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0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4-0053-0
Abstract:Withtheadvancementof technology,machinetranslation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cross-language communicationandisusedinmanyfields.Thisstudytakes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textsastheobjectand usesDepLasatranslationtoltoexploremachinetranslationerrorsinsuchtexts,highlightingtheimportanceofposttranslatioeditinginoptimizingthequalityofmachinetranslation.Theresearchaimstoanalyzethediferencesbetwenmachine translationandmanualeditingtranslation,andproposethreemajorpost-translationeditingprinciples:acuracy,consistencynd aplicability.Throughcomparativecaseanalysis,theproblemsexistinginmachinetranslationarerevealedfromthelexical, syntacticandtextuallevels,andcorespondingpost-translationeditingstrategiesareproposed.Theresearchresultsshowthat post-translationeditingcaneectivelycorectmachinetranslationerrorsandthecombinationofhuman-computerintranslation practicecanincreaseeficiencyandimprovequality,whichisconducivetopromotingtheintermationaldisseminationand exchang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xts.
Keywords:machine translatio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text;post-editingprinciple;post-editingstrategy;texl quality
機器翻譯(以下簡稱“機翻”近年來發展迅速,應用廣泛,其質量提升離不開機器翻譯質量評估技術的發展。但在一些專業領域,機翻仍存在明顯錯誤,以農業科技領域為例,農業科技文本常存在著專業術語不準確、時態不匹配,句子理解偏差以及格式不當等問題。為了解決機翻中出現的錯誤,譯后編輯應運而生,旨在通過人工評審和編輯提高譯文質量和適用性。
本文使用DeepL神經網絡機器翻譯工具翻譯漢語農業科技文本,分析翻譯中的錯誤,提出相應的譯后編輯原則,結合實際翻譯情況制定具體的編輯策略,旨在改善漢語農業科技文本的機器翻譯,促進其對外交流與輸出。
1機輔翻譯文本譯后編輯的重要性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中的思維內容準確完整地轉化為另一種語言的活動。早期翻譯活動依賴于人類譯員所積累的語言技能、文化理解、翻譯經驗和專業知識。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機器翻譯通過龐大的數據庫替代人類進行翻譯,但本質仍然是語言轉換。然而,人之譯文,豈可免于謬誤?況且機器缺乏理解力,尤其在專業領域,可能導致更高的錯誤率。
在科技領域,崔啟亮等從英文源文的句法樹判斷機器翻譯會出現的錯誤類型,提出了基于句法樹和文本特點的譯后編輯方法。羅季美關注機器翻譯中的術語錯誤,包括不同詞性的詞義翻譯錯誤,縮略詞錯誤和術語一致性問題;李梅等則從10萬個英漢人機翻譯對比分析當中,統計出機器在詞匯、句法、其他3個方面出現的多種錯誤類型。眾多研究表明,機器在處理專業術語、句子結構和語言習慣等方面仍然存在問題。
知網上針對“機器翻譯和譯后編輯\"主題的期刊達147篇,但通過搜索篇關摘“機器翻譯” +? “農業科技”,僅發現3篇相關文獻,而后篇關摘搜索“譯后編輯” \"+\" “農業科技\"僅有1篇文獻,主要研究核心期刊的中英文摘要,對農科文本的機翻研究相對淺顯,因而該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應用價值。
2漢語農業科技機輔英譯文本存在的問題
2.1漢語農業科技文本的特點
農業科技文本涵蓋多個領域,包含豐富的專業術語。如今,許多新興的農科術語涌現,如“植物電信號”(與植物生理過程及體內傳送信息相關的信號)、“科技小院”(中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創新模式)等。農業科技文本與科技文本類似,構思周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措辭簡練,專業性強,常使用名詞化結構、長句和被動句,確保邏輯連貫。
