓”。《史記集解》注“羨門\"云:“韋昭曰:‘古仙人。\"羨門、高誓是傳說中的仙人之名,盧生受始皇之命入海尋訪。“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1]252胡三省注:“錄圖書,如后世讖緯之書。”[2]33王充《論衡·實知》:“‘亡秦者胡’,《河圖》之文也。\"[3]1070《初學記》卷六《地部中·河》引《河圖》:“黃帝乃齋河、洛之間,求象見者。…魚泛白圖,藍菜朱文,以授黃帝。舒視之,名曰《錄圖》。”[4]120《藝文類聚》卷十一《帝王部一·黃帝軒轅氏》引《河圖挺佐輔》:“黃帝乃祓齋七日,至于翠之川。大鱸魚折溜而至,乃與天老迎之。五色畢具,魚泛白圖,蘭葉朱文,以授黃帝,名曰《錄圖》。\"[5]209由此可知,古時《錄圖》多被認為即《河圖》。《秦始皇本紀》亦載:“蓋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圖距之稱始皇。\"[1]291

司馬遷稱秦始皇得“河神授圖”,應是指盧生所奏《錄圖書》。《河圖》是上古時期的星圖,被視為可統攝萬事萬物的神秘事象,深邃無窮。《易·系辭上》云:“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6]170在先秦時期,《河圖》亦被視為是上天受命之人方可得的圣物,《論語·子罕》曰:“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7]5408《管子·小匡》載管仲語云:“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8]426盧生向秦始皇奏《錄圖書》,一方面暗示了秦始皇即上天受命之人,迎合了秦始皇篤信命數的迷信心理;另一方面利用《河圖》的神秘性,發出了“亡秦者胡也”之圖讖,預知了未來使秦朝覆滅的禍首,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重視。

一、“胡”的兩種指涉

“亡秦者胡也\"中“胡\"的具體指涉是影響秦始皇決策的重要依據。以秦亡為時間節點,后世對預言中“胡\"之指涉存在兩種解讀:一種認為“胡\"指北方游牧民族,一種認為“胡\"指秦二世“胡亥”。從《秦始皇本紀》的敘事上看,司馬遷有意地利用了這種多義性。

(一)“胡\"指北方游牧民族

秦亡之前,預言中的“胡\"被認為指北方各游牧民族。據《史記》所載,秦始皇之屬便認為\"亡秦者胡也\"預示著秦未來會被\"胡\"所滅。出于對這一預言的重視,秦始皇使蒙恬率兵30萬北擊胡人,并在次年及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攻擊與防御措施。《秦始皇本紀》在\"亡秦者胡也\"后即記載:“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1]252-253這一敘述凸顯了預言與擊\"胡”、備“胡”間明確的因果關系。

而對于秦始皇發兵擊“胡”、備“胡\"之事,司馬遷在《史記》其他篇目亦有敘述。如《蒙恬列傳》記載:“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于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1]2565-256 因逐“胡”、備“胡”有功,蒙恬深受秦始皇的尊寵與信任。《匈奴列傳》記載:“后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1]288司馬遷表述同一事件時所用“胡”“匈奴”“戎”“戎狄”稱謂的不斷轉換使得“胡”之所指顯得非常復雜。元代方回《續古今考》卷二十六《圖書亡秦者胡》曰:“紫陽方氏曰:《蒙恬傳》秦已并天下,使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戎也、狄也、夷也、胡也通稱。\"[9]463呂思勉《胡考》說:“‘胡’之名本專指匈奴,后乃移為北族通稱。”[10]37黃文弼《論匈奴族之起源》則說:“匈奴之在北邊者,中原每稱之曰胡,故凡《史記》《漢書》所稱之胡人,皆指匈奴而言。”[11]23那么,“胡”\"戎狄”“匈奴”三者的所指是否相同呢?其間又有怎樣的關聯呢?

相較其他二者,“戎狄”這一稱謂出現最早,“戎狄”是先秦時期華夏部落對西戎和北狄的合稱。西戎泛指西方非華夏各族及其建立的國家,《匈奴列傳》便記載了西戎的類別與部分所指:“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于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混戎、翟、貌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1]2883北狄則是華夏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春秋》《左傳》《國語》等先秦文獻及《史記》中均有關于狄及其類別的記載,如《春秋·莊公三十二年》有“狄伐邢”[12]3870,《左傳·宣公七年》有\"赤狄侵晉”[12]407,《匈奴列傳》有“晉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圖、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1]2883等等。

