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具有傳承價值的思想與精神,可為學生思想發展、價值觀塑造提供指引。為此,我們有必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過程。語文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在新時代語文教學過程中,互聯網的作用逐步彰顯。為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有必要從互聯網視角出發,科學探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學科的有效路徑,從而滿足初中語文新課改提出的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
一、“互聯網 +”"視角下融合傳統文化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影響
(一)提高學生文化素養
“互聯網 +; ”時代背景下,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對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整體提升作用顯著。應用互聯網有效融合傳統文化于語文教學時,既能利用網絡豐富的資源篩選與課文內容相契合的傳統文化素材,也可通過新奇、有趣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興趣,還可創新課堂教學活動形式,潛移默化地將優秀思想與精神傳遞給學生,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綜合文化素養。
(二)強化教師教研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收集圖文、音視頻、動畫等不同形式的文化資源,為教研活動設計提供豐富的素材,從而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設計出內容飽滿、具有深度的語文教學規劃。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依托在線協作平臺、各類社交媒體,與其他教師之間展開遠程協作與溝通,突破時空束縛,實現傳統文化資源全面共享,擦出智慧火花,并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技術,營造沉浸式的教研環境,這對強化教師教研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意義重大。
二、“互聯網 +′ 視角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有效滲透的路徑
(一)品讀經典名著,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互聯網時代,有趣的網絡游戲與社交平臺,吸引了初中學生的注意力。而我國有大量經典文學作品,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內涵、精神理念可為學生成長與發展帶來啟發。為此,在“互聯網 +' ”視角下,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時,要發揮經典名著的作用,將之引入初中語文課堂,引導學生在深度品讀與賞析經典名著的過程中獲得精神滋養,從而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以此達到提高初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目標。例如,舊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的《香菱學詩》節選自我國四大經典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在學習此課時,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紅樓夢》影視作品中的有關片段,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章,通過香菱拜林黛玉為師,林黛玉指導她品讀杜甫、王維等名家詩詞學習創作詩詞的故事,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詩詞的品讀興趣。同時,也可學習香菱在作詩失敗后不放棄,而是勤學苦練、堅持不懈,終于作出好詩的精神,還可以感受林黛玉不嫌棄香菱、樂于助人的良好品德。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品讀其他經典名著,從而利用經典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推動學生精神和思想的不斷升華。
(二)借助文化類節目,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方式
不可否認,閱讀是傳承和滲透傳統文化極為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離開教師和家長的監督,學生普遍難以自覺自愿地閱讀大量文字。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迎合學生的需求,借助文化類節目,探尋更為有效的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滲透的方法。如教師可在語文課堂上播放《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片段,讓學生感受中華古典詩詞的博大精深,以此激發學生自主品讀、誦記古代詩詞的興趣。同時,教師可以模仿《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形式,以班級、學習小組為單位,舉辦對詩活動或詩詞相關知識競賽,使學生通過品讀不同類型的詩詞,接受其中所包含的文學、哲學、歷史等知識,以此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及文化底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鑒《經典詠流傳》節目展開語文課堂上的詩詞教學。如教學《將進酒》一課時,教師可播放《經典詠流傳》節目中的曲目《將進酒》作為課前導入,引導學生在豪邁低沉的音樂旋律中,體會李白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對懷才不遇的無奈,感受其超脫名利的態度及對自由生活的向往,進而通過傳統文化的有效植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開發利用本土文化,優化傳統文化融合效果
本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明顯的區域化、民族化等特征,是更契合學校教育實際需要的、更易整合的、更能夠打造本土化校本課程的文化資源。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時,也要重視深度開發與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在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互聯網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為此,教師要運用互聯網、各大教育平臺,結合課本,對本土性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分析,并將這些內容與課堂教學過程相結合,從而幫助學生感受民族工藝、民間技藝以及民族文化的內涵。例如,八年級下冊《燈籠》一課,以燈籠為線索,講述了舊社會農村風俗習慣,在描繪日常生活場景的基礎上,還描述了社戲演出、元宵掛彩燈等民間風俗。在講解此課前,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社戲、鬧元宵等相關視頻及圖片,還可以講述冰糖葫蘆的由來,并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這些資源,從而加深學生對民族文化風俗的喜愛,激發其主動探尋民間文化的意愿。教師還可從本土文化中,選取丟沙包、跳火繩等民間游戲活動,重新設計課堂游戲,或是將民間剪紙技術、掐絲琺瑯技藝融入課堂,以此增強學生對民間本土文化的喜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全面提升。

(四)實現課內課外相結合,創建多元文化融合模式
課堂是組織教學實踐活動的主要場所,但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以課堂為主的教育實踐活動,已經無法滿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此,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互聯網為依托,開展課內與課外教學活動,進而為傳統文化滲透提供更多空間,創建多元化的文化融合模式。一方面,語文教師要將課堂教學作為重點,可在課前舉辦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演講活動,指定主題,讓學生自行準備材料,每周選定部分學生作為演講者。在準備演講材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查閱書籍,也可利用互聯網平臺搜尋相關資料,嘗試制作演講PPT(演示文稿),從而強化互聯網技術運用能力,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師還可以組織紅色文化實踐活動,指定紅色歌曲讓學生共同學習,或是讓學生自主查找紅色故事,在課堂上分享。這既能增強課堂趣味性,也能引導學生了解紅色文化,幫助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要注重構建第二課堂。可以組織觀摩紅色基地、參觀歷史文化場館等課外實踐活動,或是借助虛擬現實等技術復現歷史場景或古代遺跡,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民族文化與歷史文化,進而受到英雄精神、民族思維、歷史經驗的滋養。
將傳統文化融合滲入初中語文教學之中,是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路徑,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關鍵手段。初中語文教師要深刻認識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融合滲透的價值,并樹立起主動融合傳統文化的意識。引導學生通過品讀經典名著、觀看文化類節目,深入了解傳統文化,還要深入開發與利用本土文化,并采取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效果,在多元化的融合模式支持下,充分展現出傳統文化對學生綜合語文素養提升的作用,進而實現文化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標。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