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四川省瀘州市瀘縣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等重要指示精神,以四川省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省建設為統領、以水產品、豇豆等重點品種農獸藥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為契機,扎實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重點圍繞糧食、生豬、龍眼、水產四大優勢特色,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機制,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促進全縣農產品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保障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1瀘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 作現狀
1.1強化組織領導,落實屬地責任
1.1.1強化組織保障,落實黨政同責
成立以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持續深化鞏固提升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創建成果。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黨政同責”等責任,層層簽訂責任書,壓實工作責任。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先后多次專題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并納入目標考核督辦事項,同時,將工作經費納入縣、鎮兩級財政預算予
以保障。
1.1.2健全監管體系,提升監管能力
一是監管體系日趨完善。形成縣、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縣、鎮配有監管員,村(社區)配有協管員。全覆蓋配備縣、鎮、村三級級協管員,網格化監管覆蓋全縣251個行政村、54個社區。二是監測體系基本形成。構建了以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中心為核心、鎮 (街道)快檢為基礎、村級快檢為補充的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檢測能力不斷提升,為監管、執法提供了有效支撐。三是層層落實主體責任。鎮(街道)與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者、農產品生產者、屠宰加工企業層層簽訂了責任書,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更加明晰。四是強化制度建設。健全了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監管巡查、檢測執法、舉報獎勵、信息發布、應急處置和責任追究等制度,生產、監管、執法和社會監督更加規范有序。
1.2落實主體責任,筑牢安全底線
1.2.1嚴格主體檔案管理,嚴控主體投入品使用
建立農產品及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實施分類管理。20個鎮(街道)與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簽訂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告知書、承諾書,覆蓋率達 100% ,指導督促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建立和完善生產檔案記錄,詳實記載農業投入品購買、使用情況和產品流向,檔案保存兩年以上。同時,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技術。
1.2.2嚴把主體質量標準,推進規范化經營
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上墻、責任書/承諾書上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上墻,落實生產主體責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落實質量安全內控人員,嚴把生產過程控制關,規范使用農(獸)藥,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和獸藥休藥期。開展主體質量安全人員培訓指導,近幾年,集中培訓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3700余人次、投入品經營主體2200余人次,培訓率達 100% 。加強農產品市場規劃布局,實施縣城規范化農產品市場建設,推動市場轉型升級。
1.2.3實施質量可追,落實合格證制度
印發《關于推廣應用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的通知》,將國家、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相結合,建立完善開證主體名錄庫,督促新型經營主體入駐國家(省級)平臺并對生產產品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
1.3強化監督管理,筑牢安全防線
1.3.1持續推進農獸藥減量增效
一方面,依據省市農業農村部門減量控害相關文件要求和瀘縣實際,印發《瀘縣推進農藥減量化五年行動方案(2021一2025年)》,全面部署2021-2025年農藥減量控害的工作實施方案。同時,通過性誘劑安放、統防統治、鄉村植保員及新建田間監測點等項自達到農藥減量控害目的,使農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另一方面,制定《瀘縣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成立了瀘縣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領導小組,召開獸用抗菌藥減量化行動啟動會,邀請專家解讀中央、省、市獸用抗菌藥減量行動方案,對養殖場合理、科學用藥做了詳細的培訓,并就貫徹落實作出了具體部署安排。
1.3.2開展豇豆農藥殘留攻堅治理行動
一是全覆蓋排查建檔立卡。開展全縣全覆蓋豇豆種植摸排登記,把生產商品豇豆的種植戶全部納入監管名錄,統一建檔立卡,規范管理,每個種植主體都分別指定一名鄉鎮監管員和村級協管員包聯負責。二是嚴格農藥管理。全縣限用農藥銷售門市在銷售臺賬中登記蔬菜禁用農藥的施用作物,跟蹤核查實際用途,嚴查違規使用行為。三是設立豇豆治理包鎮包片工作組,明確任務措施,下沉全縣20個鎮(街道)開展宣傳培訓、工作監督檢查和技術服務,督促鎮、村落實包聯責任,實現鎮包村,村包社,社包戶,齊抓共管局面。四是開展豇豆風險監測。把豇豆列為風險監測的必檢對象,全年豇豆均合格。五是開展豇豆膠體金速測。推廣膠體金速測技術,在豇豆上市前,組織各鎮 (街道)監管機構針對商品豇豆種植主體開展噻蟲嗪、啶蟲、阿維菌素等常規農藥速測,做到“用什么,檢什么”。
1.3.3開展水產品藥物殘留攻堅治理行動
一是全覆蓋排查建檔。對全縣重點水產品養殖主體全覆蓋排查、建檔立卡,全部納入監管名錄,并逐一落實鄉鎮監管員和村級協管員。二是設立水產品治理包鎮包片工作組,明確任務措施,下沉全縣20個鎮 (街道)開展宣傳培訓、工作監督檢查和技術服務,督促鎮、村落實包聯責任。三是推進現代養殖方式。發展低密度生態鯽魚健康養殖技術、稻鯽綜合種養等尾水處理模式。四是開展重點水產品定量監測。全年檢重點水產品200批次,其中風險監測180批次、監督抽檢20批次,全部合格。五是開展重點水產品膠體金速測。每批次重點水產品出塘前均開展針對性速測,重點檢測孔雀石綠、氧氟沙星、呋喃西林等禁(停)用藥物,以及恩諾沙星和環丙沙星等常規藥物。
1.3.4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
以縣級監測為核心、鎮街快檢為基礎、村級檢測為補充,全縣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監測能力明顯提升,實現農產品檢測抽檢常態化、制度化。2024年,完成各級抽檢任務1662批次,合格率98.61%lt; 鎮村快檢樣品6000余個,檢測豬、牛、羊瘦肉精20000頭份,結果均為陰性。
