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在的餐飲店,很多都是“姐字輩”。珮姐老火鍋、喜姐炸串、滿姐餃子……為啥那么多餐飲店都叫“姐”?
事實上,除了“姐字輩”,市場上還活躍著“媽字輩”“爸字輩”“爺字輩”“奶字輩”“哥字輩”等頂著各種親戚名號的餐飲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重視家族傳承,認為與親戚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是一種“家族責(zé)任”。因此,餐飲店通過店名與顧客攀親戚,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具有血親般的責(zé)任感,可靠可信;一方面也希望顧客能像真親戚一樣,照顧自己的生意。另外,親戚稱謂自帶親切感,有利于拉近顧客的心理距離。
但餐飲店開門做生意,不宜以輩分高的親戚稱謂自居。怎樣才能又親切又靠譜呢?叫“姐”。
“媽媽的味道”是對美食的最高評價,而“長姐如母”,在很多地方“姐”約等于媽?!敖恪边€可稱呼“嫂字輩”“嬸字輩”甚至“妹字輩”的廣大女性。早在元明時期,“姐”就是女性的“萬能稱謂”了,如今在以天津為代表的部分地區(qū),“姐”依舊是對十幾歲小閨女到五六十歲大娘的統(tǒng)一尊稱。再加上《乘風(fēng)破浪的姐姐》等綜藝節(jié)目的熱播,“姐”又多了當(dāng)代“獨立女性”的屬性,自帶光環(huán)。
“姐店”不少,但不知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市面上極少有獨挑大梁的“弟字輩”餐飲店。
人們常說“想念奶奶/ 外婆/ 姥姥的味道”,較少說“想念爺爺/ 爸爸做的飯”。喚醒大多數(shù)人記憶深處家鄉(xiāng)的味道,多是由女性角色完成,而爺爺、爸爸等男性的存在感較低?!盃斪州叀薄鞍肿州叀痹诓惋嫿绮惶苷碱I(lǐng)一席之地,“弟字輩”就更難扭轉(zhuǎn)這一局面。因為弟弟與其他男性親戚不同,他們不僅不“主內(nèi)”,還可能需要寵著。
此外,“弟”還可能給人資歷較淺的感覺。人們常用“誤人子弟”形容老師不會教書,此處的“弟”就有學(xué)生、門生的意思。如此看來,“弟字輩”的餐飲店少,也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