“胡\"這一稱謂春秋前期便已出現,戰國時期被普遍使用。《史記·趙世家》載趙武靈王謀改胡服語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1]180可見“胡\"之類下有林胡、東胡。《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晉文公之時,“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1]2883。“胡\"被歸于“戎\"之類。《匈奴列傳》還記載了中原諸侯國與“胡”之間的爭斗,秦昭王時“筑長城以拒胡”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燕亦筑長城\"拒胡”,可知“胡\"作為強勁的外敵長期以來威脅著中原諸國的邊境安全,是中原諸國的心腹重患。

“匈奴\"是三種稱謂中最晚出現的,大抵在戰國末年。《史記索隱》曰:“應劭《風俗通》云‘殷時曰獲粥,改曰匈奴'韋昭云‘漢曰匈奴,葷粥其別名'。\"[1]280《史記·廉頗葡相如列傳》載:“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余萬騎。滅檐襦,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1]2450司馬遷將“匈奴”“東胡\"“林胡\"并提,“匈奴\"應屬于“胡\"之類。漢代時,隨著匈奴勢力迅速崛起,諸\"胡\"被“匈奴”不斷地征服、消滅。孝文帝時冒頓單于遺漢書曰:“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強力,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之。定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以為匈奴。\"[1]28963可見“匈奴\"的壯大之勢。“胡\"逐漸變成了對“匈奴\"的專稱,這正是此期這種政治形勢之改變在稱謂上的體現。也正因此,在《史記》《漢書》等典籍里,“胡”與“匈奴\"時常混用。如《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漢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軍長安旁以備胡寇。”[1]29其中即兼用“胡”與“匈奴”。

司馬遷在表述中將“胡”“戎狄”“匈奴\"三種稱謂混用,將不同歷史時期這三種稱謂所代表的新義融入了舊稱中,既易于時人理解這些稱謂所代表的群體,又體現了三者間融合、遞進、發展的歷史轉變過程。

(二)“胡\"指秦二世\"胡亥”

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以大量的筆墨記錄了秦二世矯詔篡位及其亡國之舉。與秦始皇時期的記事內容相比,胡亥相關情節表現出明顯的細化。在胡亥繼位前,司馬遷詳細地記載了胡亥與趙高、李斯陰謀篡位的過程。在胡亥繼位的短短三年時間,司馬遷記載了大量的政令與君臣對話細節。楊義說:“敘事時間速度,是和敘事情節的疏密度成反比的,情節越密,時間速度越慢;反之,情節越疏,時間速度越快。”[13]14司馬遷的敘事無疑使得秦二世相關文本敘事時間放緩,從而延長了敘事時間。在短暫的歷史時間與相對漫長的敘事時間二者的矛盾中,投人了“敘事者的知識、視野、情感和哲學”[13]141。盡管在《秦始皇本紀》中,并沒有明確地將“胡”指涉為“胡亥”的相關內容,但歷史時間與敘事時間的矛盾無疑凸顯了胡亥的特殊性,從而在文本上造成了“亡秦者胡也”之“胡”與胡亥的密切聯系。雖然子嬰投降后,秦朝才算真正火亡,但是司馬遷的敘事技巧彰顯出秦朝走向火亡的直接原因是秦二世胡亥。

當然,司馬遷的這一潛在歷史觀點與漢初社會的歷史認識相關。西漢時期,賈誼《過秦論》云:“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以無道故易動也。”[14]將秦亡原因指向了胡亥。劉安《淮南子·兵略訓》云:“二世皇帝勢為天子天下敖然若焦熱,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憀。戍卒陳勝興于大澤,攘臂袒右,稱為大楚,而天下響應。然一人唱而天下應之者,積怨在于民也。”[15]1064-1065劉安認為胡亥的窮奢極欲、嚴刑酷法導致了陳涉起義。司馬相如《哀二世賦》云:“彌節容兮歷吊二世,持身不謹兮亡國失勢。信饞不寤兮宗廟滅絕。”[16]243b-24a將秦亡歸咎于胡亥聽信饞言。這些評價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馬遷的歷史敘事。漢初的這些歷史評價將胡亥視為了秦亡的重要原因,但并未將其與“亡秦者胡也\"的預言相聯系。司馬遷通過完整敘述預言的發生以及秦二世亡國的經過,客觀上展示了預言的應驗,凸顯了“亡秦者胡也”與胡亥的緊密關聯。

