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指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山西傳統音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鮮明的文化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高的文化價值。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山西傳統音樂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嚴峻挑戰。因此,積極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山西傳統音樂的發展模式,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山西傳統音樂,而且可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
一、文化自信背景下山西傳統音樂的發展概述
(一)山西傳統音樂的發展現狀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山西傳統音樂得到了更多的展示機會。在社會層面,各類音樂節、文化展覽等活動,為山西傳統音樂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一些民間藝人和文化團體挖掘、整理山西傳統音樂,使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得到了更好的展現。然而,山西傳統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受眾群體逐漸縮小,年輕人對音樂的認知度、理解度和興趣度不高,音樂的數字化保護機制不健全等一系列問題,這導致山西傳統音樂保護面臨嚴峻挑戰[3]。
(二)文化自信對山西傳統音樂發展的影響
在文化自信的積極作用下,山西傳統音樂被賦予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其傳承與創新進程亦得到了有力推動。文化自信成為山西傳統音樂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堅守傳統音樂精髓的基礎上,山西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元素深度交融,由此開拓出全新的表現形式與演繹方式,成功吸引了年輕受眾群體的關注與喜愛。這種創新使山西傳統音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以山西傳統音樂《桃花紅杏花白》為例,這首民歌旋律優美、歌詞質樸,深受人們的喜愛4。借助文化自信的東風,該音樂作品被多位音樂家重新編曲和演繹,不僅保留了獨特的傳統意蘊,而且巧妙融合了現代音樂元素,使其更貼合現代人的審美追求。文化自信還推動了山西傳統音樂的國際化傳播,使山西傳統音樂開始走向世界舞臺。山西的八音會等民間藝術形式,在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好評不斷,成為展示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山西傳統音樂的發展模式
(一)構建“非遺 + 社區”的山西傳統音樂活態傳承模式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傳統音樂的活態傳承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意味著對音樂的保存與記錄,更強調音樂在現實生活中的傳承與應用。“非遺 + 社區”的山西傳統音樂活態傳承模式是將山西傳統音樂這一非遺與社區生活緊密結合,建立社區傳統音樂傳承基地,通過社區這一基層組織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在社區建設傳統音樂傳承基地,定期舉辦傳統音樂講座、工作坊、演出等活動,吸引更多居民參與并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
依托社區再現傳統音樂表演的民俗場景,將傳統音樂與現代社會生活緊密結合,是實現山西傳統音樂活態傳承的有效途徑。晉南社火音樂作為山西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鄉村旅游和節慶深度融合是“非遺 + 社區”山西傳統音樂活態傳承的典型案例。它融合了民間音樂、戲曲、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是當地群眾在節慶等場合表達情感、祈求豐收的重要方式。普南社火音樂以其獨特的旋律、節奏和表演形式,展現了山西人民的熱情與豪邁,彰顯了山西傳統音樂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生動性特征,極大地提高了居民對傳統音樂的認知度和喜愛度。
(二)構建“互聯網 + ”的山西傳統音樂融合傳播體系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為山西傳統音樂的傳播與創新提供了機遇。通過互聯網,山西傳統音樂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觸及全球受眾;同時,互聯網也為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可建立山西傳統音樂官方網站,及時發布各類豐富的音樂資源與活動信息等,同時充分發揮微博、微信、抖音等主流社交媒體平臺在傳播傳統音樂方面的便捷性以及與受眾互動交流的實時性,增強互動性和受眾的參與感;搭建在線音樂平臺,與國內主流在線音樂平臺合作,上傳山西傳統音樂作品,為受眾提供便捷的收聽渠道;利用直播和短視頻平臺,呈現傳統音樂表演,進一步增強與受眾的互動。
構建數字化傳播機制,利用數字音頻、虛擬現實等技術,對傳統音樂進行數字化創作和呈現,為受眾帶來全新的聽覺和視覺體驗;邀請專家學者講述并解讀傳統音樂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內涵,增強受眾的情感共鳴和認同感。
構建在線互動平臺,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開展話題討論、投票等活動,鼓勵受眾之間、受眾與專家之間、受眾與主持人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同時,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根據受眾的喜好和行為習慣,為他們推薦個性化的傳統音樂作品和活動。
(三)構建立體化的山西傳統音樂教育傳承模式
立體化的教育模式需全方位覆蓋學校與社會教育領域。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從啟蒙階段的基礎教育開始,讓山西民歌、戲曲等傳統音樂走進中小學音樂課堂,使中小學學生形成對本土傳統音樂的認知;在高等教育階段,設置山西民間音樂研究、戲曲表演與傳承等方向的選修課程,讓學生接受藝術的感染和熏陶。高校應積極與民間藝術社團進行合作,建立校企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山西傳統音樂的理解。同時,也要高度重視社會教育,充分發揮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教育作用,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時間舉辦傳統音樂普及講座、培訓課程與展覽活動,邀請民間藝人與專家學者言傳身教,讓公眾近距離感受山西傳統音樂的魅力。積極利用社區開展傳統音樂學習與表演活動,營造全民傳承的音樂氛圍。通過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緊密結合、互動補充,構建立體化的教育模式,能夠更好地傳承山西傳統音樂,更高效地傳播山西傳統音樂的深厚文化內涵與獨特藝術魅力,為山西傳統音樂的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山西傳統音樂旅游產品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時代趨勢下,充分依托山西旅游景區的獨特優勢,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山西傳統音樂產品,是推動山西傳統音樂發展的有效途徑。緊密結合現代文化市場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深入挖掘山西傳統音樂的深厚文化底蘊,開發出極具地方特色的山西傳統音樂產品。
