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窗口,澳門擁有豐富的歷史底蘊與全球化兿術資源。近年來,特區政府亦積極推動澳門音樂產業化發展。在此背景下,本期雜誌(7月刊)《焦點直擊》欄目以“澳門音樂產業化2.0”為主題的專題報導,希望通過深度訪談,探討澳門如何結合自身文化特色與政策優勢,打造可持續的音樂產業生態,挖掘文化與娛樂的經濟潛力。
在第一版塊,棋人娛樂製作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謝復生指出,儘管困難重重,但“演唱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如國際級演出紛紛落戶澳門,不僅帶動了本地旅遊、酒店、餐飲及零售等行業,也為澳門音樂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然而,謝復生強調,僅依靠外部演出並非長久之計,未來需要加強本土產業建設,特別是培養專業經紀人及製作團隊,以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現階段最有效的方式是引進國際知名經紀人或團隊,他們的核心任務是發掘澳門兿人的市場潛力,並開拓資金、客戶及推廣渠道。此外,培養幕後專業人才(如製作、行銷、市場拓展)才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只有建立成熟的行業生態,才能讓本土音樂人“破圈”,甚至邁向國際市場。
謝復生認為,未來十年,澳門的演藝產業潛力巨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展現才華,但要培養國際級藝人,仍需專業平臺的推動。例如,可借鑒香港歌手王嘉爾(通過韓國平臺進軍國際)的成功經驗,或與國際音樂節、影視平臺合作,提升澳門藝人的全球曝光度。
澳門“演藝之都”的願景並非一蹴而就,需經歷不同的發展階段。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利用演唱會經濟的溢出效應,完善產業鏟,並培養專業團隊。未來,若能結合本土文化特色,並借助國際化推廣渠道,澳門有望在演兿產業上實現真正的突破,甚至成為華語文化輸出的新力量。
來到第二版塊,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朱振華回顧了澳門粵劇半世紀的發展歷程,進而指出,政府雖通過分級資助扶持粵劇社團,但從業者難以靠演出謀生、觀眾習慣免費觀演、場地匱乏等問題,制約了行業的持續發展。如何突破困境?朱振華認為,需從政策支持、青年培養、市場培育三方面著手,方能實現粵劇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突破。
朱振華指出,澳門過度依賴外地團隊演出,本土文化獨特性難以凸顯;硬體設施更是痛點,排練場地狹窄,高難度動作無法施展,與香港的專業劇院相比差距顯著。此外,觀眾基數小且消費意願低,“免費派票”的慣例進一步阻礙市場化發展,導致從業者收入微薄,行業活力不足。
面對人才斷層,澳門近年通過演藝學院、街坊總會、菁苗粵劇團等機構開設系統性培訓課程,吸引了一批年輕學員。朱振華強調,傳承需兼顧臺前與幕後:除表演者外,燈光、舞美、音效等技術人才同樣亟需培養,以形成完整的行業生態。部分新秀已嶄露頭角,但缺乏穩定的演出機會和職業化路徑,許多學員最終因生計問題轉行。對此,他建議政府主導建立專業團隊,制定長遠培養計劃,例如定期排演新作,並推動資深藝術家與青年人才合作。
進入第三版,澳門樂隊刃記創立人百強分享了“刃記”成立20年來的歷程。他進一步反思澳門音樂產業現狀:儘管國際演出提升城市商業形象,但過度依賴外來節目,缺乏本土產業鍵與人才培育機制。要真正發展獨特音樂文化,需系統性整合資源,支持本地藝術家創作澳門故事,並建立製作、培訓、宣傳等完整生態,才能讓本土音樂成為城市的文化標誌與驕傲。
他主張:音樂產業的長期發展不能僅靠輸入外來演出,澳門需建構本土化體系,培養創作者與作品,透過音樂傳遞城市文化認同。澳門雖歷史文化豐富且具吸引力,但本土音樂生態面臨演出場地不足的問題,從而提出急需搭建更多專業與基層演出平臺,讓本土音樂人才有機會成長、發聲,才能將文化底藴轉化為獨特的音樂生命力。澳門音樂要突破半職業困境,需從個人堅持轉向產業支持,同時保持創作純粹性,才能形成可持續的生態。
展望未來,“刃記”不只是一個樂隊名字,更代表一種精神:用真誠的音樂、堅持與勇氣影響他人。在音樂這條艱難路上,希望年輕創作者守住初心,克服現實阻礙,讓作品承載澳門的文化靈魂。
在最後的第四版塊,澳門音樂產業協會會長蘇耀光指出,澳門音樂產業應涵蓋幕前(兿人、創作)與幕後(舞臺、燈光、音響等)領域,並以本地企業或從業者為主體。他分析:澳門音樂“產業化\"仍處於初期階段,主因是本土市場規模有限且發展較鄰近地區(如香港、內地)落後30年,尚未形成成熟產業鰱。然而,由於大量國際演出落地澳門,幕後技術行業(如舞臺製作)因需求旺盛,反而比幕前更早具備產業化條件。
澳門音樂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本地市場太小,成熟的創作者和兿人多選擇外流至鄰近地區發展。蘇耀光強調:產業化的關鍵在於“造星”,需打造具知名度的兿人及爆款作品,才能吸引觀眾消費,形成良性循環。
蘇耀光提出兩大方向:政府應重點扶持具盈利潛力的企業或項目,並鼓勵澳門與鄰近地區合作開發商業價值高的計劃。在市場主導下,與其糾結本土特色與國際化的平衡,不如嘗試“音樂+影視/動漫/遊戲\"等跨界模式,透過互聯網傳播創造爆款,實現“1+1gt;2\"的效應。
展望末來,協會計劃加強與鄰近地區的產業交流,學習成熟市場經驗,同時緊跟AI等科技趨勢,善用技術紅利。此外,蘇耀光建議年輕音樂人“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精進創作,另一方面投身現場演出的幕後領域,拓展職業多元性。 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