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疾控局的監測數據顯示,中國兒童青少年的近視率已逼近52%,家長們對近視防控的時效性和可靠性極為敏感。另據社會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高達60%以上的家長擔心孩子錯失最佳干預時機,對孩子的視力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77%的家長則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視光產品和宣傳手段心存疑慮。
在家長們這些焦慮的情緒中,任何觸及專業術語的“熱點”都可能成為情緒宣泄的靶子。如不久前的“應力事件”,其核心問題并不在于鏡片本身,而是專業知識與大眾理解之間的巨大落差。這一認知差距背后,是高度分工的專業體系與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想要破解焦慮困局,必須正視信息、邏輯與傳播模式在“認知破壁”中的重要作用。
要做好科普,首要任務是打通專業術語與消費者認知之間的隔閡。“阿貝數”“折射率”“基彎設計”等術語,如同一扇扇沒有標識的密室,令消費者無法直觀理解其對配戴體驗的意義。缺少系統化、連貫性的知識輸入,只能從廣告標語或自媒體博主的測評中零散地拼湊結論,既難以形成完整認知,也容易讓“黑科技”等概念成為蒙蔽理性的幌子。與此同時,視光專業知識傳播偏重精確學術,而消費場景偏好情感化表達,兩者并行卻如同兩條平行線,既不交匯也無法互通。久而久之,消費者在認知篩選時多憑借直覺與啟發式思維,例如“青控鏡片戴了就有效果”“鏡片越薄越好”,專業領域的“應力殘留多在退火工藝中被降到安全范圍”這一常識,在大眾視域中卻可能被解讀為“任何殘余都不允許”的零容忍。一旦行業信息無法被正確消化,就只剩下誤讀與誤傳。有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用戶通過社交平臺獲取眼健康知識,而真正深入了解專業原理的不足四分之一。
在行業高度專業化與消費者高度情緒化并存的當下,科普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信任重建。唯有打通專業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語言通道,讓消費者真正“看得懂”“聽得明”“用得安心”,行業的長期發展才能穩健、透明、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