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本文以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九壩鎮山堡社區“村晚”(以下簡稱“九壩‘村晚’”)為研究載體,探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徑。該活動源于2006年村民與避暑游客自發組織的消夏聯歡活動,現已成為全國示范性鄉村文化品牌。九壩“村晚”在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三大亟待破解的難題:一是文化創新驅動力不足;二是基礎設施配套相對滯后;三是宣傳推廣體系較為單一。為進一步提升本地文旅融合發展效能,本文創新性提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徑:通過“黨建領航、文旅融合、產業聯動、成渝互動、共建共享”的舉措,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九壩樣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自2006年九壩鎮依托涼爽氣候和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以來,“村晚”作為文化IP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這一起源于避暑游客與村民自發組織的消夏晚會,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客主共演、城鄉交融”的獨特模式:村民與來自重慶市、四川省等地的“候鳥”游客共同編排節目,既有苗族舞蹈、侗族大歌等非遺展演,也有方言山歌、現代說唱等創新形式?!按逋怼辈粌H激活了鄉村文化活力,更帶動了農旅融合與經濟發展。通過開發“春賞花、夏避暑、秋品果、冬康養”四季產品,方竹筍、黃燜雞等特色農產品轉化為伴手禮,民宿、農家樂數量增至800余家,年旅游綜合收入超20億元。同時,基礎設施持續升級,201路公交專線、水上音樂噴泉公園等配套措施完善了游客體驗,形成“時時可‘村晚’、處處有演出”的全域文旅場景。作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紐帶,九壩“村晚”以“拉歌斗舞”“非遺市集”等互動形式打破地域界限,2024年夏季活動吸引1.6萬人次參演、70萬人次現場參與,直接拉動消費8 200萬元。其經驗被寫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
九壩“村晚”發展概況及意義
九壩“村晚”發展概況
九壩鎮位于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城西北部,國土面積149.14平方千米,轄5村3社區65個村民組,戶籍人口9 851戶38 198人,常住人口23 808人;最高海拔1 802米,最低海拔695米,森林覆蓋率達54%,氣候非常涼爽,距蘭海高速元田出口7.6千米,距縣城12千米。2006年以來,九壩鎮狠抓旅游產業和文旅融合發展,聚焦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圍繞“五化五園”建設,深入推進鄉村旅游提檔升級。2024年,全鎮累計舉辦“村晚”162場、演出節目超2 300個、演員1.6萬人,現場觀看人數70萬人次、網絡總傳播量超5 600萬以上。其中,主會場累計舉辦“村晚”68場、現場觀看人數68萬人次。
九壩“村晚”發展意義
九壩“村晚”作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文化名片,其發展意義體現在帶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文化交融傳承、推動城鄉資源互動三個維度。
1.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九壩“村晚”推動鄉村民宿與農業、餐飲、文創、體育、非遺等多產業融合發展,加快九壩鄉村民宿品牌提升,形成云上九壩、興茂木屋為代表的高端民宿品牌和以楊家院子等為主要代表的鄉村民宿品牌,打造具有競爭力和特色優勢明顯的鄉村民宿產業集群,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產業支撐,推動民宿產業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全鎮范圍內有1 537家商鋪及店面(其中美食餐飲店1 024家)、24間大中型超市、687個攤位,解決就業人數7 080人(其中鄉村旅館3 600人、旅游地產680人、經商2 800人),基本實現將“涼資源”變成“熱產業”。
2.促進文化交融傳承
“村晚”活動是成渝游客與貴州村民大聯歡的舞臺,也是成渝文化、巴蜀文化與黔北文化、夜郎文化融匯交流的舞臺。“村晚”活動誕生的起點,在于游客和村民的文藝需求;“村晚”活動的壯大與發展,在于這種文藝需求貼近大眾。臺上演員們以“鄉音”傳遞“鄉情”,用樸實無華的方式展現了幸福生活和濃濃的鄉村文化,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盛宴。同時,九壩鎮各民宿集群將“村晚”舞臺搭建在社區休閑廣場、旅游地產企業、農貿市場等區域,融入傳統技藝,活態展示場景和手工藝精品展銷,充實“村晚”內容,吸引群眾參與,讓文化走出去,帶資源走進來,擴展活動格局。
