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7-0060-04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加劇,生態文明教育重要性日益凸顯,線上課程作為現代教育重要形式發展的趨勢逐步顯著,但當前線上生態文明教育面臨學生參與度低、教學內容單一等挑戰。國內外在生態文明教育和線上課程教學方法與策略研究上已取得一定成果,國內學者從多角度展開研究,國外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積極探索,且線上課程教學方法不斷創新、策略不斷演進,為“生態文明教育\"線上課程創新提供了支持。[1不過,現有研究仍存在不足,如生態文明教育內涵和目標未統一、線上課程評估體系不完善等,未來研究可從加強理論研究、綜合運用多種方法策略、完善評估體系等方面展開,并借鑒國外有益經驗。
一、當前線上生態文明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學生參與度低的問題分析
學生參與度低是線上教育普遍面臨的挑戰之一,尤其在“生態文明教育”這類涉及廣泛社會議題和抽象概念的課程中更明顯。首先,線上學習的環境相較傳統課堂缺乏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導致學生容易感到孤立、缺乏歸屬感。其次,線上課程通常要求學生具備更高的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但部分學生可能由于家庭環境、學習習慣等原因,難以保持持續的學習動力。最后,部分線上課程可能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導致他們缺乏參與的積極性。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如引入互動式學習、案例分析等,以提高課程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同時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歸屬感。[2]
(二)教學內容單一的問題探討
教學內容單一也是影響學生參與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中,如果教學內容僅限于理論知識的灌輸,缺乏實踐性和多樣性,學生可能會感到枯燥乏味,進而降低學習興趣和參與度。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優化課程設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引入案例分析、實地考察等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還需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指導,以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
(三)其他潛在挑戰與困難
除了學生參與度低和教學內容單一外,線上“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還面臨其他潛在挑戰與困難。第一,技術問題是影響線上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網絡不穩定、平臺故障等問題可能導致教學中斷或延遲,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為解決這個問題,教育機構需要確保擁有穩定、高效的在線教學平臺,并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其次,師生互動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受限也是線上課程的常見問題。為了彌補這一不足,教師可以利用線上交流工具如討論區、在線問答等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如何確保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也是線上課程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教師需要制訂有效的評價機制和反饋機制,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效果,并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3]
二、創新教學方法的提出
(一)互動式學習
1.定義與特點
互動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該方式強調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和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遞者,而是作為引導者和支持者,通過設計各種教學活動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并解決問題。互動式學習的特點包括學生主體性強,能夠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師生互動頻繁,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氛圍活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
2.實施步驟與案例分析
實施互動式學習是一個系統而富有成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教師要清晰界定教學目標和核心內容,確保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緊密契合。其次,教師會巧妙地引導學生主動投人學習,鼓勵他們自由表達觀點,通過討論和分享深化理解。最后,教師會細致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提供及時的反饋,并根據反饋調整教學策略,確保互動式學習持續發揮最大的教育價值。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也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4]
以“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為例,教師可以采用案例互動教學模式。首先,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文明案例,如某地區的生態恢復項目,通過多媒體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其次,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探討其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最后,學生將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分享,教師給予評價和反饋。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分析能力。
(二)案例分析
1.教學方法介紹
在\"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中,案例分析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影響力不容忽視。教師精心挑選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的案例,通過引導學生深人分析和熱烈討論,使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生態文明理念與生動的實踐案例結合。這種案例分析方法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提升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了教學效果。
2.教學效果評估
在評估案例分析教學方法的效果時,可以從多個維度綜合考量。一方面,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特別是他們對案例的參與度和討論的積極性,可以直觀反映學生是否對案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仔細分析學生在討論后得出的結論和撰寫的報告,能夠評估學生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他們是否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此外,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反饋,了解學生對案例分析教學方法的接受程度,并獲取他們對教學方法的寶貴建議和改進意見,從而不斷優化和完善教學方法。
(三)虛擬實驗室
1.技術基礎與構建
虛擬實驗室作為現代教學的重要工具,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平臺,還極大地拓展了實驗教學的可能性。通過高度逼真的虛擬實驗設備、詳盡的虛擬實驗過程以及智能化的虛擬實驗管理模塊,學生能夠在無須實際接觸實驗器材的情況下,模擬進行各類實驗操作,并即時獲取實驗數據和結果。這一教學平臺借助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等先進手段,不僅模擬了真實實驗環境,更要在細節上追求真實感,為學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2.教學應用與效果
在“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中,虛擬實驗室可以應用于各種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實驗教學環節。例如,學生可以通過虛擬實驗室模擬進行生態恢復實驗、環境監測實驗等,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虛擬實驗室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降低實驗成本和風險。
3.其他創新教學方法的探討
除了互動式學習和案例分析外,還有許多其他創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應用于“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中。例如,研學互動教學模式可以將課堂學習和學術科研結合,引導學生進行深人的生態文明研究;問題導向教學法可以通過提出具體的生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解決;項目式學習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生態項目來培養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這些創新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豐富課程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實踐能力。
