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Ruraltourismisofgreatsignificanceinthe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andisakeyforceinpromotingthe comprehensiverevitalizationofruraleconomyculture,ecologyandsocietyBasedonthis,thispaperusesthDSR(drietate response)modeltodeeplyanalyzethecouplingdynamicmechanismbetweenruraltourismandruralrevitalization,andrevealsthe internallogicofthec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twofromthe\"drive-state-response”level.However,thecurentdevelopmnt ofruraltoursmfacepracticaldifiesuchasthesholdefctinsuentproductatractivensueasonablelocaif laborfactors,andpoorindustriallinkage.Basedonthis,thisarticleproposesoptimizationpathssuchasbreakingthrough developmentthresholdshancingproductaractivenes,optimzingtalentstructure,anddeepeningindustrialintegrationoas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help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goals.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rural tourism;dynamic mechanism;DSR model;optimization path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破解“三農\"問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其核心在于重構城鄉關系并激發鄉村內生動力。鄉村旅游作為銜接城鄉要素流動的特色產業形態,通過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和價值賦能,已經成為實現鄉村興旺、生態宜居、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據《2024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白皮書》顯示,2023年我國鄉村旅游業產值超9000億元,直接及間接創造就業崗位超6000萬個,充分彰顯出其作為鄉村振興引擎的產業價值。然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鄉村旅游也面臨著動力機制失衡、發展模式同質化、社區參與不足等問題,部分地區的盲目開發也加劇了當地的生態壓力和文化失真,利益分配機制失衡也制約了社區參與的積極性。在此背景下,亟需從理論與實踐層面系統解構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邏輯,破解鄉村旅游“低效發展”困境,探索適配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路徑。本研究將立足鄉村振興戰略的視角,基于“驅動力-狀態-響應\"(DSR)模型,構建“外源-內生\"雙維驅動的理論框架,突破現實困境,提出優化路徑,從而推動鄉村旅游由“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以期進一步推動我國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的持續深入發展。
1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耦合動力機制 分析
DSR(Driving Forces-State-Response)模型是由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于1996年提出,旨在解構復雜系統中人類活動、環境狀態以及社會應對措施之間的因果關系,現廣泛應用于可持續發展領域。本文引用DSR模型作為構建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耦合發展的動力機制的概念框架(圖1):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同處于鄉村地域范圍內,在系統內外部的驅動因素作用下,鄉村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不斷適應和調整,逐步耦合,在這樣的狀態下,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兩個系統也會做出一定的反饋和響應,進而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
1.1 驅動系統(D)
作為耦合驅動機制的邏輯出發點,鄉村地區受到“外源-內生”的雙輪驅動,依托和依靠鄉村空間發展旅游產業。其中外部驅動力主要包括政策驅動和市場驅動。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國家一系列鄉村發展戰略的指引和帶動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全方位助力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市場驅動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劇,城鄉居民對鄉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長,城市居民渴望從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短暫抽離,去鄉村體驗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這種需求促使大量社會資本瞄準鄉村旅游市場,紛紛投入到鄉村民宿、特色餐飲、農事體驗等旅游項目的開發中。此外,在當下的鄉村地區,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信息技術成為鄉村建設的重要助力,也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鄉村傳統文化受到沖擊,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逐漸消失。在鄉村發展過程中,部分鄉村可能會因過度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威脅著鄉村的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農村勞動力外流現象嚴重,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制約了鄉村產業的發展和創新。同時,鄉村產業發展同質化,容易造成市場飽和和資源浪費,產業經濟轉型迫在眉睫。以上這些問題成為鄉村發展的內部驅動力,使鄉村地區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而鄉村旅游因其獨特的的產業融合特性,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突破口,其中鄉村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民俗文化以及傳統的農耕文明,也正構成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核心內生動力。
