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火了一年有余的“China Travel”仍保持熱度不減。上海文旅局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過415.8萬人次,同比增長37.6%;其中外國人約為312.1萬人次,同比增長53.3%。近程的韓國、泰國、日本游客保持快速增長。
隨著暑期來臨,國內各出入境口岸外國人入境旅游人數出現明顯增長。數據顯示,7月1日至10日,北京口岸出入境人員超64萬人次,其中外國游客17.1萬人次,同比增長22.1%。
華西證券認為,過往系列政策疊加2025年4月推出的離境退稅等對入境游購物便利性與優惠力度的提升,政策驅動下入境游行業外部引流能力/旅游過程中游客滿意度提升/購物意愿提升邏輯均實現通暢,行業已正式步入快速上行區間;在此基礎下,國內免簽政策“朋友圈”多次擴容,有望為入境游行業帶來額外增量,入境游整體需求量有望拔高合作,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零和博弈走向價值共創,實現更加復雜的“競合”關系。
將2024年中國接待入境數據對標日本、泰國年接待外國游客人次約3600萬人,中信證券認為,國內入境游行業潛力空間仍大。若按2019年中國接待入境游客1.45億人次作為測算基數,參照2024年日本免稅購物人次占訪日旅客人次比例約16.4%,假設悲觀、中性、樂觀情景下中國離境退稅旅客滲透率分別為5%、10%、15%,則對應離境退稅旅客人次為727萬、1453萬、2180萬人次。假設悲觀、中性、樂觀情景下中國離境退稅客單價分別為3000、4000、5000元(日本免稅店客單價約在5000元人民幣),對應離境退稅銷售額分別218億元、581億元、1090億元,潛在提升空間顯著(2024年上海離境退稅銷售額約為15億-20億元,深圳離境退稅銷售額4.05億元)。中性-樂觀情況下有望對國內旅游收入產生約1.5%-2%的邊際增量。
申銀萬國表示,海外經驗顯示服務業開放能有效提振入境游市場,2025年以來中國加大包括文旅在內的服務業對外開放力度。參考海外經驗,如日本2013年放寬簽證政策后,旅游占服務出口的比重上行14.4個百分點至2025年25%。據其測算,2024年入境游規模超6000億元、對GDP增速貢獻約0.1%;后續入境游市場復蘇,或產生較大經濟效應。
財信證券認為,中國入境旅游吸引力有望進一步增強,入境游客消費潛力將得到更充分釋放,成為提振內需的重要抓手,持續看好商貿零售行業未來發展前景。
中信證券建議密切關注傳統零售板塊中經營能力強、調改轉型領先企業、消費基礎設施和相關運營商、出行服務提供商、景區目的地。
太平洋證券則認為,服務貿易可對沖關稅戰下的商品貿易損失。“即買即退”政策通過吸引境外消費,將部分“出口損失”轉化為“境內消費”。2024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收窄至680億美元,旅游服務順差貢獻率達40%,其中退稅政策拉動效應顯著。中國退稅率(11%)雖低于英國(20%),但流程效率領先。這種“效率換市場”策略,使中國在全球服務貿易規則制定中逐步突破歐美主導,重塑全球消費規則話語權。還可以借此破解技術封鎖新路徑,政策鼓勵境外游客購買國產高端電子產品, 2024年相關產品退稅銷售額達120億元,變相實現技術輸出。
從經濟效應來看,是從“短期刺激”到“長期賦能”。首先是消費市場結構性激活,此前“即買即退”試點地區客單價提升27%-42%,高端消費品交易量增長18%。非遺產品(如蜀繡、宣紙)納入退稅目錄,推動地方特色商品“出圈”。其次,境外游客對高品質商品的需求,推動國內產業鏈向高端化轉型。第三,金融戰略價值凸顯。退稅以人民幣結算,配合外卡POS機擴容(2024年新增2550臺)和多語言支付服務,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2024年數字人民幣退稅占比達15%,為受制裁企業提供替代性跨境支付通道。這種“消費人民幣化”策略,有助于構建繞開美國主導的全球消費網絡。最后,政策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消費合作,互認退稅政策,構建跨境消費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