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承載著農耕社會的文化記憶及集體審美,歷經漫長歲月,通過窗花、民俗裝飾等形式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傳遞吉祥寓意的重要載體。但目前傳統節慶習俗簡化、傳承群體斷層等問題日益突出,不利于促進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對此,在非遺傳承視角下,探討剪紙藝術的現代創新與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剪紙藝術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
(一)剪紙藝術的歷史背景
剪紙藝術的發展與古代中國社會文化緊密相連。早在商周時期,先民已掌握雕刻技藝,使用金箔、皮革制作祭祀物品,這種立體雕刻手法為剪紙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西漢造紙術的發明為剪紙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但此時紙品價格高昂,剪紙藝術尚未普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技術得到改良,紙張逐漸走入民間。在這一時期,剪紙開始形成獨立的藝術形態,主要服務于宗教祭祀,人們用剪刻的紙品裝飾神龕、制作冥器,寄托對亡者的哀思。這種信仰需求推動剪紙藝術朝精細化方向發展。唐朝時期國力強盛,帶動了藝術的繁榮發展,使剪紙突破了宗教范疇成為一種裝飾藝術。比如,宮廷用金銀箔剪刻華美飾物,民間則流行節慶剪紙,花鳥紋樣與人物故事成為剪紙藝術的主要題材。宋元時期,市民經濟興起,剪紙藝術加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出現了專門的剪紙藝人,并與刺繡、瓷器等工藝相結合,發展出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具的新形式。明清時期,剪紙藝術形成了穩定的地域風格:北方地區的剪紙多用單色紅紙,造型粗獷有力,常見于窗花、門箋;江南地區則發展出多色套刻技法,剪紙作品線條細膩繁復,多用于燈彩裝飾。這種南北差異既反映了地理環境對剪紙藝術的影響,又體現了不同地域人們的審美取向。
(二)剪紙藝術的文化價值
剪紙作為一種深深扎根于民間的傳統手工藝,承載著中國人獨特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智慧,其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活態傳承這一方面。剪紙圖案包含神話傳說、民俗故事、自然萬物等各類主題,比如“龍鳳呈祥”“連年有余”等經典紋樣,把文字記載之外的民間信仰、倫理觀念借助視覺符號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成為鄉土社會中無形的文化教科書。從本質上說,剪紙藝術是大眾集體審美的成果,人們運用剪刀把對生活的觀察轉化為藝術創作,如窗花、禮花等實用剪紙既可以裝點生活環境,又傳遞著人們趨吉避兇、團圓美滿等的愿望。這種創作并不依靠專業訓練,而是基于代際相傳的技藝及共同認可的視覺語言,呈現出中國民間藝術“以俗為美”的獨特價值。
二、非遺傳承視角下剪紙藝術的現代創新
(一)技藝與材料創新
非遺傳承視角下,在實現剪紙藝術現代創新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堅守中國傳統文化根基,另一方面需要在材料、工具以及技法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其中,材料創新是關鍵所在。傳統剪紙作品一般使用手工染色的單層紅紙,而如今在剪紙創作中,創作者開始逐步嘗試使用更易于保存的宣紙、韌性更強的棉紙,甚至還結合現代印刷技術研發出具有漸變色彩的紙張。工具創新同樣至關重要,如刻刀從單一刃口演變為有不同弧度的專業刀具,墊板從蠟板升級為防滑硅膠板,這些變化使線條刻制更加精準,能大幅減少傳統剪紙創作中容易出現的紙張撕裂問題。技法創新著重強調“新中有舊”,陽刻要求線條連貫流暢。以往,陽刻完全依靠創作者的手勁進行把控,而如今借助刀刃角度的科學設計,可以更加穩定地刻出細如發絲的線條;陰刻注重“斷而不碎”,改良后的刀具使收刀更為利落,減少了毛邊,對于復雜的大型創作,不少藝人嘗試采用分層雕刻法,先剪出整體輪廓,再逐層疊加細節,這在保留傳統剪紙“線線相連”韻味的同時,又可以使剪紙作品呈現出立體層次。同時,剪紙藝術的現代創新需圍繞剪紙的本質展開,雖然激光雕刻可快速復制剪紙圖案,但其無法替代手工剪紙特有的“呼吸感”。創作者運刀時的輕重緩急,會讓線條產生自然波動,這種帶有溫度的手工痕跡,正是剪紙藝術得以不斷傳承的生命力源泉。因此,專業剪紙藝人應始終把“手上功夫”作為根本,將新材料、新工具當作輔助,讓傳統技法在當代創作中煥發出更強的表現力。
