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25)04-0157-07 DOI:10. 12062/cpre. 20241115
黃河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水系資源,79.5萬 km2 流域范圍內承載著全國 12% 的人口、 15% 的耕地和 14% 的國內生產總值。黃河流域中上游是中國能源和原材料生產高度集中地區,集聚著煤炭、焦化、鋼鐵、電力、化工、有色金屬等眾多高能耗產業,中下游地區集聚著重型機械、國防軍工、交通運輸、電子信息以及高端材料、精密機械等多種工業及制造業,整體呈現傳統資源產業和大型制造業疊加的產業結構特征,流域內城市普遍存在水資源緊缺、產業結構偏重、能耗和排放強度較高等突出問題。2024年9月,習近平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持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更加突出黃河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1]。近年來,南水北調工程補充替代了大量黃河用水,水資源短缺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水資源趨緊的總體形勢仍然嚴峻,甘肅、寧夏、內蒙古、山東等地城市的用水量經常性超過分水指標。流域內城市的產業結構雖然不斷調整優化,但是在資源稟賦特征和產業梯度轉移的大背景下,黃河流域城市仍然呈現產業結構偏重的整體特征。在資源型產業和大型制造業沿流域集中分布的空間背景下,黃河流域城市能耗和排放水平普遍較高,隨著節能減排戰略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降低碳排放成為黃河流域城市面臨的重要任務。水生產率、產業結構和能源碳排放(以下簡稱“水產碳”)是體現地區綠色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水資源不足、產業結構偏重和能源排放較高是制約黃河流域綠色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水產碳3個系統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每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對流域整體的綠色協調發展水平產生影響,因此,從水產碳關系出發研究黃河流域城市綠色協調關系對流域城市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那么黃河流域城市水資源利用、產業發展和低碳發展三者的現狀和協調關系如何?未來發展趨勢如何?本研究圍繞上述兩個核心問題,首先從水產碳三維耦合視角對水平進行量化測算和分析,其后從β收斂視角對水平的時間空間收斂性進行研究,進而提出促進黃河流域城市高水平綠色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1文獻綜述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關于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研究方法主要以系統動力學模型[3]、層次分析法[4]耦合協調度模型[5-6為主,其中,耦合協調度模型能夠直觀體現要素間的協調關系而廣受應用,其核心思想是綠色協調發展必須依托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等多要素耦合協調關系推進,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資源產品與生態環境等多要素多系統的協同水平評估和協同機制設計8-9,如任保平等1通過構建耦合協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得出黃河流域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的耦合協同關系嚴重失調的結論;張國興等[\"]綜合對比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耦合因素的障礙度,認為生態因素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障礙度較小。由于水資源短缺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制約因素,近年來,以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為重點的耦合關系研究逐漸增多,徐輝等[12]構建耦合協調發展評價指標分析黃河流域水-能源-糧食耦合協調發展關系,發現黃河流域水-能源-糧食的耦合關系處于良好狀態;王兆華等[13]研究發現黃河流域水-經濟-能源耦合協調發展程度雖逐步升高但整體偏低的局面并未改變;汪順生等[14]測算了河南省黃河流域水資源-經濟-生態系統耦合協調度,并利用ARIMA-GM組合模型預測了未來短期內的耦合協調發展趨勢,提出黃河流域應著重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以拓展流域城市高質量發展空間。現有關于的研究多側重于現狀的研究,缺少對時間和空間趨勢的深入探討,特別是缺乏考慮時間和空間雙重效應的收斂機制研究,使得現有研究難以對綠色協調發展水平的時空趨勢做出判斷。近年來,新古典經濟學的收斂理論開始應用于對經濟活動耦合協調關系長期變化趨勢的研究,趙文舉等[15]通過空間 β 收斂模型對1999—2019年中國經濟雙循環耦合協調度進行研究,提出促進經濟雙循環耦合協調度向高值收斂的對策建議;鐘世川等1基于耦合協調度模型評估了2006—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水平和協調發展指數的收斂性,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需要克服長期存在的非均衡發展模式。耦合協調度和收斂性研究二者結合不僅可以有效評價綠色發展協調水平,還可以對這種水平的發展趨勢進行判斷和研究,成為研究綠色協調關系的有力工具組合。為了彌補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立足關系,測度并分析水產碳三維耦合協調水平,并創新應用β收斂模型對的時間和空間收斂效應進行檢驗,進而為提升黃河流域綠色協調發展水平提供政策參考。
2 研究方法、區域與數據來源
2.1 研究方法
2.1.1耦合協調度方法
耦合協調度是描述多個系統或子系統之間相互協調和交互的指標,耦合協調度方法源于物理研究的“耦合”現象,現階段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實證研究中。在耦合系統中,不同的子系統之間被認為存在相互依賴和交互作用關系,耦合協調度越高說明系統之間的協同性和依賴性越強[17]。本研究參考徐輝等[18]汪順生等[14]的思路,建立黃河流域城市水產碳三系統的耦合度模型,測度黃河流域城市的綠色協調關系:

