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3-0063-04
Abstract:Enhancing rural primary-level governance tohelp forge a strong senseof the Chinese nationasa community is anievitabledevelopmenttrendthatsolidifiesthematerialfoundationandstimulatesdevelopmentvitality;itisanobjective necesitytounitethemasesanddeepenideologicalunderstanding;anditisarealisticimperativetomakeupfordevelopment deficienciesandjointlybuildabeautifulhomeland.Inthefaceofthecurentdevelopmentpredicamentofruralgovermance, targetedpathchoicesforpromotingruralprimary-levelgovermanceareproposed.Consideringruralprimary-levelgovernancefrom theperspectiveoftheoveralldevelopmentstrategyitisnecesarytodeepenunderstandingandraisethepositionactivatethe participationofmultiplesubjects;improvepublicservicesandbuildasharedspiriualhome;enhancedigitalskilsandlieracyto acelerateruraldevelopment;strengthentheultivationoftalentteamsandignitetheengineoftalentdevelopment;establishand improve long-term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synergy of primary-level governance.
Keywords:ruralprimary-levelgovernance; Chinesenationssenseofcommunity;ruralrevitalization;chalenge;development path
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關鍵一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上必須緊抓農村發展短板弱項,在認知提升、服務完善、隊伍建設、機制健全上亮出實招硬招,才能激活發展潛力,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多核驅動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真正落實。提升鄉村基層治理要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正視當前面對的發展困境,探尋實現鄉村高質量的路徑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I,當前建設農業強國任務仍然艱巨,針對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要堅定守好糧食安全底線,凝聚鄉村振興奮進力量,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完善長效機制匯聚形成發展合力。
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加強鄉村 基層治理的價值意蘊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上,加強鄉村基層治理是深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加強鄉村基層治理,促進多方力量共同協作,推動各民族同心建設,有助于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夯實鄉村發展物質根基,有利于提升思想認識凝聚群眾力量,有益于補齊發展短板共建美好家園。
1.1夯實物質根基,激發發展活力的發展應然
鄉村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其治理狀況關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效,也關系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面對當前存在的農村現實發展問題,如生產經營理念相對滯后、生產機械化水平低、產業鏈條不夠完整等,加強鄉村基層治理,提升耕地質量,加強現代科技應用,塑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更新經營理念,深化產業鏈條,才能更好夯實農業農村發展現代化的物質根基,彌合城鄉發展差距。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進一步堅定了鄉村居民推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信心和步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效能,改善鄉村面貌,發展鄉村旅游,擴大產品銷售渠道,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聽到身邊發展變化感悟,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使鄉村居民之間、居民與干部之間相互信任、彼此理解、共同協作,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活力,強化團結進步意識,協調鄉村事務的落實,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朝著實現共同富裕發展目標奮斗。