(二)題材與風格的拓展
非遺保護著重強調活態傳承的理念,在題材創新方面,剪紙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基礎上又萌發出新的風格。在傳統剪紙藝術中,常見的如“福壽雙全”“連年有余”等吉祥紋樣,現今借助簡化構圖及強化視覺符號等手段,既留存了其文化寓意,又契合了現代審美的要求。比如,對于傳統窗花中的對稱造型,可將抽象幾何元素融入其中,塑造出一種既有民俗感又有當代感的裝飾風格。在題材選取方面,剪紙創作者需要在歷史積淀與時代需求之間找到平衡,一方面深入挖掘神話傳說,如把《白蛇傳》《西游記》等經典情節轉變為系列剪紙作品,運用傳統刀法呈現人物的動態形象;另一方面留意現實生活,用剪紙記錄脫貧攻堅、航天成就等時代留下的印記。這類創作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圖解,而是借助剪紙語言重新構建場景,利用層疊鏤空的方式展現城市樓群,憑借流線型刻痕模擬高鐵的速度,讓傳統技藝成為承載時代精神的載體。在剪紙藝術風格拓展中,需要尊重剪紙藝術的平面特性,例如在將動漫形象轉化為剪紙作品時,應減弱立體光影效果,提高輪廓線條與鏤空的精準度,保證“二次元”角色依然帶有剪紙的裝飾性趣味。
(三)科技與藝術的結合
非遺傳承視角下,在剪紙藝術現代創新過程中,科技的應用并非要取代傳統技法,而是促使剪紙藝術突破物理方面的限制,拓展其表達的邊界。比如,在剪紙藝術創作中,創作者通過應用數字化設計軟件,可繪制復雜的圖樣,并利用分層拆解的方式提前規劃陰陽刻的分布情況,降低手工繪稿時的試錯成本。這種“數字草稿”與傳統“心中繪稿”相結合的方式,不僅保留了手工創作的靈活性,還提高了大型主題剪紙作品的精確度。在傳播領域,虛擬現實技術使剪紙從平面轉變為立體,通過3D掃描來復原傳統剪紙的刀痕細節,能使觀者在線放大并觀察藝人運刀時的輕重、轉折。這種類似“數字顯微鏡”的展示,讓剪紙技藝的微妙之處能被更多人理解。同時,在動態剪紙短片中應用投影技術,能使靜止的剪紙產生光影流動,如用剪紙鳥翅的鏤空紋路投射出飛翔的光影效果,從而增強觀者的沉浸式體驗。
三、非遺傳承視角下剪紙藝術在當代社會的應用
(一)剪紙藝術在文化傳承教育中的應用
非遺保護的關鍵在于使傳統手工藝能夠“留存于當下”。基于此,在非遺傳承視角下,應注重剪紙藝術在文化傳承教育中的應用,通過培養剪紙人才促進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第一,學校教育是促進剪紙藝術活態傳承的關鍵路徑。對此,應將剪紙藝術融入美術類院校的課程體系,邀請剪紙藝人擔任實踐導師,引領學生從磨刀、折紙、繪稿等基礎步驟著手,親身體會“一剪定形”的技法要義。應用這種“師徒制”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傳授學生剪紙技藝,還可向學生傳遞剪紙藝術“手隨心走”的創作觀念,促使學生深入領會剪紙藝術創作背后的文化邏輯。
第二,需要構建多層次的實踐平臺,依靠文化館、非遺工坊等機構開辦常態化剪紙培訓班,針對不同群體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面向兒童開發趣味剪紙游戲,培養其動手能力;面向設計專業學生開設傳統紋樣創新課程,推動剪紙藝術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同時,可定期舉辦剪紙技能競賽,設置豐富的獎項,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為剪紙行業挑選具有潛力的人才。
第三,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擴大剪紙藝術傳承范圍。比如:可以創建線上剪紙資源庫,整理不同流派的經典紋樣與刀法教程,供剪紙愛好者自行學習;利用短視頻直播展示剪紙創作的整個過程,由藝人邊剪邊講解吉祥圖案的寓意,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受到文化熏陶。同時,可在社交平臺中建立剪紙愛好者社群,使新藝人能夠隨時上傳作品請教老藝人,同時老藝人也能及時給新藝人提供指導,形成“云端師徒”互動模式,維持剪紙的“活態性”。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有當年輕創作者能夠運用剪紙語言表達自身情感時,這項傳統手工藝才算真正實現了代際傳承。