式中: C(0

式中: D 為耦合協調度,應用于水平研究的具體量化, D 值越大表明水平越高; T 為水產碳的綜合協調水平評價值; α,β,γ 為水產碳3個系統的重要程度權重。本研究令(204號 α=β=γ=1/3[19-21] ,其中,利用生產經營用水的經濟產出表示水生產率,以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表示產業結構,以碳排放表示能源碳排放水平,三者耦合協調度關系表示綠色協調發展水平,取值較高時表明綠色協調發展水平較高,耦合協調度類型劃分見表1。
2.1.2時空 β 收斂分析方法
在收斂模型研究中, α 收斂意味著絕對水平趨同 Δ,β 收斂意味著變化率趨穩趨同 ?,β 收斂會導致 α 收斂,因此本研究著重于水平的 β 收斂研究。β 收斂分為絕對 β 收斂和條件 β 收斂,絕對 β 收斂意味著耦合協調度水平較低城市的耦合協調度變化速度較快,空間距離越遠的城市耦合協調度水平差別變化越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距離的接近城市綠色耦合協調度差別縮小,耦合協調度水平具有時間和空間的均等化趨同趨勢。條件β收斂是指在各城市初始差異的限制下,各市耦合協調度會收斂到各自的穩態,耦合協調度水平差異會持續存在,絕對β 收斂對綠色協調發展水平的趨勢影響更受關注,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絕對 β 收斂表示耦合協調度水平與其變化之間存在反向關系,其中,時間收斂表現為綠色發展協調水平高的地區耦合協調度變化趨緩,空間收斂表現為越相鄰的地區綠色發展協調度變化越接近。目前關于耦合協調度收斂性的研究多數考慮時間收斂,缺少對空間和時空收斂性的研究,使得對耦合協調度時空收斂性的研究成為前沿,近年來,有學者在β收斂模型中加入空間權重矩陣來構建空間收斂計量模型,如封亦代等[22]利用空間 β 收斂模型發現相鄰地區的綠色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明顯的空間收斂性。為全面考察水平的演進和趨勢,本研究從時間、空間和時空三個維度對進行收斂分析。

β 收斂根據方程中變量的β系數來判斷變量的收斂性(表2),這種方法最早源自Barro等對美國48個州的經濟增長研究,其核心是基于新古典增長模型構建方程并考察 β 系數的顯著性以判斷經濟發展的收斂性[23], Barro 的收斂研究方程可表述為:

式中:i為研究區域, Ψ,t 為研究初期, T 為研究末期, T- χt 為時間跨度,對應的 yit 和 yiT 為初期和末期的協調發展水平, ?ψ 為常數項,參數 β 為收斂速度 ?μit 為隨機誤差項。根據上式,當 β 系數大于0時,
小于0,即lgyu與協調度在 T 期關于 Φt 的對數增長率
呈反方向變動,即協調發展水平趨于收斂狀態,并且 β 值越大,收斂速度越快。本研究參考劉明等[24的研究思路,對上式進行簡化,即 (T-t)ψ=B0,e-β(T-t)=B1,(T-t)μit=εit, 得到如下時間、空間和時空 β 收斂模型:
時間 β 收斂模型:
lgyiT=B0+B1lgyit+εit

