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湖北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成勢見效,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隨州如何筑牢基層堡壘?
為深入貫徹省委“干部素質提升年”總體部署,隨州市啟動村(社區)干部素質能力提升行動,著力破解基層干部理論素養提升、治理能力轉型、發展本領升級等關鍵課題。通過建立“政治理論集訓 + 崗位實踐鍛煉+ 鄉村振興擂臺”立體培養體系,推動村(社區)干部在學思踐悟中鍛造政治判斷力,在攻堅克難中提升群眾工作本領,在產業發展一線錘煉破題能力,全力打造新時代基層群雁方陣,為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以學增智 凝心鑄魂
“一朵菇,撐起了一方產業,盤活了一方經濟,富裕了一方百姓。關店村的‘菇’事,是廣水市鄉村振興實踐的生動縮影。”4月17日,在廣水市委黨校“村黨組織書記大講堂”專題課上,廣水市郝店鎮關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緒強向學員講述了關店村探索香菇特色產業的奮斗歷程,分享通過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進產業振興、人才培育、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的生動實踐。從選育菌種到搭建產業鏈,從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到建設美麗鄉村,關店村成功將“一朵菇”打造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為全面提高基層干部尤其是村“兩委”干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能力,隨州市著力構建基層干部能力提升新模式。聚焦村“兩委”干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能力培養,廣水市委組織部聯合廣水市委黨校,在干部教育培訓主體班次上開設“村黨組織書記大講堂”專題課,通過訪談式教學將單向授課轉化為多維對話場域,邀請優秀村黨組織書記與基層年輕干部開展互動研討,促進參訓學員從“被動聽講”轉為“主動求解”,在思想碰撞中實現學用相長,系統提升基層干部推動組織建設、謀劃產業振興、創新基層治理的實踐能力。
“我們研究推行了‘移動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課堂講授 + 基地實訓’雙線教學方法,將講堂從會議室延伸至田間地頭。”廣水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點為教學觀摩點,市委組織部組織基層黨組織書記沉浸式觀摩產業發展、村莊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鮮活樣本,以現場教學促思維破冰,推動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以看人思、以學促思。
實地走、現場看、親耳聽。4月24日,廣水市組織各鎮(街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廣水市首批“五星”村黨組織書記、“示范村”黨組織書記到關店村觀摩學習,實地參觀關店村標準化菇棚,了解香菇生產加工各環節與“村戶共建、鏈式增值”的香菇產業發展新模式,堅定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信心。
“發展產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村集體經濟搞起來,帶動大家富裕。”觀摩學習后,廣水市陳巷鎮吉陽村黨支部書記石祖銀感慨地說,發展村集體產業不能滿足于“守攤子”“吃老本”,要當成自己的事業,帶著“破局”的勇氣,積極參與,出工出力,帶領群眾共同把村集體經濟搞起來。
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是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主心骨”。今年以來,隨州市聚焦基層黨組織帶頭人能力建設,扎實開展村“兩委”干部全覆蓋進黨校理論培訓,創新“村黨組織書記點單 + 大講堂接單”精準培訓機制,分級舉辦社區、小區(網格)黨組織書記培訓班。市委組織部通過每季度開展專項需求調研,收集基層干部在產業發展、鄉村治理、政策落實等方面的培訓訴求形成“需求清單”。依托鄉鎮黨校教學陣地,整合省市縣三級師資力量,按照“理論輔導 + 案例剖析 + 實踐操作”課程架構,量身定制鄉村振興“領頭雁”大講堂。
經過系統培育,隨州市涌現出一大批產業帶動型村書記,積極發展香菇、果蔬、文旅等富民產業,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增收益、農民增收人、農村增活力。

對標爭先 比學趕超
3月5日至6日,隨州市委組織部組織部分鄉鎮主職干部、村黨組織書記等40余人,赴襄陽市谷城縣堰河村、咸寧市嘉魚縣官橋村,圍繞共建共享、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發展、農旅融合發展等方面考察學習。
“同是山水文章,他們寫出了新思路!”參觀之后,隨縣萬福店農場鳳凰山村黨支部書記潘祥樹看到了差距,更找到了方向。他表示,兩地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卻有著相同的“金剛鉆”,鳳凰山村要向這兩個先進村學習,爭取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村。
“相較于兩個先進村,我鎮雙寨村目前仍存在工作推進被動、創新動能不足的問題。”隨縣厲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韜在剖析發展差距時說,”下一步,我們將從兩個方面重點突破,一方面強化人才引育,著重吸納本土致富能手充實基層隊伍;另一方面立足資源稟賦精準規劃,通過農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多元產業業態。\"
在曾都區洛陽鎮黨委書記黃超波的筆記本上,“紅綠融合”四個字被重重圈出。對標堰河村生態開發經驗,擁有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和湖北旅游名村兩張名片的洛陽鎮九口堰村,正謀劃建設紅培基地、紅色文化體驗園、國際泵道和山地車公園等項目,打造“紅色引領、生態賦能”的鄉村振興樣板。
“農村既要有產值,更要有顏值!”隨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衛表示,堰河村、官橋村在深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集體經濟增長農民增收、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是可復制、易學習、能借鑒的鄉村振興生動實踐。
從田間地頭的生動實踐到因地制宜的創新探索,隨州正把示范村的經驗內化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長效機制。以建立“選育管用”全鏈條培養體系為抓手,隨州市將結合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錨定2—3年攻堅目標,著力打造1一2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明星村”。
結對幫帶 爭當示范
服務支點建設,如何積極發揮鄉村建設、鄉村發展和鄉村治理的“領頭雁”作用,在全面鄉村振興中爭當示范?
