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公交車,還是火車、飛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時,我們都已經習慣了“前后排”的橫向座椅布局。但地鐵是個例外,大多數地鐵車廂的座位是“面對面”的座椅,沿著車廂兩側縱向排列。而且光滑的座位表面沒有織物覆蓋,時不時就要調整坐姿以保持平衡,或者抓握身邊的扶桿來尋找支撐處。
那么,為什么地鐵座位偏偏要這樣設計?
其實,國內外的地鐵內部布局并不都是這樣。巴黎地鐵里就有很多橫向座椅,且很多是布面座椅;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地鐵有縱向排列的座椅,不過不是一長條連貫的座椅,座位和座位之間相對獨立,有的有金屬把手作為分隔。
我國地鐵座椅的排列基本都是縱向布局設計,這與其“效率至上”的核心使命分不開。
地鐵作為城市交通的“大動脈”,停站密集、客流周轉極快,每一次停靠都需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大量乘客的上下車。如果乘客抵達站臺后無法順利登上列車,只能滯留在站臺等待后續班次,容易造成站臺擁擠堵塞,引發推搡等安全隱患。
縱向座椅沿車廂兩側貼壁排列,在中央形成一條貫通的寬敞通道。這種設計讓上下車乘客無須繞過座椅,可直接通過中央通道快速移動。縱向的座椅設計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容納更多乘客。
聯排的平滑座椅中間沒有間隔座位,不同體形的乘客不必被“拘束”在固定大小和數量的位置上,可以靈活就座。在高峰時間段,聯排座椅沿車廂兩側緊密排列,最大限度壓縮了座椅占用的空間,將更多面積讓渡給站立區域。
而且,地鐵在來回行程中是不能調頭的,要做到“從哪來,回哪去”,就只能在反向運行時把車尾換成車頭。縱向座椅分布在車廂兩側,無論列車正向還是反向行駛,乘客都不會完全“背對”或“正對”行駛方向,從而避免了因視覺與體感方向沖突導致的暈車問題。
除了橫排縱向的座椅設計外,金屬座椅的“滑溜感”,也是綜合考慮安全與運營成本后的最優解。
地鐵于封閉的地下環境高速運行,防火安全容不得半點疏忽。此外,考慮到我國城市的人口基數,其維護和運營的成本也不容忽視。耐用、易清潔、防火,成為比“乘坐舒適度”更優先的設計準則。金屬材質相對具有優勢,能抵御日常剮蹭,也讓污漬難以藏身。
但隨著城市交通需求的多元化,乘坐的舒適性也被納入考量范疇。特別是對于機場專線、旅游輕軌等長途線路的乘客來說,橫向座椅較為友好,空間較大,兩排座椅中間還可以放置行李物品。
那些看似“反人類”的地鐵座椅設計,實則用冰冷的金屬線條,勾勒出公共交通的實用美學:在有限的空間里,讓每一次出發與抵達,都能更高效、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