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更為重視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為其全面發展提供支持。而將地域文化融入初中作文教學中,可為學生接觸地域文化創造條件,使他們在語言表達、思維發展、文化認同中獲得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在研究融入的創新實踐策略時,應該對融入價值進行深人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分析策略可行性與具體實施方案,進而使初中作文教學獲得更好的效果,
一、地域文化融入初中作文教學的價值分析
(一)激發寫作興趣
寫作是一項將心中所想轉化為文字表達的活動。很多學生寫作時面臨無話可說的困境,而教師將地域文化融人作文教學中,熟悉的方言俗語、節慶習俗、地方傳說等更容易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激發其表達欲望,這是寫作興趣被調動的初級反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將所見所聞的地域文化景象轉化為鮮活的寫作素材時,靜態的文字會具備更強的動態表達能力,學生會從被動了解地域文化轉變為主動探索,實現從被動完成寫作任務向主動表達的轉變,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創作熱情。
(二)培育家國情懷
新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十分重要,而文化認同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想要獲得良好的培養效果,需要從腳下的土地入手。比如當學生用文字記錄地方特色的包粽子手法,描寫當地的清明節祭祖儀式,講述地方古橋百年變遷時,這些文化圖景會從歷史記憶演變為當下紙張上的文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進一步理解地域文化的內涵,對地域文化背后相關文化載體的發展更為了解,與成長之地建立更深層的情感聯結,并將這種情思升華為對文化傳承的自覺擔當。
(三)打破素材困境
當前學生的寫作存在“千篇一律”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缺乏生活體驗。而在作文教學中融人地域文化,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也能使他們從中獲得創作靈感,使寫作更貼近生活。以“難忘的一件小事”為例,很多學生圍繞“家人雨中送傘”“深夜生病送醫”等進行套路化敘事,難以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而當學生了解地域文化后,可對事情發生的環境進行細致描述,可記錄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流程、地方戲曲表演特點等,積累寫作素材,使寫作內容不再虛假、空洞,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四)傳承文化根脈
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地區歷史沉淀與自然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不僅凝聚了該地區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而且體現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對其進行傳承可延續文化根脈。具體到初中作文教學中,教師將地域文化引入教學中,并引導學生在寫作中積極應用,可以為地域文化的傳承做出貢獻。比如當學生用文字記錄老匠人的榫卯技藝、描寫二十四節氣物候特征等,可為其成長為文化傳承者打下基礎。當學生用現代視角審視地域文化并用文字進行表達時,既可讓地域文化以新面貌呈現,還能使古老的傳統與當代生活產生對話,如比較古法釀造與工業化生產的差異、思考傳統民居改造的可能性等。
二、地域文化融入初中作文教學的策略構建
(一)建立文化資源庫
將地域文化融入作文教學,首先要解決“用什么教”的問題。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文化尋寶”行動,通過田野調查、家庭訪談、社區觀察等方式,系統收集方言故事、傳統手工藝流程、節慶習俗等素材。比如讓學生記錄長輩口述的民間傳說、拍攝古老建筑上的雕刻紋樣、整理不同節氣的農事民諺等。這些零散的文化碎片經過篩選歸類后,可形成包含文字、圖片、音頻的多媒體資源庫。資源庫建設還要做到“動態保存”,立足于此,教師可指導學生用短視瀕記錄傳統美食制作過程、用思維導圖梳理地方戲曲表演程式、用繪本形式再現古代歌謠演唱場景等,這樣不僅能避免文化資料的無效堆砌,還能調動學生的參與感。當學生發現自己采集的素材被編入校本教材,或在課堂上作為范文展示時,他們會真切感受到參與文化傳承的價值。

