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網上有個說法非常流行:“用水洗蝦仁的時候,如果洗很久都還有泡沫,是加了保水劑的,吃了對身體不好。”
這種說法有兩個問題,一是洗蝦仁時的泡沫主要是蝦仁中蛋白質溶出引起的正常物理反應;二是大家也不用對保水劑“談虎色變”,合理使用保水劑能讓大家吃到口感更好的水產品,正常使用的安全性也很高。
泡沫的本質是液體表面張力降低后,空氣被包裹形成的小氣泡。
泡沫本身屬熱力學不穩定體系,通常純液體不會產生泡沫,但液體中如果含有一種或幾種具有起泡和穩泡作用的表面活性劑,就能產生持續存在數十分鐘乃至數小時的泡沫。
表面活性劑(surfactant)指的是一類能夠降低液體表面張力的化合物,當有攪拌等機械作用時,空氣進入液體并被包埋進去形成泡沫。表面活性劑是一種“兩親”分子,既能和水分子親熱,也能和油分子親熱。食物中的很多生物大分子都具有這種“兩親”的特征,比如一些蛋白質、多糖等。
我們平時喝的牛奶,攪一攪就會有泡沫,就是因為牛奶里有水和蛋白質,蛋白質就是一種很好的表面活性物質,可以很好地形成泡沫。
洗蝦仁時出現的泡沫,主要也是因為蝦仁自帶的“蛋白質”。新鮮蝦仁含有肌漿蛋白、肌原纖維蛋白(占蝦肉蛋白質的 80%),這些蛋白質就是很好的“表面活性物質”,在沖洗的時候,因為水流的物理沖擊會帶入氣泡,在蛋白質表面活性作用下會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包裹空氣形成泡沫。如果你把水龍頭關掉,靜止一段時間,泡沫就沒了。
去海邊玩過的朋友肯定都見過海邊就經常有很多泡沫,在海浪多的時候泡沫更多,很多人覺得很臟,以為是污染。其實,這并不是污染,而是海洋生物死亡后分解出來的蛋白質被風浪翻起來產生的泡沫。
此外,腎臟功能有問題的人,尿尿有泡泡也是因為蛋白質,醫學上將這種癥狀稱為“蛋白尿”。
受今年 3·15 晚會的影響,大家現在對保水劑是談虎色變。實際上,保水劑并不是洪水猛獸,大家不用如避猛虎。
第一,合理使用保水劑利大于弊。
在蝦等水產品中使用磷酸鹽保水劑是國際通行做法,保水劑也是很多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常見的比如磷酸鹽。
保水劑磷酸鹽能使水分更容易進入細胞內部,讓蝦的口感更嫩,也便于長途運輸保存,可以讓居住在內陸地區、遠離海邊的人們也能吃到口感鮮嫩的水產品。畢竟不是所有人都住在海邊、隨時都可以吃到現捕撈的海鮮。
第二,磷酸鹽保水劑的安全性好,正常吃的風險很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目前我國居民攝入的磷也在安全范圍內。

很多人擔心保水劑不安全。其實,磷酸鹽的安全性很好。大家并不用對磷酸鹽如避猛虎。
磷酸在人體中普遍存在,磷在很多食品中也天然分布非常廣泛,比如,生鮮肉中磷酸鹽的本底含量為 1.37g/kg~6.65g/kg,其中豬肉中的含量平均值為 4.35g/kg,牛肉中的含量平均值為 4.79g/kg。據《2010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分析,水產品中總磷酸鹽含量范圍為 665.77mg/kg~19938.02mg/kg(0.66g/kg~19.94g/kg)。
磷酸鹽的毒性非常小,而且我們的身體中天然就有很多磷酸和磷酸衍生物。人體組織最基礎的物質蛋白質中就有磷酸物質的存在;我們人體最基本的生化反應也開始于磷酸化。人體的能量物質就是三磷酸腺苷,也是結合有磷酸基團的物質。
磷同時也是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攝入足夠量的鈣和磷才能夠形成骨骼。平常吃的大豆等很多食物中都有磷的存在,要用平常心對待。《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指出,成人每日磷元素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是3500mg。根據2015年的調查數據,中國人平均每天攝入的磷是909.83mg,是在健康范圍內的。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磷每人每日最大容忍攝取量是體重每公斤 70 毫克。對于體重 60 公斤的人,磷酸鹽的每日最大耐受攝入量(MTDI)大約是 12.9g。只要正常飲食,完全不用擔心有啥安全問題。
網上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觀點:“味精受熱會產生有害物質,每天吃加了味精的外賣食品會脫發。更嚴重的是,味精吃多了會得癌癥。”
