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由于初中階段數學教學內容復雜且較為抽象,學生學習壓力大,最新課程標準又要求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十分有必要引入數學建模思想.數學建模作為連接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梁,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建模意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又明確提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研究表明,AI技術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邏輯思維水平及問題解決能力,為初中數學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所以將AI將建模思想融入課堂,不僅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還能增強其抽象思維能力,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意識.
2數學建模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定位
2.1 數學建模的核心要素
數學建模包含問題表征、模型假設、數學表達、求解驗證、反思優化五大環節.
例如 以“最短路徑問題”為例.
問題表征:將“將軍飲馬”抽象為“兩點間直線最短”的空間問題;
模型假設:忽略河流寬度,將折線路徑轉化為直
線路徑;
數學表達:建立坐標系,運用軸對稱性質求解;求解驗證:通過幾何畫板動態演示路徑變化;反思優化:推廣至三維空間中的最短路徑問題
2.2AI技術賦能建模教學的機理
AI技術通過數據驅動、智能反饋、動態仿真三大機制重構建模教學.數據驅動:利用傳感器采集真實數據(如溫度變化、運動軌跡等);智能反饋:通過機器學習分析學生建模過程,提供個性化建議;動態仿真:借助幾何畫板、GeoGebra等工具實現模型動態可視化.
2.3 現存問題分析
通過對山東省日照市5所初中進行調研發現:認知偏差: 63% 的教師將建模等同于“應用題解答”;工具缺失:僅 12% 的學校配備專業數學建模軟件;評價單一: 82% 的課堂仍采用“結果正確性”作為唯一評價標準.
3在初中教學中融入建模思想應注意的問題
3.1教學過程中導入要具有趣味性,讓學生自覺產生建模意識
建模從本質上來講,就是讓學生以問題為基準,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所以所需解決的問題本身和問題導人要具有趣味性,能夠第一時間激起學生的挑戰欲望,從而引導學生去深人思考.在建模教學中,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把復雜問題簡單化,集中處理數據,提煉出數據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模型解決問題.利用有趣的問題導人,既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促使他們進行想象與思維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讓學生在以后遇到數學難題時,能有效地運用建模的思路去解題.
3.2熟練應用能調動學生建模參與積極性的現代教學新媒體技術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掌握現代教學新媒體技術的用法.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
3.3遵循數學建模思想原則
在數學教育中,滲透數學建模思想是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促進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為了有效實施數學建模教學,教師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3.3.1 教學要具有目的性
在建模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要把教學目的貫穿始終,確保各項教學活動圍繞這一核心目標扎實開展.
3.3.2 尊重學生,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教師在一貫地輸出,學生被動接受.而在數學建模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應放在教會學生如何去審題,如何在題目中提煉關鍵信息,鼓勵學生勇于創新,發散思維,大膽嘗試,積極地參與數學建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3.3 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根據新課標和教材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問題內容,以學生能力為基礎,創設適當的問題導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加深對數學建模的理解,進而來設計模型,解決問題.
4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數學教學中
數學來源生活,服務于生活.數學與現實生活是緊密相連的,教師要教導學生將建模思想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學會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懂得學數學不僅是單純學得理論知識,還要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復雜的生活問題.尤其是實際應用問題,題干過長,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耐心先將題目讀一遍,抓住關鍵信息,提煉出重要數據,建立模型,列出式子,從而解決問題.
數學建模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此基礎下用創造性的思維去解決問題.
例如一道盈不足問題:“今有若干人乘車,每3人乘一車,最終剩余2輛空車;若每2人同乘一車,最終剩下9人無車可乘而步行.問有多少人,多少輛車.”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首先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分成以下幾個層面:
(1)若有39人,每3人乘一車,最終剩余2輛空車,有多少輛車?(2)若有39人,若每2人同乘一車,最終剩下9人無車可乘而步行,有多少輛車?(3)今有若干人乘車,每3人乘一車,最終剩余2輛空車;若每2人同乘一車,最終剩下9人無車可乘而步行.有多少人?
