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17-0161-04
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對現代化實踐的科學概括與系統總結,是厚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創新,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資源、文化資源和實踐資源。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課既是落實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前沿陣地,也是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三進”工作的重要載體。在價值維度,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模式和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在“概論\"課堂闡釋好中國式現代化可以引導學生在歷史和現實的坐標中分析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在邏輯關系,能夠以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視角去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也能促使他們內在地接受并認同黨的思想理論、初心使命、精神特質、政治立場以及核心價值導向,從而提升思政課程立德樹人的實效;1在知識維度,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豐富和拓展“概論”課程教學內容,推動課程構成結構的優化,提升課程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是實現“概論\"課程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在實踐維度,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可以使學生在“概論\"課程學習過程中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豪感,增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進而自覺地將個人價值的追求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目標融為一體,以自信自立的姿態投人中華民族百年復興的實踐中。
一、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概論\"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因此,在最新修定的23版“概論”課程教材中,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成為課程的主線和重點。[2]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百年探索的成果凝練和經驗總結,充分體現了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把握時代脈搏、解決時代問題的原則,必將成為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遵循和根本原則。找準中國式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契合點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有機融人“概論\"課程的前提,在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解讀和詮釋中講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內涵、歷史進程則是其本質要求。
(一)從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明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探索歷程生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解決中國問題\"和“創造些新的東西\"的科學內涵,有力回答了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問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中國共產黨汲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深入研究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了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但不是教條地對蘇聯式現代化、西方式現代化等既有現代化模式的再版或翻版,[3]而是基于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的新的創造,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中國特色。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現代性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是中國式現代化得以成功推進的重要經驗,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內涵要求。因此,通過講清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更為具體的概念來具象化地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內涵和理論邏輯,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抽象的理論內容,而且有助于學生厘清課程整體的邏輯架構。
(二)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過程中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實質上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民族具體國情交融互構,理論創新與社會實踐革新相輔相成的動態過程,是以具體問題為導向、在實踐與探索中不斷發展演進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在帶領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征程中,始終貫穿著對現代化的孜孜追求,構造了“四個現代化\"“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多個中國式現代化的階段性方案,成功解答了不同階段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面臨的時代課題。[4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中所蘊含的歷史邏輯既是對百年來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的總結和提煉,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進程的縮影。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線索串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成果,有助于學生更加全面地把握“概論\"課程內容的時間脈絡,更加深入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從而構建起更為系統的學理框架,提高“概論”課的學理性。
(三)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經驗中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進發出強大精神力量”,并在實踐中不斷展現出豐碩的歷史成果,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一系列實踐成就便是最好的體現。因此,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所蘊含的科學方法論的提煉,是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偉業的本質要求。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特征,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優勢所在。縱觀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探索歷程,黨的領導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使中國真正擺脫了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依附。遠見卓識的規劃能力、系統嚴密的組織能力,以及堅持不懈的自我革命、自我糾錯能力是中國共產黨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和多元復雜的發展問題依然能夠堅強領導中國人民探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保障。二是堅持人民為中心。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實踐創造是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取得累累碩果的前提和基礎。三是堅持獨立自主。中國不僅沒有簡單模仿、照搬模式,更是在堅決維護國家獨立性和政治自主性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刻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真正做到了“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5]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經驗中提煉馬克思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方法和戰略思維,有助于幫助學生“學習把握理論背后的思想、思想之中的戰略,以及戰略之中蘊含的智慧,從而使之得到思想的啟迪、戰略的啟蒙和智慧的啟示”。[6]
