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卻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觀點:“味精受熱會產生有害物質,每天吃加了味精的外賣食品會脫發。更嚴重的是,味精吃多了會得癌癥。”
流言分析: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味精,就是谷氨酸鈉,正常用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即使遇熱形成焦谷氨酸鈉,也只是失去了鮮味而已。世衛組織已經認定其正常用量下安全,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也允許其在各類食品中按需使用,味精致癌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至于“吃味精禿頭”,也完全沒有依據。頭發脫落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比如,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壓力過大,都會影響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健康,從而加快頭發的脫落速度。再加上現代人愛好的高熱量飲食結構會造成營養過剩,也會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導致脫發。
一提起味精,很多人腦海里出現的都是與之有關的“江湖傳說”,許多人因此談味精色變。
海產品、肉類、蘑菇等許多天然食材中都含有豐富的谷氨酸,讓它們成為人們喜愛的美味。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大家只知好吃,卻不知原理。
1908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在吃傳統日式料理湯豆腐時,注意到鍋里雖然只有豆腐和海帶,卻回味無窮,將這種味道命名為“鮮味”。在排除了豆腐提鮮的可能性后,他認為海帶可能是鮮味的源頭。經過實驗,池田菊苗從海帶里提取出了谷氨酸鈉,以此為基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種增鮮劑“味之素”,這就是味精的起源。
由于用海帶提取谷氨酸鈉的成本較高,工業化生產的味精主要以小麥、玉米、甘蔗等植物作為原料,通過谷氨酸棒桿菌等微生物發酵的方法,分離出谷氨酸鈉,進一步提純、結晶,制成味精,整體制作工藝與用糧食釀造酒、醋、醬油類似。
很多人覺得味精是工業化的產物,而貨架上的雞精、蘑菇精看著像是從食材里提取出來的,會不會更好一些?
其實沒有什么差別。
實際上,雞精的主要成分仍然是谷氨酸鈉,根據有關國家標準,還會添加一定量的雞肉或雞骨的粉末或濃縮提取物,所以它的多糖、油脂含量高于味精。有些雞精還會添加雞肉口味的食用香精,讓它的雞湯香氣顯得更濃。
蘑菇精的原理和雞精相似,也以谷氨酸鈉成分為主。
所以,做菜放雞精、蘑菇精其實和放味精沒有什么差別,而且雞精和蘑菇精因為添加物多,含鈉量往往更高,如果做菜時放了雞精,需要酌量減鹽。
另外,因為雞精里通常會添加呈味核苷酸二鈉來刺激味覺受體產生鮮味,它被人體攝入后會代謝出尿酸,盡管量很少,也不建議痛風患者多吃雞精。
谷氨酸鈉的結構不穩定,在120℃以上的高溫會脫水生成較為穩定的焦谷氨酸鈉,不過,焦谷氨酸鈉不再具備谷氨酸鈉的鮮味。為了充分發揮味精的作用,可以在菜肴出鍋前最后放入。
另外,在微酸性的環境下谷氨酸鈉發揮鮮味的效果最好,在堿性環境下它會生成谷氨酸二鈉,也會失去鮮味,所以味精不宜和小蘇打一起用。
谷氨酸鈉雖然提鮮,但它含鈉,這也是吃味精放多了的菜容易覺得口渴的原因。成年人每日攝入味精量不宜超過每千克體重30毫克的上限,1歲以下的嬰幼兒更不宜食用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