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3-0076-04
DOI:10.20028/j.zhnydk.2025.13.018
Abstract:TorealizeChinesemodernizationstyle,wemustacceleratetheall-roundrevitalizationofruralareas.Realizing effectiveruralgovernanceisanimportantpartofthe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animportantmovetoconsolidatethe achievementsofpovertyalleviationandpreventalarge-scaleretumtopoverty,andanimportantstepinthemodernizationof China'sgovernancesystemandcapacity.Inthecontextofruralrevitalization,rural governance mustadheretotheguidanceof Partybuilding;promotetheintegrationofautonomy,ruleoflawandvirtue;andbuildanewpatemofruralgoverancefeaturing jointconstruction,jointgovernanceandsharing.Moreover,weshouldpromotethe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andbuilda solid economic found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Keywords:uralrevitalization;rural governance;path;party building leading;autonomy,ruleof lawandruleof virtue
實現鄉村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治理有效強調的是對鄉村治理提出的要求。2025年初,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強調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重申鄉村治理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性。在黨和國家帶領全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后,鄉村治理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的重要一招。此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步,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環節。為此,我們必須多措并舉,為鄉村治理再開新路
1堅持黨建引領,密切黨群聯系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農村現代化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部分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推動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鄉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鄉村群眾的“樞紐站”“樞紐站”建設關系到黨中央重要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部分鄉村基層黨組織,對于年輕、有學歷的黨員缺乏吸引力,優秀人才外流現象嚴重,容易產生能力不足的危險,一些鄉村群眾文化水平有限,容易陷入學習不深人、效果不明顯的困境,導致鄉村地區黨的方針、政策的學習難以落實,黨的方針政策下達不到鄉村,容易產生脫離群眾的危險。部分鄉村黨員受消費主義、利己主義等觀念的影響,思想轉變,為人民服務意識淡薄,產生消極腐敗危險,最終危害黨和國家事業。因此,堅持黨建引領,密切黨群聯系,防范脫離群眾危險;必須加強基層黨建,提升基層黨組織的鄉村治理能力,遏制腐敗在基層滋生。
鄉村黨支部必須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創新工作方法,不斷提升自身在鄉村治理中的政治領導力和群眾組織力,密切與群眾的聯系,依靠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同鄉村群眾共同推進鄉村治理工作,促進鄉村振興、實現興農強黨。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經常到農民群眾家中走一走、看一看,深入群眾、扎根群眾,問計于民、問需于民,關心群眾安危冷暖、急難愁盼,從農民群眾的喜怒哀樂中檢視我們的工作”。深入群眾、扎根群眾要求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鄉村治理中加強同群眾的聯系,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憂。
鄉村治理必須加強鄉村黨組織自身建設。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必須加大力度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深入基層。鄉村黨支部及支部成員必須自覺接受上級黨組織和鄉村群眾的監督,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鄉村黨支部必須明確自身定位,發揮自身在鄉村治理中的引領作用,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和上級黨組織的方針政策,為鄉村群眾做好表率,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能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僅如此,必須加強對鄉村領導班子的教育引導,提高其鄉村治理能力。
2堅持基層群眾自治,調動村民自治積極性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制度,這一制度的目的是實現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發揮村民在基層自治中的主體性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然而長期以來,鄉村群眾自治意識淡薄,將鄉村治理當作是村委會領導干部的事情,再加上土地流轉承包后大量鄉村青壯年外出務工,鄉村中留下大量老人和兒童,他們對鄉村治理的積極性相較于青壯年來說更低,這就造成了鄉村真正自治主體的缺失。為此,必須調動鄉村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在鄉村中的主人翁意識,實現鄉村群眾在鄉村當家做主,切實減輕基層治理負擔,實現真正的基層群眾自治。
堅持基層群眾自治,培養鄉村群眾的自治意識是核心。對此,基層黨組織和基層組織必須深人群眾,針對事關群眾的利益的問題多聽取群眾意見,自覺向群眾學習,虛心向群眾請教,在同群眾的良性互動中推動鄉村事務的處理和彰顯村民的主體價值,潛移默化地引導鄉村群眾關心鄉村事務。
堅持基層群眾自治,暢通鄉村群眾自治渠道是關鍵。基層黨組織和基層組織可以實施村務陽光工程,豐富村民議事協商形式和規范村級組織工作事務,引導村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推動落實“四議兩公開”和“三務”公開,創新協商議事形式和活動載體,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讓基層群眾通過多途徑參與到鄉村治理中去,做到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發揚人民民主的真諦。