1.2 狀態表現(S)
在外部驅動力與內部驅動力的共同作用下,鄉村地區在產業定位、主體參與、資源開發、運行機制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狀態表現。第一,在產業定位方面,鄉村旅游逐漸從單一的旅游方式向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方向轉變,成為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并為鄉村經濟效益帶來了顯著增長。第二,主體參與度不斷提高。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意識到鄉村旅游帶來的機遇,積極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和運營中來。同時,政府、企業等外部主體也加大了對鄉村旅游的參與力度。企業通過投資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提升鄉村旅游的品質和服務水平。而政府則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推動鄉村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第三,資源開發方面,鄉村旅游的發展也促進了鄉村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開發,將鄉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轉化為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與此同時,鄉村旅游強調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環境整治行動鄉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同時,鄉村旅游的發展還促進了生態農業的發展,如發展有機農業、觀光農業等,也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此外,為保障鄉村旅游健康發展,鄉村地區還不斷完善運行機制,如成立專門管理機構,負責旅游規劃、開發等管理監督工作;強化市場監管,規范企業與從業者行為,切實保障游客權益。
1.3 系統響應(R)
面對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互動耦合發展所呈現的狀態,各主體積極做出響應,以進一步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產業融合、社區參與、制度建設、技術創新、文化傳承等方面帶動鄉村的全面建設與完善。通過產業融合,促進了鄉村產業興旺,推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通過社區參與,增強了鄉村治理的有效性,促進了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通過技術創新,推動旅游業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動力;通過制度建設,規范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秩序,保障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文化傳承,弘揚了鄉村傳統文化,促進了鄉風文明建設。最終,實現了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推動了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協調發展。
2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鄉村旅游發展的現實 困境
2.1“門檻\"效應制約鄉村地區引入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在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耦合發展的動力驅動階段,在內外雙動力因素之下,鄉村旅游發展處于萌芽狀態,但是否適合進行旅游開發還存在一定的門檻效應。這個門檻包括旅游資源吸引力和交通通達性等。部分鄉村自然景觀缺乏獨特性與吸引力,民俗文化傳承面臨斷層危機,且各類旅游資源呈碎片化分布,如果沒有政府和社會力量的持續支持和介人,很難形成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體系。其次,交通通達性也會影響鄉村旅游的開發。不少鄉村地理位置偏遠,遠離城市客源市場,外部交通連接不暢,公路等級低、路況差,降低了鄉村旅游的可進入性。此外,如果鄉村內部交通道路狹窄、標識不明,致使游客游覽體驗差,這也會削弱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2.2產品吸引力不足,輻射范圍有限
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業在內外動力的驅動下,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狀態,但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導致產品吸引力不足,輻射范圍有限。目前,鄉村旅游產品普遍存在同質化嚴重、文化內涵缺失的問題。多數鄉村旅游項自局還停留在“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的初級業態階段,千村一面,未能充分挖掘和展現當地特色文化與資源優勢,缺乏獨特性與創新性,游客重游率低。此外,特色民宿、研學旅行、非遺活化等深度體驗產品開發不足,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再者,鄉村旅游品牌建設滯后。許多鄉村旅游點尚未意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缺乏對自身品牌的精準定位與有效傳播。在旅游市場中,沒有形成具有廣泛知名度與美譽度的鄉村旅游品牌,難以吸引距離較遠的客源市場,導致鄉村旅游輻射范圍僅局限于周邊城市或地區,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2.3勞動力要素配置不合理阻礙鄉村旅游的全面發展
在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進程中,勞動力要素配置不合理成為不可忽視的阻礙因素。一方面,鄉村地區勞動力大量外流,從業人員老齡化、低學歷化特征顯著,據教育部鄉村振興司抽樣調查顯示(2023年),鄉村旅游從業者中高中及以上學歷占比不足 30% 。另一方面,鄉村旅游專業人才匱乏。目前大多數鄉村旅游從業者未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服務技能水平較低,創新創業所需知識、技能欠缺,缺乏長遠的發展意識和現代經營管理意識。此外,勞動力結構失衡也是突出問題。鄉村旅游淡旺季明顯,旺季時勞動力供不應求,服務質量難以保證;淡季時勞動力閑置,造成資源浪費。而且,不同崗位勞動力配置不合理,如接待服務崗位人員相對過剩,而市場營銷、旅游規劃等關鍵崗位卻人才稀缺,這種勞動力結構的失衡阻礙了鄉村旅游的全面、均衡發展。
2.4產業聯動效果不佳
