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1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0X(2025)06-0032-04
引用格式:孔令芳,李文萍,李云飛,等.美洲大蠊養殖廢棄物有氧堆肥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25(6):32-35,51.DOI:10.16498/j.cnki.hnnykx.2025.006.006
Aerobic Composting of Periplaneta americana Farming Waste
KONG Ling-fang1,2.34,LI Wen-ping3,LI Yun-fei3, ZHU Yuan3
(1.Yunnan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EntomologicalBiopharmaceuticalRamp;D,Dali University,Dali 6,C; 2.National-LcalJoint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ntomoceutics,DaliUvesityDali6,RC;3.Cllgeof Agriculture andBiologyScience,Dali University,Dali 67oo3,PRC; 4.KeyLaboratoryforAgroecologyinErhai Lake Watershed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Yunnan Province,Dali 671oo3,PRC)
Abstract:This study aims to develop amethod for harmless treatmentof Periplaneta americana farming waste.Two compost treatments of P. americana farming waste and P. americana farmingwaste + straw were designed.The dynamic changes in temperature,nutrientcontent,organic matercontent,seed germination index,and deathrateofascarid eggs beforeandafter composting were monit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osting of P. americana farming waste + strawdemonstrated a good temperature-rising effect, with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reaching 67% . After composting, the content of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total potassiuminthecompostofachtreatmentincreased,whiletatofrganicmaterdecreased.Allompostproductswere fullydecomposed.Theseed germinationindexandthedeathrateofascarideggsineachtreatmentaftercompostingmaturitymethe standards for organic fertilizer.The product of the P. americana farmingwaste + straw treatment reached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71.36% and total nutrient content of 11.81% (total nitrogen 5.60% , total phosphorus 3.69% , and total potassium 2.52% ),and thus it can be used as a safe and reliable organic fertilizer.
Keywords:Periplanetaamericana farmingwaste;straw;compostingmaturity;seedgerminationindex;compostingquality
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L.),俗稱蟑螂、菜婆蟲、偷油婆,是蜚蠊科大蠊屬昆蟲[1-3]。美洲大蠊雖攜帶癇疾、傷寒、霍亂和阿米巴病等多種疾病的病原體[4,但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體內活性成分具有抗腫瘤、抗肝損傷、促進組織修復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5-7]。目前以美洲大蠊提取物為主要成分的康復新液、心脈隆注射液和肝龍膠囊等制劑已廣泛應用于燒燙傷、胃潰瘍及心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8。此外,美洲大蠊蟲體蛋白質含量高達 70% 其蟲體和卵莢可作為優質蛋白源,為水產養殖和畜禽養殖提供高檔飼料來源。由于美洲大蠊繁殖能力強、易于養殖且應用前景廣泛,我國美洲大蠊人工養殖業迅速興起并蓬勃發展[
美洲大蠊養殖產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養殖廢棄物,主要包括制藥提取后的殘渣和養殖過程中的排泄物。這些養殖廢棄物在堆積過程中不僅會產生難聞的氣味,而且含有大量蟲卵、幼蟲和病原菌。目前這些副產物的處理方式以直接丟棄、還田和飼料化利用為主,這些粗放的處理方式存在環境污染風險。美洲大蠊糞便中氮磷鉀含量和有機質含量豐富,是極具開發潛力的生物資源,然而,國內尚未建立安全、經濟的無害化處理體系,這些潛在的生物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雖然堆肥化處理是最常見的有機廢棄物處理方式[10],但現有技術仍存在資源利用率低、開發不充分等問題,因此,亟需開發科學高效的資源化利用技術。
堆肥化處理是將要堆腐的有機物料與填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適宜的水分和通氣條件下,通過微生物作用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穩定腐殖質的過程[11-2]。在各類堆肥系統中,條垛式堆肥系統因操作簡便、成本低且堆肥產品穩定性好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有機廢棄物處理[13]。堆肥過程中,碳氮比是影響有機物分解的重要因素[14]。研究表明,發酵物料的最佳碳氮比應保持在 20:1~30:1[15] ,碳氮比過高或過低都會降低堆肥效率。
本研究以美洲大蠊養殖廢棄物為原料,系統考察了添加輔料對堆肥過程及產物品質的影響,旨在為美洲大蠊藥用開發產生的廢棄物提供環保處理方案,以及通過高效資源化技術開發新型有機肥料,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美洲大蠊養殖廢棄物來源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云南京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稻秸稈來源于大理大學實踐教學基地,曬干粉碎后使用。
1.2 試驗設計
堆肥試驗在大理大學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室溫,防雨,通風良好。試驗設置了單一養殖廢棄物和養殖廢棄物 + 秸稈(碳氮比為 25:1 )2個處理。將美洲大蠊養殖廢棄物與水稻秸稈粉末按比例混合,利用攪拌器充分混勻;堆料時進行調水使含水量保持在 50%~70% ,即向混合物中添加水直至物料可以手握成團、有水滲出而不滴下;將物料堆積成條垛狀,條垛斷面呈三角形,條垛高度和底部寬均控制在1m左右,覆蓋塑料薄膜并用石塊壓緊邊緣。在堆肥初期,2d翻堆1次;堆肥至高溫期結束且溫度降至30~35°C 時,3d翻堆1次;當堆體溫度降至與環境溫度基本一致且維持穩定時,停止翻堆,堆肥結束。
1.3 測定指標及方法
堆肥后每天定時測定堆體溫度,將5根溫度計分別插入堆體的上、中、下及兩側,插入深度大于25cm ,以5個點測量的平均值作為堆體發酵溫度,同時記錄環境溫度。每周采樣1次,測定堆體pH值、含水量、養分含量、有機質含量、種子發芽指數和蛔蟲卵死亡率。參照標準GB/T8576—2010[測定含水量,參照標準NY/T525—2021[測定pH值、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和種子發芽指數,參照標準GB/T19524.2—2004[18]測定蛔蟲卵死亡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堆肥處理的溫度動態變化
由圖1可知,堆肥初期,各處理堆體溫度迅速上升。養殖廢棄物處理前期溫度波動上升,第14天達到 50% ,進入高溫期,高溫持續12d且最高溫度為 55°C ,期間溫度波動較大;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在堆肥第5天進入高溫期,高溫持續22d且最高溫度達 67°C 。2個處理均在堆肥27d后開始降溫,最終溫度趨于環境溫度。

