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水平測試是衡量個人普通話運用能力的重要標準,對于提升國民語言素質、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12月,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語委印發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提出:“開展教師普通話水平和使用情況動態監測,將中小學生普通話水平納人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內容。”命題說話項作為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表現將直接影響應試者的測試水平。因此,研究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項的培訓教學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命題說話項的基本特征
(一)無文字材料憑借,需即興表達
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命題說話項的最大特點是沒有書面材料佐證,其要求應試者從已有的知識積累出發,運用自己的思辨能力進行語言組織。這對
應試者來說具有一定挑戰,不僅要求其語言基本功過硬,也要求其具有較強的心理素質。
(二)主題廣泛,涉及生活多方面
命題說話項所涉及的主題范圍十分廣泛,從日常生活到工作就業,再到個人的求學經歷乃至興趣愛好、社會實踐等。這就要求命題說話項培訓要注重培養應試者的語言習得,通過制定日常訓練計劃,系統、整體地提升應試者的語言素質。
(三)注重語音、詞匯語法的規范運用
命題說話項對應試者運用標準的語音、規范的詞匯語法、自然流利的表達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教學策略方面應加強對應試者的語音、詞匯語法以及基本功進行訓練。
二、應試者常見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語音基礎不扎實
語音屬于語言的外在形式,是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基本要素。應試者若基礎語音不佳,便有可能出現發音不準,或不懂語調如何控制,或不能準確把握音變現象等情況。這些情況不僅會影響應試者口語表達的準確率,還會降低口語的流暢性和美感度。造成這些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應試者在最初學習普通話時未能打好語音的基本功,對普通話的聲韻調系統缺乏認知;二是應試者平時所接觸的語言環境、生活環境沒有給其創造足夠的語音練習機會,致使其日常語音習慣不規范、不健全。
(二)素材積累不足
命題說話項要求應試者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就某個話題自由進行口頭闡述,這就要求其必須有充足的儲備知識。然而,很多應試者面對選擇的話題往往感到無話可說或者說幾秒就停下了,造成大段的缺時,這是因為其缺乏知識儲備。而應試者知識庫貧瘠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分析:其一是應試者平時讀書看報少,不了解生活中的常識以及當前的社會熱點;其二是應試者沒有養成搜集、歸納資料的良好習慣,即便遇到了有用信息,也不會立刻記錄并加以整理。
(三)思維能力弱
命題說話項對應試者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需要應試者在一定的時間之內對題自的內容進行充分的思考、分析和組織,形成結構嚴謹的表達形式。然而,很多應試者難以快速理解給定的題目,即存在思維能力的缺陷。究其原因,可歸為兩點:一方面是應試者缺少正規的思維訓練,對于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等方法的運用得不夠熟練;另一方面是應試者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缺少自主思考和表達的機會,其自身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得不到鍛煉。
(四)缺乏模擬測試經驗
一是對測試流程不熟悉。應試者對等級考試的規則不清楚,比如不清楚考試涉及的范圍、時間限制、言語陳述要求等,這導致其在參加測試時非常緊張或者不知道如何進行,嚴重影響其正常水平的發揮。二是忽視反饋與改進措施。試測結束后,應試者并未對測試錄音和考官反饋進行認真反思,沒有及時發現自己在語言、內容和表達等方面的不足,不知如何改進問題,致使這些問題在正式考試中依然會出現。
(五)心理素質不過硬
心理素質是影響應試者命題說話項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應試者參加測試時會緊張,可能出現語焉不詳的情況。應試者應試心理素質差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應試者畏懼考試,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應試者沒有學會合理的減壓方法。
三、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命題說話項的培訓教學策略
(一)強化語音基礎訓練
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強化語音基礎是增強應試者語言綜合表現力的重要環節,該學習階段的重點是對聲母、韻母及聲調讀音準確發音的強化訓練,同時對音變現象進行感知,提升語感。具體來說,應試者應能夠清晰地區分并正確無誤地讀出每一個聲母、韻母,準確掌握普通話四聲的演變,深刻理解音變現象,靈活掌握上聲變調、輕聲、兒化音等。
教師可以通過示范和模仿的方法進行教學。在示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發音范例要求展示聲母、韻母、聲調搭配以及音變情況,引導應試者通過多次模仿練習逐漸修正錯誤的發音,建立規范的發音習慣。此外,為增強培訓效果,應試者還可錄制自已練習發音時的音頻,并通過播放錄音進行自我檢測,針對發音錯誤較多的詞語多加練習。