2.2漢語農業科技文本機輔英譯問題
機器翻譯在處理復雜翻譯任務時仍需人類譯者的干預。在詞匯方面,機器翻譯容易混淆中文專業術語的詞性;在句法上,常出現句子結構混亂,需要人為校正和重組,以確保譯文符合目標語言規范。語篇上,機器翻譯在句間邏輯銜接上常出現問題,因為漢語是意合語言,邏輯隱含在字里行間,而英語是形合語言,需要使用連接手段明確表達語法關系和邏輯聯系[。
除了語言類錯誤,漢語農業科技文本的英譯還面臨其他挑戰。例如,這類文本需保持前后文一致性,但機器翻譯可能導致術語不統一和邏輯不連貫。它還可能遺漏句子,因此需確保輸入內容和標點的完整性。此外,原文本身的表意不明也可能導致翻譯結果模糊。
2.3 譯后編輯原則
目前尚無普遍適用的譯后編輯原則,但結合漢語農科文本的特點和常見翻譯問題,機器翻譯存在術語不統一、用詞不當、語法錯誤、邏輯關系不明確和理解偏差等缺陷。因此,譯后編輯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針對這類文本,筆者認為后文的譯后編輯過程中應遵循三大原則
2.3.1 準確性原則
該原則要求翻譯忠實于原文,確保術語、概念和語境的正確呈現。譯者需具備專業知識,以確保術語的一致性和標準化,同時檢查語法和邏輯關系。
2.3.2 連貫性原則
該原則要求翻譯文本在結構和邏輯上保持一致,使信息流暢易懂。譯者應關注段落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使用恰當的過渡詞和連接詞,提供上下文信息并保持一致的語氣風格。
2.3.3 適用性原則
該原則強調翻譯應符合目標讀者的需求與使用場景,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專業水平和使用習慣,使其譯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3漢語農業科技機輔英譯文本的譯后編輯
針對機器翻譯出現的問題,本文將從詞匯、句法、語篇這三大方面進行分析和梳理,結合具體的實例,展示農科機翻文本出現哪些具體錯誤,制定相對應的譯后編輯策略。
3.1 詞匯
機器即便擁有龐大的詞匯庫,在翻譯過程中也不能夠實現詞匯的精確對應。在專業領域,機翻通常采用直譯策略僅翻譯專業詞匯的字面意思,導致各種錯誤,嚴重影響專業作品的輸出。針對農科文本中存在的類似機翻問題,制定了以下譯后編輯策略。
3.1.1 術語規范化
首先,專業術語易被字面翻譯。此外,同一專業術語在句子中和單獨翻譯時可能產生不一致的譯文。與文學文本不同,農科文本中的專業術語在不同語境下語義應保持一致。農科術語易字面翻譯,并且同一術語在句子中和單獨翻譯時可能產生不一致的譯文。下文例句都有體現這些問題,對此可以制定術語規范化策略,確保術語在句中句外的一致性和準確性,以避免歧義和翻譯錯誤。以下將舉例說明一些術語在句子中和單獨翻譯時的譯文,以及經過譯后編輯的譯文,以揭示翻譯錯誤現象和體現譯后編輯策略。S譯文為句中譯文,W譯文為單獨翻譯的譯文。詞匯翻譯對比見表1。
表1詞匯翻譯對比

形成層:W譯文不知上下文易將該詞歸類為建筑類的詞匯;形成層分為維管形成層和木栓形成層,但機器直接將“形成層\"翻譯成“vascularcambium\"也就是維管形成層,屬于詞匯錯譯。
莖端分生組織:W譯文\"thestemend\"沒有明確是莖部頂端還是末端,而莖端分生組織是位于莖部頂端,屬于詞匯翻譯歧義。分生組織對應英文“meristem”,S譯文屬于詞匯翻譯冗余。針對這種專業術語,應盡量使用譯入語中與之相對應的詞。
葉序:“葉序\"是指葉在莖上排列的方式,強調的是葉在莖上的分布而非順序,因此\"sequence\"應改為\"ar-rangement\";W譯文補充說明該詞是植物類的專業術語;在用法方面,2種譯文都是切實可行的。
光照階段:W譯文在沒有語境的情況下,默認將原文歸類為攝影方面的專業詞匯,S譯文更接近官方譯文。但\"phase\"指的是一系列變化周期中的一個部分,可以重復出現,而\"stage\"指的是一個有頭有尾的完整時期中的一部分,不會重復出現??紤]到光照階段在小麥成熟過程中只出現一次,故應使用\"stage\"一詞。
3.1.2 詞匯重構
文中S為原文,T為機器譯文,P為譯后編輯譯文
S1:智慧農業是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領域的應用,主要有監控功能系統、監測功能系統、實時圖像與視頻監控功能(改動后:智慧農業指的是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現代農業領域的一種農業模式…)。
T1:Smart agriculturereferstoanagricultural model that applies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echnology to the field of modern agriculture,with the main monitoring function system, monitoring function system, real-time image and video monitoring function.