二、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概論”課程教學的實踐路徑
將中國式現代化有機融人“概論”課程,必須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融人機制和實踐理路。要在遵循課程自身特點和規律、維系課程內容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找準中國式現代化融人“概論\"課程的“融點”;要在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研究和創新性闡釋中,持續更新中國式現代化融人“概論”課程的“融料”;要在改革創新“概論\"課程教學自標、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把握好中國式現代化融人“概論”課程的“融機”;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對接、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互動形成立體化培養體系,激活學生主體活力,有效拓寬中國式現代化融人“概論\"課程的“融面”。
(一)以教材建設為依托
教材是課堂教學和課程建設所依托的重要載體,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有機融入的關鍵環節。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概論\"課程教材,要以緊扣課程教材內容,遵循學科邏輯,結合課程目標為前提。一方面,要在宏觀上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精髓要義,梳理其融人的側重點,在深人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過程中推動其與“概論\"課程教材的深度融合,引導學生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歷程為線索,系統地理解和把握“概論\"課的整體架構;另一方面要在微觀上厘清中國式現代化與“概論\"課程教材已有概念和理論的內在邏輯,在全面把握融入內容的邏輯性和整體性的原則下,自然、合理、有效地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內容。還要用更豐富、更多元甚至個性化的教學參考資料作為支撐,拓展和豐富教材內容,開發和優化課程資源,讓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更加“有理有據\"地融入“概論\"課程中。
(二)以科學研究為引領
理論研究與創新是課程建設之本,也是維持課程生命力和時代性、不斷提升課程質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將中國式現代化融人“概論\"課程要以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為目標,這便要求在融入過程中不能只是簡單的照本宣科、不能把課講成簡單的政治宣傳,而要在深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研究、豐富中國式現代化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中科學推進。要鼓勵教師在深入研究課程的規律和特性、全面掌握課程的主要內容和邏輯結構的基礎上,一方面,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前沿理論的科學研究,用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概論\"課程提供更為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深入總結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中的特征事實和中國經驗,以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創新闡釋為切入點,提高“概論\"課程建設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要以高水平科研支持高水平的教學,不斷激發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的產生,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用強大的真理力量引導學生,切實落實思政課程“講理\"的使命任務。
(三)以課程教學為基礎
基于理論傳授、思維培養和實踐引導的教學目標,改革“概論\"課程教學方式方法,既是包括“概論”課程在內的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有機融入的重要舉措。在教學方式上,將中國式現代化融入“概論\"課要注意講授式教學法與互動式教學法的有機結合。教師既要通過講授式教學充分發揮主導性作用,又要以問題為導向,緊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融入內容,通過設置遞進深入的問題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課堂互動和問題討論中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實現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在教學工具上,教師要在傳統手段與信息技術手段的協同中創設教學情景、建設智慧課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與“概論\"課程的有機結合。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在確保教學內容的規范性、科學性、權威性的基礎上,充分融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歷程中的事實、案例、素材,讓抽象的理論具象化,通過形象生動地中國敘事,不僅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概念和核心理論,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汲取精神力量、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創造和歷史事實中萌發民族自豪感,從而更加堅定“四個自信”。
(四)以學生實踐為抓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將中國式現代化融人“概論\"課程不僅要求學生依靠課堂教學主渠道汲取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歷程中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創造、夯實理論基礎,更“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國情,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學生實踐為抓手落實中國式現代化融人“概論”課程的目標和成效,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充分挖掘實踐資源,根據地域特色和地方歷史文化遺產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教學項目,通過引導和組織學生參與革命遺跡、博物館、陳列館等場所的學習研究活動,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實證學習,打造生動的歷史場景教育體驗;也可以在假期帶領學生進行企業參訪、居民調研、政府座談、社會服務等,將課堂所學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結合起來,堅定學生投身祖國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決心;二是要及時關注實踐反饋,將實踐中提煉的問題與思考帶回課堂,反向促進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的結合。在實踐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實踐結果討論會,邀請業界人士參與討論,促使學生在全面認識實踐對象的同時也能拓寬視野,實現對課堂教學和書本教育的重要補充;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根據實踐內容撰寫學術論文和實踐報告,既讓學生切實體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中所蘊含的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也能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深刻認知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從而促使學生完成從思政教學的“接受者”向“傳播者\"的內生轉變。
參考文獻:
[1]徐婧怡,邵獻平.中國式現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三重邏輯及其實踐理路[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36(03):44-53.
[2]陳培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3年版)》“導論\"重難點問題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03):123-127.
[3]孫代堯: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8(05):16-24.
[4]張亞光,畢悅.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探索與實踐經驗[J].管理世界,2023,39(01):41-56.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7.
[6]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3.
[7]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責任編輯: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