東漢時期\"亡秦者胡也\"中的“胡”是指“胡亥”的說法已經廣為流傳,如王充《論衡》卷二十六《實知》篇批評孔子遺讖書之事虛妄不實時提及有人傳言:“孔子將死,遺讖書,…又書曰:亡秦者,胡也。其后二世胡亥,竟亡天下。” [3]1069-1070 有人為了凸顯圣人的卓絕而將孔子認定為預言的制造者。今本《史記》在《秦始皇本紀》后附有班固與漢明帝論秦二世亡天下之得失,其曰:“始皇既歿,胡亥極愚,殘虐以促期,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11292“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得其理矣。…吾讀《秦紀》,至于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2]292-293對秦始皇、胡亥、子嬰三者進行了評說,并將矛頭直指胡亥,稱其使秦朝走向了滅亡。南朝宋裴駟《史記集解》云:“鄭玄曰: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見圖書,不知此為人名,反備北胡。\"[3]293唐代王翰《飲馬長城窟行》云:“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實亡秦非北胡。一朝禍起蕭墻內,渭水咸陽不復都。”[17]1603宋代王十朋《二世》:“始皇一怒逐扶蘇,天欲亡秦果在胡。”[18]144程大昌《胡床》曰:“秦得讖書,言‘亡秦者胡’,乃起長城以捍胡,不知亡秦者,乃胡亥也。\"[19]689-690劉克莊《二世》:“人皆憐楚三戶在,天獨知秦二世亡。\"[20]2447清代梁玉繩《史記志疑》云:“始皇因圖書曰‘亡秦者胡’,乃發兵擊胡,而不知為胡亥。\"[21]1494顧炎武《日知錄》云:“始皇備匈奴,而亡秦者少子胡亥。”[22]1519夏伯炎注曰:\"亡秦者胡也,這本是一句雙關語。使秦朝滅亡的是胡亥,秦始皇卻以為是胡人。\"[23]129鶴間和幸說:\"秦人不知道這(胡)是人名,就把它曲解為北方的胡人。\"[24]125綜上可知,司馬遷之后,“亡秦者胡也”中的“胡”是指秦二世“胡亥\"的觀點已經被廣泛接受。

二、圍繞預言產生的兩大謎題

“亡秦者胡也\"預言是秦亡預言中最為人矚目和神秘的一例,千百年來,人們對這一預言議論紛紜,圍繞著這一預言形成了兩大謎題。

(一)秦發兵擊胡與預言的發出是否有因果關系

關于蒙恬北擊胡的時間,《史記》中似乎就存有不同說法。《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蒙恬率兵擊胡,《六國年表》載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蒙恬將三十萬”。秦始皇三十二年、三十三年間僅相隔一年,從《秦始皇本紀》中“乃\"字的使用來看,也有可能是等到了三十三年時才發兵,而不是三十二年就立即發兵。因此,可將這兩種記載等同視之。“亡秦者胡也”預言的發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之前,倘若蒙恬在這一時間率眾擊胡,“亡秦者胡也\"預言可稱為是事件的導火索。《蒙恬列傳》與《匈奴列傳》中的記載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司馬遷于“秦已并天下”“秦滅六國”之后即載秦始皇使蒙恬擊胡之事,中間的省略又似乎讓人以為這一事件發生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二十六年是秦并兼天下的時間,距預言的發出尚早6年,若蒙恬在此年率兵北擊胡,“亡秦者胡也\"預言與這一事件間便不可能產生因果關聯。

也正因此,學界對“亡秦者胡也\"預言與秦始皇發兵擊胡間的關系產生了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亡秦者胡也\"預言直接導致了秦始皇發兵擊胡、備胡。如劉安《淮南子·人間訓》載:“秦皇挾錄圖,見其傳曰:亡秦者胡也。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筑修城,西屬流沙,北擊遼水,東結朝鮮,中國內郡挽車而餉之。”[15]1288-1289\"因\"字無疑也道出了這一事件中的因果關聯。元代楊維楨《臘嘉平》云:“盧生入海,歸告圖讖筑長城。”[25]247直接將“亡秦者胡也\"的預言與修筑長城聯系了起來。明代丘濬曰:“夷狄入冠,不得已伐之可也。始皇信盧生‘亡秦者胡'之讖,而興無名之師。鳴呼!豈所謂不得已哉!\"[26]2532亦認為秦始皇信圖讖之說而發兵。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秦發兵擊胡、備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匈奴迅速崛起的威脅下所作出的政治決策,與\"亡秦者胡也\"的預言無關。如李福泉認為,“秦始皇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很難相信他會因盧生的一派胡言而興師三十萬北伐”,“為制止匈奴對中原地區的侵擾,秦始皇在掃除六合,威振四海之余乘勢北擊\"[27]14-115。安作璋說:\"伐匈奴與筑長城-是秦始皇深謀遠慮的一項重大決策和精心籌劃的行動。\"[28]203日本學者西定生認為:“秦國北伐匈奴的真正原因在于,建國后逐漸強大的匈奴國與秦國之間的對立與矛盾在這一年激化。”[29]47均提出秦發兵擊胡、備胡與\"亡秦者胡也\"預言無關。