1.3.5狠抓農產品監管執法
一是以防范安全風險隱患為目標,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監管。對縣域內種養殖農業新型生產經營主體(規模戶)、飼料獸藥生產企業農資經營門店生豬屠宰場定期開展監管檢查、執法檢查、飛行檢查和日常巡查。二是以治理突出問題為導向,深入推進“專項整治”,加大違法案件查辦力度,開展農資打假等專項整治行動。三是建立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公安部門聯動機制,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做到發現一起處罰一起,絕不手軟。2024年以來,共查辦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4件:在農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業投入品的農產品案件3件;未向消費者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案件1件。同時,強化種子、農藥、化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檢查力度,全年查辦農資案件2件。此舉有助于強力震慢違反犯罪行為,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1.3.6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
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圍繞糧油、水果蔬菜、水產養殖、畜禽飼養標準化建設,積極推進農產品品牌培育,精心培育“瀘”字號品牌,壯大“世蘭香大米”“川瀘再生稻米”“劉氏泡菜”“熟龍龍眼”“牛灘生姜”等一批“瀘”字號農業品牌。瀘縣現有“兩品一標”農產品23個,其中綠色食品2個、有機農產品17個和地理標志4個。牛灘生姜被納入“天府糧倉”公共區域品牌。
1.4推動社會共治,守牢生命健康線
1.4.1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
依托農資打假、放心農資下鄉、食品安全宣傳周、三年行動宣傳周、豇豆農藥殘留突出問題等活動,通過現場咨詢、電視、網絡、宣傳欄等多種方式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科學安全購買使用農獸藥、農產品安全消費等知識常識,發放宣傳資料9600余份;結合新型職業農民技術培訓、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業務提升培訓、綠色防控技術培訓、重點品種管理等多渠道培訓7場次,發放宣傳資料3100余份。
1.4.2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
公布舉報電話,落實首問責任制,協同縣委宣傳部、縣融媒中心,將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工作控制在小、處置在前,及時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近幾年,瀘縣未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農產品質量安全舉報投訴事件,未在網絡上形成輿情事件,瀘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順利進行。
2瀘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 農產品生產主體規模小、風險隱患多
據統計,瀘縣小農戶生產尚占有較大比例,組織化程度低,生產條件差,特別是從業人員年齡普遍偏大,阻礙了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使用和標準化生產。加之一些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意識淡薄,違規使用農獸藥,不遵守農獸漁藥使用安全間隔期規定等隱患仍然存在。同時,小農戶出售自食以外的農產品,由于數量少,銷售時間、地點不確定,導致監管處罰難度陡增。
2.2鎮街監管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是監管力量薄弱。目前,鎮(街道)農業和畜牧服務中心人員少、年齡偏大、工作任務重,抓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時間少,出現力不從心、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二是部分鎮街領導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重視不夠,研究部署工作不足,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方面的投資較少。
2.3監管手段需要更新和提高
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物聯網日趨發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方式需要緊隨時代步伐。自前,瀘縣的監管手段較為傳統,監管效率低、覆蓋范圍窄、頻率低。需要增加投入,加強監管手段的更新,配備先進的電子信息設備,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加強對較大的農產品生產企業、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實時監控,數據實時傳輸,提高實時處理的能力。
3 后續工作建議
3.1 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貫徹力度
采取多種形式,加強新版《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者、農產品生產者,特別是農民的質量安全意識,履行好主體責任;通過普法和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讓廣大消費者參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活動中來,實現共治共享。
3.2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
以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素質提升為核心,加大財政投入,提升村級協管員的能力建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同時,在重點農業產業村,建立村級協管員工作室、檢測室,配齊快檢設備,開展快檢業務,加強對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監管,打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最后一公里。
3.3加強監管職責銜接
充分發揮各部門職能作用,有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會商工作,不斷完善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工作,推進監管、執法、檢測、信息等資源共享。強化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實行農產品合格證為載體的農產品產地準出及市場準入制度,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無縫銜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3.4持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
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推進以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為基礎的產業化發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大力培育“兩品一標”農產品,推進企業品牌創建能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提升“瀘字號”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