空間 β 收斂模型:
lgyt=ψ+e-βlogWyt+μt
時空 β 收斂模型:


式中: W 為一階空間鄰接矩陣。

2.2研究區域、時段和數據來源
根據《黃河年鑒(2023年)》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等資料,本研究將黃河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的地級市以及河北邯鄲和邢臺共86個地級市納入研究范圍。研究時段為2003一2022年,研究數據包括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生產經營用水量、碳排放總量等,其中碳排放數據自EDGAR(EmissionsDatabaseforGlobalAtmosphericResearch)數據庫,其他數據來自《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2024年)》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24年)》。
3黃河流域城市綠色發展耦合協調度
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黃河流域城市2003—2022年的綠色協調關系進行測度,結果顯示(圖1)黃河流域城市的綠色耦合協調關系值并不高,總體上處于輕度失調(0.3,0.4]和瀕臨失調(0.4,0.5]之間,其間2006年國務院出臺《黃河水量調度條例》、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思想、2021年國家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都對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的協調關系產生明顯影響,但是并未持續提升流域城市綠色發展的耦合協調關系。耦合協調度不高意味著黃河流域城市的用水效率、產業發展和能源排放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前行,相互之間缺乏互聯溝通和協同機制,存在治水則水、治產則產、治碳則碳的分離情況。盡管2003—2022年黃河流域綠色協調發展關系處于較低水平,但是近十年的協調水平相對于前十年有所提高,為觀察近十年黃河流域綠色發展協調水平的改進狀況,選取2012年和2022年黃河流域城市水產碳三要素耦合協調度進行對比,黃河流域城市耦合協調度從0.39提高到0.42,2022年的耦合協調度明顯高于2012年,位于協調區間的城市從11個增加至20個,耦合協調度明顯上升的城市有50個,占研究區域的 58% 。黃河流域城市綠色發展協調水平的十年變化主要得益于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后,黃河流域加速推進循環經濟、低碳發展、綠色發展,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生活方式和空間格局,尤其在2013年實施的《黃河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對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和部署,黃河流域城市綠色發展水平及協調關系發生較為明顯變化。盡管黃河流域城市的綠色發展協調水平呈現向好趨勢,但是整體協調發展水平仍然不高,為進一步掌握流域城市綠色協調關系的長期發展趨勢,本研究對黃河流域城市綠色發展協調水平進行收斂趨勢研究。

4的時空收斂
在動態經濟系統中,時間和空間關系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時間上的收斂特征必然受空間關系的影響,空間上的收斂也具有時間關聯,因此本研究分別從的時間、空間和時空收斂特征認識黃河流域城市綠色協調關系的時空發展趨勢。
利用對黃河流域城市綠色發展耦合協調度的測度結果,采用時間收斂模型公式(5)計算 B1 值后得到時間收斂β 系數,估計結果顯示水平各年均呈現時間收斂特征,平均收斂值為0.498,其中2013年為0.553,2022年為0.344(表3),2022年相對于2013年有明顯降低,2013—2022年平均值為0.495,與2004—2012年平均值0.501基本持平,結合黃河流域城市綠色耦合協調度處于瀕臨失調和輕度失調的狀態看,黃河流域城市綠色發展協調水平陷于低水平且變化趨緩的境地,盡管收斂指標有所降低,但是流域城市綠色協調發展前景仍然不容樂觀。

從空間角度對的β收斂進行估計,將樣本城市分為2004—2012年和2013—2022年兩個階段,采用帶有一階空間鄰接矩陣的最大似然估計法進行參數估計。根據公式(6)計算 B? 值后得到 β 參數顯示具有空間收斂性,城市間綠色協調發展水平存在空間相近相似特征,即空間相近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趨勢相近,對比2013和2022年的空間 β 收斂系數(表4),空間收斂有所放緩,從0.200下降到0.175,城市間綠色協調發展水平相近相似的趨勢有所降低。

從上文時間 β 收斂和空間 β 收斂的研究結論來看,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收斂性,即時間和空間上的放緩和接近趨勢均不可忽視,因此進一步從時間和空間雙重視角對的時空收斂性進行分析,根據公式(7)計算 B1 值進而得到 β 系數(表5),綜合考慮時間和空間因素后,水平在兩個時間段的 β 時空收斂系數均為正值,表明綜合時間和空間影響黃河流域城市的綠色協調發展水平仍然呈現收斂特征,收斂水平從2004—2013年的0.016上升到2013—2022年的0.019。