(二)剪紙藝術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應用
非遺傳承視角下,將剪紙藝術融入文化創意產業,有利于實現剪紙藝術的活態傳承。剪紙文創并非單純地復制剪紙作品,而是從中提取藝術語言展開再創作。這類產品需要同時契合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方面,保留剪紙作品的核心特征,如鏤空技法及平面構成等;另一方面,滿足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或者情感價值。例如,可以將傳統窗花紋樣轉變為茶葉包裝的鏤空裝飾,這既可延續剪紙藝術的視覺特色,又能賦予產品較高的文化辨識度。
傳統剪紙和剪紙文創之間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其中,傳統剪紙是根基所在,承載著技藝規范及文化內涵,剪紙文創則是一種延伸,通過創新設計讓古老藝術能夠觸及更多的人群,二者需要形成一種良性互動。對此,文創設計師可以從傳統剪紙作品中提煉符號元素,剪紙藝人則可憑借文創產品反饋來了解當代人的審美趨勢,反哺自身的創作。同時,在開發優質剪紙文創產品時,設計師需具備較強的元素轉化能力,深入領會剪紙藝術邏輯,比如如何運用線條斷連來表現物體的質感,以及如何借助正負形來平衡畫面。在把這些技法轉化為剪紙文創產品時,需要考慮載體的特性:在燈具設計中,可利用剪紙鏤空營造出光影層次;在手機殼裝飾方面,需要簡化復雜的紋樣以適應小尺寸應用需求。此外,還要挖掘剪紙文化基因,把“福祿壽喜”等傳統寓意轉化為現代人的情感共鳴點。
(三)剪紙藝術在社會公益活動中的應用
在非遺傳承視角下,將剪紙藝術應用于社會公益活動中,是剪紙藝術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鮮活且生動的實踐體現。對此,為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需充分發揮剪紙藝術的文化感染力,不斷拓展其社會功能,通過技藝幫扶、文化傳播以及心靈療愈等多種形式促使剪紙藝術傳承與公益事業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第一,在弱勢群體幫扶領域,剪紙技藝培訓成為一種有效的就業扶持方式。對于農村留守人員、殘障人士等群體,公益組織可專門開設短期剪紙技能培訓班,邀請專業人員教授他們基礎的剪刻技法及簡單的紋樣設計手法。學員在掌握這些技能之后,可承接節日窗花、文創禮品等訂單,實現居家靈活就業。這種模式不僅能教會人們謀生技能,而且可借助剪紙創作增強參與者的自我價值感
第二,在社區文化建設方面,剪紙活動成為凝聚鄰里關系的文化紐帶。例如,在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時,相關人員可以邀請居民共同參與剪紙墻繪創作,把社區的歷史故事轉化為鏤空圖案。養老機構可以組織老年人參與剪紙活動,讓他們在剪刻過程中回憶傳統民俗,促進代際交流。這類活動削弱了商業性,強化了剪紙作為公共文化載體的屬性,使非遺回歸到“眾人參與”的民間本來面貌。
第三,在公益主題宣傳方面,環保機構可以把瀕危動物轉化為剪紙形象,運用鏤空線條呈現生態的脆弱性。同時,在反家暴宣傳活動中,剪紙藝術家可創作“破碎的心”系列作品,依靠撕裂的紅色紙張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
四、結語
在剪紙藝術傳承中,不僅需確保其現代創新與應用不割裂文化基因,而且要不斷提升社會參與度,讓剪紙藝術從藝人作坊走進學校課堂、商業空間以及公益項目。只有讓剪紙藝術持續契合現代人的情感需求,才能讓這項古老手藝真正“活”在當下,成為流動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楊川,馮東,丁卓.從視知覺角度研究剪紙的藝術形象:以陜北延川剪紙為例[J].藝術研究,2020(6):104-108.
[2]梁海清.新媒體視域下民間剪紙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21(34):197-198.
[3]張耀榮.傳統民間剪紙藝術的特征、美學價值與發展研究[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2(11):171-173.
[4]孫成剛.論剪紙藝術的繼承與創新:以李笑白剪紙藝術的探索為例[J].民藝,2023(5):123-128.
作者單位:
吉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