1.2凝聚群眾力量,深化思想認識的客觀使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鄉村基層治理是實現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必須抓好鄉村基層治理提升這項基礎性的工作。基層治理是聯系人民群眾的最前沿,也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溫度和效能的“神經末梢”。推動社會治理中心下移,聚焦鄉村居民的難事、急事、要事,增進民生福祉的實現,才能更好地凝聚群眾力量,帶動村民關注國家大政方針,關心鄉村發展改革,增強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并自覺轉化為建設美麗鄉村的現實力量。踏上新征程,各族兒女要團結一致深化思想認識,充分發揮基層群眾黨組織優勢,調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共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勇毅前行。
1.3補齊發展短板,共建美好家園的現實必然
補齊鄉村發展短板,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一環。當前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具體表現在農村交通設施不足,基礎設施管護不到位,信息化水平較低,鄉村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等。提升鄉村基層治理,重在提升治理的溫度和情懷,回應鄉村居民獲得優質高效公共服務的美好需要,釋放鄉村消費潛能發展農村經濟。鄉村基層治理的提升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不僅是重視養老、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改善,也要進一步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物\"的豐富和“人\"的充實,推動鄉村基層治理由表面到深入,由形式到形神兼備提升。直面鄉村發展難題,完善農村基層治理,補齊現實短板,激發村民齊心共建美好家園熱情和信心,攜手勾勒鄉村振興美景圖。
2鄉村振興背景下當前鄉村基層治理面臨的發展困境
當前鄉村發展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基層治理也面對新的挑戰和困境,呈現復雜性、多變性、艱巨性特點。鄉村治理的難點具體表現在思想認識不夠到位,主體參與有待激發;設施資源不夠完善,精神共富有待增強;數字技術水平不足,數字素養有待加強。人才隊伍較為薄弱,人才支撐有待深化;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治理合力有待提升。
2.1思想認識不夠到位,主體參與有待激發
鄉村基層治理的提升需要鄉村基層干部、黨員、村民等積極參與鄉村事務的治理和管理,提升自身思想認識和責任擔當。從當前來看,部分基層干部重視鄉村經濟的發展忽視鄉村公共性建設,缺乏對鄉村發展的整體籌劃設計;一些基層干部偏重依靠外部力量的幫扶忽視對鄉村內生力量的培養,發展規劃缺乏持續進行的內在驅動;部分基層干部自身素質不高,對黨的思想理論、方針政策領悟不夠深入,對其的傳達和宣傳流于表面;部分鄉村基層黨組織較為薄弱,一些基層干部年齡偏高缺乏干事擔當的沖勁和魄力;一些村民在外務工或到城市生活,對鄉村公共事務的發展較為淡漠,部分村民還存在鄉村改善設計是否破壞原有風水、村委干部是否收受好處費等擔憂顧慮。鄉村基層治理要激活各方力量主動參與,彼此相互信任通過團結協作方式真正實現鄉村發展,使他們在鄉村發展中實現自身人生價值,在鄉村面貌改善中形成對中國共產黨、偉大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層次認同。
2.2設施資源不夠完善,精神共富有待增強
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幫扶支持力度,但還不能滿足村民對居住環境改善和獲得優質公共服務的美好生活期待。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運輸條件、體育健身器械、灌溉農田設施和污水管網建設等,這些設施環境直接影響村民的居住體驗、衛生健康狀況。鄉村工作環境較為艱苦,教育資源較為缺乏,鄉村學校學生人數減少,一些鄉村教師甚至要承擔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學任務,缺乏專業的體育、音樂、美術、心理等設備師資資源。鄉村治理的提升不僅要關注到硬件設施的改善,還要注重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思想文化“軟件”。鄉村有很多古村落、民族村寨、農業遺跡等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民間戲曲、手工技藝、民族服飾和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注意對其保護傳承。在舉辦文體活動時要注意契合村民審美興趣,把鄉土特色文化融入鄉村建設,并將鄉村文化與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在創造性發展、創新性發展上下功夫。