由黃河流域城市綠色耦合協調度時間、空間和時空收斂分析可知,水平存在明顯的時間、空間和時空收斂特征,水平隨時間低水平趨穩,相近城市低水平趨同,綜合時間和空間因素在低水平趨同趨穩,盡管三類收斂特征在近十年有所改變,但流域城市綠色協調發展關系低水平趨同趨穩的態勢仍在延續。
5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
5.1研究結論
本研究建立了水生產率、產業結構和碳排放水平之間的耦合協調關系,從水產碳協調發展視角對黃河流域城市進行了綠色協調發展水平和時空收斂趨勢研究,研究結果顯示: ① 黃河流域城市三要素耦合協調度處于瀕臨失調和輕度失調狀態,流域城市綠色協調發展水平整體不高; ② 水平的時間、空間和時空 β 估計均呈收斂特征,盡管收斂程度有所差別,但這種低值收斂趨勢意味著綠色發展協調水平難以出現明顯的改觀,會明顯制約黃河流域城市未來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提供有效的政策措施,創造有利于打破低水平收斂狀態的政策環境。
5.2政策制度現狀
黃河流域地域空間遼闊,流域內的自然生態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別很大,中上游生態本底脆弱,自然環境承載力弱,水土流失嚴重,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短缺,還存在水沙不協調、泥沙淤積、地上懸河等岸線問題,流域內既有生態脆弱的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有實體經濟蓬勃發展的工業化地區,在資源稟賦、人口規模、經濟總量、富裕程度、技術水平、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諸多空間差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尤為突出。盡管流域內相鄰城市間河流貫穿、山體相連、森林湖泊濕地共享、野生動物遷徙、風霜雨雪覆蓋、人員往來密切、語言文化相通,但是沿黃各省區經濟聯系度不高,區域分工協作意識不強,高效協同發展機制尚不完善,使得流域治理體系和綠色協調發展水平不高。流域城市錯綜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空間相關性和異質性共同構成了影響的空間效應背景,為了推動黃河流域綠色協調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部署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秦嶺生態保護和修復、賀蘭山生態保護和修復、黃河下游生態保護和修復、黃河重點生態區礦山生態修復等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任務。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對黃河干支流流經9省區的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和部署。2022年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水利部四部門聯合印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強調黃河上游地區以水源涵養為主,中游地區以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為主,下游地區以濕地保護修復為主,提出推進工業綠色發展、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等措施。2023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要求黃河流域堅持一體化保護與修復,加強黃河流域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2024年習近平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持續完善黃河流域生態大保護大協同格局,突出黃河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1]。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下黃河流域城市的綠色發展進入新的發展進程,在這個進程中必須強調打破現有流域城市綠色發展低水平趨同趨穩的收斂態勢,開辟綠色協調關系的上升空間。
5.3對策建議
根據水平及其收斂效應的研究,黃河流域城市應把握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契機,以水為基,統籌流域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和節能減排增效,精準有效補齊綠色協調發展短板,提升流域整體的綠色協調發展水平,同時積極鼓勵局部地區率先突破,打破綠色協調的收斂趨勢,為提升流域城市綠色協調發展整體水平開辟空間。
(1)補齊短板,提高綠色發展耦合協調水平。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沿黃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是綠色協調發展最重要的短板。針對流域城市綠色發展協調水平偏低的局面,有必要以水資源剛性約束為前提,突出量水而行、節水優先,強化用水效率、產業結構和節能減排的協同關系。在上游地區城市重點進行水源涵養能力建設,保護重要水源補給地,加強重點區域荒漠化治理;在中游地區城市大力實施林草保護,增強水土保持能力;在下游地區城市進行濕地保護和生態治理,建設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在全流域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限,科學配置全流域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細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舉措,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推動以水為基的綠色協調發展水平提升。
(2)重點突破,打破綠色發展協調關系的固化僵局。針對水平整體不高且趨同趨穩的收斂態勢,有必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契機,創新突破現有技術條件下形成的水產碳綠色協調發展水平,“以強帶弱、由點帶面\"扭轉低水平時空收斂趨勢。傳統能源生產和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源頭,黃河流域是中國傳統能源生產集中的地區,其中內蒙古、陜西、山西等省份不僅是傳統能源生產大省,也是傳統能源消費大省,有必要在內蒙古、陜西、山西等省份大力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電力外送通道建設,促進能源產業轉型的同時重點推動能源產業設備更新和節能降碳改造,加快重點行業清潔能源替代,減少傳統能源利用,同時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碳減排水平,有效打破原有綠色協調發展收斂狀態,開辟綠色協調發展空間。