2.2 不同堆肥處理的 pH 值動態變化
由圖2可知,2個處理的堆體初始pH值均為8.08。堆肥開始后,隨著堆肥時間增加,養殖廢棄物處理的pH值先降低后升高,最低降至6.44;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的 pH 值隨堆肥時間增加先升高后降低,35d后達到最大pH值9.13。堆肥結束后,養殖廢棄物和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的pH值分別為8.49和 8.91 。

2.3 不同堆肥處理的含水量動態變化
由圖3可知,養殖廢棄物和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的含水量變化趨勢一致,其初始含水量分別為60.49% 和 64.87% 。堆肥0\~21d時,2個處理的含水量均隨堆肥時間增加而降低;21d后,2個處理的含水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堆肥結束后,養殖廢棄物和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的含水量分別為 60.24% 和58.65% ,其中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的含水量下降得更為明顯。

2.4不同堆肥處理的堆體養分和有機質含量變化
2.4.1堆體全氮含量由表1可知,堆肥前后2個處理的全氮含量均無顯著差異,相較初始全氮含量,2個處理的全氮含量均提高了 11.33% 。

2.4.2堆體全磷含量由表2可知,堆肥前后2個處理的全磷含量均無顯著差異。養殖廢棄物和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堆肥結束后的全磷含量分別為3.97% 和 3.69% ,相較初始全磷含量,堆肥后2個處理的全磷含量分別提高了 36.90% 和 19.42% 。

2.4.3堆體全鉀含量由表3可知,堆肥前后2個處理的全鉀含量均無顯著差異。養殖廢棄物和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堆肥結束后的全鉀含量分別為2.17% 和 2.52% ,相較初始全鉀含量,堆肥后2個處理的全鉀含量分別提高了 33.13% 和 30.57% 。