(二)豐富話題素材積累
命題說話項要求應試者圍繞選中的話題展開即興發言,因此積累話題素材是極為必要的。話題素材涉及生活、工作、學習等領域,能保障學生選擇任何話題時都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為了實現這一自標,教師應鼓勵應試者閱讀不同的書籍、報紙、雜志等,特別是要閱讀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擴充其知識儲備。同時,教師還應幫助應試者學會整理讀書筆記,歸納整理有用的文獻信息。
(三)提升思維組織能力
思維能力是命題說話項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應試者需要在短時間內對選定的話題進行思考、分析和組織,形成清晰、有條理的表達框架。因此,教師應當引導應試者提升邏輯思維、想象思維和批判思維。一是制作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快速整理思路和構建表達體系的有效工具。教師應教會應試者利用思維導圖將主題的各類知識點和事例進行圖像化表達,從而使其有條理地表述自己的觀點。二是頭腦風暴法。這是一種能激發應試者創造性思維的方式。教師應引導應試者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使其在同伴的鼓舞中產生更多的思想,這對提高應試者的思維整合能力、創造力以及團隊精神方面均有積極的影響。三是對話題的理解及訓練。為了增強應試者對話題的解析和邏輯推演能力,教師可以設計圍繞說話題目和思路解析訓練,這有助于提升應試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使應試者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取得好成績。
(四)加強模擬測試與反饋
在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項培訓中,模擬及反饋訓練至關重要。
首先,普通話水平模擬測試準備以及運行都要遵循正式測試的要求,準確地復現口語測試的要素,包含對測試范圍、時長以及表達方面的要求,確保模擬測試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教師可以先從測試范圍方面考慮,引導應試者熟練掌握《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詞語表》,熟知普通話音系中每個聲母的出現次數、每個韻母的出現次數、每個聲調的出現次數,熟悉《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朗讀作品》《普通話水平測試用話題》。教師對模擬測試時長的把握應與正式測試一致,使應試者在有限的時長內完成表達任務。同時,命題說話項表達的要素要清晰,該要素包含發音準確性、詞匯語法規范性、表達自然流暢性等,規避缺時、無效話語、離題、雷同等現象,促使應試者明確學習方向。
其次,在模擬測試過程中,教師應反復進行全真模擬測試,讓測試流程符合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正式標準流程規定,這樣做可以使應試者更加了解測試流程,切身體會測試現場的氛圍,進而緩解考試焦慮。所有應試者答題完畢后,均要將自己的錄音進行回放,從而了解自身語言表達情況。與此同時,教師應從語音的標準程度、話題內容的豐富程度、思維的邏輯性、表述的流暢性等維度,對應試者的語言表達情況進行系統性評價。
(五)培養與調適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影響應試者在命題說話項中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許多應試者因緊張、焦慮等情緒的影響,表達失常,無法充分發揮自身水平。因此,教師應通過一系列心理素質培養與調適措施,幫助應試者緩解緊張情緒,增強自信心,以更加平穩、自信的心態面對測試。
一是心理輔導。學校可以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具備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為應試者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在單獨交流或是團體交流中,使應試者了解并接納所面臨的壓力。二是放松訓練。教師應引導應試者做一些減壓練習,如放松身體各處的肌肉(漸進式肌肉松弛法)或通過冥想達到放松的效果。這些練習有助于應試者緩解的緊張狀態,降低焦慮水平,增加心理韌性。
綜上,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項的培訓教學策略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通過強化語音基礎訓練、豐富話題素材積累、提升思維組織能力和加強模擬測試與反饋等策略的實施,可以有效提高應試者的命題說話能力。然而,教學策略的制定與實施需要結合應試者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靈活調整。未來,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項的培訓教學應繼續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策略,為應試者提供更加全面、系統的普通話培訓服務。
參考文獻:
[1]安爽,馬龍.新版《普通話水平測試規程》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影響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3(10).
[2]王敏,徐春蘭.民族學生普通話水平測試“命題說話”部分的詞匯偏誤分析:以新疆農業大學漢語言專業學生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8)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