2.3數字技術水平不足,數字素養有待加強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數字技術日益融入鄉村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成為提升鄉村基層治理、促進持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但當前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存在信息基礎設施滯后、數字技能人才缺乏、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不深等現實難題,成為進一步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推進鄉村技術振興發展的桎梏因素。部分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薄弱,網絡信號不穩定網速低,同時其他基礎設施不足如電力設施老化或供電不足也會影響數字設備的運行效率。鄉村經濟相對落后,在技術保障上缺乏網絡安全防護設備和技術的專門人員,難以吸引有數字技術技能的人才參與建設,存在數字鄉村人才需求強盛,但鄉村數字人才有效供給不足矛盾。城鄉數字發展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鄉村數字化發展遲滯,標準化的數字鄉村建設在“小、散、遠\"的鄉村使用率低,部分年齡較大村民甚至從未接觸過互聯網。留在鄉村的多為老人、小孩,對數字技術使用意向偏弱,參與建設的主體性相對缺失,難以提升其數字技術水平和素養。
2.4人才隊伍較為薄弱,人才支撐有待深化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書寫好鄉村振興人才篇,以“人才聚”為鄉村發展提供強勁人才支撐。當前鄉村地區在經濟發展、公共設施、就業機會方面還相對落后,既缺乏有技術背景的農業專業型人才,也缺乏文化旅游、鄉村規劃、電商物流等方面的復合型人才。很多農村年青人選擇外出務工,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小孩。受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影響優秀人才持續外流,人才隊伍后備力量不足,人才結構斷層,缺乏鄉村內生發展動力。一些基層干部年齡較大,觀念較為陳舊不能及時跟進學習。部分基層干部安于現狀,缺乏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總體籌劃安排的創新性。部分青年基層干部熱情有余但對農村情況不夠熟悉,缺乏工作經驗,干勁沖勁受挫。一些干部信息化水平較弱,對辦公軟件不夠熟悉,影響鄉村治理效能發揮,不利于鄉村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發展。
2.5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治理合力有待提升
鄉村全面振興持續動力有待于長效機制的完善,形成地方政府、基層干部、黨員和村民等多方力量治理合力,通過制度設計、機制完善凝聚各民族團結力量,扎實推進共建美好家園建設。部分基層干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認識不足,一些基層干部年齡偏大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技術較弱,民族工作流于形式口號,開展民族工作的人才隊伍、保障機制、獎勵制度、監督體系尚不健全,難以形成長效化、系統化工作效能。長效化機制的建立要考量多方參與主體的利益,細化落實政府與市場的制度設計,村民與政府之間規則設計、村民之間規則安排以及各項規章制度的規范落實,以共贏發展激發主體主動參與。
3加強鄉村治理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路徑
加強鄉村基層治理促進各民族繁榮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要素。針對當前鄉村治理面對的發展困境,政府、地方、基層黨組織、基層干部、鄉賢力量和村民要匯聚發展合力破解發展難題。通過深化認識提高站位,激活多元主體參與,提升完善公共服務,構筑共有精神家園,提高數字技能素養,助力鄉村發展加速,強化人才隊伍培養,點燃人才發展引擎,建立完善長效機制,提升基層治理合力探尋發展路徑,繪就鄉村發展美好畫卷。
3.1深化認識提高站位,激活多元主體參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效能的核心。在鄉村基層治理中通過比較通俗、接地氣的語言加強基層領導干部的宣傳培訓,使其深化對民族工作的認識,把國家民族工作的文件要求轉化為易于被基層干部、村民接受的群眾語言。提高基層干部政治站位,使其深刻認識到鄉村的全面振興既包含物質根基的夯實,也包含鄉村公共性建設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選派具有專業背景的干部深入基層,如大學生村官、駐村干部等,加強對鄉村發展的布局謀劃。講好身邊民族團結故事,如利用傳統習俗、名人故事、感動中國人物和鄉賢代表等引起村民共鳴,激發多元主體主動參與鄉村基層治理的積極性。結合鄉村特色塑造品牌節慶活動,發展鄉村旅游、非遺工藝品、康養旅游等,吸引年青人返鄉創業,在鄉村發展中成就人生價值。
3.2提升完善公共服務,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提升農村基層治理要加強對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的便利度,提升鄉村居民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增強農民群眾生活的幸福感和滿意度。正視鄉村發展中的公共服務短板,統籌協調政府、社會組織和村民多方力量,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教育資源、醫療衛生服務和社會保障服務等,解決鄉村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效率不高問題。隨著鄉村物質生活的充實,村民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因此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力支撐。