堅持基層群眾自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自治機制是基礎。“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一方面可以完善村民會議制度,推動鄉村有序參與鄉村治理,保證村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另一方面可以推動村鄉賢理事會建設,這是應對鄉村青壯年外出務工,鄉村中留下大多老人、婦女、兒童的有效措施,鄉賢理事會成員部分身為鄉村中的原住民,部分曾在村委會和村支部任職,對鄉村事務有一定的了解,能夠代表一部分村民的對于村務的看法,還可以憑借自身的經驗積累協助基層組織推行相關政策。
3堅持依法治村,以良法善治保障鄉村治理
依法治國是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在鄉村治理中我們必須堅持依法治村、依規治村,為鄉村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自2004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以來,土地經營權流轉在鄉村逐步推進,隨之而來的鄉村青壯勞動力的外流以及土地承包者介入到鄉村治理中,由此導致鄉村的人口結構和利益格局甚至治理主體都發生了變化,那么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必然隨之改變,相應的傳統鄉規民約必須改變。加之傳統鄉村群眾法律意識相對淡薄,不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出現矛盾糾紛大多依靠鄉村中德高望重者來處理,雖然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但卻與我國建設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自標有所不符,因此必須推進依法治村、依規治村。
堅持依法治村,推動鄉村群眾知法守法用法信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和化解矛盾靠法的社會環境。知法是依法辦事的前提,必須重視法律普及工作,幫助村民了解國家的相關法律規定,推進村規民約的公開,讓村規民約從村委大院走進村民的心中。守法即遵守法律法規,是依法辦事的表現,在推進法律普及工作的過程中必須發揮法律的警示作用,防止發生知法犯法現象。用法是對知法的深化,是對傳統鄉賢治理鄉村的豐富和補充,有利于促進鄉村治理中德治與法治相融合。信法即增強法律權威,是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關鍵,可以通過向村民介紹法律案件,讓他們感受到蘊藏在其中的公平正義。推動村民知法守法用法信法,村委會領導干部必須帶頭知法守法用法學法信法,發揮他們在法律向基層下移過程中的橋梁作用與在鄉村良好法治環境形成過程中的模范帶頭作用。
堅持依法治村,必須在形成整體穩定的鄉村法治大環境的基礎上突出重點,應對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新解答。土地承包者對鄉村治理的介入會沖擊舊有的鄉村利益格局,舊有利益格局的變動中,村民的權益維護問題、作為土地承包者和村民之間溝通橋梁的村委會干部的作用就尤為突出,針對這些新問題必須強化對土地承包者和村委會干部的制度約束,完善配套法規,確保雙方不越界,實現村委會領導干部的權力為鄉村群眾所用,國家政策的實施為維護廣大鄉村群眾的利益所用。
堅持依法治村,依靠原有的村委會、黨委班子是不夠的,推進法律人才向基層下移,讓懂法的人講法,才能形成真正的普法。此外,開展對基層領導干部的法治素養培訓工作,讓基層領導干部在成為鄉村事務的管理者的同時成為鄉村普法工作的推動者。
4堅持弘揚優良風尚,營造良好德治環境
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鄉村治理在推進依法治村、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同時必須推進以德治村,營造良好的德治環境。在經濟高速發展和互聯網迅速普及的今天,鄉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娛樂方式趨向多元,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沖擊傳統思想觀念,導致部分傳統習俗的畸變,如天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和鋪張浪費等,這些顯然與孝敬父母、勤儉節約、誠實守信和見利思義等優良傳統相違背,凸顯出傳統德治體系與當今鄉村社會發展的脫節。此外,法治雖然是鄉村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但鄉村社會構成的復雜性與文化背景的多樣性使鄉村治理不可能迅速完成由傳統德治為主、法治為輔,到當今法治為主、德治為輔的轉變,為此,我們必須在法治的前提下堅持弘揚優良風尚,營造良好德治環境,推動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美好愿景的實現。
在德治環境的營造中,一方面要發揚中華優良傳統美德,堅持就地取材,挖掘所在鄉村的優良傳統和道德模范資源并予以繼承發展。黨中央歷來重視對傳統資源的發掘與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挖掘優良傳統,不僅可以用優良傳統引導村民向上向善、抵制錯誤思想的侵襲,還可以探尋這些傳統背后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上文提到構建鄉賢理事會發揮橋梁作用協助鄉村治理,鄉賢自身具有的良好的道德修養,在鄉村中具備一定的威望,長久以來在鄉村中擔任道德教化的工作,與促進鄉村德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調動鄉賢參與鄉村德治,必然有助于良好的鄉村德治環境的形成。
另一方面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農村中,讓時代主旋律在鄉村奏響。鄉村黨組織要筑牢鄉村意識形態陣地,做好鄉村地區的宣傳工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群眾的生活中,成為基層群眾日用而不覺的行為規范。鄉村中的黨員干部必須發揮自身的先鋒模范作用,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共同推進,為營造良好的德治環境開好頭,帶好路。此外,針對畸變的傳統習俗的整改,不能僅采取制度約束的方式去規范,還要傳播科學思想,使村民從封建迷信思想的禁錮中走出來,提高明辨是非、抵制錯誤思想的能力。
5創新鄉村治理體制機制,構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進入新時代,鄉村治理主體、治理對象和治理方式等發生較大變化,傳統鄉村治理機制與目前鄉村社會已然脫節。鄉村治理事業發展面臨新問題,首先是部分鄉村地區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參與度不高,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地位缺失,黨員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存在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意識淡薄等現象。其次是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不夠完善,三者之間難以有效對接,縣級領導班子成員包鄉走村、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包村聯戶、村干部經常入戶走訪制度落實難度加大。最后是村民自治過程中存在著民主決策程序不夠科學、民主監督機制存在漏洞以及民眾缺乏豐富的參與渠道等問題。
