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意義重大,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村金融服務存在諸多問題。數字金融憑借技術優勢,在資金融通、資源配置等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持,同時鄉村振興也對數字金融產生多樣化需求。研究發現,數字金融通過數字信貸支持農村特色產業融資、降低金融服務門檻與成本、助力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等機制發揮作用,但也面臨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居民數字金融素養低、監管體系不完善、服務供需匹配度不高等挑戰。進而提出加強政府投入、提升居民素養、完善監管體系、優化服務供給等策略,以推動數字金融在助力河南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關鍵詞:數字金融;鄉村振興;影響機制;挑戰;發展策略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在國家發展全局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數字金融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突破了傳統金融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得金融服務能夠更加精準地觸達農村地區的小微企業、農戶等弱勢群體,滿足他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然而,長期以來,河南農村地區面臨著金融服務供給不足、金融服務成本高、金融服務效率低等問題,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此背景下,研究數字金融如何助力河南省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數字金融助力河南鄉村振興的影響機制
1.1 數字信貸支持農村特色產業融資
河南省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然而,資金短缺一直是這些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瓶頸。傳統金融機構在為農村企業和農戶提供貸款時,由于信息不對稱、風險評估成本高等,往往會收取較高的利率和手續費[1]。而數字信貸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了貸款審批的自動化和標準化,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從而能夠以更低的利率為農村特色產業提供資金支持[2]。此外,數字信貸平臺還通過與政府、擔保機構等合作,建立風險分擔機制,進一步降低了農村企業和農戶的融資成本。
1.2 降低金融服務門檻與成本
對于傳統金融機構而言,于農村區域設立網點存在著不少難題,如運營成本極為高昂、客戶資源相對有限等。這些因素致使農村地區的金融網點覆蓋程度不夠,眾多農民及農村小微企業難以獲取所需的金融服務。與之不同的是,數字金融借助互聯網平臺,達成了金融服務的遠程延伸[3]。在成本控制方面,數字金融也憑借技術創新取得了突破,有效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4]。傳統金融的業務流程往往較為繁雜,其中涵蓋了大量的人工操作及紙質文件的處理工作,不僅大幅增加了運營成本,而且容易產生人為失誤[5]。而數字金融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成功實現了業務流程的自動化與數字化,顯著提升了業務處理的效率,同時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6]。
1.3 數字金融助力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數字金融憑借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正深度融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農村金融服務和社會治理筑牢堅實根基。數字金融平臺通過整合農村居民和企業的多源數據,包括金融交易數據、生產經營數據、消費行為數據等,構建起全面、精準的信用畫像[7]。
在貸款審批過程中,金融機構依據平臺提供的信用畫像,快速判斷農戶的還款能力和信用風險,從而決定是否發放貸款以及貸款額度和利率[8]。這種基于大數據的信用評估方式,打破了傳統信用評估依賴抵押物和人工審核的局限,使信用評估更加客觀、準確。
2 數字金融助力河南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2.1 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
農村區域內,數字金融終端設備的推廣程度不高,這也成了限制數字金融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移動支付機具、智能金融服務終端等數字金融終端設備在農村的覆蓋率有限,限制了數字金融的應用范圍。在一些農村商店和農貿市場,仍有部分商家未配備移動支付機具,消費者只能使用現金支付,不僅增加了交易的不便,也限制了移動支付在農村的推廣。就智能金融服務終端在農村的普及現狀來看,形勢也并不樂觀。智能金融服務終端具備多樣化的功能,能夠為用戶提供諸如賬戶余額查詢、貸款業務申請、理財產品購買等一系列豐富的金融服務。但在農村地區,由于價格較高、操作復雜,其普及率較低,使得智能金融服務終端的優勢無法充分發揮,限制了數字金融服務在農村的深度拓展。數字金融終端設備普及不足,不僅影響了數字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可及性,也阻礙了農村居民對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和接受,不利于數字金融在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了數字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效果。
2.2 農村居民數字金融素養較低
河南農村居民普遍存在金融知識匱乏的問題,對于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在認知、理解以及實際運用方面所具備的能力較為有限。數字金融產品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和復雜性,如移動支付、網絡信貸、數字貨幣等,需要用戶具備一定的數字技能和金融知識才能正確使用。然而,許多農村居民對這些數字金融產品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知之甚少。相關調查顯示,在河南農村地區,有超過50%的居民對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了解程度較低,只有不到30%的居民能夠熟練使用移動支付,而能夠運用數字金融產品進行投資理財的居民比例更是不足10%。
2.3 現有監管體系有待完善
數字金融業務具有獨特的風險特征,然而當前數字金融監管體系在應對農村數字金融業務時存在諸多不足。監管規則不完善是首要問題,數字金融作為新興領域,發展迅速且創新不斷,現有的監管規則難以跟上其發展步伐。一些數字金融機構在農村開展業務時,可能利用監管規則的不完善,違規操作,損害農村居民的利益。在一些農村地區,部分數字信貸平臺存在高息放貸、暴力催收等問題,嚴重擾亂了農村金融秩序。同時,監管協同不足也是當前數字金融監管面臨的挑戰之一。數字金融涉及多個領域和部門,需要各部門之間加強協同合作,形成監管合力,然而在現實的監管工作開展過程中,各不同部門之間的職責界定并非十分明晰,出現了監管范圍相互交叉重疊以及部分領域存在監管缺失的情況。就農村數字金融的監管而言,金融監管部門、通信管理部門、農業農村部門等相關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不夠緊密,信息的交互與共享存在諸多阻礙,導致監管的效能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監管效率處于較低水平。
