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認為該計劃可以如何作出優化,更好配合澳門“四大產業”的發展?
澳門立法會 顏奕恆議員:自“持續進修發展計劃”首階段推行以來,已有三百多所本地機構,提出六萬多項持續教育課程、高等教育課程及證照考試申請。經教青局分析評審後,合共五萬八千個項目獲批,為本地居民提供超過了110萬個學習名。後續幾個階段在數量和種類上均有所擴增,尤其是2023一2026年度的第五階段計劃,緊密配合特區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中加強人才培養、關注多元學習需要的施政方針,納人“計劃”的項目清單中項目包羅萬有,不僅涉及金融財務、商業和管理、電腦科學、旅遊及會展業等與四大產業相關的領域,納入資助的證照考試目錄也涵蓋其中。
然而,納入“計劃”的項目清單的分類篩選仍有完善空間,由於項目類型過於繁雜,居民難以精準篩選。為此,建議進一步細分項目清單類別,並可專門設立“四大產業”專欄,方便有轉行或提升技能需求的居民直接查看相關資訊。
此外,不少居民期望課程可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建議未來推動企業與輔導機構緊密合作,共同開發更多具實操性的課程,實現與就業、在職培訓的無縫銜接。長遠來看,可持續將培訓課程與其他地區專業證照考試相銜接,引入更多與四大產業相關新崗位的資格認證,提升課程的認可度,進而將學習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澳門大學持續進修中心主任劉丁己教授:“教青局”作為“計劃”的發起機構,應擔任著主導角色,結合產業前景和社會未來發展的需求,帶領澳門居民、高等院校、社團機構及企業深入了解“四大產業”,促進相互間共同合作,推動澳門“四大產業\"的發展。
(一)教青局可透過電視、電臺及網絡平臺等加強宣傳澳門“四大產業\"的市場趨勢、其重要性及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以提高公眾認知度來激發起澳門居民、高等院校、社圈機構及企業對參與產業活動的興趣,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教青局可定期向其他單位合作(如人才發展委員會、經科局、招商局),瞭解全球與本地資訊,協助高等院校和社團機構掌握產業的最新市場動態,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的方向,制定共同的發展計劃,提供針對性的技能培訓項目,以確保其技能與產業發展相接軌。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及技能持續變化,這需要教育體系能夠靈活調整課程內容及策略以適應市場需求。通過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共同推進澳門“四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產業的繁榮。
(三)為支持高等院校及社團機構開發針對澳門“四大產業”的客製化與專業化培訓項目,教青局可考慮設立專項基金,讓高等院校及社團機構可定期舉辦產業論壇或研討會,邀請業內專家分享見解,交流成功案例,加深澳門居民瞭解澳門“四大產業”的發展潛力,激發他們的參與度。透過專業的培訓及互動交流,讓澳門居民獲得實用的技能,以提升澳門“四大産業\"整體就業率和自身在產業裡的競爭力。另外,培訓課程可採用靈活的授課模式,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方式,使澳門居民能循序漸進地了解產業發展,提升學習效果。這樣的方式不僅能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還能利用現代科技提高學習效率。

國際(澳門)學術研究院院長高勝文博士:據相關資料表示,截至2018年5月31日,居民在參與第三階段“計劃\"本地持續教育課程中,以職業技能類較多,約佔參與人數的 55% ,其次為博雅兿術類的課程。結合以上數據顯示,“計劃\"雖能夠貼合居民的需求,提升職場或個人素質,但現有課程並非完全配合特區政府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步伐。
相對而言,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新興產業的發展,“S計劃”不斷豐富計劃內容及特別注重扶持新興產業。對此,本人建議借鑒新加坡“S計劃\"的經驗,重新思考“計劃\"方向,在貫徹多元化定位目標、促進課程種類百花齊放的同時,也應配合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首先,我們可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建設,針對性地把會展、金融、中醫藥及文化創意等產業之相關課程,以及熟悉內地、東南亞、葡語系和歐盟等國家事務的綜合能力人才培訓課程納入“計劃”,以進一步增加\"計劃\"的社會效益,增強其直接服務於社會經濟建設的能力;其次因應粵港澳三地經濟一體化加速,未來可考慮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關的課程、證照考試和本地執業資格證照考試納人至“計劃”中,鼓勵居民積極地投人到大灣區建設,提升本地人才競爭力,為澳門整體經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是可在培訓需求方面投放更多資源,鼓勵居民報讀相關新興產業的課程,如增加修讀有關課程的資助金額及宣傳、制定激勵性的獎勵措施、提供赴外地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等,以推動市民積極學習、持續提升技能。通過上述方案,藉此配合特區政府施政方針,也配合澳門“四大產業”的發展,推動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澳門華夏青年協會季昱浩副會長:我們從澳門特區第21/2023號行政法規中看到:“2023至2026年度持續進修發展計劃”,旨在為終身學習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藉持續進修或考取認證提升個人素養和技能,從而配合經濟產業多元發展及營造學習型社會。從相關的網頁可以看到現階段該計劃中,有關四大產業的課程比例是比較低的。
在此建議將持續進修的課程與“ 1+4, 產業的關聯性,作為審批考量的因素之一。我認為教育及青年發展局作為審批的行政機關,對於此類課程的審批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建議在審批過程中,設立由勞工事務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招商投資促進局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跨部門協調小組,共同審查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等,最終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決定課程的審批。這樣可以從法規上去運作,吸引或推動更多的培訓機構圍繞“ 1+4′′ 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去設計相應的課程,讓更多的市民,尤其是青壯年群體學習和提升自己。 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