2.4.4堆體有機質含量由表4可知,堆肥前養殖廢棄物和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的初始有機質含量分別為 81.39% 和 80.71% ,兩者無顯著差異;堆肥結束后,2個處理的有機質含量分別降至 79.41% 和71.36% ,且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的有機質含量顯著低于養殖廢棄物處理。

2.5 不同堆肥處理的種子發芽指數動態變化
由圖4可知,隨著堆肥時間增加,2個處理的種子發芽指數均呈現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其中養殖廢棄物處理在堆肥發酵第7、14和21天的種子發芽指數為 0% 。堆肥結束后,養殖廢棄物和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的種子發芽指數分別為 85% 和 90% ,均達到了堆肥腐熟標準。

2.6不同堆肥處理的蛔蟲卵死亡率動態變化由圖5可知,隨著堆肥時間增加,2個處理的蛔蟲卵死亡率均逐漸升高,堆肥28d后均達到 100% 。
3 討論與結論
目前有機肥生產常采用高溫好氧堆肥,其中條垛式堆肥最為常見[19]。本研究中,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的最高溫度為 67°C ,明顯高于養殖廢棄物處理( 55% ),2個處理均完整經歷了升溫期、高溫期、降溫期和平穩期4個階段,但添加水稻秸稈可加快堆肥進程,提高發酵溫度。堆肥過程中,含氮有機物分解產生氨氣,溶于水形成氨水,可提高堆體的pH值[20];加之微生物代謝作用[21],堆肥結束時2個處理的 pH 值均高于初始 pH 值。此外,堆肥起始含水量一般控制在 40%~60% ,過高易導致堆肥材料厭氧發酵,過低則不利于微生物生長繁殖,影響有機物分解和腐熟進程[15]。本研究中2個處理的初始含水量為 60% 左右,由于堆肥過程中翻堆通風和內部微生物活動,堆肥結束時2個處理的含水量均有所下降。

