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視域,系統探討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實際困局和實踐理路。在理論邏輯上,鄉村振興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城鄉融合為必然、共同富裕為目標,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然而,當前鄉村振興仍面臨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體制機制協調不足,農民參與動力有限,產業質量亟待提升,人才短缺制約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壓力加劇等諸多現實困局的挑戰。為此,本文提出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投入力度、強化組織領導、推動技術與產業融合、加強人才培養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實踐理路,旨在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實踐提供參考與啟示。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大成果,不僅關乎國家發展全局,更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在這一進程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和“三農”問題的關鍵路徑,更是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征的核心維度。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現代化必須立足國情,將鄉村振興納入國家現代化整體布局,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鄉村全面振興通過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實現共同富裕,不僅為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更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研究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更能為新時代“三農”工作實踐提供科學指引,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
農業現代化: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農業生產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基石,這在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地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得到了深刻闡釋。在他們看來,農業生產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創造歷史”的首要條件。農業生產效率的高低,不僅關乎農業與工業之間社會分工的發展步伐,還決定著農業勞動力向城鎮及非農業轉移的節奏與規模大小。因此,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成為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中,農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基石,更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旨在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提供重要政策指引和實施路徑。農業現代化作為核心目標之一,其實現路徑包括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打造產業化農業經營體系,拓寬農產品加工產業道路,進而保障農業長久穩健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城鄉融合:實現現代化的歷史必然
城鄉融合發展已成為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面對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中日益加深的城鄉分化現象,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理論建構過程中,既批判性地借鑒了早期社會主義者關于“城鄉協調發展”的構想,又對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自發秩序”學說進行了理論揚棄。他們深入剖析了工業革命背景下城鄉關系的動態演變過程,最終得出城鄉界限必將隨著社會發展而逐漸消失這一符合歷史規律的科學論斷。他們指出,城鄉關系的演進軌跡根本上受制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其演變歷程表現為從早期的“未分化”形態,逐步經歷“分化”與“矛盾”階段,最終達到“一體化”狀態,這一系列轉變本質上是由生產力進步所決定的客觀歷史進程。
當前,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成為影響整體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鄉村振興著重于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與資源均衡共享,引導人才、資本、技術等優質資源向鄉村流動。通過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交通、水利、電力和通信等基礎設施條件,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可以有效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不但能拉動鄉村經濟持續增長,還對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大有益處,實現城鄉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通過這樣的努力,中國式現代化將更加全面和均衡,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追求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目標。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確保全體人民能夠共享國家發展的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和“三農”問題的綜合方案,其目標是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促進農民增收和提高生活水平。
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通過培育和壯大鄉村產業,促進鄉村經濟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尤其是深耕農副產品加工、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做好特色農產品產銷工作,能實實在在增加農民收入,為他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此外,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提供優質的教育、醫療和養老服務等公共產品,同樣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關鍵途徑。
憑借這些具體辦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能夠帶動農村經濟煥發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增進農民的生活福祉。確保農民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多個層面上都能享受到現代化帶來的紅利。這樣的發展模式,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勁動力,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國家的長遠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振興的實際困局
城鄉發展協調性、平衡性有待提升