在對上述兩種觀點作出判定之前,有必要對秦始皇派遣將軍蒙恬帶兵30萬人北擊胡事件的時間進行考察。持秦始皇三十三年觀點的學者,認可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六國年表》中的表述。而持應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觀點的學者則因司馬遷在《蒙恬列傳》《匈奴列傳》中記載的模糊性而提出疑問,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證據鏈,其所用論據可總結為以下三點:第一,蒙恬擊胡所歷時長為十有余年。《李斯列傳》《匈奴列傳》均稱蒙恬將師在外擊胡、備胡長達十余年,這一說法也見于《鹽鐵論·伐功》:“蒙公為秦擊走匈奴,若鶯鳥之追群雀。匈奴勢懾,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30]494而《史記》載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被胡亥賜死。若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率兵北擊胡人,那么其間僅四年時間,與十余年的說法不符。而秦始皇二十六年距蒙恬死時約十一年,與“十有余年\"的說法恰好相吻合。第二,面對匈奴的侵擾與威脅,秦并天下后急需出兵乘勢擊胡。如史念海說:“最使秦國感到威脅的,還是盤踞在秦昭襄王所筑的長城之北的河南地的匈奴。所以當時蒙恬的受命北征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31]62-63認為秦在統一六國后便派兵北征。第三,蒙恬所筑長城,工程浩大,時間跨度在十余年左右,較為合理。

此外,學界在對秦九原郡于何時設置進行論說時,也涉及了對蒙恬出兵擊胡時間問題的探討。《秦始皇本紀》載秦并天下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一些學者認為九原郡屬于秦初并天下時所分三十六郡。如裴駟、史念海等。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九原郡并不在秦初并天下時所設的36郡之中,而是蒙恬率30萬眾北擊胡,收復河南后所置,如全祖望、王國維、錢穆、譚其驤等。還有學者進行假設稱:“九原郡確實始置于趙,而非始皇三十三年始置,但至此時,秦廷終于斥逐匈奴,復據‘河南地’,遂重新設立九原郡。”[32]12學界關于蒙恬北擊胡事件發生于秦始皇二十六年的論述均持之有據,這一觀點的成立即是對“亡秦者胡也\"預言導致秦發兵擊胡事件真實性的否定。

在《史記》的文本敘述中,司馬遷對蒙恬擊胡的時間存在著不確定性。在《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派蒙恬擊胡事件之前,并不見任何有關胡人人侵的敘事文本,他用\"乃使”一詞將“亡秦者胡也\"預言與秦始皇發兵擊胡聯系在一起,指出“亡秦者胡也\"這一讖言直接引發了秦始皇對胡用兵,敘述存在著明顯的引導性。這一方面能夠彰顯出秦始皇對這一言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秦始皇對胡用兵的輕率。這一預言及其相關敘事對刻畫秦始皇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胡亥繼位是否具有正統性

司馬遷于《史記》多處記載了胡亥等人密謀矯詔篡位之事。《秦始皇本紀》記載: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臺。…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太子胡亥襲位,為二世皇帝。1]264

《蒙恬列傳》記載:

始皇至沙丘崩,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已也,因有賊心,乃與丞相 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為太子。[1]2567

相對于《秦始皇本紀》《蒙恬列傳》中的記載,《李斯列傳》的記敘則更為詳盡。司馬遷此篇用千余字篇幅細致地描述了趙高如何利用胡亥、李斯貪戀權位之心說服二人共謀的過程。《李斯列傳》記載: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趙高)謂公子胡亥日:“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于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1]2548-2550

從秦二世即位的程序上指出其并非正統。除此之外,《陳涉世家》載:“陳勝曰:‘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1]1950《劉敬叔孫通列傳》載叔孫通勸諫漢高祖勿易太子曰:“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1]2725均從側面反映了時人對胡亥詐立的認同。

2009年藏入北京大學的西漢竹書《趙正書》關于胡亥繼位之事的描述與《史記》所載截然不同。《趙正書》記載:

昔者,秦王趙正出游天下,還至柏人而病故復召丞相斯日:“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丞相臣斯昧死頓首言:“…臣等盡當戮死,以報于天下者也。”趙正流涕而謂斯日:“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日:“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后。”王日:“可。”[33]189

其中稱秦始皇臨終前聽從丞相李斯、御史馮去疾的建議,將皇位傳于胡亥。按此,秦二世胡亥繼位是具有正統性的,并非陰謀矯詔篡位而立。并且,據《趙正書》載,胡亥繼位后,趙高方才登場,不見其參與胡亥繼位之議。其文曰:

王死而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秦王胡亥弗聽,遂行其意,殺其兄扶蘇、中尉恬、立高為郎中令,出游天下。[33]190-191