(二)設計行走課堂
將作文課搬到真實的文化場景中,是突破傳統教學的有效方法。教師可規劃“老街建筑探秘”“戶外文化場館參觀”等主題行走路線,帶領學生用腳步丈量文化厚度。比如,在青石板鋪就的巷弄里,觀察門楣匾額的書法風格;在村頭的老槐樹下,傾聽老人講述家族遷徙史;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紅色教育基地,探訪歷史,重溫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這種沉浸式學習能喚醒學生的多重感官體驗。行走課堂的核心在于“觀察一記錄一轉化”的閉環設計。出發前布置觀察任務單,例如“尋找三種不同紋樣的瓦當”“記錄三種方言稱謂”,過程中引導學生用速寫、拍照、錄音等方式捕捉細節,返校后通過“文化素材分享會”讓學生整理見聞。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解決“寫景狀物空洞”的頑疾——當學生親眼見過祠堂梁柱上的燕巢,親手觸摸過百年老井的苔痕,筆下的文字自然會有溫度與質感。此外,定期更換行走路線,還能保持教學的新鮮感。
(三)創新寫作形式
在初中作文教學中,議論文、記敘文等是常見文體,而創新寫作形式有助于跳出常見文體框架,開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寫作模板。比如“方言故事新編”,可讓學生用本土詞語改寫經典寓言;“節氣觀察筆記”,要求學生連續記錄三個節氣的物候變化;“非遺傳承人訪談錄”,通過模擬采訪提煉文化精神。這些創新形式能降低學生的寫作畏難情緒,讓文化表達更自然生動。以“老物件自述”為例,學生選擇一件家中傳承的器皿、服飾或農具,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其歷史故事。這種擬人化寫作既鍛煉想象力,又隱含文化考證,比如為寫好煤油燈“獨白”,學生需要了解燈芯材質、燃油類型等知識;再如“美食制作說明書”,要求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傳統小吃的工序,這既是對觀察力的訓練,也是對飲食文化的深度挖掘。在此過程中,教師可提供“文化元素工具箱”,包括方言詞匯表、傳統色彩譜系、工藝技法術語等,幫助學生搭建寫作支架。
(四)搭建展示平臺
創建多元展示渠道,能讓寫作成果產生更大影響力。如在校園內設置“方言墻”,張貼學生創作的俚語漫畫;利用廣播站開設“鄉土故事會”,定期播送優秀作文;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節氣主題征文”,吸引家長與社會關注。但展示設計需注重互動性,比如舉辦“文化盲盒交換”活動,讓學生將描寫本土風俗的作文密封成盲盒,隨機抽取他人作品后進行點評,并在文末補充見聞。這種形式既保護創作隱私,又促進知識共享。對于特別優秀的作品,可聯合社區將其轉化為文化墻繪、方言廣播劇等衍生品,可使學生直觀感受文字的社會價值。
(五)構建評價體系
傳統作文評分標準難以衡量文化融入的深度,需建立專項評價機制。在常規的“立意、結構、語言”評分項外,增設“地域特色表達”維度,具體考察文化元素選取的典型性、細節描寫的真實度、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度。比如描寫中秋節的作文,若僅泛泛描寫“吃月餅”,可能只得基礎分,但若能具體刻畫“土灶烤制麻餅時芝麻爆裂的聲響”,或對比城鄉賞月差異,則可獲得特色加分。評價時,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學生自改,審視得失;學生互改,和諧共進;教師終評,點化提升。也可以引入多元評價主體,邀請非遺傳承人點評工藝描寫是否專業,請社區老人驗證民俗細節是否真實。這種開放性評價既可保證文化書寫的嚴謹性,也有助于強化學生對地域文化的敬畏之心。
三、結語
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將其融人初中作文教學中,可在多個方面發揮價值,使作文教學不只局限于遣詞造句、語言組合等層面,還能引導學生養成更深厚的文化素養,為寫出更有文化厚度的作品打下基礎。本文所研究和探討的創新實踐策略可為融人進程提供更深入、高效的支持,未來還需繼續探索和實踐,使得融入策略更為多樣和深化,為獲得更好的融入效果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金閭實驗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