三、線上生態文明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優化課程設計
1.課程目標與內容設計
優化課程設計是確保“生態文明教育\"線上課程成功的重要步驟。在課程目標與內容設計上,需要緊密結合生態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明確課程的教育目標,如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等。課程內容應涵蓋生態文明的多個方面,包括理論知識、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等,確保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全面理解生態文明。此外,課程設計還應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確保學生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2.教學資源與平臺選擇
在優化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教學資源與平臺的選擇至關重要。教師應選擇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如權威的教材、案例、視頻等,以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豐富性。同時,線上教學平臺的選擇也需考慮其穩定性、實用性和互動性,以確保學生能夠順暢地進行學習。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與平臺,如在線圖書館、數據庫、社交媒體等,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更豐富的學習資源。[5]
(二)加強師資培訓
1.培訓內容與方式
為了提高線上課程的教學質量,加強師資培訓不可或缺。在培訓內容上,應注重提高教師對生態文明理念的理解和對教學方法的掌握,使其能夠更好地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線上課程中。培訓方式應多樣化,包括線上課程、工作坊、研討會等,以滿足不同教師的需求。此外,還可以邀請專家舉辦講座,為教師提供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
2.培訓效果評估
為確保培訓的有效性,必須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對培訓效果進行系統檢驗。評估方式應多元化,可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參訓教師對課程設置、內容實用性的滿意度數據;通過課堂觀察記錄表分析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情況;結合學生評教系統獲取培訓后課堂教學質量的反饋信息。評估內容需涵蓋三個維度:一是教師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可通過標準化測試或實操考核進行量化;二是教學方法的適用性,需結合課堂實錄與專家點評進行質性分析;三是學生的學習成效,可通過前后測對比或作品評價等方式驗證。基于評估數據應建立動態優化機制:對滿意度低于 80% 的課程模塊進行內容重構;對教學轉化率低的教師實施個性化指導;針對學生反饋集中的問題調整培訓重點。這種“評估一反饋一改進\"的閉環管理機制能有效提升培訓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最終實現培訓成果向教學實踐的有效轉化。
(三)建立評價機制
1.學生學習效果評價
在\"生態文明教育\"線上課程中,建立有效的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機制至關重要。評價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如作業、測試、項目報告等。通過評價,可以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等。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對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2.教師教學質量評價
除了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外,還需要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評價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如教學觀察、同行評議、學生評教等。通過評價,可以了解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堂管理等方面的情況。還可以根據評價結果對教師進行獎勵或改進指導,以激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3.課程整體效果評價
為確保“生態文明教育\"線上課程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需構建多維度的課程評價體系。在評價方法上,可采用混合研究法,通過量化工具(如Likert五級量表問卷)測試學員滿意度,結合質性訪談挖掘深層次反饋;運用網絡分析技術追蹤課程內容的傳播廣度,借助學習行為大數據分析參與者的知識內化程度。評價維度應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學習者維度,考查學生知識掌握度、環保行為改變等指標;二是教學實施維度,評估平臺交互性、資源適配度等技術指標;三是社會影響維度,通過媒體轉載量、合作機構反饋等數據衡量課程輻射效應。
四、實踐探索與案例分析
(一)創新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在“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的引入為學生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通過采用多媒體教學、問題導向教學和案例教學等創新方法,教師成功地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這些創新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加深了他們對生態文明理念的理解。例如,在介紹生態恢復時,通過視頻展示恢復前后的對比,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生態恢復的成效,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二)教學策略實施的具體步驟與效果
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是確保“生態文明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首先,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學內容與目標一致。其次,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如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最后,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教學效果的達成。通過實施這些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得到了顯著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也得到了充分培養。
(三)典型案例分析與討論
在“生態文明教育\"的課堂中,典型案例的分析與討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引入真實的案例,如某地區的生態恢復項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人探討該項目的背景、目標和實施過程,以及其中的問題和挑戰。在分析與討論中,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這種案例分析的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生態文明理念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通過討論和交流,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和靈感激發,為他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研究在“生態文明教育\"線上課程的教學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功探索并應用了創新教學方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教學質量。這些成果不僅為線上生態文明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相關領域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鑒。然而,當前的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教學案例的選取范圍、教學策略的多樣性等方面仍有待拓展。未來仍將繼續深化研究,探索更多適用于線上教學的創新方法,關注實踐中的反饋與問題,以推動生態文明教育線上教學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夢蝶.新時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23.
[2]白雪贊.新時代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實證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21.
[3]韓玉玲,文學禹.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質量提升的現實制約與路徑創新[J].湖南生態科學學報,2020,7(03):73-78.
[4]許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態文明教育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0.
[5]劉慧.新媒體背景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0):40-42.
(責任編輯:召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