在景區內定期舉辦民歌演唱會、戲曲表演等山西傳統音樂演藝活動,邀請民間藝人與專業演員參與其中,以深厚的藝術功底與豐富的表演經驗生動演繹山西傳統音樂作品,全方位展現山西傳統音樂的獨特內涵。同時,緊密結合景區特色與文化主題,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元素,創作出極具地方特色的山西傳統音樂作品。例如,在以晉商文化為主題的景區,創作反映晉商奮斗歷程與情感的音樂作品,使游客在欣賞音樂時,能更好地理解景區的文化底蘊,為其帶來獨特的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開發與山西傳統音樂相關的特色周邊產品,設置體驗項目,讓游客學習山西民歌演唱技巧,感受其獨特的發聲與韻律;安排游客體驗山西傳統樂器,增強游客參與感,使其深入了解樂器構造與音色特點,深入體會山西傳統音樂的魅力。結合山西傳統音樂元素,精心設計并開發山西傳統音樂CD、戲曲臉譜紀念品等旅游商品。音樂CD收錄經典及新創作的山西傳統音樂作品,讓游客能在離開景區后繼續玲聽。戲曲臉譜紀念品將傳統戲曲文化具象化,不僅能留存游客對山西傳統音樂的美好記憶,還能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感受山西傳統音樂的魅力,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山西傳統音樂文化。
三、文化自信背景下山西傳統音樂的發展策略
(一)發揮社會力量保護山西傳統音樂
社會力量來自各行各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社會力量的積極主動參與可以讓傳統音樂更加生動、鮮活、豐富。他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關注和保護傳統音樂,使保護工作更加全面、深入。
發揮社會力量在保護山西傳統音樂方面的作用,一是增強公眾保護意識,通過媒體、學校、社區等多種渠道,普及山西傳統音樂的知識和價值,提升公眾對傳統音樂的保護意識。通過舉辦音樂節、展覽、講座等主題活動,讓公眾親身體驗傳統音樂的魅力,激發其保護熱情。二是大力支持民間藝人和組織的發展,為民間藝人提供資金扶持,幫助他們改善創作條件,提高創作和演繹水平;為民間藝人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如舉辦民間藝人大賽、音樂會等,讓他們的音樂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三是鼓勵成立民間音樂社團、戲曲社團等傳統音樂互動交流組織,發揮其在保護山西傳統音樂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四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依托互聯網、社交媒體等多元化平臺,發揮數字錄音和錄像技術的優勢,建立完善的山西傳統音樂數據庫。
(二)推動山西傳統音樂的產學研合作
通過搭建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深入開展資源調研,促進國內國際音樂的深度交流互動,能夠使山西傳統音樂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應充分發揮產學研合作的優勢,推動山西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一是聯合科研機構、高校、音樂團體及文化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整合資源、共享信息、孵化項目。通過定期舉辦學術交流、工作坊、音樂會等活動,促進學術界與音樂界的深度融合,為傳統音樂的發展輸送智力資源。二是組建專業研究團隊,借助田野調查、錄音錄像等手段,深入山西各地調研,整理傳統音樂,收集一手資料,掌握發展現狀,并據此建立山西傳統音樂數據庫,對音樂資源進行分類、編目及數字化處理,為學術研究、教學實踐及表演活動筑牢數據根基。三是著力推動傳統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制作音像制品、出版相關書籍、開發音樂旅游產品等產業項目,結合市場化運作,使山西傳統音樂登上更廣闊的舞臺,提升其社會影響力與經濟價值。
(三)將山西傳統音樂納入學校課程
山西傳統音樂以其獨特的旋律、節奏與和聲,展現了極高的藝術魅力,學生學習這些音樂可以培養審美情趣,提高藝術鑒賞能力。許多山西傳統音樂作品都蘊含著深刻的道德觀念和人生哲理,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以說,將山西傳統音樂納入學校課程,讓學生直接接觸和學習音樂文化,可以極大地增強其對山西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有效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將山西傳統音樂納入學校課程,一是組織專家學者和民間藝人,共同編寫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學習的山西傳統音樂教材。教材應包含山西傳統音樂的歷史背景、基本理論知識、經典曲目賞析以及演奏技巧等內容。二是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中,設置山西傳統音樂的必修或選修課程,同時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傳統音樂演出、比賽與展覽等實踐活動,使其在實踐中深入感受傳統音樂魅力。三是創新教學方法,融合傳統音樂與現代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成效。面向音樂教師開展專項培訓,提高其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鼓勵學生成立傳統音樂社團或興趣小組,自主開展學習交流活動。
四、結語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山西傳統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記憶與地域風情,其豐富的文化與藝術資源猶如一座亟待深入挖掘的寶藏。深度挖掘這些寶貴資源,不僅是對山西傳統音樂這一珍貴遺產的悉心守護,更是順應時代潮流,推動其在當代社會創新發展的關鍵之舉。通過與現代音樂元素的巧妙融合以及新媒體平臺的廣泛傳播,山西傳統音樂正逐步打破地域限制,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9,142,309.
[2]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11.
[3]王禹奇.山西傳統音樂傳承發展的問題及優化措施研究[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11):96-98.
[4]王珂邇.傳承與藝術化編創的相得益彰:以左權民歌《桃花紅杏花白》為例[J].黃河之聲,2023(8):30-33.
作者單位:
山西應用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