P1:·.,mainly including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system,monitoring alarm system,and the functionof uploading real-time image and video monitoring.
T1存在詞匯錯譯和理解問題。首先,機器將“智慧農業\"誤認為“應用”,實際上它是一種模式,因此需要在修改原文后進行譯后編輯。其次,“主要有\"翻譯不準確,使用逗號和“with\"會導致后文跟隨的前文主體不明確,而\"main\"與\"monitoringfunctionsystem\"相接則會突顯僅該系統是主要的。最后,機器混淆了“監控功能系統”和“監測功能系統”,前者具備監視和控制功能,而后者具備監視和報警功能,且對幾個“功能”一詞翻譯也進行了相應修改。
S2:另一方面,生長和分化又受發育的制約。
T2:On the other hand,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are subject to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P2:...are constrained by development.
T2對“受的制約\"和\"發育\"兩詞的翻譯存在錯誤。機器將“受\"誤解為動詞,并將“發育的制約”認定為賓語。實際上,“受的制約\"作為動詞短語表明\"生長和分化\"的限制是由“發育”造成的。為了保持與原文主體結構的一致性,譯文應使用被動語態,以明確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3.2 句法
與詞匯相比,機器翻譯在句法上的錯誤更加復雜且難以修正。句法涉及詞語之間的結構、關系和順序,一旦出錯,可能導致句子意思的偏差或混淆,為此制定了邏輯整合的譯后編輯策略,上文中出現的詞匯策略在句法中同樣適用。具體案例如下。
S1:在自然條件下,當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 10% 或12% 的初日,分別作為稻或粘稻的早播界限期,再根據當年氣象預報,抓住冷尾暖頭,搶晴播種
T1: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when the average daily temperature stabilized through 10% or 12°C of the first day,respectively,asrice orindica rice early sowing boundary period,and then accordingto the year's meteorological forecast,to seize the cold end of the head of the warm,clear sowing.
P1:Under natural conditions,the first days when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stabilizes above 10% or 12% are used as the early sowing boundary period for rice or indica rice,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 forecast of that year, rice should be sown on sunny dayswhenthe cold endsand warmthapproaches.
T1的譯文存在介詞短語錯誤和句子結構問題。首先,介詞“通過\"應翻譯為“超過”,與后文的“冷尾暖頭”相呼應,且“above\"與“stabilize\"的搭配更為常見。其次,機器譯文缺乏明確主語,前后半段的主語不同,需斷句并增加主語。原文中的“初日\"作為前半句主語,而后半句考慮到上文出現\"水稻”,可用\"水稻\"作為主語,以保持連貫性。最后2個四字詞語有重疊,故選擇合并翻譯。
S2:目前一些農業信息感知產品在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開始運用,但大部分產品還停留在中試階段,產品在穩定性、可靠性、低功耗等性能參數方面還和國外產品存在不少差距,離產業化推廣還有一定的距離。
T2:Currently, som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perception products in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 began to use,but most of the products remain in the pilot stage,the product in thestability,reliability,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other performance parametersand foreign products there are a lot of gaps from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promotion of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distance.
P2:Currently,som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perception products have been used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monstration bases,but most products arestill in the pilot stag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parameters,such as stability,reliability,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exist compared to foreign products,and industrial promotion is still in progress.
