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種植業效益提升成為提振農村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的關鍵要素。基于此,本文剖析了國內種植業存在的盲目跟風種植、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過度依賴化肥農藥、品種選育更新滯后、產后處理環節薄弱、宣傳手段落后等現象是影響種植業效益提升的主要原因,進而針對性地提出對策,為促進國內種植業效益提升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種植業;效益;對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1-2]。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種植業產出的效益高低關系到農民的收入水平,農產品市場問題直接關系到農民的收入和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然而,在現實中,種植業產出的效益長期存在波動,如有的地方生姜滯銷、草莓銷量下降等,這不僅造成了種植業產品的積壓浪費,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因此,本文以種植業產出效益為切入點,研究其提升之策,以期為推動農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提供實踐參考。
1 種植業效益波動的主要原因
1.1 產品供大于求,結構不合理
國內種植業生產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農民在選擇種植品種時,多依據歷史經驗或跟風種植,缺乏科學的市場調研和規劃,未能及時洞察市場供需的微妙變化,從而造成產品上市時供大于求,產品由原來暢銷轉變為滯銷,農民積極性受挫。例如,前幾年在山東某縣,生姜價格持續攀升,部分農民看到種植生姜效益可觀,便紛紛跟風種植。大量農戶棄種其他作物,改種生姜。然而,由于市場的滯后性,當大量生姜集中上市時,市場供大于求,生姜價格從10元/kg暴跌至2元/kg左右,生姜出現了嚴重的滯銷局面。這種盲目跟風種植導致種植業產品市場供需失衡。一方面,一些緊俏產品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大幅增加,超出了市場的消化能力;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市場潛力的產品卻因種植規模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產品的季節性生產特點也加劇了這一問題。許多產品集中在特定的季節上市,短時間內市場供應量急劇增加,而市場需求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相應增長,從而造成產品供過于求的局面。
1.2 產品品質差
部分產品品質差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在種植過程中,農民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過度依賴化肥、農藥,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例如,一些蔬菜種植戶為了追求蔬菜產量提升,在農田大量施用化肥,使得蔬菜營養成分降低,口感變差。一些水果種植戶為了防治病蟲害,在農田施用農藥,導致上市后被檢測出農藥殘留超標。這不僅對農產品的品質造成影響,而且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威脅。二是產品的品種選育和更新滯后。許多地方仍然種植著傳統產品品種,這些品種在產量、品質和適應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滿足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農產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農產品的口感、營養和安全性。而傳統品種的農產品在這些方面往往難以與新品種競爭。以水稻為例,一些傳統水稻品種產量較低、口感較差,與市場上優質高產的新品種相比,一直處于劣勢。三是產品產后處理環節薄弱。種植業產品采摘后,缺乏有效的保鮮、加工和包裝技術,導致產品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損耗較大,品質下降。例如,一些水果采摘后如果不及時進行保鮮處理,很容易腐爛變質。在一些偏遠的水果產區,缺乏專業的保鮮設備,芒果、香蕉等熱帶水果在運輸到外地市場時,損耗率高達20%~30%。部分產品在加工過程中,由于技術落后,工藝簡單,無法充分挖掘產品的附加值,從而降低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如一些小型的紅薯加工廠,僅將紅薯加工成簡單的紅薯干,產品形式單一,且在加工過程中沒有注重品質和口感的提升,難以在市場上獲得較高的利潤。
1.3 宣傳手段落后
如今乃信息時代,宣傳對于種植業產品的銷售至關重要。然而,部分產品在宣傳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一方面,宣傳渠道單一。大多數產品主要依靠傳統的線下銷售渠道進行宣傳,如在農貿市場擺攤、批發商收購等,對互聯網、新媒體等新興宣傳渠道的利用不足,使得種植業產品的信息傳播范圍有限,難以吸引到更多的潛在消費者。另一方面,宣傳內容缺乏特色和吸引力。許多產品在宣傳時,只是簡單地介紹產品的名稱、產地和價格等基本信息,沒有深入挖掘產品的特色和文化內涵,無法引起消費者的興趣。例如,一些種植業產品,具有獨特的種植方式、口感、營養價值和獨特的歷史文化,但在宣傳過程中沒有突出這些特點,導致消費者對其缺乏了解,購買意愿不高。此外,在直播方面,一些鄉村主播專業知識不足,對種植業產品的特點、種植過程、營養價值等介紹不全面、不準確,部分主播存在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等現象,直播形式雷同,缺少對產品品牌故事、品牌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提煉,產品售后服務不健全,消費者遇到產品質量問題時,退換產品流程繁瑣,售后處理不及時,導致消費者滿意度較低。
2 種植業效益提升對策
2.1 調節產品供求關系
為了調節種植業產品供求關系,防止產品過剩,一方面要加強市場調研和信息服務。政府部門和相關農業機構應建立健全種植業產品市場信息監測體系,加強對市場需求、價格走勢和種植規模等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發布。通過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農民提供準確、及時的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和生產規模。例如,作為全國重要蔬菜生產基地的山東壽光,通過建立蔬菜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全國各大市場的蔬菜價格、銷量等信息,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對不同蔬菜的需求偏好和消費趨勢,為農民提供種植建議,避免盲目跟風種植。廣大農民有效避免了蔬菜的滯銷局面,市場效益有了根本的保障。另一方面,發展訂單農業是調節供求關系的有效途徑。訂單農業是指通過簽訂合同,將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和加工環節緊密聯系起來,實現農產品的產銷對接,農民可以根據訂單要求進行生產,從而避免了生產的盲目性,降低了市場風險。政府應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訂單合作關系,規范訂單合同的簽訂和履行,保障農民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例如,河南某面粉加工企業與當地的小麥種植戶簽訂訂單,企業提前向農戶提供優質小麥種子和種植技術指導,并按照約定的價格收購小麥。農戶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種植,不僅保證了小麥的銷路,還獲得了穩定的收入。