鄉村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形成緊密的聯動,以此拓寬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附加值,然而目前產業聯動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首先產業鏈縱向延伸不足,以鄉村旅游與農業的融合為例,雖有部分鄉村嘗試打造觀光農業園、采摘園等項目,但往往僅停留在表面形式。同時農產品的旅游商品化開發滯后,未能形成“旅游引流一消費轉化一產業增值\"的有效閉環。其次,產業橫向融合廣度不足,目前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康養產業、教育研學等領域的橫向融合尚未形成規模。許多傳統手工藝和非遺資源未被系統整合,未能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削弱了產業鏈延伸的潛力。其中數字技術賦能不足也進一步制約了橫向融合,智慧旅游平臺建設滯后,阻礙“互聯網 + 旅游\"模式的推廣。此外,跨產業合作缺乏有效協調機制,產業聯動中利益分配向企業傾斜,村民參與度低,部分項目由外部資本主導,村民僅以勞動力身份參與,未能形成“資源入股\"“合作經營”等長效共享機制。
3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鄉村旅游發展路徑3.1突破發展門檻,夯實開發基礎
發展鄉村振興的旅游路徑首先要破解門檻制約,需從“基礎設施完善、資源價值整合、政策機制創新”三方面突破。首先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改善外部交通網絡(如提升公路等級、優化路網布局)和內部道路標識系統,同步完善停車場、廁所、網絡通信等配套設施,提升游客可進入性和游覽體驗。其次,強化資源整合與特色挖掘。通過系統梳理鄉村自然景觀、非遺文化、民俗傳統等資源,篩選出具備開發潛力的鄉村地區,避免盲目開發。對資源吸引力不足的鄉村,可通過政府引導和社會資本參與,整合碎片化的資源,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系。與此同時,還應加大政策與資金支持力度。政府應完善土地流轉政策,保障鄉村旅游建設用地指標,設立專項發展基金,引導金融機構開發低息貸款,形成“財政補貼 + 社會資本 + 村民自籌”的多元資金供給體系,為資源轉化和產業升級提供保障。
3.2增強產品吸引力,擴大市場輻射
鄉村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深挖文化內涵,推動產品升級,有效吸引旅游者并擴大市場輻射范圍。具體來說,可以結合當地鄉土文化資源,開發差異化的旅游產品,避免“千村一面”。例如,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鄉村,可以將傳統建筑與現代住宿需求相結合,融入歷史故事講解、傳統禮儀體驗等服務;對于自然資源豐富的鄉村,可以開發戶外探險、生態科普等研學旅行產品,滿足旅游者多樣化需求。與此同時,各鄉村旅游景區可通過區域聯動打造“一村一品”,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品牌。此外,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品牌宣傳,線上可充分利用短視頻、直播等進行新媒體營銷,增強情感共鳴;線下可以參加各類旅游展會、舉辦主題推介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吸引更廣泛的客源市場。
3.3優化人才結構,構建多層次人才支撐體系
為解決鄉村旅游勞動力配置失衡的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創業扶持等方式吸引外流勞動力返鄉就業,同時加強鄉村教育投入,提高鄉村居民整體學歷水平,從而為鄉村旅游發展儲備人才。第二,定期組織鄉村旅游從業者參加諸如旅游規劃、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服務接待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培訓,提升其服務技能、創新創業能力以及現代經營管理意識。第三,建立靈活的勞動力調配機制,針對淡旺季需求差異,建立靈活用工機制,比如兼職崗位設置和志愿者服務等;與此同時,還可以根據不同崗位需求,積極引進市場營銷、旅游規劃等關鍵崗位的高素質人才,構建多層次人才的支撐體系,以此來推動鄉村旅游全面均衡發展。
3.4深化產業融合,激活全鏈條協同效應
為了有效實現鄉村產業興旺,鄉村旅游需要持續深化產業融合,從而激活全鏈條協同效應。一是通過推動農旅深度融合實現縱向延伸農業價值鏈,主要可以通過打造集種植、加工、展示、體驗于一體的農業旅游項目,提高農產品旅游商品化程度。二是可以通過橫向拓展“旅游 + 業態實現產業深度融合,具體包括: ① 整合鄉村傳統手工藝和非遺文化資源,開發特色旅游文創產品; ② 結合康養、教育、體育等休閑產業,發展田園養生、研學科普、農耕體驗、休閑垂釣、民宿康養等休閑農業新業態; ③ 利用數字技術構建鄉村旅游數字化平臺,推進實現鄉村旅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鄉村旅游的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引導村民以土地、人口、資金等資源入股經營主體,與專業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以此提高村民參與度,促進長效共享。
4結束語
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鄉村經濟、文化、生態和社會全面振興的關鍵力量。本文借助DSR模型,剖析了鄉村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動力機制,從“驅動-狀態-響應\"層面揭示了二者協同發展的內在邏輯。但是當前鄉村旅游發展仍面臨著一系列現實困境,如門檻效應制約、產品吸引力不足、勞動力要素配置不合理以及產業聯動效果不佳等嚴重阻礙了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如突破發展門檻、增強產品吸引力、優化人才結構以及深化產業融合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旅游路徑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需要在對其狀態動態反饋響應的過程中不斷實踐與探索,未來需加強對鄉村振興實踐和發展路徑的實證研究和定量分析,從而總結出鄉村旅游開發的有效模式和路徑。
參考文獻:
[1]劉民坤,任莉莉,鄧小桂.鄉村振興戰略的旅游路徑研究—準入門檻及其差異化選擇[J].經濟管理,2021,43(10):173-192.
[2]姚旻,趙愛梅,寧志中.中國鄉村旅游政策:基本特征、熱點演變與“十四五\"展望[J.中國農村經濟,2021(5):2-17.
[3]向延平.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內在機理與動力機制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21(2):41-47.
[4]何成軍,李曉琴.鄉村旅游轉型升級動力機制研究一一基于供需協同視角的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14(2):77-83.
[5]孫九霞,黃凱潔,王學基.基于地方實踐的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邏輯與案例[J]旅游學刊,2020,35(3):39-49.
[6]聶朵,鄒再進.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與路徑研究[J].商展經濟,2024(22):51-54.
[7]王虹,何洋,胡長偉.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的耦合分析及長效協調機制探索研究[J].農業經濟,2024(2):141-142.
[8]銀元.鄉村旅游數字化發展:動力機制、邏輯維度與矛盾紓解[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3,36(1):29-40.
[9]何成軍,李曉琴,曾誠.鄉村振興戰略下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耦合發展機制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6(2):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