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購物中心,還是在街邊,很多同學都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有些店鋪常常一個顧客都沒有,但這家店一直開著,比如五金店、茶葉店;有些餐飲店,甚至超市,常常人頭攢動,有時候消費者還得排隊,但說關門就關門。是五金店的老板特別有錢,對租金、人員工資毫不在意嗎?他們的生意到底在哪里?
這些店鋪當然不會虧本做買賣。店鋪的人氣看起來很重要,但它和盈利并不是完全對應的關系。在商業領域,我們可能聽說過一個詞,叫作“轉化率”——對店家來說,它指的是人們從“逛”到“買”的轉化。那些看起來冷清的店,常常有著支撐自己運營的獨門法寶,光看店里顧客多不多是遠遠不夠的。
沒人氣,也可以有生意。以五金店為例,這樣的店鋪為什么那么“佛系”,連一張促銷海報都不愿意做呢?當然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這類店鋪即使沒有人氣,也會有非常高的轉化率。
商品越是剛需,轉化率就越高。人們購買商品,總會處于以下狀態之一:第一,非它不可,必須盡快買到;第二,需要,但沒那么著急,可以貨比三家;第三,可買可不買,就是隨便看看。三種狀態都有可能轉化成實際的購買,但顯然,在第一種情況下進店的顧客,轉化成實際購買者的概率非常高。和去超市、美食街相比,來到五金店的顧客更有可能處在這種狀態中。例如,有人會說:“我之所以要去五金店,就是為了馬上買到釘子用。”
超市的顧客可能會看看有沒有打折的商品,服裝店的顧客可能會先試試衣服再說,每進來十個人,也許只有兩個人產生消費;而五金店的顧客很少會隨便逛逛,每進店十個人,也許就有八個人進行購買。因此,哪怕看上去人氣不高,它所產生的實際銷售量也不會低。
和超市、餐飲店、服裝店相比,那些不做促銷,也沒什么人去的店,之所以能活得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們的生意,未必只在店里。
例如五金店不僅賣商品,往往還會承攬安裝、維修等上門服務,有相當一部分業務并不發生在店鋪中,自然也就不會被路人看到了。
同樣的商業模式,還出現在其他一些看似人氣不足的店鋪中。比如,收購舊貨、古董的店會提供上門估價和回收服務;婚紗店也常常和婚慶行業有密切的聯系。對他們來說,店鋪還是一個方便聯絡的據點,哪怕看上去人氣不足,也值得繼續開下去。即便沒有人來人往,他們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李萌萌摘自《商界少年》2024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