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學習數學就意味著掌握一種用現代科學語言構建的知識和方法,培養理性的思維模式和技能,獲得數學能力,形成數學觀念,提升數學素養.數學概念是組成數學的“細胞”,是構建\"數學大廈\"的基石,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挖掘數學概念的教育功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1概念教學的本質:從知識符號到素養載體
1.1數學概念的三重教育價值再認識
數學概念不僅是靜態的知識符號,更是承載學科本質的思維載體.從認知發展視角來看,概念是學生構建數學認知結構的基本單元,其教學應實現三重轉化:一是符號表征向意義建構的轉化,概念的符號形式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建立聯結,通過“生活原型一數學抽象一形式化表達\"的漸進過程,使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二是孤立知識向思想體系的轉化,每個概念均蘊含特定的數學思想,如導數概念關聯極限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及建模思想,教學中需揭示概念背后的思想脈絡,形成“概念一方法一思想”的層級結構;三是知識技能向素養能力的轉化,概念的理解與應用過程本質上是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等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如“概率”概念的學習,需經歷從隨機現象觀察(數學抽象)到概率模型構建(邏輯推理)再到決策應用(數學建模)的完整素養發展鏈條.
1.2新時代數學素養的內涵升級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數學核心素養界定為“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思維品質、關鍵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1],因此概念教學需成為素養培養的主陣地.
教師可以通過概念的生成過程,如從現實物體中抽象出“幾何體\"概念,培養學生剝離非本質屬性、提取核心要素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抽象素養;在概念的定義辨析中,如\"函數連續性\"與“可導性\"的關系辨析,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與歸納概括能力,提升邏輯推理素養;借助概念的應用情境,如利用\"線性規劃\"概念解決資源分配問題,提升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
2立體化概念教學模型的構建與實施
2.1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概念生成機制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在概念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做中學”的具身認知情境,通過多元表征促進意義建構.
2.1.1情境化概念引入,激活認知錨點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真實問題情境作為概念生長的“認知錨”
(1)生活情境.例如,在“數列”概念教學中,以“細胞分裂”“斐波那契數列在植物生長中的應用”等實例,讓學生感知數列的規律性.
(2)學科情境.例如,在\"向量\"概念教學中,通過物理中的“力的合成與分解”“位移計算”的引入,建立向量的幾何意義與代數運算的直觀關聯,
(3)認知沖突情境.例如,在“復數\"概念教學中,通過“方程 x2+1=0 無解”的認知矛盾,引發學生對數系擴展必要性的深度思考.
2.1.2過程化概念建構,經歷抽象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采用“觀察特例一歸納共性一形
式定義一符號表征”的四步建模法進行探究.下面以“函數單調性”概念教學為例.
觀察特例:讓學生觀察 y=x2 在 (0,+∞) 的圖象變化趨勢.
歸納共性:引導學生用自然語言描述“函數值隨自變量增大而增大\"的特征,
形式定義:讓學生提煉“對任意 x12 ,都有f(x1)2), 的形式化定義.
符號表征:幫助學生結合圖象(圖形表征)、解析式(符號表征)、生活實例(情境表征)進行多元理解
2.1.3可視化概念表征,突破抽象瓶頸
教師可借助數字技術實現概念的動態可視化.例如,利用GeoGebra演示“橢圓”概念中“動點到兩個定點距離之和為定值\"的動態生成過程,直觀呈現離心率對橢圓形狀的影響.又如,通過Desmos繪制函數圖象,讓學生在參數變化過程中,觀察“函數奇偶性”“周期性”的幾何特征,建立符號與圖形的雙向映射.
2.2思維進階導向的概念深度加工
(1)概念網絡的結構化建構.教師應建立“概念群”教學意識,揭示概念間的邏輯關聯
縱向關聯:在“數系擴充”教學中,建立“自然數一整數一有理數一實數一復數”的概念鏈,凸顯“運算封閉性”這一核心驅動因素.
橫向關聯:在“三角函數\"教學中,從“單位圓定義\"“直角三角形定義\"“向量平移定義\"等不同視角,構建多角度理解的概念網絡.
跨域關聯:在“導數\"教學中,鏈接物理中的“瞬時速度”經濟中的“邊際成本”,體現概念的跨學科本質.
