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旅游是文旅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動力之一,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型產業手段。發展鄉村旅游能增加群眾收入、帶動創業就業、盤活閑置資產、改善人居環境、推動文化發展和縮小城鄉差距。本文通過實地調研、訪談、查閱資料等方法,圍繞發展鄉村旅游的背景和基本內容、基本含義和重要意義、當前現狀等方面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調研分析,結合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各鄉鎮情況,就當前發展鄉村旅游的一些做法和發展方向進行歸納總結,立足于區位、資源、人文三個層面優勢,找出當前發展鄉村旅游中存在的問題或困難,如規劃實施不夠具體、鄉村內涵不夠翔實、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項目特色不夠鮮明、資金來源不夠多元等,并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方式,為推動赤水市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同時,為赤水市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鄉村旅游作為一個重要的新興產業,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到鄉村、擁抱鄉村、融入鄉村,從中感受自然山水、風土人情,從而獲得心理和生理上的放松和娛樂。近年來,隨著政策傾斜以及人們對鄉土文化、健康休閑的需求持續增長,鄉村旅游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成為助推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引擎、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赤水市憑借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濃厚的紅色文化,為該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赤水市發展鄉村旅游的背景及意義
科學內涵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是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農村居民為行業主體,以農村文化為基礎內涵,以農村田園風光和農業農事活動為特色項目,以滿足游客多層次精神需求(如休閑娛樂、回歸自然)為導向的一種旅行方式。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當前鄉村旅游的發展多是利用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如打造農家小院,為游客提供休閑、觀光、體驗、娛樂多種服務,以增進游客對農業及農村生活體驗為目的的新型產業。根據數據,鄉村旅游市場主流客群主要集中在80后、90后群體,他們更加追求旅游的體驗感和參與感,更偏好鄉村旅游。
當前,我國鄉村旅游產品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以森林、河流、濕地、花海等為主的生態風光型,以農家樂、農場、蔬果園采摘為主的鄉村體驗型和以度假村、溫泉、康復療養為主的健康養生型。結合赤水市實際來看,鄉村旅游產品主要為鄉村體驗型和健康養生型兩種類型的綜合,更側重于農家樂休閑游玩、康養宜居方面。
發展背景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提升鄉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規范化水平;加快構建農產品和農資現代流通網絡,支持各類主體協同共建供應鏈。數據顯示,在鄉村旅游整個消費群體中,從年齡和性別來看,19~35歲占比64.8%、36~50歲占比32.8%,其中,女性占比62.8%;從收入水平來看,消費者收入范圍在500~10 000元占44.6%,10 001~15 000元的占比29.2%;從職業角度來看,企業職員占56.4%。可以看出,鄉村旅游已逐步成為中低消費群體和企事業職工假日休閑、放松身心的重要選擇之一。因此,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大有可為,將對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前,赤水市正在推動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提出要加快構建“場景+住宿+多業態”旅游生態圈,也為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指出發展方向和路徑。
重大意義
一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鄉村旅游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得農村經濟從單一的農業生產向多元化轉變,一定程度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二是盤活農村閑置資產。發展鄉村旅游可以盤活農村閑散土地,打破傳統土地產出低、效益低、收入少的格局,解決閑散土地無人經營的問題,實現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利益最大化;提高閑置農房等資源利用率。
三是改善農居環境條件。服務質量和旅游體驗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如道路交通、住房住宿、衛生廁所、污水處置、生活垃圾清運和處理等,從而保障游客需求。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可直觀改善當地農村人居環境。同時,鄉村旅游也更需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帶動當地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和跨越。
四是推動鄉土文化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可以展示農村自然景觀、農業生產生活方式,還滿足了人們體驗農家生活、追求休閑、度假的需求,也傳承和保護了當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民俗活動、手工技藝等鄉土文化。發展鄉村旅游,挖掘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旅游,以旅游為載體傳承和創新鄉土文化,從而助推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五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較于城市滯后,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城鄉差距持續擴大。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多元化發展,大量城市居民前往鄉村體驗風土人情、進行旅游休閑活動,各類生產要素也向鄉村集聚,有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赤水市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
資源稟賦優越