黃河流域內還分布著大型重型機械制造、國防軍工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子信息設備制造以及高端合成材料、精密機械設備制造等重要產業,傳統制造業在工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缺乏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有必要著力提高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發展,深化實體經濟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融合,利用數字經濟促進產業向綠色化、高效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同時加強工業服務化,推動黃河流域第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尤其在西安、鄭州、濟南等中心城市發揮要素集聚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間合作水平,加快形成具有黃河流域突出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產業發展率先打破低水平綠色協調發展僵局。
(3)綜合發力,全面提升城市綠色協調發展能力。針對黃河流域城市的綠色協調發展存在治水則水、治產則產、治碳則碳各自為戰情況,有必要 ① 依托生態文明建設要求,以流域一體化為目標,建立標準體系和評價機制; ② 建立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合作機制,積極實施支持流域城市水產碳綠色協調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在政策導向、技術創新和社會治理各層面突破固有利益格局和行政壁壘,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探索建立全流域、市場化、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③ 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流域跨省區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體系,縮小上下游發展差距,引導資本、技術、創新資源、環境信息等要素積極流動,綜合提升水資源統籌、產業協作和合作減排能力,縮小流域城市綠色協調發展水平差異,齊心協力唱好的“黃河大合唱”,帶動黃河流域城市綠色發展協調關系向高水平邁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EB/OL].(2024-09-12)[2024-10-20].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4190.htm.
[2]任保平.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耦合協調[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6):91-96.
[3]王奕淇,李國平.基于SD模型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可持續性模擬[J].干旱區地理,2022,45(3):901-911.
[4]左其亭,張志卓,吳濱濱.基于組合權重TOPSIS模型的黃河流域九省區水資源承載力評價[J].水資源保護,2020,36(2):1-7.
[5」趙建吉,劉巖,朱亞坤,等.黃河流域新型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的時空格局及影響因素[J].資源科學,2020,42(1):159-171.
[6]劉琳軻,梁流濤,高攀,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耦合關系及交互響應[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1):176-195.
[7]何苗,任保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的協同推進機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4,40(1):15-29.
[8]金鳳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推進策略[J].改革,2019(11):33-39.
[9]劉建華,黃亮朝,左其亭.黃河下游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水平評估[J].資源科學,2021,43(2):412-422.
[10]任保平,杜宇翔.黃河流域經濟增長-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的耦合協同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1,31(2):119-129.
[11]張國興,張婧鈺.黃河流域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時空演變[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33(2):124-133.
[12]徐輝,王億文,張宗艷,等.黃河流域水-能源-糧食耦合機理及協調發展時空演變[J].資源科學,2021,43(12):2526-2537.
[13]王兆華,鄒朋宇,李浩,等.經濟-能源-水耦合視角下黃河流域區域協同發展路徑[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32(8):10-19.
[14]汪順生,楊金月,王愛麗,等.河南省黃河流域水資源-經濟-生態系統耦合協調評價及預測[J].湖泊科學,2022,34(3):919-934.
[15]趙文舉,張曾蓮.中國經濟雙循環耦合協調度分布動態、空間差異及收斂性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39(2):23-42.
[16]鐘世川,鄭銳豪,黃慧紅.粵港澳大灣區協調發展演化及收斂性分析[J].統計與決策,2023,39(5):114-119.
[17]方創琳,崔學剛,梁龍武.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耦合圈理論及耦合器調控[J].地理學報,2019,74(12):2529-2546.
[18]徐輝,王億文,張宗艷,等.黃河流域水-能源-糧食耦合機理及協調發展時空演變[J].資源科學,2021,43(12):2526-2537.
[19]王麗川,侯保燈,周毓彥,等.城市水-能源-糧食耦合協調發展研究[J].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21(1):9-17.
及其耦合協調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56(3):326-333.[21]劉歡,鄧宏兵,李小帆.長江經濟帶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時空差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5):160-166.
[22]封亦代,劉耀彬,程風雨.中國城市綠色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區
域差異及空間收斂[J].地理研究,2023,42(9):2343-2368.
