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多樣性對幼兒教育課程的影響
(一)課程內容的多元化重構
文化多樣性對幼兒教育課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尤其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重構上,打破了傳統課程以單一文化為主線的內容構成,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和動態。首先,文化多樣性的融入為幼兒教育課程內容優化提供了豐富的背景圖樣。不同語言、節日、藝術等元素被有機融入課程設計。在多語言啟蒙的影響下,幼兒通過互動交流,能夠感受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培養語感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同時了解不同文化的語言特點。其次,文化多樣性的課程內容需要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進行動態調整。在課程內容整合中,既要體現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又要幫助幼兒建立本土文化認同感,回應幼兒的生活經驗。同時,課程設計應讓幼兒接觸豐富的文化內容,通過動態適應彰顯教育的靈活性,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轉向
文化多樣性推動了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師需要在支持、引導幼兒學習的同時,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為幼兒參與文化探究提供實踐場域,讓幼兒真正成為文化教育的主體。首先,體驗式學習成為重要的教學方法。文化多樣性視角強調為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內容,通過角色扮演、文化工作坊等形式實現跨文化互動。其次,新技術和新手段為多元文化融人幼兒教育課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和多媒體資源,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文化場景,為幼兒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三)教育目標的拓展與深化
幼兒教育目標的優化和完善需要充分尊重幼兒的成長規律,并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文化多樣性促使教育目標從表層認知走向深層次素質培養。幼兒園教師在設置幼兒教育課程自標時,應融入幼兒創新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文化適應能力等內容。
首先,教育目標更加關注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文化多樣性背景下,幼兒教育目標不再圍繞單一的知識建構,而是更加關注幼兒素養培養,如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幼兒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在課程中為幼兒接觸不同文化提供機會,引導幼兒反思文化差異的合理性,幫助他們建構多元的知識體系和文化體系。
其次,教育目標更加重視社會性發展。在文化多樣性視角下,課程體系更加關注幼兒社交能力的培養。通過跨文化小組合作任務,幼兒在學習中接觸不同的文化內容,增強其社會交往、語言表達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二、文化多樣性視角下幼兒教育課程的跨文化建構原則
(一)適宜性原則
適宜性原則要求幼兒教育課程建設必須尊重幼兒的成長規律和認知發展特點,實現教育內容與兒童需求的精準對接。幼兒主要集中在3\~6歲,其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課程設計應遵循感知、比較、探究的學習邏輯。例如,以傳統節日為主題進行課程設計時,小班幼兒以景觀體驗為主,如聞艾草、看龍舟,通過多感官活動形成對端午節的初步文化印象;中班幼兒可以通過節日對比,如春節和圣誕節的不同,理解不同文化的特點;大班幼兒在戲曲文化項目主題“嗨,我們一起唱閩劇”中,教師、幼兒共同以“如何進行一場閩劇表演”為核心驅動問題展開項目實施。這種分層次設計不僅尊重幼兒的認知規律,還彰顯文化適配性的重要性。
(二)平等性原則
平等性原則要求幼兒教育課程體系在構建過程中真實、完整地呈現課程內容,避免因內容呈現不完整導致隱性文化偏見,影響幼兒對文化多樣性的認知。首先,在課程內容編寫環節,教師應遵循平等性原則,制定“文化審核清單”,排除刻板印象或有明顯傾向的素材。其次,在教學活動環節,教師應為每個幼兒創造平等的參與機會。最后,應建立文化糾錯機制。當幼兒出現文化偏見的言論時,教師應及時介人,通過文化探究的形式,解讀偏見背后的原因,將其轉化為學習契機,引導幼兒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和價值觀。
(三)整合性原則
整合性原則要求實現課程資源的多元整合和教育主體的協同參與。一方面,幼兒教育課程的來源應更為多元,破除學科壁壘,實現跨學科文化資源的系統整合。如教師通過開發“絲綢之路”主題課程,讓幼兒沿著絲綢之路接觸不同文化,如通過敦煌飛天壁畫感受中國傳統繪畫之美,通過創編貿易對話劇本實現不同語言的交流互動。這種跨領域的整合使文化學習更具立體感和參與性。另一方面,構建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機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邀請家長參與課程設計與實施,如通過家庭文化故事分享,將家庭文化資源轉化為課程內容。這種整合性原則不僅為教學提供了豐富支持,還拓展了教育空間。
(四)動態性原則
動態性原則強調課程體系應緊跟時代發展變化,呈現多樣化的文化視角。首先,建立熱點追蹤機制,課程內容設置要緊跟當前文化熱點。2021年,柘榮縣機關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申報了寧德市課題“融合創客教育理念開展本土文化課程的實踐與研究”,在課題的引領下,我園在中大班走廊游戲區創設了“木工坊”“剪紙坊”“編織坊”“數字館”“3D紙模坊”等創客空間,為幼兒園的創客學習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其次,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在幼兒教育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我園廣泛聽取家長意見,教師也需對日常教學進行反思,通過多維數據整合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確保課程持續更新,更加符合幼兒的成長需求。