2.4 數字金融服務的供需匹配度不高
河南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滿足農村多樣化、個性化金融需求方面存在明顯的創新不足問題,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許多金融機構推出的數字金融產品未能充分考慮農村地區的特殊需求和經濟特點,缺乏針對性和差異化。在數字信貸產品方面,大部分產品的貸款額度、期限、利率等設置較為單一,無法滿足農村小微企業和農戶多樣化的融資需求。數字金融服務的創新不足還體現在服務模式單一,缺乏與農村實際情況的深度融合。許多金融機構在提供數字金融服務時,只是簡單地將傳統金融服務搬到線上,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優勢,為農村居民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服務。
3 數字金融助力河南鄉村振興的發展策略與建議
3.1 加強政府在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為推動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充分發揮其主導職能。加大財政投入,優化資源配置,為數字金融在農村地區的發展筑牢根基。在財政預算安排上,政府應設立專項基金,專門用于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網絡通信設施建設的資金支持,確保偏遠農村地區也能享受到高速、穩定的網絡服務。政府還應當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以此來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到農村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例如,通過實施稅收減免、提供土地優惠等具體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在農村地區投資建設大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等數字金融基礎設施。政府與通信運營商、金融科技企業等合作,共同投資建設農村網絡通信設施和數字金融服務平臺,充分整合并發揮政府與企業各自的優勢,從而切實提升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效率與質量。
3.2 提升農村居民數字金融素養
可考慮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組織開展涵蓋金融知識講座、專業培訓以及多樣化宣傳等在內的系列活動,以此來提升農村居民的金融知識儲備水平,增強其風險防范意識。在規劃與設計活動內容時,要高度重視并充分考量農村居民的實際需求狀況及其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盡量運用簡單易懂、平實直白的語言表述,同時搭配生動鮮活、具體形象的實際案例,講解數字金融的基本概念、產品類型、操作方法以及風險防范知識。在介紹數字信貸產品時,詳細講解貸款申請流程、利率計算方式、還款方式以及逾期后果等內容,幫助農村居民正確認識和使用數字信貸產品。
3.3 完善數字金融風險監管體系
建議政府加快制定和完善數字金融監管法律法規,明確數字金融業務的監管主體、監管職責和監管標準。當下,有關數字金融的法律法規發展步伐相對遲緩,難以契合數字金融迅猛發展形勢下的監管要求。鑒于此,政府需強化在數字金融領域的立法力度,制定針對性的數字金融監管法規,有效填補現存的監管空白。在法規中,明確規定數字信貸、移動支付、數字貨幣等數字金融業務的監管主體,避免出現監管重疊或監管空缺的情況。對于數字信貸業務,可規定由銀保監會作為主要監管主體,負責制定信貸業務的監管標準和規范,加強對數字信貸平臺的準入、運營和退出監管;對于移動支付業務,可由人民銀行負責監管,制定支付業務的規則和標準,保障支付安全和消費者權益。明確監管職責也是健全數字金融監管法律法規的重要內容。各監管主體應依據法律法規,明確自身在數字金融監管中的職責和權限,加強協調配合,形成監管合力。
3.4 優化數字金融服務供給
鼓勵金融機構深入調研農村市場需求,結合農村產業特點和農民需求,創新開發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在數字信貸產品創新方面,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村經濟主體,應充分考慮農村小微企業與農戶經營模式的差異以及各自資金需求的獨特性,研發具有差異化特點的信貸產品。同時,鑒于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風險特征,針對性地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為農村經濟活動提供有力的風險保障。此外,數字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也迫在眉睫。金融機構需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為農村居民量身打造智能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方案,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推動農村數字金融的發展。運用大數據分析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投資偏好等信息,為其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產品推薦和服務方案。根據農村居民的消費習慣和資金流動情況,為其推薦合適的理財產品或信貸產品,提高金融服務的精準性和滿意度。
4 結論
本文深入探討了數字金融助力河南省鄉村振興的內在聯系,分析其中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未來,數字金融在助力河南省鄉村振興方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數字金融將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和范圍,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 宋高燕.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機制研究—基于資本配置效率視角[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3):1-22.
[2] 宮攀,賀媛麗.數字普惠金融對鄉村產業振興的影響機制及空間效應[J].統計與決策,2025,41(2):150-155.
[3] 王鳳羽,湯鵬主,唐跟利.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邏輯、困境與出路[J].東岳論叢,2024,45(12):127-135.
[4] 鄧金錢,谷悅.數字普惠金融促進了縣域鄉村振興嗎?[J].西部論壇,2025,35(1):97-111.
[5] 馬琴.數字金融賦能鄉村產業振興:影響機制與門檻效應[J].武漢金融,2024(12):73-80.
[6] 馬妍妮.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邏輯理路與實踐進路[J].農業經濟,2024(12):109-112.
[7] 周國富,郭淑婷,張春紅.數字普惠金融對鄉村振興的影響:機制與路徑[J].調研世界,2024(11):3-16.
[8] 李麥收,高星.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機理、現實困境和推進路徑[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4(9):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