赤水市堅持“全景赤水、全域旅游”理念,從單一景區建設管理向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全域按照景區標準統籌建設,做到景區內外一個樣,形成了“城鄉村景”一體化發展的格局。赤水市是國內首批榮獲“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稱號的城市,有1處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旅游區)、2個國家森林公園、3個歷史文化古鎮、4個5A級自然景區、5張特色旅游名片、6個生態旅游度假區。赤水市有“丹霞之冠”“竹子之鄉”“千瀑之市”“桫欏王國”“革命圣地”之譽,先后獲得“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生態市”“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殊榮,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麗的地方”,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來,心靈可以放松歇息的旅游勝地、康養福地。赤水市有一條別具特色的旅游公路——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全長160千米,是全國第一條河谷旅游公路;有集旅游觀光、文化休閑、康養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15千米河濱康養大道。
打造生態旅游區
赤水市充分利用優越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以聚居點為中心,在現有基礎條件下結合區位特點、特色完善配套設施,打造生態旅游區。例如,復興鎮張家灣凱旋村,地處赤水市中心城區通往十丈洞瀑布景區、燕子巖景區的必經之路,交通便利,轄區內又有風溪河穿越全村,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是赤水市丹霞旅游區的核心地帶。如今,張家灣已打造星空露營、篝火晚會、山地越野車、油菜花節等特色生態游玩項目。
打造康養旅游地
赤水市依托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康養旅居為抓手,積極打造集觀光、康養、休閑、娛樂、度假一體的綜合型休閑勝地。例如,兩河口鎮黎明村、大壩村,依托十丈洞瀑布景點客流,吸引游客到村旅居;葫市鎮天鵝堡、天島湖度假區,因氣候涼爽,成為川渝地區首選避暑勝地。
打造特色旅游鎮
赤水市探索培育“鄉村旅游+”模式,將鄉村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針對不同消費群體打造文旅路線,形成了鄉村旅游新業態。例如,大同鎮中共赤合特支舊址、非遺竹編產學研基地,通過打造“鄉村旅游+紅色文化”“鄉村旅游+非遺文化”等,成為當下鄉村旅游打卡熱點。
赤水市發展鄉村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規劃設計不夠具體
從赤水市全域角度看,旅游產業有總體規劃和引流設計方案,但針對鄉村旅游部分規劃設計不夠詳細、具體;從鄉鎮區域情況看,鄉村旅游整體發展還處于自由發揮階段,對發展定位、景點規模、客流容量、市場競爭優勢和弱勢等分析還不夠透徹和精準。
鄉村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
文化是鄉村旅游之魂,深入挖掘鄉土文化如農耕文化,可以助力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綿延數千年的農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傳承發展農耕文化可以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文化資源和精神資源。但當前,赤水市鄉村旅游發展還以自然風光為主,尚未實現與農耕文化的深度融合,對農耕信仰和傳說、傳統農耕體驗、鄉村歷史遺存、傳統民俗活動等方面內容沒有進行深入發掘,鄉村旅游發展缺少內生動力。
項目特色不夠鮮明
當前,赤水市以農業觀光游玩為主,吃農家飯、垂釣、棋牌娛樂等為輔的鄉村旅游與“人造古鎮、古村”缺乏鄉村韻味的同質化旅游項目已經不能滿足游客日益提升的體驗需求,特別是一些90后甚至00后消費群體,他們更多追求極致體驗、極致“出片”,從過去“到此一游”到現在“視頻精剪”,赤水市現有鄉村旅游項目不能滿足游客多元化、個性化需求。
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因素。以赤水市石堡鄉為例,景區連接道路普遍存在路面狹窄、彎急坡陡等問題;集鎮區域餐飲接待能力有限,停車位、公共衛生間數量不足;公共照明設施不完善,休閑娛樂場所和特色商品購物點基本空白。
資金來源不夠多元
當前,赤水市鄉村旅游發展面臨資金困境。作為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的系統工程,鄉村旅游建設存在顯著的資金缺口問題。一方面,地方收入增長壓力較大,財政支撐有限;另一方面,民間資本普遍采取收縮策略,社會資本投資意愿明顯減弱。
推動赤水市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注重頂層設計,完善制度體系
在現有規劃基礎上,優化鄉村旅游布局,加強鄉村旅游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的銜接融合。進一步細化鄉村旅游發展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加大政策保障體系的構建和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力度,聯動分析研判優劣勢情況,打通鄉村旅游“第一公里”。
注重文旅融合,提升競爭優勢
立足鎮村不同的鄉土、鄉情、鄉俗、鄉愁、鄉韻,結合農業、農村、農民、農事、農俗的特點,探索鄉村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將文體活動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通過組織鄉村文化賽事、提煉鄉村文化IP、講好鄉村文化故事、打造鄉村文創產品、構建鄉村文化場景、搭配鄉村生活體驗套餐等方式,形成獨具市場競爭力和鮮明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
注重設施完善,保障服務質量
以“四在農家·和美鄉村”為抓手,推動農村改廁改圈、垃圾清運、污水處理等,持續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完善農村基礎配套設施和鄉村綠化美化,扮靚鄉村顏值。同時,鼓勵和發動群眾利用閑置農房,結合生活體驗、鄉土情懷、特色活動等開辦鄉村民宿,以此吸引和滿足更多鄉村旅游客流主體新需求。
注重資金籌措,解決發展瓶頸
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在鄉村振興、紅色文化、生態水體保護等方面專項資金投入,同時,充分利用各類林業、農業、環保、國土、文化項目等配套優惠政策,有效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整合多方資金渠道,有效突破發展鄉村旅游缺少資金的難題。
注重人才培育,優化服務水平
一方面,加強鄉村旅游管理者和經營者培育,提高管理技能和經營水平;另一方面,抓好鄉村旅游服務人員隊伍建立和培養,包括當地群眾整體形象和素質,鼓勵和引導當地村民、大學生、返鄉創業人員參加鄉村旅游、民宿經營、酒店服務、餐飲服務等培訓班,從而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整體素質。
注重宣傳推廣,營造旅居氛圍
鄉村旅游發展的關鍵是聚人氣、引客流。聚人氣,可充分利用新媒體和現代信息化技術,包括社交媒體、網絡平臺、電視廣播等,對鄉村旅游進行宣傳,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引客流,可舉辦各類活動,如農事體驗、民俗活動等,也可打造網紅打卡點,通過自媒體或網絡直播團隊進行宣傳造勢,搶抓熱點流量進行客源引流,從而解決客流不足問題。
(作者單位:中共赤水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