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兩元錢”,買斷了規則,也買斷了體面。
在公交車這個流動的微型空間,每日都上演著形形色色的故事。作為依賴它通勤的中年工薪族,我既是乘客,也是沉默的觀察者。在日復一日的顛簸中,一些關于“兩元錢”的小插曲,卻總如細小的砂礫,碚在心頭,引人深思——尤其是圍繞那張小小的公交卡。
話得從頭說起。兩個月前的一天,我搭乘公交車進城,途經一個站點,一位70歲左右的大爺上了車,只見他舉起公交卡(老年卡)刷卡,提示音:“刷卡未成功!”他嘗試著再刷一次,依然是這樣的回答。他沒有嘗試再刷卡或投幣,扭頭就往車內找位子坐了下來。司機師傅見狀便提示他說:“老人家,你的卡沒有刷起,請投幣?!贝鬆敐M不在乎地說:“啥子投幣,是你的那個機子有問題!我剛剛從那一趟車上下來,人家車上都刷得起,到你這就不行了,奇了怪了!投幣,哪有那么多幣投,你們只曉得要錢!”
大爺罵罵咧咧的,根本聽不進去司機的解釋,只當耳旁風…司機無奈,車還得繼續向前開。
過了幾天,在相同線路的公交上,我又遇見一位大媽。眼見她將卡敷衍地晃過感應區,并沒有成功刷卡,可她卻頭也不回地就在座位上坐下來。司機師傅耐心地說:“您的卡沒有刷起,請您投幣!”
“過場多得很!”大媽頓時憤然說道:“我刷起了??!不信我再刷一次給你看!”
她走過去依然晃了一下,顯然還是沒有刷卡成功,于是就喋喋不休地抱怨:“這明顯就是你們的機子有問題,不怪我哈!”言畢,轉身就在附近的座位上坐下來,自言自語……
此情此景,當時包括我在內的五六名乘客都可以為此做證??伤齾s依然不依不饒怒斥司機。車上的乘客有些看不下去了,有人站出來仗義執言,指責她的不是。眼看自己的不當行為遭到大家的質疑,她起身說:“哎呀呀!好了不起嘛!我不坐你這趟車就是了!”于是罵罵咧咧地下了車!
司機師傅很有禮貌,沒有做過多的解釋,可這位大媽下了車,嘴里繼續大聲嚷嚷:“沒有見過你這樣的公交車司機,我不投訴你就算你走運了!”車上的人都無比憤怒,勸司機師傅開車前行…車廂內彌漫著一種無奈與不快的沉默。
俗話說,無巧不成書。這天我坐車回家,前面有一位年約半百的大媽動作利落地向投幣箱投了幣,然后就去占座位了。我緊跟其后刷了卡去找座位。突然,只聽司機說:“剛上來的那位女乘客,你投的是兩張一角錢的人民幣哦!”那位大媽理直氣壯地說:“不可能哦!你是不是看錯了??!”司機說:“你自己過來看看唄!錢還在那里沒有掉下去。”眾目睽睽之下,打扮時髦的大媽只好走過去,從時尚包里取出皮夾子,掏出2元錢投了進去!她臉色微紅,迅速坐回座位,避開了眾人的目光。
車在馬路上行進,車內沒有人言語,空氣分外沉悶。
短短兩月間的三番遭遇,像刺耳的雜音,打破了車廂應有的秩序與和諧,也在我心中堆積起深深的困惑與難以言說的憤。
公交車是普惠的公共出行工具,老年卡更是社會敬老愛老的溫情體現。這本是雙贏的舉措。然而,當卡片因故失效或超出范圍,那兩元錢的投幣,便成了一面小小的鏡子,照見規則意識與個人體面。
前文幾位老人的言行,顯然逾越了界限。他們或歸咎于機器,或指責司機“事多”,甚至試圖用不足幣蒙混過關。這不僅是對司機工作的不尊重,對公共規則的漠視,也在無形中消耗著社會對老年群體的善意,損害著自身的尊嚴。
必須強調的是,這只是少數現象。絕大多數老人是遵守規則、和善可親的。我們理解部分老人可能對電子設備生疏,或源于過往節儉習慣對“額外”支出敏感。但這種理解,絕不能成為縱容無理取鬧、挑戰公共秩序的理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社會美德,但尊老敬老,也應以自尊、自律、遵守公序良俗為前提。唯有如此,這流動的車廂,才能真正承載起社會的溫暖與文明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