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 呂迎紅
整理 朱翔宇 黃州組
我叫呂迎紅,是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鎮盂缽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盂缽橋村位于陳潭秋故居南側,有17個村民小組、14個自然灣,736戶共3100余人。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村,到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等稱號的明星村;從集體負債的窘境,到年收入95萬元的產業強村,盂缽橋用8年時間完成了驚人蛻變。
2018年我當選村支書時,面對的是“三空”困局:人口空巢化、土地空置化、產業空心化。
為尋找發展方向,我參加鎮里組織的外出學習,看到有的村靠土地流轉發展產業,深受啟發。
在多次請教農科院專家后,我們決定在村里種植口感清甜、市場前景好的“愛媛38紅美人”柑橘品種。正愁缺技術能人時,鎮里傳來消息,本鎮張家鋪村的馮衛剛在四川有成功種植的經驗。我連夜買票去四川登門求教。對方提出“必須連片60畝、合理租金、按時交地”三個條件,我覺得可行。
回村后,我和村“兩委”便開始著手通過土地流轉喚醒“沉睡資源”。然而,1組村民強烈反對,質疑種果子能否當飯吃、土地能否收回。面對群眾的疑惑,我們重新調整方案,黨員干部挨家挨戶宣傳政策、面對面算經濟賬。
轉機出現在2組黨員戶帶頭簽下30畝流轉協議,在其帶動下,7組、8組、9組也順利完成30畝土地流轉。還有的村民擔心效益,要求一次性交付兩年租金,于是村組干部和部分黨員決定自籌10余萬元墊付首年租金。在大家的努力下,2018年4月黃岡偉燦苗木基地正式成立。兩年后,基地苗木掛果,果子和果苗銷售額可觀,不僅兌付了墊付租)金,還帶動村集體增收10多萬元。

產業雛形初現,如何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我們邁出了更關鍵的第二步,以資源入股激活“共富引擎”。偉燦苗木成功后,我思考村集和村民不能僅拿土地租金,還應該成立自己的公司。在鎮黨委的支持下,我們再次流轉300畝土地,成立黃岡禾牧欣農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由村集體控股 70% ,村民以土地入股占股 30% 公司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和日常運營管理。
等豐收季來臨,百畝柑橘壓彎枝頭,但果子銷路又成難題。參加電商培訓回來后,我不顧“書記當網紅不務正業”的議論,決心打造“田間直播間”,將直播間架進果園。從第一次直播的緊張局促、流量不佳,到后來用“政策講解 + 產品推介”模式逐漸打開銷路,不到10天就賣光5000斤愛媛橙。盂缽橋在直播平臺上也逐漸受到關注,公司成立第二年創收15萬元。
隨著村民腰包鼓起來,大家對道路和村莊環境有了更高要求。我們借助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刷黑道路,將全村特色林果種植向采摘體驗休閑游轉變。創辦湖北歸田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采摘和農家樂。
如今,村里道路寬敞,柏油路通到各灣組,灣中心有小公園,每晚熱鬧非凡。昔日因貧困聞名的盂缽橋,如今年接待游客超萬人次。全村基地土地流轉面積達800余畝,村級產業固定資產增至6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躍升至95萬元。
前路漫漫,奮斗不止。我們將繼續傳承“一生忠誠堅貞不屈”的潭秋精神,深度融入陳策樓紅色文旅示范片建設,為鄉村振興貢獻盂缽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