T2的譯文存在時態錯誤、介詞短語誤用、主被動語態切換不當、句子結構混亂以及理解錯誤等問題。首先,譯文中的\"began\"時態錯誤。同時,中文中的主被動關系應在翻譯中明確體現。此外,句子過長,需在第二個逗號處斷句,以增強邏輯清晰度。后半段的介詞短語“和國外產品\"應理解為“相較于國外產品”。因此,應修正這些問題,邏輯整合后再翻譯。
3.3篇章
篇章是詞匯和句子的結合體,在處理篇章時,機器翻譯可能存在上下文理解不足、邏輯連貫性問題、處理復雜句式困難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有助于機器翻譯系統更好地應對篇章翻譯的挑戰,提升翻譯質量和效率。
S1:早稻常因早春低溫,發生爛秧現象。爛秧是爛種、爛芽和死苗的總稱。爛種是盲谷播種后不發芽就腐爛。其主要原因為種子成熟不良或在收獲、貯藏、種子處理和浸種催芽過程中措施不當,使種谷的發芽勢和發芽力降低,乃至喪失。
T1:Early rice is often due to the low temperature in early spring, the phenomenon of rotten seedlings. Rotten seedling is a general term for rotten seed,rotten buds and dead seedlings. Rotten seed is blind grain sowing,not germination rot. The main reason is: poor seed maturity or in the harvest, storage,seed treatment,seed soaking germination process,improper measures,so that the germination potential and germination force of the seed grain isreduced,or even lost.
P1:Due to low temperatures in early spring,early rice oftensuffers from seedling rot,which includes seedrot,bud rot,andseedling death.Seed rotoccurs when unchecked seeds do not germinate after planting,primarily due to seed immaturity or improper practices in harvesting,storage,seed treatment,soaking and germination. All these elements lead to the reduction or even the loss of germinationability.
T1的譯文存在諸多問題,包括不當選詞、表意不清、句子不連貫以及邏輯錯誤。首先,選詞不當,例如“爛秧\"\"爛種\"\"爛芽\"和\"死苗\"使用\"rotten\"和\"dead\"不夠準確,且“rotten\"通常指食物或有機物的腐爛,而非植物病害。此外,“盲谷\"應譯為“未經檢查的種子”,需更為明確。其次,首句將“早稻\"錯誤地等同于“爛秧現象”,導致語義混亂,譯后編輯將“發生\"翻譯為“suffer”,并省譯“現象”二字。再者,機器翻譯的斷句造成邏輯不清,筆者在“總稱\"和\"措施不當\"處進行斷句,將其改為三句話,并通過從句連接使其更加連貫。同時,增加“refertothefactthat\"以突出術語的客觀性。最后,由于原文并無因果關系,將“使\"錯誤翻譯為“sothat\"的問題也進行了相應調整,以提升邏輯準確性。
4結束語
通過分析DeepL對農業科技文本的翻譯情況,結合問題和譯后編輯原則,得出多個譯后編輯策略。這些策略包括術語規范化和詞匯重整,以確保翻譯準確性;應用邏輯整合策略優化句法;采用語篇連貫策略以保持整體連貫性。有效實施這些策略顯著提高了譯文的自然度和專業性,彌補了機器在理解文章方面的不足。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機器翻譯與譯后編輯的深度融合,以提升跨領域翻譯效果。
參考文獻:
[1]劉益光.人類智能優勢在口譯中的體現[D]杭州:浙江大學,2021.
[2]陳妙虹,鄭詠儀,黃麗莎,等.機器翻譯輔助農業科技類論文摘要翻譯的探討—以有道翻譯為例[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0(6):67-73,111.
[3]DePalma,Donald A,Vijayalaxmi Hegde.The marketforMTpost-editing[R]. Common Sense Advisory,2010.
[4]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3.
[5崔啟亮,李聞.譯后編輯錯誤類型研究一—基于科技文本英漢機器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5,28(4):19-22.
[6]羅季美.機器翻譯中的術語錯譯分析[J].中國科技術語,2013,15(1):41-45.
[7]李梅,朱錫明.英漢機譯錯誤分類及數據統計分析[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5(3):201-207.
[8]方夢之.英語科技文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9]季艷龍.論賴斯文本類型理論對農業科技文本翻譯的指導性[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20.
[10]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