堆肥過程中,含氮有機物經微生物降解產生氨氣,其散失途徑主要包括同化吸收、氧化為亞硝酸鹽或硝酸鹽以及直接逸人大氣[22]。本研究發現,堆肥結束后2個處理的全氮含量略有提高,這是因為有機質分解導致總干物質減少,使得全氮相對含量增加[23]。磷和鉀是影響堆肥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堆肥過程中,磷和鉀不易揮發,因此損失相對較少,而且添加秸稈等促進劑主要是通過調節碳氮比和改善孔隙結構優化發酵條件,對磷和鉀的影響較小[24]。堆肥過程中,有機質通過礦質化和腐殖質化作用轉化為腐殖酸等新物質[25],這些產物的積累與微生物的持續降解處于動態平衡,共同影響了最終堆肥產品的有機質含量。
種子發芽指數是評估堆肥腐熟度和毒性的有效指標[2。種子發芽情況可直觀反映堆肥的生物毒性和腐熟狀態,因含較高濃度的毒性物質,未腐熟堆肥會抑制發芽和幼苗生長,而腐熟度提高后這些抑制作用逐漸消除。標準NY/T525—2021要求有機肥種子發芽指數達到 70% 以上,本研究中養殖廢棄物堆肥在堆肥發酵第7、14和21天的種子發芽指數為0% ,說明此階段堆體存在較強的生物毒性;堆肥結束后,其種子發芽指數達到 85% ,符合腐熟標準。
美洲大蠊養殖廢棄物富含養分但含致病生物,經高溫堆肥處理(堆肥溫度高于 55°C 且維持3d以上)后才能用于農業生產[27]。本研究結果顯示,堆肥28d后,2個處理的蛔蟲卵死亡率均達 100% ,符合標準NY/T525—2021的有機肥料衛生安全性要求。
本研究發現,美洲大蠊養殖廢棄物經添加秸稈堆肥處理后,可高效轉化為優質有機肥。養殖廢棄物 + 秸稈處理的產品有機質含量達 71.36% ,總養分含量達 11.81% (全氮 5.60% 、全磷 3.69% 、全鉀2.52% ),種子發芽指數和蛔蟲卵死亡率均符合標準,可用于果蔬花卉種植。該堆肥過程操作簡便,環保經濟,無需使用復雜設備和化學藥劑;發酵升溫快,不需額外加熱,既能加速發酵進程,又能降低成本。綜上,美洲大蠊養殖廢棄物可作為優質堆肥原料,通過添加秸稈進行有氧堆肥,不僅能提高堆體溫度,加速腐熟進程,還能實現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參考文獻:
[1]郭天宇,許榮滿.中國境外重要病媒生物[M].天津:天津出版出版社,2017.
[2]MULLINS D E.Physiology of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sand resource acquisition in cockroaches[J].Annual Review ofEntomology,2015,60:473-492.
[3]劉憲偉,朱衛兵,戴莉,等.中國東南部地區的蜚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4]張青文,劉小俠.農業入侵害蟲的可持續治理[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3.
[5]高陽陽,耿福能,陳思敏,等.美洲大蠊的有效成分及相關藥理學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21,27(4):240-250.
[6]廖倩,龐蘭,石金鳳,等.基于多肽組學的美洲大蠊肽類組分分析及促創面修復活性多肽篩選[J].中草藥,2022,53(7):2085-2094.
[7]王欽,劉克娜,孔彩華,等.美洲大蠊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1,39(8):108-111.
[8]RENPW,YANGWJ,WANGDD,etal.KangfuxinyeEnemacombinedwithmesalamine forulcerativecolitis ∵ asystematicreview and GRADE approach[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2017,2017(1):6019530.
[9]單魯豫,王子延,張亞平,等.美洲大蠊糞便提取物對大鼠離體心臟功能的影響研究[J].天津中醫藥,2023,40(4):490-494.
[10]趙懿,陳海斌,杜建軍,等.畜禽糞便肥料化及其在土壤改良中的應用綜述[J].湖南農業科學,2023(4):109-114.
[11]李艷霞,王敏健,王菊思,等.固體廢棄物的堆肥化處理技術[J].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0(4):39-45.
[12]張晶,燕志宏,楊仕鈺,等.豬發酵床墊料二次發酵有機肥微生物群落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24,36(10):27-34.
[13]張福鎖,龔元石,李曉林.土壤與植物營養研究新動態:第3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14]劉光莉.畜禽固體糞便好氧堆肥技術[J].四川畜牧獸醫,2022,49(3):44.
[15]孫洪助,王全,姜宏浩,等.畜禽糞便與秸稈高溫堆肥技術[J].青海農技推廣,2021(1):15-17.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復混肥料中游離水含量的測定真空烘箱法:GB/T8576—2010[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1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有機肥料:NY/T525—2021[S].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1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肥料中蛔蟲卵死亡率的測定:GB/T19524.2—2004[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19]陳世和,張所明.城市垃圾堆肥原理與工藝[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20]董存明,張曼,鄧小墾,等.不同碳氮比條件下雞糞和椰糠高溫堆肥腐熟過程研究[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5,31(3):420-424.
[21]黃金枝,胡桂萍,俞燕芳,等.微生物在農業廢棄物堆肥應用中的研究進展[J].廣東農業科學,2019,46(1):64-70.
[22]張亞寧.堆肥腐熟度快速測定指標和方法的建立[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23]施寵,張小娥,沙依甫加瑪麗,等.牛糞堆肥不同處理全N、P、K及有機質含量的動態變化[J].中國牛業科學,2010,36(4):26-29.
[24]王小琳,陳世昌,袁國鋒,等.促腐劑在雞糞堆肥發酵中的應用研究[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9,15(5):1210-1214.
[25]陳鮮妮,來航線,田霄鴻,等.接種微生物條件下牛糞 + 麥秸堆腐過程有機組分的動態變化[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9,28(11):2417-2421.
[26]MATHURSP,OWENG,DINELH,etal.Determinationofcompostbiomaturity.I.literaturereview[J].BiologicalAgricultureamp;Horticulture,1993,10(2):65-85.
[27]趙京音,姚政,汪雅谷,等.畜禽糞簡易堆(漚)制過程中生物及理化性狀的變化[J].上海農業學報,1995,11(1):45-52.
(責任編輯: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