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風細雨中,我踏進了南潯古鎮。“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只道他腹內草莽人輕浮,卻原來骨格清奇非俗流。”臺上的越劇表演者生動地表演著,臺下座無虛席,掌聲雷動,我不禁駐足。
我最初接觸越劇是通過一部中篇小說,小說描繪了幾代人對越劇的演繹與奉獻,字里行間盡情展示出越劇優美的腔調、動人的表演,無不令我向往,讓我對越劇充滿好奇。如今,我竟然在古鎮的小戲臺旁與心心念念的越劇撞了個滿懷,便再也挪不動腿了。
江南的雨來得有點突然。這是一座飛檐翹角的木質戲臺,上面的朱漆有些斑駁,卻多了幾分歲月的沉淀之美。臺上正在演出越劇《紅樓夢》。扮演黛玉的演員一襲白衣,水袖輕揚,唱腔哀婉纏綿,像是從古畫里走了出來。雨絲斜斜地飄進來,在舞臺的燈光下形成一道朦朧的紗幕。演員穿著繡花鞋踏在木地板上,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雨打屋檐的聲音奇妙地應和著…身邊一位老者見我看得入迷,笑著問我怎么會對越劇有興趣。聽完我的簡短敘述后,他嘆了一口氣,緩緩地說:“我小時候也癡迷越劇,年輕時,為看戲經常走十幾里路。后來有了流行音樂,關注越劇的人越來越少,沒有想到今天在這里還能看到喜歡越劇的年輕人。”老人略微有些激動,眼角有淚光閃爍。他的目光回到臺上,“眼前分明外來客,心底恰似舊時友”,戲曲余音裊裊。
中場休息,雨勢稍緩。我走到戲臺側面,看見剛才的“黛玉”正在補妝。褪去華美的戲服,她不過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姑娘,正用保溫杯喝著水,眼角油彩分明,頗有幾分黛玉弱柳扶風的溫婉。發現我在偷看她,她膈腆一笑,本想上前搭話的我,因這笑容停下了腳步。“黛玉”倒是打破了沉默:“你是中學生吧?是第一次在戲臺下看越劇嗎?我們今天表演的《紅樓夢》選段,你都聽懂了嗎?覺得怎么樣呀?”她一連串的問題,化解了我的尷尬,愉悅的攀談讓我對越劇有了更多了解。
下半場開演,雨幾乎停了,聽戲的游客不減,演員全情投人。“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黛玉”唱到動情處,眼中淚光閃閃。雨后清風穿堂過,帶著潮濕的木香,將唱腔送到古鎮的每個角落
散場后,觀眾慢慢散去,我不愿離去,耳畔似乎還有隱約的唱腔。走在古鎮的石板路上,我突然明白,古鎮最動人之處不是一成不變的小橋流水,而是永葆活力的古老藝術。越劇的婉轉唱腔中,回蕩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而我們青少年的欣賞與傳播,則續寫著文化記憶的新篇章。
江蘇省南通市田家炳初級中學指導老師 唐曉義
推薦語
文章由個人體驗升華到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思考,提出“青少年的欣賞與傳播,則續寫著文化記憶的新篇章”,使主題更具深度。語言兼具古典韻味與現代流暢感,既有畫面感,又有思想性,是一篇具有文化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