重視對傳統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跡的挖掘和保護,聚眾力保護鄉村文化資源,并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加強整體的規劃和提升。同時鄉村在傳統民俗、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方面資源豐富,要守護好非遺文化,積極培養非遺傳承人,匯眾智推動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合推進其傳承創新。把理論語言轉化為生活語言、藝術語言,通過生活化語言的融合創作更易于被村民接受,成為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傳遞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新時代文明風尚。
3.3提高數字技能素養,助力鄉村發展加速
廣大農村地區是全面提高數字技能和素養的難點地區,國家要持續加強對農村通信網絡、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技能培訓,針對不同鄉村特點整合數字技術服務平臺滿足村民多樣需求。針對鄉村居民老齡人口、低齡人口較多狀況,簡化操作流程降低操作難度,通過貼合當地的生活化、趣味化的語言加強宣傳培訓,激發鄉村居民興趣,吸引鄉村居民主動參與。數字鄉村建設是系統工程,需要國家整體謀劃、地方政府協同、社會有效協助、村民主動參與予以落實。各地結合農業生產生活實際開展有針對性促進農業生產、方便農民生活的技術應用培訓,讓鄉村居民看到實實在在的便利,體會到真真切切的參與感和幸福感。營造人才發展環境吸引高校青年學生、鄉賢力量、商界成功人士等支持鄉村建設,加強復合型“新農人\"培養,通過智慧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電商直播帶貨、短視頻宣傳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品質、塑造品牌、完善農業生產鏈條,激發鄉村內在發展動力,在扎根鄉土中實現人生價值。
3.4強化人才隊伍培養,點燃人才發展引擎
點燃人才發展引擎,加強鄉村人才工作隊伍建設,一是加強本土人才隊伍培養,通過開展相關農業技術培訓、職業技能教育提升村民綜合素養,特別是可以結合一些案例、圖示直觀展示,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帶領村民實操演練鞏固教學成果;二是開展手工技藝、戲曲曲藝、非遺技術等培訓宣傳,保護傳承傳統手工技藝,并探索適合鄉村特點的市場模式和發展策略,促進傳統和現代結合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三是深度挖掘本土優秀人才,選拔具有本土生活經歷熟悉當地風俗習慣并掌握一定專業技能的人才,創造良好人才環境,吸引青年鄉村人才扎根鄉土,優化鄉村人才隊伍結構;四是鼓勵從鄉村走出的從政從商求學優秀人士參與鄉村治理,加強宣傳講好鄉賢人物故事,樹立鄉賢人物榜樣,吸引更多鄉賢力量加入反哺鄉村,支援美麗鄉村建設;五是加強對鄉村基層干部、鄉村年青人進行電商直播、物流運輸、旅游發展相關培訓指導,打開銷售渠道拓寬發展思路激活農村經濟。
3.5建立完善長效機制,提升基層治理合力
建立健全鄉村基層治理長效機制,更能凝聚形成基層治理合力,保障鄉村健康發展的持續性。要牢牢緊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致力于維護民族團結和增強各民族之間的情感,積極營造溫馨和諧繁榮的鄉村家園,一方面國家要持續加大對鄉村支持幫扶力度,加強國家層面對鄉村建設的整體設計。另一方面鄉村也要依靠制度機制的建立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有效合作,真正形成鄉村建設的內生發展力量。當鄉村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建立后,人員的更迭、流動不大會影響到機制發揮作用的有效性,更能匯聚多方力量持續推動鄉村發展。制度機制要考量多方主體互動的有效性、與當地特點匹配性和發展鏈條的完整性。制度機制設計要激活村民自身的廣泛參與,以利益實現、服務認可、價值達成推進參與主體主動參與、持續融入。如在鄉村治理中村民參加公共服務折算成貢獻值或錢在村務欄公示,機制完善可使多方主體在團結協作中凝聚團結力量,在攜手推動鄉村高質量中加強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以及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4結束語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我們都要成為踐行者。提升鄉村基層治理,從思想認識深化、公共服務完善、數字素養提升和人才隊伍強化等多維發力,凝聚多方團結力量,推進深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書寫鄉村振興斑斕畫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6) :4-17.
[2]蔣慧,孫有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現代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1):1-11,180.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4]張勁松,何彬,金亞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民族地區鄉村治理內在邏輯和發展路徑[J].貴州民族研究,2023(3):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