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京先生是我的英語老師,他在英語方面的造詣頗深,給我們講課時,一句漢語都不說,完全用英文講課。著名的《英語世界》雜志上,每期都有他的翻譯文章。有的時候,市里來了重要的外國客人,市領導就會派小車把他接到市政府做翻譯。因此,他在我們學校的威望非常高,我更是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
記得是大一的上學期,我迷戀上了宋詞,有一天突發奇想:如果把這些優美的宋詞翻譯成英文會是什么樣子呢?我當然立即就想到了胡傳京先生,于是,在課間休息的時候,就拿了一首晏幾道的《鷓鴣天》去找他,請他把這首詞翻譯成英文。沒想到胡老師看了一下后,坦白地對我說:“這個問題我真的不會。詩詞類的翻譯,不僅僅是意譯的問題,還涉及文學性的問題。我只能生硬地把詞的意思直譯成英文,但無法保持它的文學藝術魅力。這項工作需要有文學造詣的翻譯家來做,我對文學藝術知之甚少,所以無法做這項工作。”
后來我才明白,中國古典詩詞的英譯工作相當艱難——不僅要跨越語言的鴻溝,更要穿越千年的月光,將那份東方的含蓄與纏綿,用另一種文化的語言重新編織。這需要譯者既是學者,又是詩人。胡老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沒有不懂裝懂,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比起勉強應付的答案更顯珍貴。
馬漢廣老師是教我們寫作課的老師,他給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兩個:一是他的知識面特別廣,講課的時候對各種典故如數家珍;二是他的藏書特別多,據說有十萬多冊。因此,我對他同樣非常崇拜。
那時我正在試著寫小說,而且要寫一篇以我本人經歷為主的長篇小說。寫到兩萬多字的時候,遇到了問題,不知道往下的故事應該怎樣展開。我便向馬漢廣老師求教。馬老師聽我說完后,明確地表示:“這個問題我真的不會?!蔽艺f:“您是教寫作的老師?。≡趺茨懿粫獯鹦≌f的創作問題呢!”馬老師說:“寫作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小說創作是寫作的一個分支,但能教寫作的老師不一定會寫小說。我講的基本都是創作理論性問題,而小說要求有強烈的文學色彩。我不會寫小說,也從來沒有寫過小說,所以對你的問題解答不了。你可以去找咱們學校出版過小說的那幾位教授咨詢一下,相信他們會給你很好的建議的。”
馬老師的真誠令我驚訝,卻也讓我對“為師之道”有了新的領悟。原來真正的學者,從不以全知全能自居,而是清醒地劃定自己知識的邊界。這種坦率的“不會”,比起故作高深的敷衍,更顯師者的風骨與智慧。
從學校畢業已經很多年了,許多當時的往事都已記憶模糊,但胡老師和馬老師的那句“這個問題我真的不會”,卻清晰地刻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編輯 高倩/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