《史記》的成書年代在漢武帝統治的后期,趙化成通過考證提出:“《趙正書》的撰寫年代當早于漢武帝時期,為西漢早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34]66通過對《趙正書》與《史記》中相關文本的比對,一些學者提出了二者所采史料具有同源性的看法。如陳侃理說:“《李斯列傳》《蒙恬列傳》中與《趙正書》近似的部分文字并非《史記》原創,而是有所取材,,…《趙正書》或其文本源頭無疑是《史記》撰述時參考采擇的資料。”[35]192013年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9號井出土了載有《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的木牘,其文曰:“天下失始皇帝,皆悼(?)恐悲哀甚。朕奉遺詔,今宗廟事及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36]40詔中胡亥稱自己“奉遺詔”,向天下宣示了其繼承皇位的正統性。這兩例材料,尤其是《趙正書》的公開引發了學界對胡亥繼位是否具有正統性的討論,但學界多認為《趙正書》中的記載并不能成為否定《史記》中記載的根據。

由上可知,早在西漢時期,胡亥矯詔篡位和胡亥奉遺詔繼位這兩種觀念就已經并行于世,基于此,學者還就這兩種觀念的產生進行了剖析與探討。其一,是秦始皇傳位之事的隱秘性。如宮崎市定說:“沙丘之謀是‘秘中之秘’,參與者只有趙高、李斯、胡亥三人,當事人絕不會將事情泄露《史記》中的關于沙丘之謀的記載應該是后人的創作。”[37]247-248西定生說:“即便胡亥偽詔登基的陰謀屬實,它也絕不會以史料的形式流傳后世。…也許是由于秦二世時代秦朝急速衰落,街頭巷尾的人們將它與長子扶蘇、將軍蒙恬的冤死聯系了起來,漸漸形成了胡亥偽詔登基之說。”[29]64-65高中正說:“在無從得知內幕的情形下,秦末到西漢前期,不同群體因利益取向,‘制造出'不同的‘真相’,也就不讓人感到意外了。”[38]172均認為秦始皇傳位事件的隱秘性導致了不同說法的流傳。其二,是秦二世時期官方與反秦力量兩派政治宣傳的歷史記憶殘留。如高中正說:“無論早于《史記》的《新語》《新書》《淮南子》《春秋繁露》,還是稍晚的《鹽鐵論》等,在或多或少對秦亡的議論中,卻鮮少涉及二世繼位正統性的問題。這可能表明,秦官方的二世奉遺詔繼位的宣傳,在西漢早中期大概還有不少的受眾。”“《趙正書》不同于《史記》的二世繼位表述,本質上反映的應當是秦末官方話語在西漢初期的遺留。\"[38]172-173認為兩種不同觀點的產生是因為分別受到了秦末官方與反秦力量的政治宣傳影響。

早在司馬遷之前,賈誼在《治安策》中論及對王位繼承人的教育問題時,就將胡亥與周成王作比,稱秦輔翼太子時選擇了趙高為師,所托非人,最終導致了胡亥亡國。可見,賈誼應該是認同胡亥繼位的正統性的。司馬遷理應是閱讀過《治安策》的,也極有可能親見過有關胡亥“奉遺詔\"繼位之類的史料,但是司馬遷卻選擇了對胡亥矯詔篡位這種說法進行記載。司馬遷選擇性撰述行為的背后應與漢承秦統的史實以及司馬遷的身份脫不開關系。正如陳侃理所言:“楚人反秦,以‘胡亥不當立'為理由。劉邦摘取反秦的果實后,‘胡亥不當立’自然與漢朝的法統產生了聯系。《史記》屬于私修,但司馬氏父子先后任國之太史,有意于頌揚漢德,在胡亥繼位這樣的歷史大關節上,自然會有意無意地采信當時最為普遍且得到朝廷認可的說法。”[35]19

此外,司馬遷“好奇”的心理也應對其選擇性的撰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胡亥、李斯受趙高蒙蔽、利誘,最終又死于趙高之手,亡秦滅族,這一系列的故事跌宕起伏,顯然更為引人人勝。雖然司馬遷記敘了胡亥矯詔篡位,但是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稱\"二世受運,子嬰降虜,作《始皇本紀》第六”1]302,“受運\"二字明顯有著順其自然而得之意,此處也可能是史公之春秋筆法。

三、罔褒與微言:“亡秦者胡也”與漢武帝伐匈奴

盡管《史記》所載錄的“亡秦者胡也\"預言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但是事實上,學者對其真實性仍是表示懷疑的。如《史記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曰:“愚按始皇欲擊胡,托言圖讖以為口實耳。”[39]47無論\"亡秦者胡也\"預言是真實的或是虛構的,司馬遷將這一預言從史料中擇選出來,記載于此,必然有著他的歷史考量和著史動機。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及了秦的速亡及其原因,但并未明確地提出“亡秦者胡也\"預言所表達出的歷史教訓。與“亡秦者胡也\"預言緊密相關的史事即秦擊胡、備胡事件以及胡亥矯詔篡位后導致秦亡之事,司馬遷在《史記》中從多角度對這些事件進行了評價與記錄。