[23]BARRORJ,SALA-I-MARTINX,BLANCHARDOJ,et al.Con-vergenceacross statesand regions[J].Brookings paperson eco-nomicactivity,1991(1):107.
[24]劉明,王思文.β收斂、空間依賴與中國制造業發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8,35(2):3-23.
From low-value convergence to high-level coordination: urban gree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intheYellowRiverBasin
LIQing',XIEWeiwei2,LIRunkuan3,ZHANGGege4 (1.Research Institute for Eco-civilization,Chinese AcademyofSocial Sciences,Beijing 1Oo71o, China; 2.InstituteofSpatialPlanningamp;Regional Economy,Academy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Beijing10oo38,China; 3.InstituteofComputing Technology,ChineseAcademy ofSciences,Beijing1Oo19o,China; 4.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Ningxia 75oo21, China)
AbstractTheecologicalprotectionand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theYelowRiverBasinrepresentoneofthekeytasksforomprehensivelypromoting theconstructionofbeautifulChina.CurrntlyurbandevelopmentofteYelowRiverBasinisataiticalstage, transformingfromwateresourceconsevationandutlationtocintutilzationfromtrditioalidustrialstucturestoiala tionandinteligene,ndro“dualntrolofrgosumptio”to“dualontrolofmisss.”Attisstage,promotiggco dinateddevelopmntofatersoueprotetionndutlio,idustrialstrucurepgding,ndarbondioxideissoductio 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eologicalprotectionandighqualitydevelopmentofteYellowRiverBasin.Thisstudyquaiatiely measuredandanalyzedthegreencoordinateddevelopmentrelationsipbetweenwaterproductionrate,industrialdevelopmentlevel, andenergyemisiolevel(i.e.,aquaticcarbon)of86prefecure-levelcitiesinthYllowRiverBasinfrom2O3to02.Theconver gencetrendof greencoordinateddevelopmentrelationships among cities in theYelowRiver Basin was examinedthrough the β -convergenc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 The gree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as in a state of near imbalance or mild imbalance. ② The gree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levels in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exhibited convergenceharacteristicsshownganovealtrendtowardlowvalueconvergence.Tistndasotconducivetomprovingteenco ordinateddevelopofiiellversiceiigeiemeaurtsstrrntaioIis mendedtoimprovetheprotectioandutilizationofwaterresourcesinthemiddleandupperreachesofthebasinbyfocusingondustrialdevelopmentand promoting thedecouplingofeconomicdevelopmentfromwaterresourceconsumptionandtoreduceenergyemissions in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basinbyfocusingonindustrialdevelopmentandachievingthedecouplingbetweendustrialdevelopmentandeegemissios.Onteoeandasedonatersoues,fortssouldbeadetooodinatetetiation ofurbanindusrlcuresitergonsetioisiductiondfcimprovemetrosstetisiis proachaims toccuratelyndfctivelyadestapsigrencoiateddevelopmentandimproveheorallevelofgecoo dinateddevelopmentinthebasin.Ontheoerhand,keybreakthroughssouldbeadetoeversethetrendofgreencoordiatedconvergenceatlow-eficiencylevels.Thisinvolvesguidingtheoverallgreencoordinateddevelopmentrelationshipinthebasintoentera developmentrackofdiferentiationandcoodinationintimeandspace,therebypromotingthegreencoordinateddevelopmntrelationshipofcitiesintheYelowRiverBasin totransitfromlow-levelconvergence tohigh-levelcoordination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Yellow River Basin; gree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 -convergence
(責任編輯:蔣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