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點零三分,我關掉電腦屏幕,站起身時膝蓋傳來輕微的酸痛。辦公室里仍然有好幾位同事在工作,手指在鍵盤上敲出急促的節奏,偌大的辦公室里回響著噼里啪啦的鍵盤聲。我低頭收拾背包,動作放得很輕,害怕先下班的我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出租屋的鑰匙插進鎖孔,需要轉上兩圈才能開鎖,今天動作慢了點,還沒有轉完這兩圈,走廊的聲控燈就熄滅了。我憑著熟悉的手感摸黑按下屋內燈的開關,關上房門,外界一切聲音都被隔絕,屋內的安靜像是有了實體,與空氣一同凝固在四壁之內。
我癱坐在沙發上,打開手機里的視頻軟件。現在這些視頻平臺很智能,根據我平常的觀看習慣,“猜你喜歡”的強大算法就能夠在首頁給我推薦我可能會感興趣的視頻,于是,只要點開一個,就有兩個、三個……一個接一個的同類型、相關聯的內容出現,吸引我不斷地點開觀看。
有一類視頻,我經常看,那就是別人的vlog。備考時,這些視頻曾是續命良藥,刷題刷得枯燥了,我就會去看學習博主的vlog,看他們在視頻上和自己同樣在埋頭刷題,學習的動力好像又補充了一點。而現在,不用再準備考試了,我轉向其他生活區的博主,看他們在視頻中所展現出來的精致生活,做漂亮的餐食、去好玩的地方或者好物分享,給大家展示購買回來的各種服飾精品。
我機械地滑動著手機的頁面,視頻中那些豐富有趣的生品好像更加襯托出我生活的乏味可陳,關上視頻的瞬間,反而加深了對自己生活的無聊感。
然而,看多了就會發現這些視頻的畫面與內容十分同質化,學習博主們的早餐是烘焙面包,咖啡是自制的,桌面擺設是整齊的,文具是花樣繁多的;生活博主們的飲食是低脂的,運動是必需的,家居是簡約的……這些配文“自律即自由”的視頻,看似是生活的多樣展示,實際上擺脫不了標準化的拍攝模板。于是,刷多了也開始厭倦了,沒意思。
手機屏幕的藍光刺得眼睛生疼酸澀,上班已經是一整天盯著電腦了,下班后還對著手機平板,電子屏幕的超負荷刺激讓我頭昏腦漲。我丟開手機,盯著天花板發呆。

“好無聊啊。”我把手機關上,喊了一句,沒了我的聲音,出租屋很快又恢復了安靜。
去年,我考進了體制內,得到了一份人人都說體面的工作,在畢業后,又成為那個街坊親戚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備考日子起早摸黑,一次次的做題,一次次的考試,都加深了我對編制工作的執念。考上前,看到那些別人分享的上岸生活帖,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后就去做點興趣愛好,我以為自己考上后的生活也是這樣豐富多彩的。
可是,進了體制后,幻想很快就破滅了。我發現加班是這里的常態,晚上八九點,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因為部門負責的事情較多,所以不存在什么“新手保護期”,領導交代我,邊干邊學,盡快跟上大家的腳步。于是,我還沒來得及記住每個科室都在哪里,摸清每層樓到底是哪些部門,就開始了火急火燎的基層工作生涯。
曾經暢想過那種下班后就閱讀、運動的生活,因為被工作耗干了精力,成了一種遙遠而不可及的模糊泡影,每天晚上結束工作后,只能躺在出租屋的沙發上無聊地玩手機。而且,由于一直以來把考上編制作為生活的主要目標,在目標實現后,仿佛生活一下子失去了錨點,找不到接下來的方向。
我和我的好朋友吐槽:“雖然考上了,但是為什么我覺得我現在的日子好無聊啊?到底是誰在過快樂的生活!”
“這和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沒有關系的。”她和我說,我感到無聊,是因為我在這大片空白時間里,并沒有創造出意義。
她的話讓我醍醐灌頂。從那天起,我開始嘗試構建新的生活意義,重塑新的生活秩序。下班后回歸自己的生活,應該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時刻才對。我學著網絡上流行的主題生活計劃,給每個下班后的夜晚增添不同的色彩。
比如,重新布置了幾乎與我朝夕相伴的工位。在工位擺放了一個零食角,里面存放了一些我喜歡的零食,上班上到實在是熬不住時就補充下能量,偶爾給周邊的同事派點巧克力,在苦悶的下午增添一點甜。噢,我還買了一些小狗貼紙,貼在我的格子間上,每當對著電腦上的材料寫不下去時,看到隔板上貼著的可愛小狗,好像又沒那么難熬了。
考公考編像過一條湍急的河,好不容易上岸后才發現,真正的考驗在于如何在看似靜止的河岸邊找到新的動力,讓生活不至于停滯下來。走出單位大門時,春天的晚風裹著路旁的桂花香氣撲來,我深吸一口氣,準備好回家開始真正的生活。
(洛奇獅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圖/池袋西瓜)

告別一棵樹,告別許多人
我們再無法遇見
愿蒼天保佑你平安
而我是否會回到故鄉
一個沒有故鄉的人,懷揣下一個春天
——余秀華《月光落在左手上》
秘訣
遇見一位導游,他說從前最頭痛的就是帶大批游客到處逛,必須不停地數人數,不然很容易走散。但現在他弄了一個隨身 Wi-Fi,讓游客們連接。從此大家都緊緊跟著他,生怕離遠了沒信號,他再也不必操心隊伍走散了。
沒見到紅燈
跟一位朋友約好在某餐廳見面,結果他到了附近卻找不著地兒,于是我告訴他:“往前直走,看見第一個紅燈的路口右拐就行。”結果,1小時之后他還沒到。我就打電話問他,他振振有詞:“我都過了兩個路口了,都是綠燈,沒見到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