雖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新成效,但是城鄉融合發展仍存在一些短板。目前,城市與鄉村在收入水平、教育醫療資源、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當前,我國部分鄉村地區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其中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和污水處理設施的覆蓋率與處理效能亟待提升,這不僅制約著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進程,更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構成了關鍵性挑戰。
制度協同機制尚待健全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資金保障環節依然面臨著不少難題。目前,鄉村振興的資金來源過于依賴地方財政專項資金,缺乏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一是資金來源渠道窄,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主體單一。二是圍繞鄉村振興制定的政策措施,在統籌協調與聯動落實層面缺乏連貫性和有效性。三是條塊分割的項目和資金分散,影響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使用效率。
農民主體作用需要更好發揮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農民參與機制有待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需要進一步發揮,動員農民的方式方法需要創新,決策過程的民主化程度有待提高,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需要更好激發。此外,現階段各類新型農業經營組織與個體農戶尚未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其在促進小農戶發展方面的輻射帶動效應仍需強化。
產業發展的品質與層次仍有待提高
鄉村產業振興的基礎尚需進一步夯實。一是生產經營呈現小、散、弱特征,技術應用水平不高,投入產出效益偏低;二是以農旅融合、數字農業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主要由外部資本推動,與在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深度不足;三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存在短板,技術成果轉化效率有待提高;四是產業配套服務存在明顯短板,特別是在產品儲運、信息服務等環節,專業化服務供給難以匹配產業升級需求。這些問題制約著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人才短缺是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當前,鄉村地區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農村留守人口主要為老婦幼群體,能夠扎根鄉村、專注農業生產實踐的本土專業人才稀缺。此外,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隊伍規模不足,現有人員專業能力、服務效能有待加強,特別是教育和醫療領域,文化、體育、社會工作等領域人才短板明顯。
生態環境保護仍需持續發力
現代農業實踐中,化肥農藥和地膜的使用強度需要科學調控,以更好地保護土壤健康,維持耕地生產能力;農村地區的工礦企業環保治理水平有待提升,水體和土壤環境保護措施需要加強;村鎮建設用地規劃管理需要更加注重集約高效,切實守護優質耕地資源;同時,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仍需持續推進,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振興的實踐理路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完善的政策框架。加強政策引導,做好協調推進,強化統籌布局,以縣域為實施主體,精心編制鄉村振興規劃體系。這些規劃應與城鎮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相互銜接,實現規劃的一體化,即“多規合一”。同時,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細化配套措施,確保政策銜接有序、落地見效。
加大投入力度,拓寬資金來源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有力的資金支持,因此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并拓展資金來源渠道。一方面,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促進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鄉村振興,助推農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需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機制,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積極發展農戶信用貸款,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點放到鄉村,構建多元化的資金投入結構。
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
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強化組織領導并凝聚工作合力,需構建一個明確的鄉村振興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清晰界定責任分工,強化農村發展規劃和項目管理,促進各方合作,共同推動鄉村振興。同時,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切實發揮引領作用,廣泛動員群眾共同參與鄉村振興。
加強技術支持,提高生產效率
技術革新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動力。因此,必須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提供農業技術培訓和推廣服務,引導農民采納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以此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與品質。推廣智能農機裝備、遠程遙控和自動化技術,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和農業專家系統,幫助農民進行更加科學和精準的農業生產決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推動產業融合,促進多元化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著力于產業融合,激發多元化發展活力。積極培育和發展鄉村新興產業,推動鄉村經濟向多元化方向邁進,特別是在農副產品加工業、農村旅游業以及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等關鍵領域。同時,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從而充分釋放鄉村產業動能,為農民開辟增收的新途徑。
加強人才培養,提升隊伍素質
人才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資源。因此,必須加強人才培育與引進,提升農村人才隊伍整體素質。通過政策支持、加強職業規劃和晉升通道建設,從培育本土人才、引進外部專家、優化留人機制等多方面著手,形成扎根農村、服務農業、心系農民的“三農”人才力量。同時,還應重視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關鍵領域的人才培養,以此提升農村公共服務的整體水平。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建立完善的鄉村環境監測體系,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等新型業態,并積極開發光伏農業、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加強生態型農田水利建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鄉村振興戰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承擔著關鍵角色,既是民族復興的戰略基石,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類實際困難與挑戰也隨之顯現。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必須采取多方面的策略,要加強頂層設計以明確方向,加大資金投入以提供動力,強化組織領導以凝聚合力,增強技術支持以提升效率,推動產業融合以激發活力,加強人才培養以儲備智力,以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保障可持續性。這些多元化的實踐路徑將共同助力城鄉融合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