三、文化多樣性視角下幼兒教育課程的跨文化實踐策略
(一)課程資源開發:構建多元文化資源生態系統
幼兒教育課程的跨文化資源開發需從實體資源整合和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兩個方面入手,形成文化資源篩選標準,以代表性、世界性、互動性為原則,對各類文化素材進行整合選擇。教學內容必須契合幼兒的需求,避免文化刻板印象和誤解。從實體資源整合角度看,幼兒園要充分發揮社區和家長的主觀能動性,激活社區活態文化資源,挖掘社區文化景觀,為幼兒提供就近教學場域。同時,幼兒園發動家長,邀請外籍人士或少數民族朋友參與課程共建,形成文化導師庫,通過多元合作方式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從網絡數字化資源角度看,符合幼兒教育課程的各類文化資源日益豐富。幼兒園和教師需根據文化資源篩選標準對網絡學習資源進行整合,根據課程安排和具體教學要求篩選出有代表性的網絡教學資源,作為視頻教學材料或課程背景參考。
(二)教師能力提升:培養教師跨文化素養
在文化多樣性視角下,幼兒教師需在具體教學中扮演推薦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具備較強的教學創新力、反思力和洞察力。教師需具備一定的文化敏感性,能夠識別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的差異,并在教學中靈活運用。為此,幼兒園需對幼兒教師進行系統培訓,提升其跨文化素養。從認知維度看,應幫助教師理解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其文化差異識別能力、多模態教學設計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數字技術整合能力。教師需能夠借助數字信息技術為幼兒創設不同的文化體驗場景,靈活利用多媒體工具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知識內容。從實踐維度看,教師需接觸不同的文化內容,將內化的文化知識傳達給幼兒。教育主管部門和幼兒園應為教師提供參與文化多樣性學習的機會,幫助教師學習和了解不同文化,提升其文化闡釋能力,并形成實踐反思機制,比如,幼兒園要求教師撰寫文化教育日志,定期開展案例研討等活動。
(三)園本課程實施:創設本土化教育生態
幼兒教育課程的跨文化實施需緊密結合幼兒園的本土化資源與特色,通過優化園本課程體系,為幼兒創設更具針對性和文化育人功能的教育生態。不同幼兒園在師資、資源稟賦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差異,因此,園本課程的構建應注重對外部資源的本土化加工,使其更貼合幼兒的實際需求。具體而言,幼兒園應優化空間文化敘事功能,將多元文化融入場景設置,如在活動區域布置不同國家的文化元素,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接觸不同文化。同時,教師運用文化項目學習法,引導幼兒主動探究不同文化的內涵,例如通過“標志的世界”主題活動,讓幼兒在實踐中感受文化的多樣性。或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組織參觀社區內的多元文化場所,如馬仙宮、革命歷史博物館、西餐廳、民族博物館,增強真實的文化體驗。此外,幼兒園還可以融入一些儀式教育活動,比如,增加多元文化問候環節,午休前播放不同國家的音樂將文化元素融入幼兒生活,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文化認知與情感認同。
(四)教學評價優化: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
幼兒教育課程的跨文化實施要求教學評價體系突破傳統知識本位導向,構建以文化理解為核心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在評價時,幼兒園要關注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等多重維度,做到成果評價導行、多元主體參與、階段評價糾偏、全程評價貫穿。評價內容應涵蓋文化認知、情感、活動參與、行為表現和文化表達等多個維度。為此,幼兒園需建立“幼兒文化成長檔案”,記錄幼兒在多元文化學習中的表現與發展特點,為課程優化提供依據。在評價方法上,幼幾園應以嵌入式評估為主,通過文化敘事評價法深人評估幼兒的文化認知深度。同時,評價主體應多元化,融合幼兒自評、同伴互評、教師導評和家長參評,借助數字信息技術實現評價數據的高效處理與分析。這種多元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全面反映幼兒在跨文化學習中的特點,還能為教育教學優化提供科學依據,賦能幼兒的文化成長。
總之,文化多樣性為幼兒教育課程帶來了豐富的視角和資源,拓展了課程的邊界與內涵。幼兒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也為文化多樣性研究提供了新的領域。從本質上講,文化多樣性對幼兒教育課程的影響是教育理論在幼兒教育實踐中的微觀映射。因此,在幼兒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中,幼兒園需突破傳統認知,構建具有文化解釋力、實踐創造力和價值引領力的新課程范式。
參考文獻:
[1]李玲玲,李靜.幼兒園本土文化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路徑[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5(1).
[2]成潔.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奧爾夫教學法:以株洲師專為例的幼兒音樂教育探索[J].戲劇之家,2025(1).
[3]費晨.學前教育教學中“多元音樂文化”對提升幼兒音樂素養的重要性及對策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4(21).
[4]羅利群,楊婭.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園本課程開發研究[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4(6).
(作者單位:福建省柘榮縣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