(2)批判性思維的深度訓練.設計“概念辨析一反例構造一命題推廣”的思維訓練鏈.
概念辨析:對比“頻率”與“概率”、“排列”與“組 合\"等概念的內涵差異,強化對概念關鍵詞的精準 理解.
反例構造:在“函數連續性\"教學中,讓學生構造“存在極限但不連續”“連續但不可導”的反例,深化對概念充要條件的認識.
命題推廣:從“等差數列\"概念出發,引導學生將相關命題推廣到“等和數列”“等積數列\"等,培養概念遷移與創新思維.
(3)數學思想的顯性化提煉.教師應在概念教學
中嵌入“思想方法顯性化”環節,如表1所示,

2.3真實情境中的概念應用遷移
(1)問題解決能力的階梯式培養.教師可以設計“基礎應用一綜合應用一創新應用”的三級問題鏈
基礎應用:直接運用概念解決單一問題,如用函數奇偶性判斷 f(x)=x3+sinx 的對稱性.
綜合應用:跨概念整合,解決復雜問題,如結合“導數\"和\"不等式”概念證明 ex?x+1
創新應用:在真實情境中創造性應用概念,如利用\"正態分布”概念設計手機電池壽命的質量控制方案.
(2)數學建模素養的項目化培養.教師可以開展“概念導向\"的數學建模項目.下面以“共享單車調度中的最優路徑規劃\"為例(應用“圖論”“線性規劃\"等概念).
實施流程如下.
情境分析:明確調度目標(最小化空車率與單車重載率).
概念轉化:將“路徑\"轉化為“圖的邊”“調度成 本\"轉化為“邊權”
模型構建:建立“最優路徑模型”
求解驗證:利用Python編程實現Dijkstra算法 或Floyd算法,檢驗模型的有效性.
(3)跨學科應用意識的深度拓展.教師可以挖掘概念在STEM領域的應用價值.例如,在\"向量\"概念教學中,結合物理學中的“力的合成”計算機圖形學中的\"圖象平移或旋轉”,讓學生體會向量作為“幾何代數化\"工具的跨學科價值.又如,在\"統計\"概念教學中,引入生物遺傳學中的“概率分布”經濟學中的“回歸分析\"案例,強化“數據驅動決策\"的應用思維.
3素養發展導向的概念教學評價體系
3.1多元評價維度的構建
教師應突破單一知識掌握度評價,建立“三維度四層級\"評價框架(見表2).

3.2過程性評價的實施策略
教師可以采用“學習軌跡檔案袋\"法記錄概念學習過程.
(1)概念生成日志.記錄學生在概念抽象過程中的困惑與突破,如“為什么需要引入虛數單位i”.
(2)思維可視化作品.收集學生繪制的概念思維導圖、概念關系網絡圖等.
(3)建模實踐報告.收錄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撰寫的概念應用方案、模型優化反思.
4新時代概念教學的挑戰與應對
4.1智能時代的教學范式轉型
面對AI技術的沖擊,概念教學需強化“人類獨有優勢\"的培養,特別是深度理解能力和創新遷移能力培養.
在深度理解能力培養方面,教師要避免過度依賴AI工具而弱化概念思考,如在使用計算器計算導數時,仍需學生掌握導數的定義本質與幾何意義;在創新遷移能力培養方面,可采用“概念 + AI\"的融合教學模式,如用Python驗證“素數分布猜想”,培養人機協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4.2差異化教學的精準實施
針對學生的認知差異,教師可以設計分層教學策略.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通過概念具象化工具的引入,如立體幾何模型、函數變化動態演示等,降低認知負荷;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提供概念拓展任務,如探究“非歐幾何\"對“空間\"概念的顛覆與發展,滿足其學習需求.
5結語
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的核心素養.[2新時代的概念教學,需脫離“概念定義 + 例題訓練\"的傳統教學模式,構建“知識建構一思維進階一素養生成\"的立體化教學體系,讓概念成為點燃學生數學思維的“火種”,使其在掌握學科本質的過程中,發展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當每個數學概念都能在學生心中激發出理性思維的光芒時,數學素養的培養便真正落到了實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史寧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教學——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例[J].中小學管理,2017(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