3.推動城鄉資源互動
九壩“村晚”帶動了鄉村旅游產業鏈延伸,如農產品展銷、民宿餐飲等業態發展,同時吸引外來投資和人才回流。積極開通桐梓東站到山堡站、桐梓縣城到石板灘的公交車;提升改造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陳列館,成功創建興茂康養旅游度假景區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將康養內容更加具體化,興茂首提“七養”生活、十里云湖建設“三個管家”康養地產。該鎮以把九壩鎮作為全縣房地產產業發展增長極為目標,招商引資各類康養度假型住房項目在九壩落地建設,現已引進3家房地產企業,推進打造“云上九壩”旅居生態圈建設。九壩鎮通過完善交通、亮化工程等基礎設施,實現了從“避暑村”到文旅綜合體的轉型。
九壩“村晚”賦能鄉村振興大融合的現實困境
九壩“村晚”發展面臨三大亟待破解的難題:一是文化創新驅動力不足;二是基礎設施配套相對滯后;三是宣傳推廣體系較為單一。這些現實困境制約著鄉村文化振興的深度發展,亟須通過系統性創新實現突破。
九壩“村晚”文化創新不足
雖然“村晚”涵蓋了歌舞、戲曲、雜技等多種表演形式,但整體節目內容仍以傳統鄉村文化為主,缺乏與現代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按逋怼被顒与m然每年舉辦,但缺乏長期的文化創新規劃和機制保障,節目內容主要由村民和游客自主選材,缺乏系統性的“創作—評審—推廣”閉環機制。這種碎片化運行導致活動內容較易陷入重復和模式化,難以持續吸引觀眾。
九壩“村晚”設施建設薄弱
九壩鎮的現有公共設施仍以服務日常生產生活為主,村內僅1座水沖式公共廁所和81座戶廁,難以滿足“村晚”期間激增的游客需求。“村晚”期間外來車流量大,原車位和觀景臺數量緊缺,不便游客出行。九壩“村晚”雖然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但現有展示形式仍停留在靜態陳列層面,文化展示設施存在明顯短板。
九壩“村晚”宣傳方式單一
九壩“村晚”主會場缺乏網絡大V、村播達人參與的實體化入口,導致線上內容產出多依賴游客自發拍攝,缺乏系統化策劃。同時,現有宣傳仍以圖文報道為主,未嘗試短視頻、虛擬現實(VR)直播等創新形式。宣傳節目內容雖涵蓋歌舞、戲曲等,但宣傳素材仍以活動現場照片為主,缺乏故事化敘事。例如,2024年夏季“村晚”參演節目超2 300個,但網絡傳播內容中重復性節目展示占比過高,未突出非遺創新、客主共演等特色亮點。
九壩“村晚”賦能鄉村振興大融合的創新實踐
九壩“村晚”作為鄉村振興的文化紐帶,通過“黨建領航、文旅融合、產業聯動、成渝互動、共建共享”的路徑,探索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九壩樣本”。
黨建領航,夯實“村晚”根基
九壩鎮黨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政班子成員帶頭領任務,抽調骨干力量成立十二個分工明確的工作組,嚴格實行鎮村黨員干部包保鄉村旅館的制度,做好水電通訊、安全等服務保障。發動旅館業主組建1個鎮級、4個村級和9個組級旅游協會,發動群眾自籌資金3 200余萬元,義務投工15 000余個,完成公路硬化和鋪油改造12.3千米,完成主干道及旅游集群點植物景觀種植3.6萬余株,完成17.5千米二三級污水管網鋪設,安裝鋪設路燈、射燈、房屋亮化1 600余處,完成240多戶鄉村民宿房屋立面改造。九壩鎮黨委實施“頭雁培育計劃”,選派優秀干部跨村任職,建立“‘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項目實戰”培訓體系,提升干部“雙基”能力。在2024年“村晚”籌備中,黨員干部帶頭完成23場次安全演練、協調解決126件群眾訴求,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保障活動圓滿成功。九壩鎮黨組織以實際行動踐行黨員的責任與擔當,為“村晚”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堅實保障。九壩鎮通過黨建引領下的制度創新,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為“村晚”持續注入生命力,被列為2024年全國夏季“村晚”示范展示點。
文旅融合,擦亮鄉村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九壩“村晚”是文旅融合的生動實踐。九壩鎮黨委充分挖掘本地的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等資源,將其融入“村晚”節目中。例如,《黔北矮人舞》傳遞了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獅溪高腔大山歌》作為貴州省非遺項目,其高亢豪放的歌聲讓外地游客回味良久;《跟我游桐梓》等歌伴舞節目,通過歌舞結合,讓觀眾領略了桐梓的風土人情。打造龍塘、順山、皂角等2.5千米風箏長廊打卡點,新改建、修繕花園327戶,新建花池1 500米,種植建設菜園、果園2 193畝(約1.46平方千米),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田園和庭園景觀,實現了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