隨州市著力建強鄉村振興“領頭雁”隊伍,培養能把群眾組織起來的帶頭人,鍛造堅強有力的“頭雁”方陣。通過常態化培訓教育,以大比武、擂臺賽等方式常態化選樹標桿,在全市先后評選認定兩批共100名興村治社“明星書記”,力爭到2025年底評出“百名示范村支書”;同步成立“明星書記”工作室,組織80名“明星書記”與新任或相對后進的317名村黨組織書記建立師徒關系,常態化結對幫帶。
怎么幫?如何帶?在廣水市關廟鎮的田間課堂里,肖店村黨支部書記肖大旺用腳步丈量出答案:手把手教方法、實打實破難題、心貼心謀出路。
從黑斑蛙養殖的產銷鏈條搭建,到荸薺產業的成本管控訣竅,再到“借船出海”發展特色種植,一套因村開方、靶向施策的幫帶組合拳,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資源,孵化了立得住、走得遠的特色產業鏈。這位隨州市首批興村治社“明星書記”的帶頭人,正帶著三位“徒弟”書寫鄉村振興的新故事。
“養蛙這事,得讓市場說了算!”肖大旺帶著太山村黨支部書記張建生踏上南下“取經路”。在湖南岳陽的黑斑蛙養殖基地,兩人蹲在池邊數蛙卵、記水溫,與當地養殖戶探討黑斑蛙產業的“生意經”,也與當地飼料廠敲定了優惠供貨協議。如今,兩村正聯建打造“黑斑蛙聯盟”,80畝養殖基地中,技術員正調試自動投喂設備。
“去年試養畝產收益2萬元,今年要帶著更多鄉親抱團致富。”張建生望著連片的蛙池信心滿滿。
當尖山村黨支部書記方立奎為產業選擇發愁時,肖大旺拉著他走進四畈村的荸薺田。“看這黑土地,咱們尖山也能種出金疙瘩!”兩人卷起褲腿和村民一起挖荸薺,細算人工成本賬。方立奎發現,雖然每畝要多一些人工成本,但能讓留守村民就近務工。二人一拍即合,80畝荸薺田在尖山村扎下根。
回村后,肖大旺也流轉100畝土地發展荸薺產業,實現收益12萬元,帶動村民增收26萬元;尖山村實現收益9萬元,帶動村民增收21萬元。
最讓肖大旺掛心的還是張灣村。在既無資金又缺地理優勢的困境中,張灣村無法復制黑斑蛙養殖產業與荸薺種植產業。肖大旺便帶著張灣村黨支部書記閔火平一道,學習幸福嶺專業合作社苗木基地“土地流轉 + 專業運營”的妙招。
“借雞生蛋也是本事!”在肖大旺的引導下,閔火平決定引進專業合作社種植“陽光玫瑰”葡萄,迅速成為關廟鎮獨樹一幟的特色產業,每年單產收益可達2萬元。
從單打獨斗到群雁齊飛,關廟鎮在“明星書記”的帶動下,通過“一帶多”“強帶弱”的發展模式,螳出一條“村村有產業、戶戶能增收”的鄉村振興路。正如肖大旺所說:“好日子不是等來的,是帶著鄉親們一起闖出來的!”
強基提能 擔當作為
聯合周邊村莊發展“國道經濟”、返鄉創辦露營基地、直播助農帶貨…近年來,隨縣一批村黨支部書記組成的“新力量”,通過創新思路、整合資源、擁抱新技術,為鄉村產業振興注人強勁動能,帶領村民走出特色發展之路,使鄉村經濟煥發勃勃生機。
著眼2026年村“兩委”換屆,隨縣采取“破格任用一批、精準補位一批、試崗淬煉一批、跨村交流一批”方式,推動394名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干部實現從“庫中儲備”到“一線實戰”轉化。目前已有 13% 的后備干部直接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并通過“老帶新”結對幫帶模式,形成“老雁”領航、“雛雁”奮飛的梯隊培養格局。
選好“頭雁”,引領一片。下一步,隨州市深入實施村級后備力量壯苗工程,結合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縣級黨委組織部會同鄉鎮黨委對轄區所有村開展摸底排查,精準掌握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和“兩委”班子職數空缺情況,建立工作臺賬;注重從各類返鄉創業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退役軍人、本村大學生等中選拔后備干部,以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推動“明星村”創建從“點上突破”邁向“全域出彩”。
為提升基層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建設高素質、規范化、專業化村社干部隊伍,隨州市堅持后備力量建設與現職隊伍提升并舉,探索推行村(社區)“兩委”干部學歷和履職能力提升行動,鍛造新時代過硬村社干部隊伍。
結合現任村(社區)“兩委”干部及后備力量的學歷結構、年齡分布及學歷提升意愿,隨州市分類制定學歷提升方案,鼓勵高中(中職)學歷人員報讀大專、大專學歷人員攻讀本科。力爭到2026年換屆時,實現村黨組織書記高中以上學歷占比超 80% 、大專以上學歷達 40% 以上,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全部具備大專及以上學歷。
截至目前,通過定向培養、繼續教育等途徑,隨州市已有近500名村“兩委”干部完成學歷提升,村干部隊伍知識結構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