2.2 提高產品品質
提高種植業產品品質需從多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科技創新和研發。政府應加大對智慧農業技術的研發投入,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共同攻克關鍵技術和難題。同時,政府還應建立智慧農業技術創新基地,為科研人員和企業提供良好的研發環境和政策支持[3]。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推廣綠色農業技術和有機種植模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4]。例如,江蘇某有機農場采用有機農業種植技術,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利用綠肥和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方法種植蔬菜。該農場生產的蔬菜口感鮮美、營養豐富,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蔬菜價格也比普通蔬菜高出30%~50%。二是加強種植業產品質量監管,建立健全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種植業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全過程的質量監管,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標準,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同時,建立種植業產品質量追溯體系,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等方式,可以查詢產品的生產過程、農藥使用情況等信息,增強消費者對種植業產品質量的信任。三是加大對種植業產品產后處理環節的投入,提高產品的保鮮、加工和包裝技術水平,從而改善產品品質。政府應鼓勵企業和農民建設現代化的種植業產品保鮮庫、加工廠和包裝車間,引進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例如,采用先進的氣調保鮮技術,延長水果和蔬菜的保鮮期;對種植業初級產品進行深加工,開發出更多的加工產品,如水果罐頭、蔬菜汁等,提高產品風味和口感,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2.3 采用多種形式宣傳產品
在信息時代,宣傳對種植業產品提高銷量極為關鍵。針對當前宣傳手段落后的問題,可采取以下對策:(1)除了鞏固傳統線下宣傳渠道,應大力拓展線上宣傳途徑。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種植業產品種植、生長、收獲等全過程圖文信息,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整個生長周期;在微博上發起產品話題開展討論,提高話題熱度和產品關注度。同時,積極入駐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等,持續發布展示種植業產品特色的短視頻,如產品的獨特吃法、產地風光等,吸引潛在消費者。此外,還可利用農產品電商平臺的宣傳板塊,展示產品詳情和用戶評價,增強消費者購買信心。例如,四川某農產品合作社通過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自家種植的獼猴桃的生長過程。從施肥、澆水到果實成熟,合作社農民讓消費者全程了解獼猴桃的種植環境和管理方式,同時,在抖音上發布獼猴桃的各種創意吃法,如制作獼猴桃冰沙、獼猴桃蛋糕等,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該合作社獼猴桃銷量不斷攀升,從而帶來可觀的利潤。(2)鼓勵成立專門的農產品宣傳團隊,團隊成員涵蓋營銷專家、文案策劃人員、視頻制作人員等。例如,陜西洛川在宣傳推廣洛川蘋果時,當地政府牽頭組建專業團隊。營銷專家進行市場調研,精準定位目標消費群體;文案策劃人員根據調研結果,撰寫富有感染力的宣傳文案;視頻制作人員則深入果園,拍攝蘋果生長環境、采摘過程等高質量視頻。在宣傳策略上,針對不同消費群體制定個性化方案。對于年輕消費者,利用社交媒體進行互動式營銷;對于中老年消費者,通過傳統媒體和線下活動進行宣傳,以此提高宣傳的精準度和效果。洛川蘋果通過專業團隊的宣傳推廣,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市場份額持續擴大,成為全國知名的農產品品牌。(3)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直播帶貨活動,拓寬種植業產品的銷售范圍,提高產品的銷售效率。應組織相關專業機構對主播、助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種植業產品知識、直播技巧、營銷知識等,提高主播、助播人員的專業素養;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直播行業的監管力度,制定嚴格的直播規范,對虛假宣傳等行為進行嚴厲處罰。直播人員應創新直播形式,結合種植業產品的特點融入產品歷史文化、主播創業故事、產品體驗、當地民俗文化等元素,生動講解,引發網民的共鳴點;展示產品生產現場時,注重產品場地的整潔、美觀,不斷增加直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簡化退換商品流程,及時處理網民的問題和投訴。相關直播人員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克服個人主義,堅決杜絕“直播前臺賣力宣傳而后臺客服工作散漫”的不良現象發生。
3 結語
種植業產品效益提升問題關系到廣大農民切身利益。通過對國內種植業產品效益波動主要原因的分析,發現盲目跟風種植、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過度依賴化肥農藥、品種選育更新滯后、產后處理環節薄弱、宣傳手段落后是主要問題所在。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調節產品供求關系、提高產品品質、采取多種形式宣傳產品等對策。這需要政府、農民、企業、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強協作,形成合力。政府要發揮引導和支持作用,加大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和現代技術支持;企業要積極參與種植業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農民要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先進的營銷理念和多元的營銷手段。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解決種植業產品效益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和消費需求的日益升級,種植業產品效益問題可能會出現新的情況和挑戰,需要業內人士持續關注并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冠亞,李寶智,聶勇,等.美英兩國涉農項目績效審計經驗與啟示[J].中國內部審計,2022(11):78-81.
[2] 陳曉冬.鄉村振興背景下青島市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及優化策略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4(22):137-139.
[3] 岳修瑞,倪建紅,路遙.發展智慧農業的意義,問題及對策建議[J].智慧農業導刊,2022,2(20):4-7.
[4] 黃金火.農產品品牌營銷淺析[J].江蘇農村經濟,200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