關于秦擊胡、備胡事件,在《蒙恬列傳》中司馬遷評價蒙恬感慨修筑長城“城塹萬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一語時談到戰爭留下的創傷未愈,而蒙恬卻不竭力勸諫始皇不要修筑長城、直道,而是迎合帝王大興土木,未能讓百姓休養生息,如此阿意興功,蒙氏兄弟被誅是應當的。在司馬遷看來,秦在統一后立即修筑長城,耗空了民力財力,是不可取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載錄了主父偃、嚴安、伍被的諫詞,借三人之口表述了西漢時人對秦發兵擊胡以及筑長城備胡的看法。《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諫語曰:

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欲攻匈奴,李斯諫日:“不可。……”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暴兵露師十有余年,死者不可勝數,…男子疾耕不足于糧餉,女子紡績不足于帷幕。…蓋天下始畔秦也。[1]2954

主父偃稱秦始皇不聽李斯之諫,一意孤行,派遣蒙恬將兵攻胡。所獲之地不能稼穡,暴兵露師未能逾河而北。導致百姓靡敝,埋下了亡國的隱患。記載嚴安上書曰:

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將兵以北攻胡,秦禍北構于胡,南掛于越,…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于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1]2958

嚴安認為秦始皇窮兵武使得民不聊生,最終引起了百姓的反叛。《淮南衡山列傳》記載伍被諫淮南王日:

昔秦絕圣人之道,…遣蒙恬筑長城,東西數千里,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僵尸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1]3086

主父偃、嚴安、伍被在諫詞中均稱秦派蒙恬將兵攻胡,遣蒙恬筑長城導致百姓力竭,為秦亡埋下了禍端,屬亡國之舉。司馬遷從多個角度入手撰寫,揭示了秦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擊胡、備胡導致了國力空虛,百姓靡敝,進而積怨構禍。

在司馬遷之前,劉安的《淮南子》中也記載了“亡秦者胡也\"預言,并且對預言所提供的秦鑒進行了論說。《淮南子·人間訓》云:

秦皇挾錄圖,見其傳日:“亡秦者,胡也。”因發卒五十萬,使蒙公、楊翁子將,筑修城。病者不得養,死者不得葬。于是陳勝起于大澤,奮臂大呼,天下席卷而至于戲。劉、項興義兵隨,而定若折槁振落,遂失天下。[15]1288-1291

稱秦為防備胡人亡秦所做的考量等同于“鳥鵲之智”。

《淮南子》與《史記》同屬漢武帝時期的著述,其對秦擊胡、備胡的看法同《史記》所載大致相同,文字亦極為類似,司馬遷記載“亡秦者胡也”預言背后的寄寓應與之相類。此外,從《史記》所載這一預言相關史事給后世讀者帶來的感慨中,我們亦可窺見史公所寓深意。唐代徐彥伯《登長城賦》云:“神告篆圖,亡秦者胡。實懵蕭墻之璧,濫行高闕之誅。”[40]2716胡曾《長城》云:“秦皇何事苦蒼生。不知禍起簫墻內,虛筑防胡萬里城。”[17]7429金代高憲《長城》:“豈知亡秦非外胡,宮中指鹿皆庸奴。驪原宿草猶未變,咸陽三月為廢墟。\"[41163秦始皇為防北胡亡秦而擊胡、備胡,其所耗費的巨大人力物力構成了秦亡的禍端。秦始皇著意于防備外胡(北胡),最終秦朝卻亡于內胡(秦二世胡亥)之手。

但是,司馬遷的寄寓絕非僅此而已。漢武帝繼位后,表面上仍延續漢初與匈奴實行和親,互通關市的政策,實際上卻積蓄力量,意欲\"滅胡”。在《匈奴列傳》中,司馬遷記載了漢與匈奴43年間的戰爭情況。在敘述過程中,司馬遷屢次提及秦時蒙恬所取河南地,比照之意,暗伏其中。秦與匈奴、漢與匈奴勢力在此消彼長中延續了百年,直至最后,漢武帝也未能讓匈奴臣服。牛運震《史記評注》引陳仁錫曰:“太史公敘中國與匈奴之強弱,屢提河南塞地為綱領。若‘蒙恬悉收河南地,因河南為塞’,此秦強而匈奴弱也;‘匈奴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于故塞’,此匈奴強而秦弱也;‘匈奴與漢關故河南塞,匈奴入居河南地’,此匈奴強而漢弱也;‘漢遂取河南地,繕故秦時所為塞,徙關東貧民處所奪匈奴河南新秦中’,此漢強而匈奴弱也。”[42]656點出了其間的比照關系。