產業聯動,點燃“村晚”活力
在黨建引領下,九壩“村晚”帶動了一系列產業聯動發展。以“村晚”舞臺為核心,打造400余家商鋪、100余個攤位的星光鄉集和云上夜市,激活“夜經濟”。2024年新入駐商戶751家,同比增長78.3%。其中,特色餐飲占比超60%,引入“桐鄉柴火雞”“秀萍火鍋”等川渝品牌150余家,與本地方竹筍火鍋、臘制品形成互補,日均接待食客超2萬人次。夜市還設置非遺展銷區,獅溪高腔大山歌等節目演出帶動非遺產品銷售額突破500萬元。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種養—加工—銷售”全鏈條升級。生態種養:林下跑山雞年出欄量達12萬羽,生態葡萄園、獼猴桃基地通過“村播”計劃實現線上銷售占比40%,單場直播最高帶動農產品銷售額67萬元;加工增值:臘制品加工廠引入自動化生產線,開發即食筍干、魔芋絲等便攜產品,附加值提升30%;康養融合:聯合3家房地產企業打造“云上九壩”旅居生態圈,開發森林康養、中醫藥養生等6大服務模塊,已簽約康養床位超5 000張,戶均年增收8萬元。
成渝互動,拓寬“村晚”天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九壩“村晚”以“黔川渝一家親”為主題的“村晚”專場演出,是三地文化交流融合的舞臺。重慶市的《重慶味道》用現代與傳統結合的舞蹈,展現美食與人文情懷;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國家級非遺《反排木鼓舞》,舞者身著傳統服飾,持鼓起舞,盡顯苗族精神風貌;四川省帶來《蒲扇吹過的夏天》和川劇《變臉》,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黔川渝三地,同處西南要地,地緣緊密相連,人文一脈相承,皆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關鍵力量,九壩“村晚”成為三地文旅融合的流量入口。桐梓縣依托毗鄰重慶市的區位優勢,打造“高鐵1小時經濟圈”,2024年夏季接待游客超6.5萬人次,874家鄉村旅館床位使用率達95%,其中重慶游客占比超60%。演出期間同步舉辦的“星光鄉集”吸引959家商戶入駐,重慶火鍋、黔東南臘味、四川藤編等特色產品銷售額突破500萬元。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村晚”推動三地簽訂農業合作協議,如桐梓方竹筍直供重慶火鍋企業,四川檸檬通過電商進入貴州市場,形成“文化展示—消費轉化—產業升級”的閉環。在時代發展浪潮中,三地以“村晚”為平臺,以文化為紐帶,在經濟、交通、文化等多領域深化合作,攜手奮進,共繪西南地區繁榮發展的嶄新藍圖,向著更美好的未來大步邁進。
共建共享,同摘“村晚”碩果
九壩“村晚”以“情系百姓”為核心,將文化盛宴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共富密碼?!按逋怼被顒悠陂g九壩鎮的鄉村旅館、農家樂、攤位等收入顯著增長。2024年,接待游客達到30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21.43億元,其中鄉村旅館、農家樂等直接收入達到3.51億元,人均收入提升至14 750元,人均收入比去年增加950元。九壩“村晚”打破傳統文旅單向輸出模式,形成“節慶搭臺、產業唱戲”的閉環。以山堡社區為例,874家鄉村旅館中514戶經營民宿,2023年旅游總收入達2.1億元,方竹、烤煙等特色產業同步增收,戶均年收入超16萬元。村民馬相平的“琴緣山莊”通過“村晚”吸引40人規模民樂團入駐,年營業額超百萬元。此外,“村播”計劃培育電商團隊100支、網絡達人1 000名,單場直播最高銷售額達67萬元,實現“線上引流—線下消費”的轉化。九壩鎮為保障“村晚”持續發展,投入660萬元改造352國道,新增166塊標志標牌、292根道口樁,保障“村晚”期間日均5萬人次客流的安全通行。同步建成污水管網4.3千米、配備專職保潔員,實現垃圾集中處理率100%。這些基礎設施升級,讓村民與游客共享“涼資源”變“熱產業”的生態紅利。
九壩“村晚”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按逋怼辈粌H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如今,九壩鎮的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創業,生活變得越來越有滋味,真正實現了從“小舞臺”到“大融合”的跨越發展,讓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在這片土地上逐步成為現實。
(作者單位:中共桐梓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