對于原問題本身,沒有明確的車輛總數,因為乘車人數與車輛總數都不知道,超出了大部分學生的知識范疇,因此大部分學生比較難形成建模思想.經過教師的一番引導,在前兩個問題中已知總人數,學生比較容易發現“每輛車坐的人數 x 車輛總數 總人數”,這樣對題目進行層層分析,便于學生自主建立數學模型,形成建模思想.在前面的鋪墊下,學生很容易可以將它運用到第(3)個問題中,利用前面剖析出來的數學模型列出兩種坐法,這兩種坐法總人數不變,即“第一種坐法總人數
第二種坐法總人數”,則原問題數學模型為:每輛車坐的人數 x 車輛總數
總人數.因為每輛車的座位不一定正好坐滿,所以教師應該再引導學生得到一個拓展模型:“局部+ 局部
總人數”,具體可表述為“每輛車坐的人數x 車輛總數一空車人數
總人數”或“每輛車坐的人數 x 車輛總數 + 剩余人數
總人數”一步步將問題細碎化,引導學生自主形成建模思想,解決問題
5AI與數學建模思想的融合路徑
跨學科項目設計.
案例1 智慧校園垃圾分類系統.
問題界定:某校日均垃圾量達 200kg ,需優化垃圾桶分布.
數據收集:使用物聯網傳感器采集各區域垃圾量(Python + Flask實現數據接口).
模型構建:利用線性回歸分析垃圾量與人流量的相關性與K-means聚類確定垃圾桶最優布局.
AI優化:利用遺傳算法(GA)迭代優化模型參數.
案例2 如圖1所示,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E,F,G 分別為 AD,OB,OC 的中點,且 2AB=AC 求證 EF=GF
這是關于平行四邊形、矩形性質的一道題目.分析這道題目,首先要讓學生形成建模意識,在腦海中描述出這個模型,想象出畫輔助線的可能性,可在頭腦中自動將幾種可能性列出:(1)連接 DG,(2) 連接EG ,(3)連接 AF ,等等.在具體的幾何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們的建模應用意識,如圖2所示.
連接 AF 后,因為 AC=2AO=2AB ,所以可得AO=AB ,即 ΔAOB 是等腰三角形, F 為 OB 中點,根據三線合一的性質可推得 AF⊥BD . ΔAFD 為直角三角形.根據題意知 E 為 AD 的中點,且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為斜邊的一半,即
.而在 ΔOBC 中
,等量代換可知EF=FG ,證畢.
案例3 螞蟻最短路徑(立體展開模型).
問題描述:在長方體表面,螞蟻從頂點 A 爬到頂點 B 的最短路徑.
建模步驟如下:
(1)將長方體展開為平面圖形,轉化為兩點間
直線距離問題;(2)計算不同展開方式下的路徑長度,比較最
小值;(3)推廣到圓柱體、棱柱和其他幾何體在日常教學中也可結合GeoGebra可視化工具進行動態展示,給予學生充分的體驗感和視覺觀感.
6 結語
AI技術與數學建模思想的融合為初中數學教學注人了新的活力.未來,隨著AI技術的成熟(如生成式AI、元宇宙場景),數學建模教學將更加注重跨學科協作與真實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最終實現“以技術賦能教學,以建模提升素養”的教育目標.數學建模思想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初中數學教育的底層邏輯.從“紙上談兵”的傳統教學到“虛實結合”的智能實踐,從“機械刷題”的應試導向到“問題解決”的能力培養,這場變革不僅響應了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行動號召,更為落實數學核心素養提供了創新路徑.實踐表明,當AI技術解構了數學建模的抽象壁壘,當動態仿真技術讓幾何變換躍然屏上,數學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堆砌,而是化作學生手中改造世界的工具.這啟示我們:教育的本質不在于傳遞知識的存量,而在于點燃思維的火種一—AI恰是那根點亮星火的火柴,而數學建模則是照亮未來的火炬.
參考文獻:
[1]陳小紅.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5(1):10-13.
[2]李杰.數學建模思想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融入路徑探究[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5(1):108—110.
[3]曾文玲.初中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數學建模法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22):81-84.
[4]李倩倩.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方法探討[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