那么,這場歷時如此之長的漢匈戰爭在漢武帝時期帶來了何種程度的損失呢?經過漢武帝時期一系列對匈奴的戰爭,國家耗盡了前代的積累,賦稅既竭,已不足以供給戰士,而封軍功又導致“吏道雜而多端”“官職耗廢”。在遭遇自然災害時,國家甚至無力賑濟地方。如“山東被水災,民多饑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膺以振貧民。猶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貸假。尚不能相救”[1]1425。為解決財政問題,“天子與公卿議,更錢造幣以用\"1]1425,“從建元以來,用少,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間盜鑄錢,不可勝數。錢益多而輕,物益少而貴\"[1]1425-1426,于是\"法既益嚴”。與此同時,漢武帝又實行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等制度,頒布算緡、告緡令,向商賈征收重稅,與民爭利。然而,在這一系列的舉措下,情況并未好轉,“是時山東被河災,及歲不登數年,人或相食,方一二千里”[1]1437。武帝巡郡國,“行西逾隴,隴西守以行往卒,天子從官不得食,隴西守自殺\"[1]1438。由漢武帝窮兵默武,征伐四方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謂觸目驚心,由此可以想見司馬遷下筆之沉重。

然而,對于漢武帝征伐匈奴所造成的種種后果,司馬遷卻只錄不評。《匈奴列傳》載:“孔氏著《春秋》,隱桓之間則章,至定哀之際則微,為其切當世之文而罔褒,忌諱之辭也。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時之權,而務納其說,以便偏指,不參彼己;將率席中國廣大,氣奮,人主因以決策,是以建功不深。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圣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12919司馬遷說明了自己不多加評論漢武帝伐匈奴的原因,即“為其切當世之文而罔褒,忌諱之辭也”。司馬貞云:“罔者,無也。謂其無實而褒之是也,忌諱當代故也。”[1]2919中井積德曰:“‘罔褒’,蓋謂不顯褒貶也,既有所褒,必不能無所貶,故并褒貶不敢也。”[39]3798可見要得此文真意需在“微\"處留心。唐代張守節云:“言堯雖賢圣,不能獨理,得禹而九州安寧。以刺武帝不能擇賢將相,而務諂納小人浮說,多伐匈奴,故壞齊民。故太史公引禹圣成其太平,以攻當代之罪。”[1]2920明代焦站云:“子長深不滿武帝而難于顯言,故著此二語,可謂微而彰矣。”[43]67金圣嘆云:“史公不喜武帝窮兵匈奴,然又不敢深論,故特地一筆出,一筆人。\"[44316秦擊胡、備胡,構禍于內,漢武帝更甚,而太史公難以明言,托言“唯在擇任將相哉”。在《平準書》文末,司馬遷則從唐虞之際論起:“及至秦外攘夷狄,內興功業,海內之士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為不足也。”[1]142-1443司馬遷論秦而不論漢,秦漢同攘夷狄,因而評秦即評漢。司馬遷論秦之語與主父偃、伍被論秦擊胡導致國內\"男子疾耕不足于糧餉,女子紡績不足于帷幕\"[1]2954,“男子疾耕不足于糧饋,女子紡績不足于蓋形”[1]308,二語相同,這種一致的文辭遙相呼應,可見主父偃、伍被所論亡秦之鑒亦是太史公欲對漢武帝所進之諫。

司馬遷在《史記》中處處將秦擊胡與漢擊匈奴相比照,是借秦鑒對漢政進行譏刺,而漢武帝不思秦亡之鑒,窮兵武以伐匈奴,導致府庫空虛、百姓貧耗,史公唯有將憂慮、惋惜之情寄寓文中。司馬貞在《孝武本紀》索隱述贊中云:“孝武纂極,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1]486葛洪《抱樸子·廣譬》云:“故秦始筑城遏胡,而禍發袆幄;漢武懸旌萬里,而變起蕭墻。\"[45]330這些觀點均體現出太史公雖未明言,但是讀者對其文中的寄寓已了然于心。可以說,司馬遷對“亡秦者胡也\"的載錄別具深意,其中蘊含著對漢武帝時期政治的影射、譏刺與警示。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裴駟,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張玉春.《史記》日本古注疏證[M].濟南:齊魯書社,2016

[3]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徐堅.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周易正義[M]//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2009.[7」論語注疏[M]//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2009.