新時代鄉村治理,要在鄉村建立健全村黨委領導、村委會負責、社會各方協同、鄉村群眾參與、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治理體制,構建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支撐的鄉村治理體系,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首先要建立健全村中重大事務由村黨組織研究討論機制,推動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持之以恒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在鄉村治理工作中凝聚廣大基層黨員和鄉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引導鄉村群眾自覺聽黨話、跟黨走,確保鄉村治理獲得實效、得到群眾擁護。完善對黨員的量化考核制度,從政治素質、為民服務的表現進行考核,切實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履職盡責能力。其次要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推動三級組織之間信息溝通、政策相通、工作對接。堅決整治鄉村治理中的各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嚴厲打擊以填表報數應對量化考核、以過度留痕應對實地走訪等弄虛作假行為,把基層的中心工作放到謀發展、抓治理和為鄉村群眾辦實事上。最后,鄉村群眾依法有序地參與鄉村治理必須完善鄉村治理的制度體系,規范相應程序,切實將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優勢。還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拓展鄉村群眾參與的鄉村治理渠道,推動鄉村微信群、鄉村公眾號的建立,及時發布村務信息,掌握村中與情民意。
黨的十九大強調“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由此可見,鄉村治理僅僅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是不夠的,還要推動三者有機統一,實現“三治融合”,讓鄉村群眾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自覺參與村規民約制定、弘揚優良傳統,做到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相統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與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相統一,堅持依法治村與以德治村相統一,真正使黨和政府成為鄉村治理的領導者和服務者,使人民群眾成為鄉村治理的建設者和享有者,各方協同構筑起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
6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筑牢鄉村治理的經濟基礎
推動鄉村振興,完善的鄉村治理,在堅持黨建引領的前提下發揮農村居民的主動性,構筑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融合的治理體系,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農村居民收入增加,農村經濟發展。黨和國家為推動農村地區發展也采取了諸多舉措,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脫貧攻堅戰的勝利,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效,城鄉發展差距呈現縮小趨勢。但農村地區經濟仍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相較于城市,鄉村地區擁有保存相對完整的自然風光和相對突出的農業優勢,二者未得到充分挖掘,可以借助此兩方面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實現鄉村居民增收,農村治理完善,
一方面,利用鄉村地區的自然風光和古村落建筑發展農村旅游業,完善農家樂、民俗體驗等配套項目,打造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品牌,吸引城市居民周末假期前來觀光體驗,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利用鄉村地區獨具特色的農產品來發展特色農業,如黑龍江省的五常大米,江西省的贛南臍橙等,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以特色農產品為支撐開展果蔬采摘,農產品加工等新項目,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帶動鄉村居民就業。此外,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推動鄉村旅游品牌的宣傳與拓展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推動鄉村地區電商平臺的搭建與物流配送體系的完善。
鄉村地區旅游業、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不僅能筑牢鄉村治理的經濟基礎,更能改善農村地區的供水、供電、通信等條件,在便利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同時也能提升鄉村治理效率、推動人才和資源流入鄉村地區。鄉村地區旅游業、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會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吸引鄉村居民從城市回到鄉村,增進鄉村居民對鄉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治理。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更能促進鄉村居民收入提升,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減少因貧困、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引發的社會矛盾和糾紛。
7結束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鄉村治理必須在堅持黨中央統一領導下發揮基層黨建的引領作用,堅持鄉村群眾在鄉村自治中的主體地位,發揮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保障作用,發揮德治對鄉村群眾的教化作用,注重創新鄉村治理體制機制,推進“三治融合\"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以鄉村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治理,以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助推中國式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6):4-17.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19):11-16.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5-0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