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味精,就是谷氨酸鈉。正常用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即使遇熱形成焦谷氨酸鈉,也只是失去了鮮味而已。世衛組織已經認定其正常用量下安全,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也允許其在各類食品中按需使用,味精致癌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至于“吃味精禿頭”,也完全沒有依據。頭發脫落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比如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都會影響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健康,從而加快頭發的脫落速度。再加上現代人愛好的高熱量飲食結構會造成營養過剩,也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導致脫發。
1908 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教授在吃傳統日式料理湯豆腐時,注意到鍋里雖然只有豆腐和海帶,卻回味無窮,將這種味道命名為“鮮味”。在排除了豆腐提鮮的可能性后,他認為海帶可能是鮮味的源頭。經過實驗,池田教授從海帶里提取出了谷氨酸鈉,以此為基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種增鮮劑“味之素”,這就是味精的起源。
海產品、肉類、蘑菇等許多天然食材中,都含有豐富的谷氨酸,讓它們成為人們喜愛的美味,只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大家只知好吃,卻不知原理。
1908 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教授在吃傳統日式料理湯豆腐時,注意到鍋里雖然只有豆腐和海帶,卻回味無窮,將這種味道命名為“鮮味”。在排除了豆腐提鮮的可能性后,他認為海帶可能是鮮味的源頭。經過實驗,池田教授從海帶里提取出了谷氨酸鈉,以此為基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種增鮮劑“味之素”,這就是味精的起源。
由于用海帶提取谷氨酸鈉的成本較高,工業化生產的味精主要以小麥、玉米、甘蔗等植物作為原料,通過谷氨酸棒桿菌等微生物發酵的方法,分離出谷氨酸鈉,進一步提純、結晶,制成味精,整體制作工藝與用糧食釀造酒、醋、醬油類似。
先說答案:不會。
首先,目前尚未發現味精有致癌作用的科學驗證。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味精在正常用量內是安全的,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也規定,谷氨酸鈉是“可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的添加劑”。
至于脫發,這個鍋味精也不背。
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的《2025 年中國睡眠健康調查報告》顯示,中國 18 歲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時長在 7.06~7.18 小時,一半以上的“00 后”和將近一半的“90 后”入睡時間晚于 24 點。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都會影響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健康,由于激素水平發生變化,加快頭發的脫落速度。
另外,如果長期處于壓力過大的環境,會釋放較多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也是導致脫發的原因。
造成脫發的原因里確實有“吃出來”這一項,卻并不是味精導致的。現代人愛好的高熱量飲食結構會造成營養過剩,對人體的內分泌系統產生影響,頭發越來越少就是它的直觀表現之一。

很多人覺得味精是工業化的產物,而貨架上的雞精、蘑菇精看著像是從食材里提取出來的,會不會更好一些?
其實沒有什么差別。
實際上,雞精的主要成分仍然是谷氨酸鈉,根據有關國家標準,還會添加一定量的雞肉或雞骨的粉末或濃縮提取物,所以它的多糖、油脂含量高于味精。有些雞精還會添加雞肉口味的食用香精,讓它的雞湯香氣顯得更濃。
蘑菇精的原理和雞精相似,也以谷氨酸鈉成分為主。
所以,做菜放雞精、蘑菇精其實和放味精沒有什么差別,而且雞精和蘑菇精因為添加物多,含鈉量往往更高,如果做菜時放了雞精,需要酌量減鹽。
另外,因為雞精里通常會添加呈味核苷酸二鈉來刺激味覺受體產生鮮味,它被人體攝入后會代謝出尿酸,盡管量很少,也不建議痛風患者多吃雞精。
谷氨酸鈉的結構不穩定,在 120℃ 以上的高溫會脫水生成較為穩定的焦谷氨酸鈉,不過,焦谷氨酸鈉不再具備谷氨酸鈉的鮮味。為了充分發揮味精的作用,可以在菜肴出鍋前最后放入。
另外,在微酸性的環境下谷氨酸鈉發揮鮮味的效果最好,在堿性環境下它會生成谷氨酸二鈉,也會失去鮮味,所以味精不宜和小蘇打一起用。
谷氨酸鈉雖然提鮮,但它含鈉,這也是吃味精放多了的菜容易覺得口渴的原因。成年人每日攝入味精量不宜超過每千克體重 30 毫克的上限,1 歲以下的嬰幼兒更不宜食用味精。
◎ 來源|科學辟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