[8]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9]方回.續古今考[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10]呂思勉.胡考[G]//林幹.匈奴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黃文弼.論匈奴族起源[G]//林幹.匈奴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12]春秋左傳正義[M]//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4]賈誼.賈誼集[M].何孟春,訂注.長沙:岳麓書社,2010.

[15]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6]嚴可均.全漢文[M]//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17]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8]王十鵬.王十鵬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9]程大昌.演繁露校證[M].許逸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8.

[20]劉克莊.劉克莊集箋校[M].辛更儒,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8.

[21]梁玉繩.史記志疑[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2]顧炎武.日知錄集釋[M].黃汝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20.

[23」王利器.史記注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24]鶴間和幸.秦始皇和他的時代[M].楊振紅,單印飛,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25]楊維楨.鐵崖詠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

[26」丘濬.丘濬集:第6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27]李福泉.關于秦始皇北伐匈奴的幾個問題[J].求索,1987(5):114-115.

[28]安作璋.秦始皇帝大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9]西嶼定生.秦漢帝國:中國古代帝國之興亡[M].顧姍姍,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30]桓寬.鹽鐵論校注[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31]史念海.論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2):62-63.

[32]尤佳.學術史視閥下秦統一前后九原郡轄域變遷再探[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16(6):8-12.

[33]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叁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4]趙化成.北大藏西漢竹書《趙正書》簡說[J].文物,2011(6):64-66.

[35]陳侃理.《史記》與《趙正書》:秦末歷史的記憶和遺忘[C]//北京論壇(201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互信·合作共享: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北京:北京大學,2016.

[3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益陽市文物處.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九號井發掘簡報[J].文物,2016(5):32-48.

[37]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第5卷[M].東京:巖波書店,1999.

[38]高中正.《趙正書》與西漢前期的秦末記憶[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8(2):171-176.

[39]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0」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1]閻鳳梧,康金聲.全遼金詩[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2]牛運震.空山堂史記評注校釋[M].崔凡芝,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

[43]焦竑.焦氏筆乘[M].北京:中華書局,2008.

[44]金圣嘆.金圣嘆全集[M].陸林,輯校.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

[45]葛洪.抱樸子外篇校箋[M].楊明照,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

【責任編輯朱正平】

Abstract:The prophecy that“Hu willead to the downfall of the QinDynasty”is the most remarkable example in the historyofQin.InthenarativeofHistoricalRecords,“Hu”inthe prophecyshows thetwomeaningsof“Northern nomads” which was oftenreferrd toas Hutribesand“Huhai of Qin II\".Sima Qiandeliberately made useof“Hu”inthe prophecy, showing aricher textconnotation.SimaQian’svague narationofMengtin’sattackonHutribes and hiscloseconnection betweentheprophecyandQinShi Huang’sattckonHutribesshowsobjectivelyQinShi Huang’ssuperstitionoftheprophecy andhis imprudence inusing troops against Hu tribes.Sima Qian’s multi-angle narationof Huhai’susurpationled to the fall of Qin makes the fulfiled prophecy seem more mysterious and profound. Qin Shi Huang tried to guard againsttheouter Hu(the Northern nomads),but the Qin Dynasty finallycolapsed at the hands of the inner Hu(Huhaiof Qin II).In HistoricalRecords,Sima Qiancomparedtheatack ontheHu bytheQinDynasty with theattackon the Huns bythe Han Dynasty,and ridiculed the Han government through employment of“without praise”and“slight words”.

Keywords:“HuwileadtohedownfalloftheQinDynasty”;“withoutpraise”;“slightwords”;theuseofthefallof Qin to allude to Han

猜你喜歡
蒙恬秦始皇匈奴
祁連山:河西走廊的天脈之山
發展(2025年7期)2025-08-25 00:00:00
秦始皇與馬
北京文學(2025年8期)2025-08-25 00:00:00
制度與機遇的共謀
漢朝時期域外馬的傳入與影響
中國故事(2025年6期)2025-08-14 00:00:00
歷史典籍中的王昭君
中國故事(2025年4期)2025-08-13 00:00:00
填字游戲
啟功先生的七分錢毛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意林(2025年7期)2025-07-27 00:00:00
金陵的“王氣”
領導文萃(2025年13期)2025-07-22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制服丝袜 91视频| 国产一区自拍视频|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国产欧美另类| 熟女日韩精品2区|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精品动漫|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毛片|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黄色污网站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欧美日本在线|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国产99视频在线|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亚洲啪啪网| 日韩a级片视频| 亚洲视频免| 狠狠色丁香婷婷|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久久a级片|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999|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无码aaa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精品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广东一级毛片| 免费在线色| 青青草久久伊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91视频日本|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一级不卡毛片| 婷婷中文在线| 99在线小视频|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欧美在线国产| 黄色a一级视频|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亚洲视频一区|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97狠狠操|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99re在线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